?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創作特色賞析

2016-06-12 14:35孟妍
藝術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創作特色民族聲樂賞析

孟妍

摘 要: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把完美的曲式結構與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把西方和聲技法有機融入民族調式之中,無論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具體內涵上,都對民族聲樂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文章從曲式結構與思想內涵完美統一、民族特色與西方技法有機結合、鋼琴伴奏與畫面意境呈現等三個維度,分析了該作品的創作特色。

關鍵詞:民族聲樂 創作特色 賞析 《昭君出塞》

21世紀初,詞曲作家劉麟、王志信根據昭君出塞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創作改編了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該作品把完美的曲式結構與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把西方和聲技法有機融入民族調式之中,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對民族聲樂作了成功的探索;在具體內涵上,對民族聲樂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在藝術形象上,把昭君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巧妙而靈活地把多種音樂元素融匯一起,深刻揭示了女主公矛盾而復雜的心理變化,真實而形象地抒發了女主人公豐富的思想情感,成功塑造了王昭君為了民族團結而放棄個人幸福與追求的藝術形象,深切表達了藝術家對這一歷史人物以及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目前,該作品常常被作為聲樂學習的考試曲目,以及各類聲樂大賽的參賽曲目。深入分析該作品的創作特色,對于教學實踐和聲樂演唱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曲式結構與思想內涵完美統一

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歷史背景看,西漢時期,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王昭君主動遠嫁漠北的匈奴首領,使“漢與匈奴為一家”,使得兩個民族和好達半個世紀。為表達作品的這一思想內涵,作曲家采用了再現ABC的三部曲式結構。在前奏部分,作曲家通過從弱變強的力度、從慢至快的速度,表現了全曲的調式調性。

在第一部分即A樂段,作曲家安排了兩個密切聯系的層次:前一個層次安排了兩個整型樂句,第一個樂句由兩個2+2的樂節組成,旋律線條在音階上下以環繞級進而發展;b樂句由兩個4+2的樂節構成,旋律線條在音階上以休止符、三度小跳等下行形式不穩進行,意在揭示女主人公內心的傷感。第二個層次,旋律由下行轉為上揚,以四度、八度大跳的形式進行,旋律寬廣而且力度加大,揭示了女主人公對漢匈兩家不再有戰爭、和為一家的希望,將離別親人、遠嫁他鄉的傷感轉化為一種使命和自豪。此后出現的間奏,鋼琴伴奏以刮奏的形式出現,引導節奏由慢板轉入快板,巧妙地轉入作品的第二部分。作品的第二部分即B樂段,與A樂段一樣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由兩個4+4方整性樂句構成,旋律線條以歡快跳躍的形式出現,表現了匈奴族群眾熱烈歡迎昭君的情形;然后,作者插入了4小節的間奏,使得音樂情緒發生了變化,并自然地進入第二個層次:音樂以較低的旋律起音,逐漸轉為高亢激昂,細膩而真實地表達了女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變化——雖然懷念親人和故土,但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甘愿獻身。接著,作者采用了蒙古族的長調素材,在跌宕起伏的旋律線條中一連融入了4個襯詞“啊”,氣息凝重而綿長,具有“起、承、轉、合”的作用。所謂“起”,即表現女人主公內心的情思;所謂“承”,即采用蒙古長調,兩個一強一弱的樂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謂“轉”,即女主人公的情緒由此轉向激動,音樂如麥浪般涌動;所謂“合”,即逐漸把音樂情緒逐步推向高潮。第三部分即C樂段,重復著A樂段第二層次的素材,將其拉長、拉寬,速度由熱烈奔放的快板轉為充滿激情的廣板,表現了后人對女人主公的贊美與崇敬之情。由此可見,詞曲作家是根據《昭君出塞》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而對曲式進行精心布局的,這種結構既表達了女主人公柔弱的一面,也表現其堅強的一面,音樂形象真實而感人。

二、民族特色與西方技法有機結合

在民族聲樂創作中,作曲家始終把傳統的民間音樂素材與現代作曲技法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注重吸收民間音樂的養分,靈活運用戲曲、曲藝音調素材作為創作素材,在《昭君出塞》中,作曲家大膽地運用了多種民間音樂音調素材,并把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與現代表現技巧有機結合起來,使得這首聲樂作品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洋溢著現代性的韻味,較好地增強了這首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大膽吸收西方創作技法來塑造音樂形象,融抒情、敘事、戲劇品格于一體,表現出鮮明的現代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在調性、調式上,在《昭君出塞》中,作曲家堅持統一性原則,對作品的調性、調式進行精心安排,采用中國民族調式寫成。該作品以d音為主音,以d羽雅樂為主調式,同時為了保持調性、調式的簡潔,作者還采用了主音轉調手法。作品的A樂段,音樂在F宮系統的d羽雅樂調式陳述;B樂段,則轉到近關系C宮系統的D商六聲調式上,進一步推動音樂展開;C樂段又重新回到主調d羽調式。根據人物形象塑造以及音樂發展的需要,作品在富有民族特色的調式中融入了西方的和聲技法。譬如,在前奏部分,運用了附加四度音的和弦疊置,同時伴以雅樂音階的旋律,使得音樂充滿了凝重與滄桑之感,細膩地揭示了女主公在出塞途上,面對天地的空闊、環境的惡劣所發生的微妙的心理變化。在樂句的終止式方面,借鑒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聲功能性終止,表現出和聲進行中的和弦的功能性,并有意識地運用諧和與不諧和和弦來表現情緒,構成音響緊張度的變化。譬如,A、B樂段中的上下兩個樂句的終止都采用D—T的結束方式,這種結束方式使得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增強樂句以及調式、調味性的緊湊感、歸屬感。在音調和旋律上,該作品把西北民歌的音調作為基本素材,使得旋律既富有一種流暢感和綿柔特點,又突顯了音樂的戲劇性和民族性。同時運用了傳統的琵琶曲、塞上曲,并添加了內蒙民歌等歌曲旋律,這些戲曲、曲藝音調素材的融匯貫通使音樂本身獲得了一種既熟悉、又新鮮的天然品格。比如,A樂段中和“昭君琵琶馬上彈”一句,運用了休止、頓音、波音、倚音等表現手段,表現了女主人公遠嫁他鄉的濃濃的傷感。同時,在基本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裝飾音等,于“彈”字的后四拍形成了一個小三度,在“漢”的音符前加上前倚音“5”,使得曲調顯得更加優柔委婉。B樂段中的“黎民得平安”一句,由于運用重復歌詞的手段難以充分表達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便在4個變化的“啊”樂句中運用了變化音降B,與前面的音形成了小二度,與其后的音形成了小三度,一強一弱,起承轉合,把音樂情緒推向了高潮。

三、鋼琴伴奏與畫面意境的呈現

音樂之美,就音樂自身而言,是由多種音樂元素構成的,包括演唱和伴奏;就音樂審美而言,需要多種因素共同參與,包括視覺審美、聽覺審美,還有心靈的感悟等?!墩丫鋈窐分杏挟?、畫中有樂,這種畫與樂的美妙融合,不僅體現在富有詩韻的歌詞之中,富有變化的旋律之中,也體現在鋼琴伴奏之中。這種畫與樂的美妙融合,很容易把觀眾引入一個美妙的境界。

在前奏部分(1—16小節),鋼琴伴奏前2小節左手為八度主和弦,由于左手和弦只是作為背景存在,因此彈得弱、整齊、清晰;右手則彈奏西北少數民族風格的旋律,表現了漢匈兩個民族的團結與和睦,表達出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與憧憬。第3小節的強力度和弦,似乎一下子打破了這種安詳和靜謐,接著,鋼琴伴奏采用三連音與連續十六分音符、震音交替,以一種節奏表現出了古代木質車輪帶有聲響的那種感覺,讓人不禁想到一種離別之情。第5小節,鋼琴模仿琵琶的六連音旋律,把人帶入了塵土飛揚的西北大漠之中。9-13小節,左手八度和弦基礎上進行轉位,改變和弦的排列順序,右手八度演奏全曲高潮旋律音,生動展現了西北大漠的空闊與蒼涼,以此對比表現女主公遠嫁塞外的悲壯與崇高。第14小節,左手轉到高音區彈奏八度,右手則重復彈奏大三音程,描繪了迎娶女主人公的長長的車隊人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第15-16小節,鋼琴伴奏再次回到原來的速度進行彈奏,左手和右手都采用了分解方法進行彈奏,表面上描繪了迎娶女主人公的車隊人馬行走的艱難和緩慢,實則表現了女主人公依依難舍的心情。在17-20小節,鋼琴伴奏利用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后半拍音程交替音型,進步表現了車隊人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的情形;第22小節,鋼琴伴奏采用“抓”的彈法來演奏,與演唱者的“琵琶”二字斷唱相結合,伴隨演唱者的情緒一起進入A段的b部分;第38小節,鋼琴伴奏采用了雙手六連音琶音奏法,描述了昭君告別家園,手抱琵琶出發匈奴的景象。在17-20小節,鋼琴伴奏利用左手的八度和右手的后半拍音程交替音型,進步表現了車隊人馬慢慢行走在西北大漠之中的情形;第22小節,鋼琴伴奏采用“抓”的彈法來演奏,與演唱者的“琵琶”二字斷唱相結合,伴隨演唱者的情緒一起進入A段的b部分;第38小節,鋼琴伴奏采用了雙手六連音琶音奏法,描述了昭君告別家園,手抱琵琶出發匈奴的景象。間奏(43-53小節),鋼琴伴奏的力度從前面的mf變成了f,更多地運用了附點音符和休止符與八分音符交替的節奏型,呈現了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受到歡迎的生活情景。在B段(54-84小節),鋼琴伴奏主要分為三次層次:首先,鋼琴伴奏在熱烈而奔放的節奏與歡快跳躍的旋律中展現出來,真實而形象地再現了匈奴人民迎娶女主人的熱烈場景,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喜悅與興奮之情。其次,鋼琴伴奏采用長琶音,描述了昭君回首望中原的情景和心理變化。在C段(85-100小節),第92小節,鋼琴伴奏再次模仿琶音伴奏音型,揭示“一只出塞曲,慷慨越千年”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音樂情緒,充滿了對王昭君的無限贊美之情。由此可見,該作品正是由于鋼琴伴奏,使得音畫交融、渾然一體,可謂樂中見景,景中有樂。

總之,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把女主人公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把我國民間傳統音樂藝術與西方和聲技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功塑造了感情深沉、性格堅毅、雍容大度的藝術形象。演繹好該作品,關鍵在于“駕馭”,既要駕馭好自己,在加強自身藝術修養、進一步提高對音樂作品的掌握了解、感悟力、創新力及表現力的同時,深入研究歌詞,深刻理解歌詞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并注意準確掌握自己的音準、節奏;也要駕馭好作品,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對作品中哪個地方該強、哪個地方該弱、哪個地方該斷,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駕馭觀眾,以優美的嗓音和旋律、真摯的情感感動觀眾,以準確的肢體語言帶動群眾,使觀眾要有所震撼、有所感動、有所回味。

參考文獻:

[1]陳茜.聲樂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分析與處理[J].音樂大觀,2014(1).

[2]林若瑜.對比分析兩首不同版本的聲樂作品——《昭君出塞》[J].大眾文藝,2014(3).

[3]楊勤.如何更好地詮釋民族聲樂作品《昭君出塞》[J].大舞臺,2011(7).

[4]李京容.淺談《昭君出塞》鋼琴伴奏的藝術處理[J].樂府新聲,2013(4).

[5]段菁藝.聲樂作品二度創作之我見——以《昭君出塞》為例[J].音樂時空,2014(18).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創作特色民族聲樂賞析
許地山散文的創作特色分析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
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與方法
探究我國音樂發展的“多元化”
淺析網絡劇《靈魂擺渡》的創作特色
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基本問題分析
礪志典藏 逐夢航標
步輦圖賞析
Alfred & Emily——在諒解和赦免中回望賞析
作品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