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實踐理性維度

2011-07-01 09:39陳國慶陳勇
關鍵詞:主體性開放性創造性

陳國慶 陳勇

摘要:從德國古典哲學一直到現代西方哲學,許多哲學家都對“實踐性”作出過解釋。他們的解釋一是“費爾巴哈”式的,“實踐”被看作動物式活動,體現某種自然力量對人的限制和約束;二是“康德一黑格爾”式的,“實踐”或“實踐理性”被不恰當地看作擺脫自然或部分擺脫自然客觀基礎的純粹自由或“善良意志”。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實踐理性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理論框架下,對其給予理解和分析,指出它是從人的實踐方面理解整個世界意義的深層思維和精神結構。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實踐理性從主體出發,關注生活,提倡創造力,在思想上反對僵化和封閉。

關鍵詞:毛澤東;理論品質;實踐理性;主體性;創造性;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11)02-0115-08

實踐性是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基本含義、重要內容和鮮明特征。它表達了毛澤東理論品質始終面向現實生活世界的理性訴求。毛澤東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精于總結,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他所熟知的中國社會和革命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并集合全黨同志的智慧,形成第一個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使其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指導思想。

總之,實踐性是毛澤東理論品質最深沉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質。從實踐理性維度深入揭示毛澤東理論品質,是研究毛澤東理論品質的自然起點。本文將從主體性、創造性和開放性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實踐理性維度。

一、突出自覺性的主體精神

對應著人的解放運動,自笛卡爾以來的哲學就是在運演著主體性(即承認、重視并堅持主體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則)的轉向。這種轉向在康德哲學那里達到了頂峰狀態∞,在費希特那里被極端化了。黑格爾哲學對這種極端化作出了某種糾偏,但人的實踐理性精神仍然被合理地保留了下來。自然而然,它們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那里得到了繼承和升華。所以,馬克思將自己的哲學叫做“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高揚實踐理性精神的社會理論,它吸取了哲學史上關于實踐概念的合理因素,闡明了實踐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哲學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毛澤東理論品質也在合乎馬克思主義發展邏輯的前提下承接了這種實踐理性精神。

(一)基于實踐唯物主義的主體性范疇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首要特征。在他們看來,“人始終是主體”,也就是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正是千變萬化的大自然給人的主觀創造性活動提供了廣闊天地,也在某些領域或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說過,“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钡?,與以往唯心主義的觀點不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任性的和僵死的。

人的活動屬于主觀能動性活動。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人的創造性活動包括各類發明創造和生產工具的改良、思想文化和學術活動等等。概言之,主觀能動性活動包括相互聯系著的三個方面:即在自然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人們準確認識世界的活動、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高昂的精神狀態。關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說道:“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痹谶@里,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出“主觀能動性”的科學概念。在毛澤東看來,要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僅有客觀東西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主觀的東西與客觀的東西緊密結合起來。忽視客觀規律而盲目地談論主觀能動性無益于社會實踐;單純強調恪守客觀規律而低估主觀能動作用同樣對社會實踐有害。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澤東關于這個問題曾做過專門論述。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辈话l揮主觀能動性,人類就不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和從事革命實踐。因此毛澤東把發揮主觀能動性看作是解決矛盾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他說:“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泵珴蓶|在這里所講的精神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其實質就是要求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利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和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的原理,解決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矛盾。

當然,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還必須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這就是認識的能動的反作用。所以毛澤東進一步解釋說:“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的飛躍”。也就是說,“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是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也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鍵所在。

毛澤東不僅強調在“第二個飛躍”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什么樣的主觀能動性才是“自覺的”“正確的”,才是應該大力提倡和充分發揮的。在毛澤東看來,“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法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我們必須發揚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揚這種自覺能動性”。這就是說,一切根據于客觀規律的思想和一切根據于客觀規律的行動,即所有從實踐中抽象的理論和所有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正確的、自覺的主觀能動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倡大力發揚自覺的主觀能動性去奪取革命事業的勝利。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革命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錯誤的思想、空洞的理論和錯誤的行動、盲目的實踐,這些都不是毛澤東所一貫主張的主觀能動性。

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既要善于從實踐中獲取正確的認識,又要善于通過認識去改造客觀現實,這是實踐的兩個過程(在實踐中獲得認識,并以之指導實踐),也是完善認識(認識源于實踐,并要接受實踐的檢驗)的過程,實際是一個認識與實踐的周期,即所謂“實踐—認

識一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人們從實踐而獲取感性認識,經過大腦的思考成為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需要用這種正確認識來指導革命的實踐以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亦即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因而主觀能動性不僅貫穿于認識過程的始終,而且貫穿于實踐過程的始終。認識的出發點是實踐,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也在于實踐,主觀能動性在一個過程中兩次作用于社會實踐才完成自己的周期運動。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p>

充分發揮人的主動能動性應該立足于客觀規律之上,只有掌握客觀規律性,才能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就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兩者的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統一在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個總過程中的。只有在認識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掌握客觀規律性;也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和運用客觀規律性。

(二)基于社會生產實踐的群眾主體論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是取得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的根本力量,他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人的主體性在實質上是人民群眾主體性的觀點。在毛澤東看來,人民群眾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這是符合邏輯的命題。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他們在充當“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的角色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毛澤東說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被谶@種認識,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群眾主體論”思想學說。在毛澤東看來,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亦即他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具體化為群眾路線。走群眾路線,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這就是在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要發揚民主。把民主引進認識論,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貢獻,也從哲學的高度上徹底劃清了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界限,徹底劃清了辯證唯物反映論和先驗論的界限。

毛澤東認為,只有全心全意地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一定能夠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的勝利。在抗日戰爭期間撰寫的《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為了發動和團結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同情、支持并參加到抗戰中來,他極力倡導建立以“兵民”為基礎的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愛國人士,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爭取他們參加到這個統一戰線之中。實際上,統一戰線的理論也與毛澤東的“人民群眾主體論”密切關聯。在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統一戰線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群眾成為國家的主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對于建國后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毛澤東仍然堅決主張要確定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他說道:“過去為了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我們就實行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F在為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國內,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實行這個方針?!币虼?,他堅定地指出,“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這也充分表明無論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環境下,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和平環境下,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團結和依靠以工農為主體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力量。

毛澤東理論的群眾主體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千百萬人民群眾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實踐最直接、最具體、最積極的參加者,對客觀事物和實踐效果的了解和認識最豐富、最全面、最真實。從這個角度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和群眾觀點是一致的,認識論和歷史觀是統一的。毛澤東提出:要正確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就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他在論證認識問題時,總是把實踐觀點和群眾觀點結合起來,把認識路線和群眾路線結合起來,終于作出了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科學論斷。而群眾路線也恰恰體現了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從實踐到認識,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把群眾的、分散的、不系統的意見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用集中起來的意見指導群眾行動,就是理論回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理論的過程。群眾路線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解決了認識和實踐、感性和理性、一般和特殊、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系問題,為中國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實踐理性還表現在它的創造性維度上,這種創造性是和它的主體性密切相關的。就哲學的歷史發展而言,這種創造性是近代以降啟蒙思想的延伸和繼續;就人的實踐歷史而言,這種創造性是人類所獨具的,它既是人類的歷史活動的前提,也是人類的歷史活動的應有之意。人和“生產一創造”在馬克思看來是密切統一的。換言之,人與“勞動—創造”是休戚相關的。而勞動這種創造性活動,在現實世界和思維領域體現為兩個方面,即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與此相應,形成了兩個只與人相關的世界,即精神世界和馬克思所說的“感性生活世界”。質言之,正是人創造了精神世界和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的世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問題上,堅持實踐與認識、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即知與行的統一,也就是堅持在正確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徹底改造世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就是憑著這樣的理論品質,扎根于中國革命實踐,敢于突破和創新,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在革命中有豐富的經驗,應當發展這個學說?!笨梢姫殑撔允敲珴蓶|理論品質的顯著特點。毛澤東說過,“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卑迅脑焓澜绲纳鐣嵺`作為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又把正確認識世界作為實現改造世界之目的的重要前提和途徑,這就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兩個前后密切聯系、相互滲透的階段和環節。這就是全部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具體過程和全部內容。

(一)創造與歷史

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創造性,其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站在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高度來理解對世界、歷史、社會和人的認識與改造。站在一種整體性歷史的高度審視現實社會活動,分

析當下的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趨勢,就是堅持了唯物史觀的歷史主義原則。這種原則所獨有的視角就是,既堅持歷史縱向宏觀規律與必然性的“規范”意義,又努力探尋歷史當下的微觀規律和個性的嶄新意義。毛澤東認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所以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具有“中國化”的強烈意識,必須懂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必須具有創造中國歷史的氣魄和歷史責任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歷來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民族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新鮮活潑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所以,“毛澤東思想的特點,就是把普遍真理具體化,運用到中國的土壤上”。這就非常精辟地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特色,當然也反映了毛澤東理論的珍貴品質。

毛澤東理論品質的創造性突出地表現在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之中,辯證地揚棄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批判地吸取了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思想理論,從而創立了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鮮活潑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毛澤東思想。

(二)創造與限度

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最佳狀態應當是獲得自身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物質財富并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完全不顧自然規律而對自然進行所謂的“征服”,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最終一定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同樣,人對社會的改造也是一種有限度的創造性活動,必須遵循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地區,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也是不甚相同的。有的可能采取暴風驟雨式的武裝革命,而有的則可能采用循序漸進的溫和改良。這樣的發展路徑能夠保持社會的相對平穩,其中所造成的損失亦較小。

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導致社會經濟停滯不前。因此對中國社會的改造方式就必須是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就必須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毛澤東認為:“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毛澤東對中國民主革命時期這一社會實際的認識是準確的,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但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也是有限度、有條件的,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為人是現實社會關系的產物。首先,人的存在是“既定”社會關系的產物。一個人不可能任意選擇自己的歷史屬性和利益關系。正像馬克思所說的,“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其次,人的欲望是歷史的,欲望和需求總是和特定的生產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人的欲望從來都沒有超出自己的歷史時代。最后,人也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文化屬性。人只能像他所在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那樣“思”“所思”和“被思”。在改造客觀世界之前,人類必須首先進行改造主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在這個前提下,人類才有可能使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得到正確的最大限度的發揮,最后實現人類自身的完全解放和自由,而這一切,顯然只能建立在唯物論的客觀性原則基礎之上。

(三)創造與超越

毛澤東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理論學習,以此提升人的主體性功能,超越自我和前人。毛澤東說:“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币簿褪钦f,人不僅要學習,而且要會學習,更要學以致用。

首先,毛澤東非常重視黨員和人民群眾的道德修養。在他看來,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用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毛澤東強調說,黨的每一個成員,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嚴格要求自己,重視思想政治上的自我修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入社會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黨的事業永遠保持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基礎。

其次,毛澤東非常重視對理論的學習,特別是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和研究。他站在哲學的高度,科學地提出和解決了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之間的關系問題,創造性地把這一原理應用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整風運動即是顯例。在毛澤東的思想認識上,“整風就是整頓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他多次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把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作為認識的主體,把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的主觀世界作為認識和改造的主要對象。作為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只有不斷地正確認識和開展改造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主觀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才能不斷超越自我,才能保證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梢赃@樣說,整風運動就是中國共產黨把對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作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再次,毛澤東非常重視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直至奪取全國政權的不斷勝利過程,可以說就是在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黨八股”的堅決斗爭中實現的,也可以說就是在不斷開拓創新,打破“條條框框”的過程中實現的。

第一,要創新就必須敢于打破常規思維方式的束縛。從一般意義上講,創新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毛澤東看來,沒有銳意創新的“革命氣概”,就會喪失革命的信心。戰爭年代革命處于低潮時,當悲觀主義者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時,毛澤東卻信心百倍地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通過客觀理性的思考預見到了革命勝利的曙光,掃除了悲觀主義的陰霾。

第二,要創新就必須敢闖敢干、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毛澤東曾說過,“青年人比老年人強……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是有干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命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干”。這實際上說,敢闖敢干是共產黨人應當具備的意志品質。具備這種意志品質的人對許多問題都會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獨立見解,進而在這種見解的基礎上棄舊圖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第三,要創新就必須吃透國情,從實際情況出發。毛澤東對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充分反映了毛澤東思想立足國情,銳意創新的理論品質。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農民形成了相對封閉、落后、自私、愚昧、目光短淺等弱點,因此有嚴重

的階級局限性。馬克思把農民形容為“一袋馬鈴薯”,言下之意是說農民階級是松散的,沒有一定的組織,沒有嚴格的紀律,因而政治上有其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列寧認為農民階級在社會生活中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并賦予其比較重要的政治角色,但從根本上還是沒有把農民們看作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于是當農民革命的風潮興起的時候,就有人盲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奉行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對農民參加革命加以激烈排斥。而毛澤東卻極力謳歌農民革命,他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一系列文章,對這些論調給予回擊。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無產階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而農民階級則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革命戰爭實際上就是農民戰爭等一系列新鮮的論點。毛澤東認為:“所謂人民戰爭最主要的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被谥袊膰?,毛澤東認識到在農民階級那里蘊涵著巨大的革命力量。他創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和割據政權成為革命高潮到來之前的策源地和戰略后方。中國革命的實踐一再證明,毛澤東關于農村和農民階級的理論學說是正確的。

三、不斷超越自身的開放精神

理論品質具有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實踐的唯物主義三種類型。就邏輯而言,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分別強化了演繹和歸納,即封閉和開放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理論路徑。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了上述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是相對封閉和絕對開放的統一。所以,在恩格斯看來,個人認識“需要改善的東西,無例外地總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確的因素多得多”?,F實的人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局限性的。因為“我們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會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所以,馬克思說:“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弊鳛轳R克思主義事業的繼承者,毛澤東理論品質也毫不例外地具有開放性的品質。他的《矛盾論》《實踐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等作品都典型地表現出毛澤東理論品質在邏輯和歷史、在質料和形式兩個方面的開放性實踐理性品質。

(一)超越純粹主觀視域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币嗉礄z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毛澤東實踐哲學繼承了中國傳統實踐哲學不尚空談、立足于人們現實生活的思想精華;凸顯了人的主體意識,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改造客觀對象中的巨大作用。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毛澤東實踐哲學是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以及中國傳統哲學相結合的產物。它在揚棄中國傳統哲學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能被中國人接受和認同的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經典范例。毛澤東實踐哲學不是著眼于從學術層面建立哲學體系,而是立足于中國的實踐,以開放的態度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發展理論,不僅將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統一起來,而且將如何改變世界的物質活動過程,即由理論到實踐的中介過程納入到實踐哲學之中,使其哲學理論具有實踐操作層面上的哲學價值。

毛澤東把人類的認識和理論活動看作是一種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的社會精神活動,受社會實踐的決定和制約。在毛澤東看來,認識過程與群眾實踐是密切聯系的。認識過程是一個既取決于實踐又促進實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實踐都是人民群眾的實踐,依賴實踐就是依賴群眾。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痹谶@里,毛澤東明確地把生活經驗和實踐引入到認識和精神活動過程中了。認識和理論不僅開始于實踐,而且完成和終結于實踐。理論體系不再被看作是純粹的、封閉的主觀疆域。馬克思曾經這樣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一離開實踐的思維一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焙苊黠@,毛澤東的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實踐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

毛澤東把認識的總規律和過程概括為“特殊一一般一特殊”,即人們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開始,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再以共同的本質認識為指導,繼續研究具體事物,認識其特殊本質,以補充、豐富和發展對共同的本質認識。這樣就在認識論和思想路線上確立了鮮明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立場。經驗不僅僅沒有被排除,恰恰相反,事實和經驗成為理論的前提和出發點。毛澤東指出,教條主義的癥結就在于不懂一般和特殊的關系,不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他說道:“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采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币虼?,毛澤東認為,“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從許多個別指導中形成一般意見(一般號召),又拿這一般意見到許多個別單位中去考驗(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告訴別人也這樣做),然后集中新的經驗(總結經驗),做成新的指示去普遍地指導群眾?!睂嵭蓄I導和群眾相結合、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如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毛澤東看來,無論是思想理論,還是方法、政策、路線等,都必須對實踐經驗開放。

實踐是在既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受到既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從出生之日起,人就“遭遇”到了既成社會歷史條件的“匱乏”。因此,至善的社會實踐是不能存在于時間的過去維度里的。

不僅如此,人們所從事的實踐活動還總是在一定的歷史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的,總是帶著預期的目標計劃。一定的目標計劃是屬于思想領域的東西,是來源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比藗冊趯嵺`前形成的目標計劃就是對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的認識。這個認識是否能夠準確地把握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實踐的成功與失敗。但是人們對這個背景的認識是一個過程,并且是不會完全合二為一地把握,即不可能完全達到主觀等于客觀的程度。在毛澤東看來,“因為從事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著許多限制,不但常常受著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因此,“思想落后于實際的事是常有的”。

所以,毛澤東認為,“不論在變革自然或變革社會的實踐中,人們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毫無改變地實現出來的情況是很少的……即是說,原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實際,部分錯了或全部錯了的事,都是有的?!比嗽趯嵺`過程中犯有錯誤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在毛澤東看來,共產黨人要甘當“學生”,不斷學習。唯有如此,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成功。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人類文明也就是在對“匱乏”的不斷克服中取得進步的。

(二)因事制宜與唯理是從

學以致用是對于實踐理性的典型的中國式表達。毛澤東因其特殊的重實學的“湖湘文化”背景,也因為對馬克思主義實踐理性的繼承,他特別重視理論服務于實踐的思想原則,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他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一切無非是說,理論必須向事實和經驗等外在力量開放,也必須向目的和需要的內在力量開放。這才是符合“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實踐精神的。因此,毛澤東強調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以防止思想僵化。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毛澤東一貫堅持的思想法則。什么叫理論聯系實際,毛澤東解釋說:“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系?!弊龅揭磺袕膶嶋H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要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澤東十分重視和強調調查研究,他說道:“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p>

很顯然,只有認真調查研究,才能把理論同實踐結合起來,也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使自己的思想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毛澤東強調從實際出發,重視具體事物的經驗特殊性,反對套用一般的公式,教條地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從戰爭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他說道:“從時間的條件說,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有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階段……從地域的條件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特別是大國家大民族均有其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同樣不能呆板地移用。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币簿褪钦f,不存在絕對普遍的戰爭規律。毛澤東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采用的游擊戰爭就是一種具有特殊經驗的戰爭,不是搬用書本或套用一般的戰爭公式的戰爭。

毛澤東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理論品質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是在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在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等各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杰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楊超,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張貽玖,毛澤東讀史[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96.

[8]石仲泉,毛澤東的艱辛開拓[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510.

猜你喜歡
主體性開放性創造性
小學低年級構建開放性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
例析三類開放性問題的解法
基于開放性歷史教學的學生獨立探究品格之培養
基于開放性歷史教學的學生獨立探究品格之培養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