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時間變量向德行恒量置換的表達策略
——對鐵凝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的修辭解碼

2011-08-15 00:42瓊州學院海南五指山572200
名作欣賞 2011年2期
關鍵詞:接受者鐵凝仁義

⊙王 彩[瓊州學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由時間變量向德行恒量置換的表達策略
——對鐵凝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的修辭解碼

⊙王 彩[瓊州學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鐵凝《永遠有多遠》是一部耐人尋味的中篇小說,在小說話語層面上,表達者以前抑后揚的修辭策略,巧妙地設置了尊崇“仁義”德行的真命題?!坝肋h”的時間變量在文本建構中悄然裝載起“仁義”德行這一恒量,實現了它由時間變量向德行恒量的修辭置換,女主人公德行上的“仁義”因此獲得了修辭上的延伸,取得了向廣泛文化意義上的修辭擴展。

永遠 仁義 變量 恒量 修辭

“永遠有多遠?”這是一個嚴肅的人生哲學命題,它所蘊含的時間變量是指向未來的,引發的思考也是指向未來的。表達者以這一富有深刻思考價值的修辭話語作為小說的標題,顯然是一種匠心獨運的修辭策略。

文本標題顯示了一個顯性的修辭信息:表達者以敏銳的現實者身份對“永遠”一詞所指稱的對象提出了探詢和質疑。隨著表達者的思想走向,接受者也自然被帶入到文本設置的修辭入口:“永遠”的內蘊是什么?它是恒量還是變量的概念?

查《現代漢語詞典》①可知,永遠是“(副詞)表示時間長久,沒有終止”的意思。由此而言,文題“永遠有多遠”在語義平面上是個變量認知問題。它以疑問句式促使接受者去探究一個新命題:文本在“永遠”時間能指背后究竟有何所指。

一、核心詞“永遠”的解碼路徑

根據統計,“永遠”在文本中共出現34次。從分布上看,前八部分出現12次,最后一部分出現22次?!坝肋h”這個核心詞在文本前后模塊的低高頻分布,是否從形式上暗示了文本的修辭設置?22個“永遠”高密度地頻現于第九部分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是否也暗示了文本的意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接受者有必要把視點轉向“永遠”出現的文內語境。

先看文本的前八部分,姑且把它叫做第一模塊。

就負載文本信息的多少來講,本模塊是文本的核心結構,它幾乎負載著女主人公生活成長和情感遭遇的全部信息。而從詞頻上看,這個模塊對“永遠”一詞的使用是低頻的。表達者只使用“永遠”一詞的“時間”能指。相對于下文語境以及整個文本對“永遠”的修辭運思,第一模塊中“永遠”的運用無疑是一種潛藏的修辭蓄勢。

從文本話語建構角度考察,第一模塊最后一句“永遠有多遠?!白大省叫喊起來?!焙苤档闷肺?。從修辭手法上看,它是“永遠”這個核心詞在文本修辭蓄勢完成以后適時的修辭解壓。從情節上看“永遠有多遠”是女主人公屢遭情場變故及其心理訴求慘敗之后,噴發出來的絕叫。其中的“永遠”徹底改變了先前的副詞身份,進而轉為話題主語,其所攜帶的“時間”本義至此開始脫落?!把哉Z形式正好逆向地暗示了表達者的編碼原則”②。在疑問句“永遠有多遠?”中,表達者以核心詞在語句中變位的形式給接受者做出了修辭暗示。當然,該語句所釋放的修辭信息是限量的。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本解碼,接受者必然要繼續審視表達者啟動修辭解壓之后進一步的修辭擴張。

文本的第二模塊是核心詞“永遠”高頻運用的語境,表達者以顯性的語言碼符實施著她的修辭釋放。在表達者的修辭設置中,“永遠有多遠”連續多次被反復運用或變構使用;與此同時,核心詞“永遠”也以重疊式構形形態推出;在句法修辭上,“永遠”在本模塊中主要被置于主格和賓格兩個核心位置??傊?,表達者在這一模塊里傾力于她的修辭運思:表達者企圖通過對“永遠”的修辭增量對接受者實行強度刺激。順著表達者的修辭渠道,接受者被牽引到了文末有待解碼的兩個目標語句之前:

1.就為了她的不可救藥,我永遠恨她。永遠有多遠?

2.就為了她的不可救藥,我永遠愛她。永遠有多遠?

這是兩個具有邏輯對立意味的句子。其間蘊含著“恨”與“愛”兩個矛盾性情感。從情理上說,肯定一方必然否定另一方。然而,表達者將它們統一到對主人公白大省的情感生成上來了。從句內結構分析,“恨”“愛”兩個心理動詞都被飾以時間副詞“永遠”,“永遠”的所指與表達者的情感認知捆綁在一起,使得“恨”和“愛”兩種心理認知具有動量上的持續性和永久性。表達者情感認知的心理前提是什么?它們在修辭層面是如何獲得統一的?句后追加的“永遠有多遠”其真正修辭意旨又是什么?文本至此已是尾聲,卻以表達者的話語形式再次把未解的“永遠”問題重新移交到接受者的手中,文本的修辭線索似乎又中斷了。

二、表達者情感暗示的循勢切入

事實上,表達者在文本末尾并沒有掐斷解碼信息,相反,她已經主動地為接受者摁下了新的解碼按鈕。這個解碼按鈕就是表達者鑲嵌在文末兩個目標語句中的情感認知!常言說得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導致表達者產生“持續而永久”的“恨”與“愛”的緣由,無不與其特殊的身份密切相關。

接受者不應當忽視的一個事實是,表達者同時還是女主人公的“表姐”。表達者以“表姐”的身份在文本中出場,構成了文本情節的一個組成要素。顯然,“表姐”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感是與小說文本的情節發展同步的。接受者可以由此作為進一步的解碼入口。

文本中,緊緊地牽動著“表姐”情感弦線的,莫過于表妹白大省的三次情場變故了。幾乎在每一次情場變故中,“表姐”都扮演著白大省的擇偶軍師。然而,由于白大省的藐視“兵法”,結果她的每一場戀愛都以“告吹”慘敗。

第一場戀愛——愛戀“一個打定主意要吃女人飯的男人”郭宏。

在“表姐”的知覺里,這個“長得像陳道明或陳道明的弟弟”的男人并不愛白大省。他之所以和白大省交朋友,是打定主意要搭乘這趟戀愛特快留在北京。然而白大省對這個男人卻投入了她所能投入的情感、精力、物力和財力。她選擇的是一個“我愛他比他愛我更厲害”的低標準,“一個忘我的、為他人付出的、讓人有點心酸的低標準”③。一開始看起來,“他們的戀愛是認真的,是往結婚的路上走的那種”。然而,他們的戀情卻因為一個女日本留學生的介入而改道。對于“獵食者”郭宏來說,在一頓快餐和一道盛宴之間是不需要勞心去猶豫擇抉的?!爱斔軌蛉ト毡镜臅r候,為什么還要留在北京呢?用不著留在北京,他就不必和白大省結婚?!卑状笫〉牡谝粓鰬賽劬瓦@樣因為雙方價值認知的強烈反差而傷心落幕。

第二場戀愛——苦戀“一種天生喜歡居家過日子的男人”關朋羽。

這場戀愛從單位排練圣誕晚會節目的默契搭檔中啟程,白大省一如既往地以女人的熱情大方、溫柔體貼和傾情付出關心著這個天真的男人。兩人心照不宣地來往著。就在白大省為關朋羽張羅過生日的晚上,酒精撩起的騷動、近距離相處中來自異性熱氣的本能吸引,讓他們的激情在瞬間驟然升溫并最終導致身體的親密接觸!然而,由于關朋羽的膽怯,此番體膚碰撞并沒有引燃性愛的火焰,只遺憾地演繹出一個“沒有欲望,也沒有性”的結果。白大省的第二場戀情由于角色預設的錯位,不得不在高潮的失手中把感情的接力棒痛惜地交給了粗魯而又嬌蠻的表妹小玢。

第三場戀愛——單戀一個一無所有的、慣于白吃白喝的“大老爺們”夏欣。

對于這個“生不逢時”的、經常喜歡變化著做發財美夢的男人,白大省是深信不疑的,她欣賞他“會徒手抓蒼蠅”的才氣和同居時“兩人一夜相安無事”的正派。白大省對這個男人依舊是傾心傾情傾力。為了深化與這個男性的關系,她又重蹈覆轍精心為他操辦過生日。然而,白大省熱盼“得回報”的結果,竟是“白吃男人”對她真情的謝絕和對其生活態度“挑鼻子挑眼”的苛刻歷數。

“表妹”一而再,再而三的情場失意,從本質上論,是其秉守的對等回報原則在現代功利主義面前的徹底破滅。對被私欲支配著每一條神經的功利主義者實施的“仁義”越多,遭受的損失越大,這就是現代人生哲學的真諦。出場的“表姐”是深諳現代人生哲學的“精明人”,在她的觀念里,“仁義”是個“陌生的、有點可疑的,一個陳腐的、散發著被雨水洇黃的頂棚和老樟木箱子氣息的詞,一個不宜公開傳播的詞,一個激發不起我太多的興奮和感受力的詞”。這個詞在功利主義面前是完全不實用的、超級貶值的?!氨砻谩泵暌暋氨斫恪庇H授的人生哲學,仍按自己的認知經驗不顧一切地抱守著“仁義”,這是導致其屢遭情場挫敗的真正原因?!氨斫恪睂Π状笫〉那楦衅诖淮未伪淮蛄怂?,因而對“表妹”堅定不移地抱守“仁義”盲目對待一切的做法始終懷著強烈的否定性情感。在“表姐”的認知世界里,白大省“她執著地要改變自己——可改變的了”④。這無疑是“不可救藥”的,它是“表姐”“永遠恨”白大省的認知來源。這份“恨”帶著狹隘的私人化色彩。

由此,接受者找到了對文本末尾目標語上句的解碼通道。但事情至此只完成了一半。對于目標下句的解碼,接受者不能走進語義平面邏輯矛盾的死胡同,而應該另辟解碼蹊徑——語句顯示的肯定性情感顯然是個重要的修辭信息。

三、社會語境的深層解碼

共性的認知經驗表明,能夠引發人的肯定性情感的事物,必定是真善美而非假惡丑!為此,接受者必須跳出在場“表姐”的狹隘和功利屏障,攀升到社會良知和道德范式的高度去做換位思考。當表達者由文本里“偏愛的在場者”還原為客觀上“正義的表達者”時,她對白大省的仁德義行必然會重新做出價值審美和道德評判。作為表達者的肯定性情感,它是通過文本中親人、朋友、鄰居、同事、同學、戀愛對象等群體對白大省一致性的肯定評價而得到證實和加強的。毫無疑義,這份寶貴的肯定性情感的認知基礎,是對白大省“仁義”德行和精神品格所體現的社會價值的充分褒賞,它的內在生成依憑于表達者對社會語境的德行解碼。表達者以“直面現實的方式,為善良寫一份傷殘的訴訟書。并且,進一步地對善良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在這個物欲化的社會,善良往往成為了人們竊取利益的遁詞”⑤。從表達者勾勒的這群社會眾生相中,可以看到,功利者們把人生看成了滿足私欲的過程,把“人人為我所用”視為一種必然邏輯。這些人以“唯我為本”的價值認知建構著新的社會文化契約,以自我滿足為價值評判標準,建構著與他人的互利關系。道德滑坡、情感貶值、良知泯滅、私心膨脹就這樣肆意地泛濫著現實社會的德行空間。正是在這些“現實之惡濁的不斷沖撞下”,白大省始終被孤立在“仁義”的孤島。表達者以白大省這一形象向接受者說明:“在現實社會里維護一顆善良之心,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雹?/p>

然而,白大省的“仁義”德行終究高揚著威嚴的道德范式,昭示著正義的力量和本真的價值,它既傳承著道德文化的內核又奠筑著現代文明的底基。相對于當下混亂的社會邏輯和惡濁的價值認知,它宛若黑夜中的燭光,烏潭里的新荷,張揚著高貴的精神品質和審美價值。表達者在一次訪談中對此做出了注解:“一方面,我們擔心白大省消失,那么道德那么仁義,現在說起來就像一個夢;另一方面,她一改變,我們就害怕,我們享受著善良,我們不愿放棄?!雹弑磉_者“執著于人類精神中殘存的善,其實是對整個民族精神文化取向所作的探尋與自我解答”⑧。從這個意義上說,表達者與白大省取得了認知上的統一,這就是表達者“永遠愛”白大省的認知來源!

文本修辭解碼至此,接受者的心中豁然開朗,文末兩個目標句的修辭信息也就浮出水面——

例1句中的“不可救藥”是帶有嚴重私心的家庭成員在場者狹隘的主觀認知,它指向的是白大省緣于嚴重“時差”而導致角色預設、情感預設、價值預設的始終錯位,并由此遭致的無終止的情場慘敗。這種狹隘的主觀認知必然滋長在場者對當事人持續不斷的怨恨,這個否定性情感甚至因為白大省的“頑固不化”而引發出對其未來生活的無奈擔憂——永遠有多遠?

例2句中的“不可救藥”是對功利主義者們“仁義無用”價值觀的反意取義,它打破了“仁義”的時間限域而還原其厚重的真值,肯定其作為個人乃至社會精神品質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這種肯定性認知相應生成了珍惜“仁義”的穩定性情感。在現世漫溢的價值認知濁流中,表達者對“仁義”德行的肯定必然同時伴隨著對其未來傳承的真切關注——永遠有多遠?

兩個目標語句的邏輯結構和修辭語義以顯性的文本在場者和隱性的現實在場者認知上的對立而統一起來。表達者以前抑后揚的修辭策略,巧妙地確立出肯定“仁義”德行的真命題?!坝肋h”的時間變量在文本建構中悄然裝載起“仁義”德行這一恒量,實現了它由時間變量向德行恒量的修辭置換,女主人公德行上的“仁義”因此產生了修辭上的延伸,取得了向廣泛文化意義上的修辭擴展。表達者在一個文本里曾對“永遠”一詞作出如下解碼:

“永遠”一詞在世紀末多種聲音的喧嘩中顯得嘹亮又微弱,既結實又無力。再也沒有比“永遠”的內涵更不確定的內涵了,再也沒有什么詞比“永遠”顯得更加滑頭和善變。⑨

這實際上是表達者思考現世,尤其是思考“仁義”恒存問題的思維指南針:在“流行時尚”的現世社會,經過“文革”脫水變味處理,再經當代人勢利眼光挑剔的“仁義”德行,是否可以繼續保持它的恒存意義?是否可以繼續傳承開去?這個問題,文本以白大省“仁義”形象的語碼形式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表達者以白大省“堅韌的生”,“表明生活中還有希望。而人類中還殘存的根本的善,正是這種希望所在?!雹饣谶@樣的認知,“永遠”的“時間”語義在文本建構中就純粹成為一個修辭參照,而“持續”、“無終止”這兩個語義則成為對“仁義”德行這個內涵進行修辭取義的補充。把握這一點,接受者就完成了對整個文本的修辭解碼。

①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② 譚學純、朱玲:《接受修辭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02頁。

③ 鐵凝:《永遠有多遠》,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下面引文如無特別說明,均出于此文本。

④ 趙艷、鐵凝:《對人類的體貼和愛——鐵凝訪談錄》,《小說評論》,2004年第1期。

⑤⑥ 賀紹?。骸惰F凝評傳》,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61頁,第163頁。

⑦ 鐵凝:《我寫作我的靈魂在場》,《小說評論》,2004年第1期。

⑧ 宋菲:《解讀鐵凝小說中的文化內涵》,《當代評論》,2005年第12期,第112頁。

⑨ 鐵凝:《永遠的恐懼和期待》,《十月》,1999年第1期。

⑩ 謝有順:《發現人類生活中殘存的善——關于鐵凝小說的話語倫理》,《南方文壇》,2002年第6期,第43頁。

作 者:王彩,文學碩士,瓊州學院副教授。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接受者鐵凝仁義
鐵凝三謝張守仁
久假不歸
一聲姥姥
孫犁與黃豆
仁義不過是“客?!??
意外
如何認識一件藝術作品
游戲、電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時代融合的新方式
歷史文化資源利用方式的新視角
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