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國際評論的一個高峰——“彭迪國際評論”淺析

2011-07-25 07:53徐兆榮
中國記者 2011年10期
關鍵詞:華爾街日報

□ 徐兆榮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新華社有個署名“彭迪”的國際評論很為知名——翻開報紙,打開收音機,都能夠看到和聽到“彭迪”精彩火辣的評論,看著過癮,聽著夠味,過后還能有長長的回味——至今令人難忘。這一國際評論的作者就是曾任新華社副總編輯、高級評論員,如今已是耄耋之人的彭迪。在紀念新華社成立80周年的時候,回味與研究彭迪國際評論,相信對今天的新聞實踐有特別的指導、借鑒意義。

彭迪的國際評論大膽創新,風格獨特,思想深邃,邏輯嚴密,諷刺幽默,尖銳辛辣,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深刻久遠的影響,是新華社國際評論的一個高峰,是中國新聞發展史上精彩的一筆。彭迪的國際評論“為在國際上反映中國的呼聲和探索中國記者的獨特風格,為后來的國際新聞和評論探索了一條可行的道路”①。

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彭迪的國際評論,至少可以有這樣幾個方面的收獲和借鑒——知,情,文,快。

知:就是知曉世界大勢,了解國際局勢,做個知道分子。對彭迪而言,他同時還是個知美派,熟悉美國國情。

作為就學于燕京大學的進步青年,彭迪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即參與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并于1944年奔赴延安,抗戰勝利后調入新華社工作直到離休。進入新華社后,他始終牢記1944年初見周恩來時接受的教誨,當時周恩來在詳細詢問了他的學歷經歷和英語程度后說:“我們需要更多了解美國和會用英文的人?!睆拇?,彭迪便一直活躍在國際報道及國際關系領域。從英文翻譯、國際部編輯、駐外分社記者、分社社長、國際部主任直到新華社副總編輯。

在新華社,一開始彭迪從事翻譯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第一批駐外記者,彭迪被派往印度尼西亞擔任首席記者。此后,他又先后去過歐洲、非洲、美洲等地,或駐站,或采訪報道,親身經歷了戰后數十年國際格局的風云變幻。1955年的萬隆亞非會議,1958年的中美華沙會談,1961年的第一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1961年的老撾問題日內瓦擴大會議,以及巴黎美蘇首腦會談、日內瓦美蘇裁軍會談等重大國際事件和會議,都留下彭迪的身影和足跡,他甚至參與了中美建交的一系列工作。

1976年1月底,他作為新聞助理隨同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8天正式訪問。1976年4月,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記者常駐華盛頓,并擔任華盛頓分社社長、首席記者。不僅充分報道了中美關系的進展及美國的政經社會,而且參與了中美關系的推進。

作為駐外記者,彭迪面對的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是整個世界。觀察國際格局風云變幻,國際間日益頻繁的交往,各國之間既斗爭又合作的博弈,使彭迪可以撥開罩在外面的層層面紗,一針見血地指出貌似一派熱鬧、友好的背后,各國之間對于自己利益的追逐。在那樣一個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年代,能夠一眼看穿時弊,并用準確犀利辯證的文字報道出來,這是每個記者的追求,但卻不是每個記者都能做到的。

正是由于他對國際形勢的透徹了解和掌握,諳熟國際關系的一些原則與操作,所以他寫的國際評論條分縷析,切中肯棨,生動有力,引人關注,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這一時期他寫下的《中美關系僵持癥結何在》《英國保守黨政府的“實力”夢》《麥克米倫的非洲之行》《同床異夢夜長夢多》《堂堂美國“戰略家”竟弄不清誰干涉了誰的內政》《畫鬼容易畫人難》《“鴻門宴”》《美國首都一張不像樣的報紙》等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評論,準確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局勢,充分有力地表達了中國的呼聲,不僅受到國內讀者的好評與贊賞,而且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和重視。

幾十年來,他沒有辜負周總理的期望,轉戰世界各地,報道國際風云,維護祖國尊嚴。即使是離休之后,他仍然可以寫出引人矚目的國際評論,用他自己的話說:“主要是我一直關注國內外大事,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停下來?!彼冀K讓自己追蹤關注了解國際變局、世界大勢。2004年10月16日,離休居家,已入耄耋之年的彭迪,針對美國防部官員有關售臺武器的歪論,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美官員首次亮出對華政策底牌》,其中論道:“這位美國負責官員說,如果臺灣購買美國的武器,就可遏制中國實現國家的統一;如果臺灣不買美國武器,就會使‘外國朋友’(當然首先是美國朋友)視臺灣為‘非伙伴’?!薄懊绹雅_灣當作它口袋里的小‘伙伴’,本來是公開秘密,但是由美國官員把這秘密公布于世倒是第一次?!边@就是“知”,不知,誰敢輕言“第一次”?!

□ 2009年,彭迪同志在國家大劇院前。

情:就是有激情,有感情,有真性情,是愛國熱情,是愛民深情,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君有不平事,霜劍愿一試的俠膽豪情。

1980年,美國新一任總統里根上臺。美國的一些親臺派興高采烈,認為里根上任和臺灣的關系就可以改善了。蔣經國有個美國顧問克萊因,當時是美國很重要的一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所長,他到處做演講,罵中國,講了一些不三不四的話。說中國應“宣布對臺灣不使用武力”,他甚至荒謬到指責中國在臺灣問題上“公然干涉美國內政”。見此情形,彭迪怒火中燒,義憤填膺,情不自禁,回到分社就趕寫了《堂堂美國“戰略家”竟弄不清誰干涉了誰的內政》,指出這位“戰略家”連誰干涉了誰的內政都不知道,“似乎把人們帶到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這種行為很難說是“文明”“實在使美國丟丑”。評論引起強烈反響,《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等美國大報紛紛刊載?!杜f金山紀事報》一位不認識的記者還給彭迪打電話,說“彭迪先生,你成了名人了!”此事還驚動了里根,連忙讓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理查德·艾倫發出通報,指出克萊因的話不代表里根,并告誡白宮班子的顧問不得在中國問題上胡說八道。這樣才把這個事情壓了下去。艾倫還特地派人問彭迪是否看到通報,惟恐引起中國誤會。

美國的報紙各種各樣,其中《華爾街日報》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都~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是很有影響的,但是在美國政治中真正起影響的是《華爾街日報》,它是美國影響最大而又最保守的全國性報紙。1981年7月1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沒有脊梁骨的外交》的社論,公然要求里根政府支持臺灣的“自由中國”來反對北京的“紅色中國”。彭迪看了非常氣憤,怒不可遏,連夜寫了《〈華爾街日報〉的脊梁骨有多硬!》的評論,進行針鋒相對的批駁?!度A爾街日報》在10月15日發表題為《中國人的幻想》的社論。彭迪立即又回敬了一篇《〈華爾街日報〉的幻想》。1983年2月9日,《華爾街日報》又發表了一篇社論《一鳥在手》,把臺灣比作美國的一只“鳥”,敦促美國政府不要放掉臺灣這個“可靠的盟友”。彭迪當仁不讓地在2月11日發出《〈華爾街日報〉舊病復發》,給以駁斥。充分表達了強烈的民族感情和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的立場。

這樣針鋒相對的交鋒,引起了美國有關各界的關注和反響?!秮喼奕A爾街日報》就在頭版頭條用了半個版同時刊登《華爾街日報》的《沒有脊梁骨的外交》和彭迪的《〈華爾街日報〉的脊梁骨有多硬!》,并加了編者按:“美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社論重新起用了一些冷戰語言,敦促里根政府增加對臺灣的支援。后看到它引起中國新華通訊社迅速而也帶感情的反應。這篇反駁文章的作者是新華社駐華盛頓分社社長彭迪。本報現將《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和新華社的反駁同時刊載于下?!睂χ袊浾叩奈恼伦鋈绱送怀雎≈氐姆绞教幚?,在美國的報紙上是前所未有的,足見美國輿論界對此事的關注。

《華爾街日報》也怕同中國的關系鬧翻。1983年4月,應《華爾街日報》的一再邀請,彭迪夫婦到該報所在地紐約赴宴。彭迪與該報負責人進行了既堅持原則又有禮貌的交談?;厝A盛頓以后,彭迪夫婦還收到對方的感謝信。此后,《華爾街日報》的有關社論就做得比較克制一些了。

在彭迪看來,做記者、寫國際評論就要有激情和膽氣,就要能實事求是地承擔責任,敢于碰硬。用他的話說:“沒有點膽量就別當記者!”但是他也有“底線”,那就是“絕不會傷害我的國家”。②正是這種愛國的情懷和豪氣,使他這么多年寫下的國際評論,總能給人一種做記者、做中國人的豪邁。也許正因此,他在倫敦分社做記者,被英國人稱為“慣寫燙手東西的人”。在美國駐站,美國兩任國家安全助理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以及一些國務院重要官員和議員及主要媒體的負責人都視彭迪為重要的談話對手與朋友。

文:就是有文采,文采飛揚,是嬉笑怒罵、諷刺幽默、尖銳潑辣、生動精彩、引人入勝、喜聞樂見的評論文章。

彭迪總結自己幾十年新聞生涯的經驗教訓,第一條就是實事求是,實事,就是要讓事實勝于雄辯。所以他的文章總是注意禁絕空發議論,總是運用大量的事實數據,擺事實,講道理,條分縷析,用強有力的事實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論證。與此同時,他也十分注意議論文章的文質關系,深諳如何將容易艱深枯燥的國際評論更便于傳播,他強調寫文章要精益求精,要不憚修改,要一改再改,直到滿意為止,寫出的文章要讓人樂于閱讀,而且能入腦入心。所以,他又總是注意用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來行文,盡量使理論性的評論文章形象化、生動化,有可讀性。

如上文說到的,2004年10月16日,彭迪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美官員首次亮出對華政策底牌》中說:“美國把臺灣當作它口袋里的小‘伙伴’,本來是公開秘密……”這樣的看似輕輕一筆,信手寫來的話語,卻形象生動,幽默辛辣,又緊扣主旨,準確傳神,令人忍俊不禁,心領神會。

還有如《英國保守黨政府的“實力”夢》《同床異夢夜長夢多》《堂堂美國“戰略家”竟弄不清誰干涉了誰的內政》《畫鬼容易畫人難》,僅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諷刺挖苦,嬉笑怒罵的機智和形象精彩、生動活潑的文風。

再看《堂堂美國“戰略家”竟弄不清誰干涉了誰的內政》里的語言:“如果拜讀一下這位克萊因先生前不久的一些大作,他現在的這種言行就毫不奇怪了。例如,他在十月中旬《華盛頓明星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發表的許多與眾不同的高見,很值得人們一讀?!薄案踊尚Φ氖?,當中國政府對這類蓄意制造‘兩個中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提出嚴正批評的時候,克萊因居然說‘北京官員公然干涉美國的內政’!究竟是誰干涉了誰的內政?……難道這位有學問的克萊因先生真的不知道嗎?在臺灣問題上,硬說是中國‘干涉了美國的內政’,克萊因先生不感到臉紅嗎?”“中國是強是弱,克萊因完全可以有他自己的見解,他主張同中國交友還是交惡,也悉聽尊便。中國人窮志不窮,沒有巴結外國強權的傳統,絕不低三下四?!雹蹖懙谜Z含譏諷又義正辭嚴,干凈利落又簡潔明了,語言生動又寓意深刻。讓人讀來不由得在莞爾一笑之中,明了是非曲直,化解心中塊壘;作為國人則增強了自尊自強的意志和決心,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類似這樣生動活潑、諷刺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喜聞樂見的篇章和語言,在彭迪的評論文章中俯拾即是、隨處可見。

快:就是快速,快捷,就是有枕戈待旦,倚馬可待的本領,做個快槍手,快刀斬亂麻,不炒隔夜飯。

彭迪說過,他寫文章一般都很快,都是急就章,是趕時間、搶速度搶出來的。這一方面也源于他對情況的熟悉和掌握,對寫作方法的熟能生巧,常常不需要再做臨時的調研積累,所以倚馬可待,靈感一來,出手成章。他跟新聞跟得很緊,有時看到一條新聞,或是了解到一個新的動態,又是與中國有關的,他就會立即著手跟進,迅速寫出相應的評論,不炒冷飯,不炒隔夜飯。這確實是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基礎和功力的。像前面提到的一些著名篇章就是這樣精彩的急就章。

在如今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信息發布者,人人都是新聞事件評論員的情況下,這種寫評論的倚馬可待、急就成章的功夫尤其難能可貴。你不快速,你就落后,你不及時,你就后悔;所以就更其看重和需要有倚馬可待的神速。這一點也是我們在學習彭迪國際評論時可資借鑒的。

今天,學習彭迪的國際評論,也要看到,雖然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聞評論的勃然復興已成蔚為壯觀之勢,評論的國際化視野,評論的全球化眼光,已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所呼吁、所倡導、所追求。但其實際的發展與現狀似不容樂觀,尤其國際評論方面往往表現出弱勢之像?;蛘咭蛘f不清、說不深、說不透,讓人看了不明就里,昏昏依然;或者拿出一些粗淺、碎片化或觀點極端的文字,讓人滋生反感……怎么辦?從以上分析可見,我們依然能從彭迪的國際評論實踐中獲得有益的啟發。

首先是要熟悉報道的領域和對象,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同時還應該包括不僅要會說自己的話,而且要會說“世界語”。列寧說過:你要和狼打交道,你就要學會狼的語言。我們要向世界發聲,就要會用“世界語”與世界對話。還有就是沒有激情不要為文,不做無病呻吟之作,不寫磨磨唧唧之文;要有感而發,要激情成文。還要盡可能有文采,努力做好說理性與生動性的有機結合,生動活潑,精彩可讀,以引人入勝,喜聞樂見。同時,還有出手快速,不能慢三拍,在這里要寧搶三分不慢一秒。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才問題。我們的媒體要做成世界級媒體,要走向世界,要向世界更多、更大聲地傳播中國聲音,就需要有世界級的評論,需要有世界級的評論大師。要創造靈活有效的機制體制,讓大批評論人才脫穎而出,真正造就一大批通曉國際語言、熟悉國際習慣、擁有國際視野的名評論員。如此,才可能真正讓中國話語走向世界,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擁有中國話語權。

【注釋】

①《中國名記者戰略與名篇賞析》,新華出版社2010年1月版,210頁。

②《永遠的新聞伉儷——彭迪訪談錄》,2011年第7期《新聞戰線》。

③彭迪著:《彭迪國際評論選》,新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66頁。

猜你喜歡
華爾街日報
也許沒有《華爾街日報》模式,但故事終究是報道的基本
《華爾街日報》印刷廣告收入下滑將裁撤印刷版面
《華爾街日報》強生擬購Actelion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等
《華爾街日報》全球正處于風暴中心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為什么我不再看《華爾街日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