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師魂

2011-07-24 00:52張成起
四川文學 2011年11期
關鍵詞:孩子

□張成起

遙遠的童年,快樂無憂。但我心中牢牢地記住了,在古老的長城外,有一個叫“隆化”的地方。那是在被我讀成橢圓形的小學語文課本上,知道了在解放戰爭攻克隆化縣城的戰斗中,董存瑞手擎炸藥包,在“為了新中國——沖??!”那聲驚天地泣鬼神的怒吼聲中,一聲巨響,地裂天崩,敵人的橋頭碉堡頃刻灰飛煙滅。烈士以血肉之軀,為隆化人民鋪就了翻身解放之路……

年逾花甲,閑居寡聞。耳沉目滯,炸雷不驚。偶爾的一次感動,是緣于幾年前的不經意間在報刊上得知,當年烈士犧牲的隆化縣燕山深處,有一位名叫卜延榮的小學教師。他拖著傷殘偏癱之軀,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翻山越澗,風雨無阻,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完成了37年深山小學三尺講臺的頑強堅守,為山溝里的孩子們鋪就一條擺脫貧困走出大山之路……

尋找盤上村

時間已經過去許久了——許久有多久?大概應該是三四年或者四五年吧。

我已經實在記不清,到底是幾年前哪一天的《人民日報》,在一個并不太顯眼的版面上,登載了一篇篇幅并不太長的報道:河北省隆化縣深山區一位名叫卜延榮的傷殘教師,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并簡要地介紹了他身殘志堅、無私奉獻山區教育事業的先進事跡。文字寥寥,但感人至深。于是,我又想起了隆化,同時,記住了卜延榮,并下定決心,要去尋訪。

時間一晃就是幾年。今年的夏末秋初,借應邀參加“中國作家看承德散文高端筆會”的機緣,我來到了美麗的文化歷史名城——承德。主辦方盛情的歡迎酒會,緊鑼密鼓的繁忙采訪,見證一代王朝盛衰的避暑山莊的觀光游覽,藍天白云如詩如畫的壩上草原漫步,絲毫沒有沖淡我對這位未曾謀面的山村小學教師的縷縷牽掛。經過筆會活動其間向當地文友的多方苦苦尋覓,方得知卜延榮老師前年已經離崗退休,眼下在他的原籍——隆化縣灣溝門鄉茶棚村的一個名叫“盤上”的自然村定居。于是,我邀請筆會文友一同驅車前往,去尋找連在當地縣級地圖上也難以搜尋到的這個偏遠小山村。

車出隆化縣城西行,群山撲面而來。原本寬暢平坦的柏油路在燕山群峰蠻橫地擠壓下,痛苦地扭曲成一條褶皺的細帶。司機謹慎地躲避著緊貼路側的一塊塊巨石,艱難地爬過一道道山梁,越過一條條溝壑,在山澗間謹慎地蛇蜒前行。

正值立秋時節。塞外八月,天高氣爽。感謝老天的恩賜——三伏盛夏豐沛的雨水,涂綠了山,染綠了地,滋潤了仍在靠天吃飯的山區百姓們干涸的心田。山路兩側窄窄的臺田上,一排排桿兒粗葉肥油綠的玉米,毫無羞色地敞胸露懷,腆著肚皮,向路人炫耀著已孕熟待產的雙胞胎玉米棒。盛開著淡淡白花的馬鈴薯,也開始了臨產前的躁動,身下日漸膨脹的薯塊娃崽把身邊的泥土拱得咧嘴呲牙,面目猙獰。一片片金燦燦的向日葵花盤,如一張張稚童的笑臉,在輕掠而過的山風中搖頭晃腦,熱情地迎接著我們這一行遠方來客。一只姓氏不詳的山鳥在密林間引頸高鳴,空曠的山谷中回聲一串……

從縣城出發,在隆化縣教育局一位熱心腸朋友的引領下,汽車已艱難地爬行了近兩個小時。在“快到了,前面馬上就要到了”的期盼中,由于近日暴雨沖刷,終于路斷車歇。無奈間,我們只好棄車步行。當我們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爬坡兩三華里,拐過幾道彎,終于看到那個僅有21戶人家居住的“盤上村”時,個個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尚未見到卜延榮老師本人,我們已從陪同引路的隆化縣教育局的朋友一路上熱情的介紹中得知,這就是卜老師當年從教,從家里到8華里開外的小學為學生們上課,年年、月月、天天要走的那條路。這段路我們僅僅步行了其中的兩三華里,就已大汗淋漓。而這條8華里的路,卜延榮卻走了整整37年!尤其是1990年在他騎自行車對學生的家訪途中不慎嚴重摔傷住院后,經過精心治療,在昏迷一個月后,雖然奇跡般地保住了一條命,但已成為右側上下肢無任何知覺的偏癱殘疾人。此后,他懷著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著,拖著偏癱的殘軀,以耗時比常人多兩倍、三倍時間的付出,冬冒嚴寒,涉冰踏雪;夏頂驕陽,櫛風沐雨;一路趔趄,一串滾摔。17年從家門到校門的往返行程,累計起來竟超過當年紅軍走過的兩個二萬五千里長征!

初見卜延榮

尚未進村,我們便遠遠地看到,在村口的坡臺上,一位漢子正在翹首瞭望。當陪同我們的縣教育局的那位朋友遠遠向他招手后,這個人便一步兩晃三搖地艱難移動著腳步,向我們趔趔趄趄地走來。消瘦的身材,清秀的面龐,一身山民布衣,炯炯有神的一雙大眼,眉宇間似隱似現的那絲憂郁無奈……無需介紹,我斷定這就是我幾年來一直下決心要尋找的卜延榮了。

幾句禮節性的寒暄過后,我們隨主人走進了這座典型的北方山區狹窄的農家小院。三間北房已顯得有幾分陳舊。不大的院落收拾得井井有條:小院的西半部開辟出一個“袖珍”菜園。一架黃瓜,半畦翠韭,幾棵西紅柿,幾窩白豆角,赤橙黃綠,生機盎然。南院墻下的蔭涼處,幾只當年的雞雛羽毛漸豐,在鐵絲編織的大籠子內啄食梳羽,抖翅沐沙。問及主人的老伴,答曰到10華里外的一個村去趕集未歸。于是,我們把話頭迅速轉入主題。

卜延榮傷殘偏癱后,語言功能曾出現嚴重障礙。雖然后來經過刻苦地發音鍛煉,語言功能恢復大半,但仍然常常吐字不清。我張開近年來聽力漸弱的雙耳吃力地細聽,加上隨行的縣教育局朋友的“翻譯”補充,我大體得知:他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到今年年底,即年滿62周歲。他在家行二,上有一兄,下有四弟一妹。在那“玉米面當細糧,雞屁股開銀行”的特殊困難年代,由于當時家里的勞動力少,吃閑飯的孩子們多,所以生活過得頗為艱難。他的小學學業是在遠離盤上村的茶棚村小學完成的。那時春夏每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順手在道邊田埂拔上半書包野菜,這便是第二天上學時中午的干糧。中午飯吃糠菜窩頭,苦澀難咽,有時需要帶點家里自腌的咸菜下飯,但家里窮得竟連一個小小的玻璃瓶子都找不出來。母親瞞著他,在野外山坡上的墳地里,撿來了一個別人家祭奠死人用過的罐頭瓶,洗凈后裝咸菜絲用——這件事是若干年后卜延榮無意間從母親和老街坊們憶苦嘮嗑時知道的。

寒門學子,家貧志堅。他目睹了大山里目不識丁的鄉親們對世代貧窮的艱難守候和無奈嘆息,親歷了全家生活缺衣少食的艱辛,暗下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期待著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學習,走出祖祖輩輩苦苦守望的大山。

196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距家70華里開外的郭家屯鎮中學。然而命運不濟——初中畢業時恰恰趕上了那場“文化大革命”浩劫。窮鄉僻壤的偏遠山村也被席卷其中,未能幸免。于是,在“大革文化命”的瘋狂中,全國所有的學校都停課鬧革命,他便毫無商量地也被“革”了繼續升學深造的“命”。當時,城里的學生們都在按照“知識青年要到農村去”的“最高指示”,手揮“小紅書”,敲鑼打鼓地上山下鄉,到“廣闊天地”里去“大有作為”,山鄉的孩子也只好乖乖地回歸大山,到生產隊去掙那一個工值僅能買兩盒火柴另加一塊糖(5分錢)的工分。

一夜風雨驟,夢斷求學路。痛憾壓心底,無奈鎖眉頭?;?!痛!怨!憤!

1971年,卜延榮的人生之路出現了一個重要拐點。初中畢業的他,作為當時山坳里不足20戶人家小村里的稀缺資源,被推上了鄉村小學代課教師的崗位。一直到1987年轉為公辦教師為止,一年4000個工分的勞酬,一個月三、五元的生活補貼,他在民辦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7年。1978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哥,通過關系曾在承德市為他找了一份比民辦教師收入高得多的工作,他毅然拒絕了。俗話說,“家里男人當支書,老婆孩子出氣兒粗”。1982年,村民們推舉他當在鄉親們眼中要比民辦教師體面得多的村干部,他婉言謝絕了。1985年,他16歲的二兒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他把失子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愛子之心灑向自己所教的復式班兩個年級的20余名滿臉稚氣的孩子。他草草料理完兒子的后事,強忍悲痛,眼淚一抹,邁著沉重的腳步,繼續走上講臺……

“假如我一拍屁股走了,咱們這些孩子咋辦?我如何面對把這些孩子托付給我的父老鄉親?”孩子們那渴望和期待的純真目光,敦促他下定決心,終生堅守山村三尺講臺,傾自己一腔熱血,澆灌好這些幼苗。讓更多的山里娃踏上知識之路,快樂地走出大山,圓自己當年那個未圓的夢!

在我和高虹的再三請求和隨行的縣教育局那位朋友善意的慫恿下,卜延榮極不情愿地搜尋出了多年來散放在箱箱柜柜的一些獲獎證書。金杯銀盞,紅綢綠緞,滿滿地擺了一土炕。有的因為年代久了,已被蟲蛀鼠咬。其中有鄉黨委授予的“模范共產黨員”;有隆化縣委、縣政府授予的“十大道德模范”;也有承德市授予的“感動承德十大新聞人物”,還有省政府授予的“河北優秀園丁”,有國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優秀教師”……

我們粗略地盤點了一下,臨時找出的各種獎狀證書和獎杯一共整整40個。這就意味著,他從1971年當代課教師走上小學講臺,到2009年底年滿60歲退休,除去其中近500天的時間在醫院療傷,37年的教學生涯中,年年都有獎項入賬。

談及退休后的心情及生活安排,他高興地告訴我:本村的幾位小學生成立了一個課外學習小組。每逢周六周日,孩子們都集中到他家里來,由他義務為他們補課。每當過年過節,接到他當年教過的學生跨海越洋打來的問候電話的時候,看到在北京上海工作的學生們來家看望自己的時候,覺得自己這輩子——值了!

撫摸著布滿歲月積塵的一個個證書,我的心在默讀著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教科書。凝視著拖著上下兩條殘肢樂呵呵地張羅著為我們沏茶倒水的卜延榮,隨著他那殘疾身軀的輪廓在我眼中逐漸變得朦朧,我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重起來。方才在村頭初次見面時,那句“謝謝領導關心,這么大老遠的專程到山里來看我”的話,這些年來在這同一地點、同樣場合也許不知道已經說過多少遍。此刻我反芻品咂,一股無名的酸痛涌上心頭。我暗暗捫心自問——應該真誠地說聲“謝謝”的人到底該是誰呢?

自1964年高中畢業后,我離開家鄉已經近半個世紀了。當年牽手引我走上人生之路的小學教師,近些年大都已年高作古。世代不息的園丁之光正恩澤著頑皮的孫輩?;叵肫鹞掖蟀肷怅?,30余年的從政路上,曾身居地(市)縣要職多年,“民族振興,教育先行”的話,不知在大會小會上講過多少次?!案纳妻k學條件”,“確保教師工資優先足額按期發放”的文件,不知經我手簽發過多少次。難道我們應該做并能做的僅僅是這些嗎?作為當年的學生,時至今日,到底對老師們那純潔高尚的心靈讀懂了幾分?于是,年年9月10日的教師節,在一片記者簇擁下,“深入基層”對教師們道一聲“辛苦了”的官腔問候;在“老記”們長槍短炮的瞄準下,給卜延榮們年復一年地去發一冊冊獲獎證書的“熱烈”場面,在我的腦海中逐漸變得蒼白起來……·

摔不斷的脊梁

大半生來,從小學到大學,直接給我授過課的老師以及我步入社會后,因工作原因認識并熟悉的中小學老師到底有幾多,至今我沒有細心統計過。從政幾十年來,當年老師們的崇高師德,耳濡目染,受用終生;老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誨人不倦的無私奉獻精神,時時縈繞于懷,催我自新。但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是這樣一位半身偏癱的山村小學教師:他為了講課間板書時取粉筆方便,把一個裝滿粉筆的小盒子吊在教室黑板中部的下側;為了自己走到黑板的哪一端都有拐杖可用,教室黑板的兩頭常年各放置一根山木拐杖——他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萬萬不可在學生面前倒下;他用功能尚健全的左手由左至右艱難地寫字,但黑板上出現的卻是一手規范漂亮的正楷板書;他嚴重傷殘后,身體右半側已癱瘓麻痺,但仍是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相伴,17年如一日,夏暑冬寒,晨出暮歸,爬坡越嶺,風雪無阻……積平生所歷,則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驚愕感動之余,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自我拷問和一種無言的內疚。

那是在1990年春寒料峭的季節——卜延榮剛剛轉為公辦教師的第四個年頭。

一天下午,他和同校的韓文景老師,結伴到東梁溝村做學生家訪。山區無坡不成路。在返程的路上,正值下一個彎道陡坡。而偏偏此時,他騎的那輛老掉牙的自行車車閘突然失靈。為了避免人和車沖向更深的山澗,他把車把猛地一扭,隨即連人帶車翻入了亂石叢生的道邊溝。人被摔得頭部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失去了知覺。一路同行的韓文景老師趕到跟前下車一看,人都不行了,大驚失色。但身薄力單,手足無策。深山僻壤,車疏人稀。他用聲調已變得有幾分恐怖的嗓門兒,拼命大聲呼號,而遠遠傳來的,只有大山的無情的冰冷回聲。無奈之下,他跪在山路中間,五體投地,默默祈禱。好不容易攔下了一個好心的開車師傅,通過多方努力,把卜延榮送進了縣醫院。

當他在重癥監護病房里的病床上醒來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他睜開模糊的雙眼,看到眼前的環境竟是如此的陌生。他掙扎著想坐起來,但四肢已不聽使喚。面對無情的“頭骨右側斷裂,右側肢體癱瘓”的醫療診斷書,受了傷的面部開始嚴重抽搐,甚至變得有幾分恐怖。他雙眼流著淚,喉嚨里發出了一串誰也聽不懂的“嗚里哇啦”的怪叫——他的語言功能出現了嚴重障礙。經過精心治療,許多天過后,他的語言功能得到了部分恢復。人們從他含混不清的“嚕?!甭曋胁诺弥?,他當時是在喊:“我是老師!我的右腿不行了,怎么上講臺?我的右手不能寫字了,課還怎么上?我班上的那二十多個孩子可咋辦呀?”

他絕望了。想到如果這樣勉強活下來,連課都不能給孩子們講了,還算什么老師,活著還有什么價值?倒還不如去死……

那年,他剛年滿41歲。

幾天痛苦不堪的沉默中,他慢慢冷靜下來。忽然想到,我的右腿不行了,不是還有左腿嗎?右手不行了還有左手呀。人家天生的“左撇子”,不是啥活都能干嗎?他下定決心,要堅強的活下去,要重新登上講臺!

于是,他開始了艱難的左手練字。

作為已有17年教齡的教師,他心中非常清楚,小學老師課堂上的板書,不僅在向學生們傳授著知識,而且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終生的書寫風格。當我們今天看到卜延榮老師當年字跡清秀嚴謹規范的一份份教案時,有誰會想到,這是一個右肢偏癱之人,用多于常人兩倍乃至三倍的耗時,用左手一筆一劃精心“畫”出來的!又有幾人能知道,他為了用左手把反字寫正,而且要堅持由左至右的傳統書寫習慣,他在病床上用掉的小學生生字練習本曾有幾籮筐!

最難莫過于練習走路了。一開始是扶著床頭站;接著貼著墻根轉;然后推著學步車挪;最后拄著雙拐蹭……由床上到床下,由屋里到室外,他艱難地闖過了一關又一關,最后竟然可以甩開雙拐趔趔趄趄地走上幾步了。他欣喜若狂。

但他心里清楚,要想重返講臺絕非易事。因為距離他居住的盤上村最近的一所小學,也在八華里開外,僅靠一步挪半尺的走路每天去給孩子們上課是絕對不行的。他下決心要重學騎自行車。實在拗他不過的老伴兒又生氣又心疼。但她最理解與自己相濡以沫多年的丈夫。她知道只要一息尚存,視教育事業如生命的丈夫絕不會輕言離開講臺的。無奈之下,只好眼含熱淚,一手攙人,一手扶車,幫助半身偏癱的丈夫練開了騎自行車。

一個體魄健康的正常人初練騎車,摔了胳膊碰了腿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常事。偏癱的卜延榮,練車三個月,到底摔了多少跤,只有天知地曉;每天身上又新添了幾處傷疤,也只有心疼自己的老伴兒心中有數。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一次又一次的摔滾,他竟然逐漸摸到了一些“竅門”:先把自行車當拐杖一瘸一拐地推上疙梁,然后吃力地挪動屁股在車座上坐穩,再把毫無知覺的右腿“掛”在車梁上,接著左腳踩穩車蹬,左手用力控制車閘,順坡就可以溜出老遠。

然而上車容易(實際上也不易)下車難。往往是等到自行車遇到再上坡時自然停住,然后連人帶車再就地一倒,人就算“下”來了。以后的18年中,每次往返學校的途中摔上三兩個跟頭,對卜延榮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創可貼和止痛藥已是他的常備。18年來,他身上的傷疤已經不知摞了多少層。

為了上課時老師不至于比學生遲到,他天天“笨鳥先飛”,必須比一般正常人提前一個多小時“騎車”上路。為了防止小學生被燒傷燙傷,冬天他要提前到校,放下自行車就立即劈柴生爐火燒開水。為了減少往返途中的不便,騰出更多的時間為學生批改作業,為第二天備好課寫好教案,有時干脆從家里帶上幾包方便面、幾斤小米和一根齁死人的老腌咸菜,在學校的教室兼辦公室一住就是幾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又要節約開支,他自己用一只手制造了大量的教具……

當我談到,像您這種狀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完全可以作為工傷提前退養時,他一臉凝重地說:“那哪兒行???我是共產黨員。當年那么年輕就讓國家養起來,不干活白拿國家的錢,總覺得心里不是滋味。再說啦,是這方土地養育了我。眼下像我這副身架,唯一能對家鄉回報的,也僅僅是教育好這些孩子了。真叫我離開學校,心里也實在舍不掉那些活蹦亂跳的孩子們呀!”

1991年9月1日,又是一個新學年開學的日子。當傷殘偏癱500余天后的卜延榮,帶著一路跌跌撞撞滾得滿身的泥土出現在校園時,一群孩子張開雙臂小燕子似的向他撲來。

“老——師——好!卜老師,我們想你呀!”

“同學們好!我也……”

話音未落,五尺高的山里漢子已喉頭哽咽,淚淌雙腮。

山區教育之殤

告別盤上村的返程途中,我們順便走進了卜延榮曾任教多年的茶棚村小學。

也僅僅是有了門口上方拱形鐵架上的“茶棚村小學”那幾個字,我們才認定這是一所小學。說是小學,實際上也僅僅是一個有20余名學生的復式教學班而已。窄窄的院落便是孩子們課間有限的活動空間。一溜排開的六間北房,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占去了東頭的兩間??课黝^的兩間屋子里,雜亂地堆積著木柴、煤炭及一些零散的雜物。中間擺放著還算較新桌椅的兩間房屋,便是兼做老師的辦公室的教室了。

當時正值中午一點半左右。我們悄悄地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正在非?!笆匾幘亍钡匚缧荨絽^小學孩子們的午休,以桌椅當床,分“上下鋪”:小男子漢們蜷縮在作為“上鋪”的課桌上,而小姑娘們則側臥在用兩個小椅子并起來的“下鋪”上??粗⒆觽兯瘔糁心且粡垙執鹈鄣男δ?,我心中五味翻涌。

兩年前,人民共和國已經隆重地慶祝了60歲的壽辰。自我國執行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第11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們已向世人鄭重宣布,全國13億人民已邁步踏上富裕小康之路。難道眼前這窄院陋室,就是我們今天的山村小學么?

在灣溝門鄉的中心小學,我們與一位年屆五旬的校領導拉起了家常。

灣溝門鄉10068口人,散居在幅員21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86個大大小小的自然村中。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山村的小學生源在逐年減少。時下全鄉的小學在校生僅僅667名。一個山區的小自然村,多者有三五十戶,少者往往只有一二十戶人家。有限的幾個學生,又不可能都在一個年級。全鄉幾乎每所五年級以下的小學都是復式教學班。

國家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后,小學生們的書學雜費一律免交。人民政府把前幾年小學生家長們的被“義務”,真正作為國家的社會公共義務承擔起來了——曠世善舉,百姓額手稱頌。

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節約行政開支,適度撤并小學——有理有據,無可非議。

小學撤并后,目前灣溝門鄉共設有12所小學。在一個中心教學區中,小學距離最遠的自然村20余華里。當時我沒有來得及細問,這些小學生是走讀還是住校?如果讓這些小學生們統統住校,不僅無形中又增加了家長們對孩子的食宿的經濟負擔暫擱置不論,而我們這些七八歲的娃娃正是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年齡,在家中有的可能還在睡夢里尿炕,塞外嚴寒的冬季怎么辦?如果不住校,憑這些山區的孩子們稚嫩的小腳,如何走盡這漫長的求學之路?——兒童無助。父母無奈!

據中心小學校長講,全鄉現有在編的教師共56人,幾乎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后,由本鄉本土就地轉正的民辦教師,平均年齡已接近50歲。到2015年,將有19人要相繼離崗退休。但接替的教師在哪里呀?都說“孔雀東南飛”,我們這大山里,連“家雀”也飛走了。

我們并不抱怨人家城里的人不愿意到咱這窮山溝里來——這么多年,就連我們大山里土生土長的孩子考學到外地,畢業后也沒見著回來幾個。這也難怪——現在畢竟已經不是當年栓寶拉上銀環到朝陽溝,跺腳發誓“我要在山區干它一百年”的那個年代了。你把城里長大的女孩子分配到山溝里來,把一個人放在只配備一個教師的一所孤零零的小學里,別說沒人想來,就是有思想進步品德高尚的人想來和敢來,我們也輕易不敢接收呀!暫不說將來姑娘找對象成家立業的婚姻大事,也且不說日常生活自立鍋灶吃飯的小事——就一個年輕姑娘夜間的安全問題,我們就放心不下,萬一出點問題我們更擔當不起。

但話說回來,我們山里的娃娃們也要讀書呀!30余年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國民教育作為社會公共資源,咱山里人作為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也有與城里人共享的同等權利??!難道城里的學校就可以建的那么好,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配置那么齊全,教師更是好中選優,有錢人甚至不惜花上幾萬元錢為自己的子女選師擇校,而老天爺就如此不公,專門安排我們山里人要祖祖輩輩守候大山嗎?我們的山青了,水綠了,而一代一代的人頭發白了……

汽車駛出狹長的山谷,山外的地闊天寬,絲毫并沒有減輕半分我心中沉重的壓抑。已近下午3點時分,距在承德市內7點用過早餐的時間已過去了近8個小時。但我卻沒有感到腹中有任何饑餓之感。

背向漸漸遠去的層層山巒,耳邊似乎一直在震響著群山一聲聲沉悶而悲涼的呼喚:

“明—天—的—卜—延—榮,你—在—哪—里?”

猜你喜歡
孩子
你們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別“聽話”的孩子……
頑皮的孩子
孩子的畫
Hey Blue!藍孩子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