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新聞與美結伴而行——從15年前發表在《中國記者》的一篇文章談起

2011-07-25 07:52侯嚴峰
中國記者 2011年10期
關鍵詞:美感美的

□ 侯嚴峰

在眼下這個信息過剩的“淺閱讀”時代,還有人看重新聞的美感?

恍如隔世的那些名篇范文,那些泰斗大家,他們的經典新聞作品,那些打動也影響了幾代人的精神珍藏,真的跟隨他們的離別永遠逝去了?

網上搜索發現,15年前發表在《中國記者》雜志的那篇文章,不僅成為一些高校數字化圖書館里的“館藏”,而且常被新聞專業學生在學位論文中“摘錄”和“引用”。想必,在這個心緒浮躁的社會中,潛心專業的人們對于新聞文體創新的探究,竟未止歇。

也曾對那些稱得上晚輩的記者們“教誨”,若寫此類文章,沒有新聞的歷練,音樂的熏陶,詞律的修養,是斷難起筆成章的。

在那篇文章里,羅列了古人“律動”的詞章,典范新聞作品中呈現的“樂感”,音樂美、韻律美與新聞美的融會貫通。

就連主題的隱現也“異曲同工”。譬如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既有“同窗共讀”的心曲訴說,也有“十八相送”的纏綿悱惻,還有“英臺抗婚”的凄婉激越,更有“化蝶雙飛”的如夢如幻。

現在看來,盡管早年的那篇習作還不甚豐滿,理論的面容還比較清癯,但提出的話題至今尚有可鑒之處。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

在那篇命題《新聞的“律動”》的文章里,曾道古論今,曾恣意揮灑;敢將歐陽修、朱自清拿來“說法”,也沒大沒小地把穆青老爺子抬出來作文章的“論據”。

文章還有一個副標題,叫做“兼談新聞作品的音樂美”——把新聞與音樂勾連在一起,其實也不多見。

語言審美,當然不只是文學藝術的專利。真實美、簡約美、通俗美、理性美、情感美、含蓄美,及至音樂美,無不存在于新聞作品之中。似乎可以定論:新聞的本質美在于真實,而形式美則在于語言。

曾在這篇文章中說了一個故事:俄羅斯文學青年寫道,“有個銀元落在了地上?!蓖铀纪滓蛩够@樣改寫:“有個銀元從桌面上滾了下來,落在地上叮叮當當地跳著?!睙o須形容詞,僅幾個動詞、像聲詞,便使得一個普通敘述句有了動感,有了音律,有了視覺。

資訊發達的今天,新聞似乎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既須臾不離,也不再玩味。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卻不可因此而放棄對新聞美的追尋。

大學時,老師說,美是和諧;后來揣摩,美感是人們對于美的深切感知。然而,說實話,美感也不是每一個新聞人都能夠深深體味的。

以上研究為基層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法律在全社會的普及大有裨益。

新聞不是文學,不可虛構;新聞作為廣義的散文,也必定注入文學元素。缺乏美感的新聞味同嚼蠟,充滿美感的新聞賞心悅目。都說新聞是“易碎品”,其實新聞本來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再看看古今中外那些盛名不衰的新聞作品,可知“易碎”之說不過是一些人的無知罷了。

在眼下這個“快餐時代”,我們的新聞也不可或缺美的“佐料”。愈是“信息過?!?,愈是“知識時代”,新聞愈應引人入勝。

實際上,即便在特殊的新聞場景,美也無處不在。

大學時捧讀戰地通訊《月夜簫聲》,還自以為是地寫下作品“賞析”。故作深沉地寫道,在中秋的月圓之夜,在解放大軍層層圍困的長春城外,戰地記者穆青用他那支飽蘸激情的筆,寫出了這篇傳世名篇。

兩軍對壘,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竟可以望“月夜”、聽“簫聲”,于刀槍叢中記敘戰爭的另一面,非新聞大家難以企及。

在這篇散文式新聞中,分明聯想到“垓下之圍”的場景,感受到“四面楚歌”的氛圍;我軍士氣高昂,敵軍不戰自潰的新聞主題,也便展現得淋漓盡致。

看似枯燥的消息,也可以添加美的元素,使之活靈活現。且不說毛澤東筆下《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等膾炙人口的新聞佳作,早年郭玲春的《金山同志追悼會在京舉行》,及其形成的“郭氏導語”,也著實影響了一批人。

新聞美就蘊藏于生活之中。起源并形成于上世紀40年代的“山藥蛋派”,其靈魂和本質特征就是現實主義,以生活真實為追求,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所以才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歷久彌新的大眾文學流派。在這方面,新聞與大眾文學也是相通的。

短新聞是快節奏社會的必然需求。但是,動輒長篇大論的新聞依舊充斥版面、頁面,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主題的提煉、沒有語言的“束縛”。這方面,我們還得向古人學習。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講究的文學體裁之一,因為有了樂曲的“束縛”,詞章便不能洋洋灑灑,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或婉約、或豪放的詞人。

面對飛速發展的現代新型傳媒,以及新聞鑒賞力日益增強的受眾,新聞從體裁到寫作的變革自然需要與時俱進,自然應當引入新的時代元素。但是,報道事實的新聞,也不能全然拋卻新聞規律,用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時髦的網絡詞句來追趕“潮流”、調侃受眾。

“欲成大河者,必長其源?!蔽膶W作品可以咀嚼推敲,而新聞作品則必須倚馬可待。像穆青的《狂歡之夜》,就是目睹獲得和平解放的人們徹夜狂歡之后,激情寫就的??梢詳喽?,沒有豐富的積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佳作;也可以斷定,沒有美學追求的記者,不可能發現美、描述美。

實際上,平凡如我輩,也應蹈行前賢,在日常生活中尋求美。

十幾年來,遍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在東北冰封的大森林里,寫下《感受嚴冬》;在廣袤的黃河三角洲,寫下《品讀黃河口》;在湘西吊腳樓旁,寫下《翠翠的邊城》;去趟韓國,也沒忘記寫篇《漢城印象》。這些發表在報章上的散文,磨練的是記者觀察事物、狀寫事物的能力。而這,正是新聞記者必須的職業學養。

幾年前寫的《花了錢也不能買浪費的權利》的時評,如今在網上被“標榜”為“教你如何做人的精彩美文”,其實說的也是一個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由于觀點獨特、寫作精巧,竟也忝居“精彩美文”之列,可見鑒賞新聞之美,大有人在。

套用一句老話:新聞現場從來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對美的發現。

蘊含美感的新聞作品可以通文氣、添文采。但是,新聞畢竟是對事實的報道,離開客觀存在的事實,一味地追求“唯美”,也就不再是新聞。

這方面,早有文史定論。唐宋時期盛及一時的駢文,直到清代仍再度“中興”,個中緣由無非是辭律美而文意賅。同樣,因為“飾其詞而遺其意”,這一文體也就于鏤金錯采的華麗中消失了生命。

新聞的文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文風;新聞之美,必定為社會增色添彩。從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中汲取美,從日新月異的文化發展中創造美,從樸實無華的群眾語言中發現美,對于新聞工作者提高表達能力,增強新聞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無疑大有裨益。

猜你喜歡
美感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幾何映射
我為冰與火而來,卻看到更美的藍
兼具力度與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關于書法美感問題的幾點思考
大橋下面:我喜歡被遺忘的美感
不一樣的地面美感 地磚扮靚空間
這美的朋友 這美的如畫
出來“混”,總是要美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