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一多的美國體驗與文化愛國思想的形成

2011-08-15 00:42尹玉珊大連海事大學人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26
名作欣賞 2011年2期
關鍵詞:舊體詩全集梁實秋

⊙尹玉珊[大連海事大學人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6]

聞一多的美國體驗與文化愛國思想的形成

⊙尹玉珊[大連海事大學人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6]

聞一多的愛國思想集中表現為熱愛中國的文化,即文化愛國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與他留學美國期間的經歷息息相關。留美期間他切身感受美國物質主義文化,并產生了強烈的厭惡。作為對比,他深化了對中國精神文化的理解,對其形成自覺的情感認同,產生了文化愛國思想。他留美期間的文學創作和人生經歷等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聞一多 文化愛國 美國 物質主義文化體驗

聞一多是著名的愛國作家,朱自清曾經評價他“是個愛國詩人,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愛國詩人”①。熊佛西更形象地指出,與其說聞一多是新月派的詩人,毋寧說是愛國派的詩人。②其實愛國只是個籠統的概念,其中有各種各樣具體的表現形式,聞一多的愛國主義就是一種“文化的愛國主義”。他評論郭沫若《女神》時,曾經通過對比闡述了自己愛國思想的獨特性。他批評郭沫若雖然愛中國,但是并不愛中國的文化,自己與郭沫若不同,“我愛中國固因他是我的祖國,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種可敬愛的文化的國家;……愛祖國是情緒底事,愛文化是理智底事。一般所提倡的愛國專有情緒的愛就夠了;所以沒有理智的愛并不足以詬病一個愛國之士。但是我們現在討論的另是一個問題,是理智上愛國之文化底問題?!痹谒磥?,中國文化“是絕對地美的,是韻雅的”,“是人類所有的最徹底的文化”③,他還提出了“中華文化的國家主義”(Cultural Nationalism)④的主張,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愛國傾向。

聞一多文化愛國思想的產生并非偶然,而是與他1922—1925年間留學美國的經歷息息相關。留美期間他對美國發達的物質文明有了深刻的體驗,對重視感官享受而輕視精神生活的物質主義文化形成強烈的厭惡。作為對比,他深化了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確立了個人的文化愛國思想。因此研究聞一多的愛國思想,應當特別注意他留美期間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情感,現有研究成果大多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體驗美國物質主義文化

1922年7月,聞一多前往美國留學。這雖然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但是他對美國文化并不陌生。此前他已經在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學習生活了十年。在這里他間接接觸了美國文化,并對它的物質主義氣息有了初步的感受。當他畢業離開清華時,專門作《美國化的清華》加以批評:“……現在我將離開清華,十年底母校,假若我要有點臨別的贈言,我只有這幾句話可以對他講。我說:清華太美國化了!清華不應該美國化,因為所謂美國文化者實不值得我們去領受!美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據我個人觀察清華所代表的一點美國化所得來的結果是:籠統地講,物質主義;零碎地數,經濟,實驗,平庸,膚淺,虛榮,浮躁,奢華——物質的昌盛,個人的發達……”他詳細分析了清華美國化、物質化的種種表現,感嘆“美國化呀!夠了!夠了!物質文明!我怕你了,厭你了,請你離開我罷!”聞一多出身傳統知識分子家庭,熱愛文化藝術,對母校的物質化傾向有著本能的反感。他由此以清華生活為中介,對美國物質文化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這一感受畢竟是間接、粗淺的,他并沒有在美國真正生活過,對于自己的美國文化判斷也不十分自信,“或者清華不能代表美國,清華里的美國人是不是真正的美國人,我不知道?!雹萋勔欢嗾J識美國文化的間接化、粗淺化的傾向,在他到達美國之后得到了糾正。留美期間他先后輾轉于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紐約美術學生聯合會等多所學校,對美國社會文化的感受比較深入,尤其對物質主義文化有了直接的體驗和強烈的反映,正如好友梁實秋所言,“本來一個中國人忽然到了外國,舉目一望盡是一些黃發綠眼之人,寂寞凄涼之感是難免的,人非木石孰能遣此?但是一多的思鄉病是異于尋常的,他是以純粹中國詩人的氣質而一旦投身于物質文明極發達的蠻荒?!雹?/p>

聞一多對美國物質主義文化的體驗是細致的、深刻的。他剛到美國,便敏銳地感到自己與周圍的物質氛圍格格不入,“我到芝加哥才一個星期,我已厭惡這種生活了!”他厭惡混亂、喧囂的都市環境,當地“汽車底怒潮騰沸洶涌得最烈”,行人過馬路常常有被汽車碾死的危險,他戲稱“我還能寫信證明我現在還沒有碾死。但是將來死不死我可不敢保險”,戲謔之中飽含著反感。⑦他厭惡在美國“鎮日呼吸煤煙,涕唾皆黑”⑧的生活,他一面給友人展示自己的新作,一面描繪工廠噴出的煤煙把周圍的房屋和行人的衣領都熏黑了的情況,感慨“在這種環境里還能做得出詩來,真是不易?,F在寄來給你們來聞聞,有煤煙味沒有”⑨,辛酸、無奈的心態可見一斑。當同住的同學因病住院,聞一多不得不獨居時,他感到極為煩惱,不愿獨自面對這種“唯物”的生活:“想想這種滋味——一個‘東方老憨’獨居在一間apartment house底四層樓上,抬頭往窗口一望,那如像波濤的屋頂上,只見林立的煙囪開遍了可怕的‘黑牡丹’;樓下是火車、電車、汽車、貨車(trucks,運物的汽車,聲響如雷),永遠奏著驚心動魄的交響樂?!雹馑麉拹好绹ɡ菆D、金錢至上的生存境遇。他在國內讀書時很少為生計問題憂慮,到了美國卻因物價昂貴連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在此一日無錢即為餓莩矣”。身為清華的留學生卻因經濟窘迫而備受歧視,他不禁“自笑亦以自悲”,感嘆“嗚呼,肉體生活之真經驗從茲始矣”?。最令聞一多感到厭惡的,還不是具體的物質生活本身,而是這一生活所體現的美國人重物質而輕精神的庸俗、勢利的價值觀。他在清華讀書時,身邊圍繞著一群熱愛文學藝術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梁實秋、吳景超、顧毓、翟毅夫等,但是到美國后卻幾乎沒有交到任何新朋友,因為“在這里找不到任何可以談論詩歌的人,甚至有時候我稍微談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就會被人嘲笑”?,“美國的學生沒有中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處的學生善于思想、勤于思想。他們在我眼里都是年輕的老腐敗”?。雖然周圍有許多美國女同學,但是聞一多對她們提不起任何興趣,因為在他眼中她們“都是些dolls”?。英文“doll”表示洋娃娃之義,特指美麗但沒有頭腦的女孩。這一詞匯的使用,形象顯示了聞一多對美國人缺乏高層次精神追求的不滿。留美期間他和清華友人們通信空前頻繁,盼望他們的回信“如大旱之望云霓”?,也反映了這一文化孤獨感、精神孤獨感。

聞一多對美國物質主義文化的體驗還表現在留美期間的文學創作中?!豆卵恪芬远鸥Φ脑娋洹疤煅奶闇I一身遙”為主題詞,抒寫了自己如孤雁般漂泊異域、倍感抑郁的情緒?!傲髀涞墓虑莅?!到底飛往哪里去呢?那太平洋底彼岸,可知道究竟有些什么???!那里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財力底窩巢。那里只有銅筋鐵骨的機械,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涂污我太空,閉熄了日月,教你飛來不知方向,息去又沒地藏身??!”在美國這個“太平洋底彼岸”“蒼鷹底領土”,聞一多從“銅筋鐵骨的機械”、“罪惡底黑煙”中感受了物質主義文化“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財力底窩巢”的殘酷與黑暗,自己則像孤雁一樣“飛來不知方向,息去又沒地藏身”,倍感失落而又無處可逃。同一時期寫作的《寄懷實秋》《我是一個流囚》《太陽吟》等也表現了類似的主題。聞一多原本計劃在美國留學五年,卻僅僅讀了三年就提前回國了,這在同期赴美的中國留學生中是不多見的。正如他所自述的,“蟄居異域,何殊謫戍?能早歸國,實為上策”?,對美國物質文化的厭惡是催使他提前回國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愛國思想的形成

對一種文化的厭惡,常常導致對另一種迥異文化的認同,聞一多便是如此。他出國之前并沒有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精神性特征,也沒有對它形成自覺的情感認同。這和他缺乏異國生活經驗,難以從文化對比的視角突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有關。一般說來,人們很難對本國文化形成自覺的認識,但是一旦置身于異國文化環境中,便會強烈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常常對本國文化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同。留美期間,聞一多越體驗、越厭倦美國物質文化,就越意識到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差異性,越理解、越熱愛中國文化。他發現中國文化不像美國文化那樣重視感官,而是更加重視心靈,認為“這種觀念太高,非西人(物質文化的西人)所能攀及”?,“西方的生活是以他的制造算的;東方的生活是以生活自身算的。西方人以accomplishment為人生之成功,東方人以和平安舒之生活為人生之成功。所以西方文明是物質的,東方的是精神的”?。正是通過體驗美國物質文化,他深化了對中國精神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形成了文化愛國思想。

聞一多留美期間的詩歌創作顯示了文化愛國思想與美國物質文化體驗之間的關系。很多作品正是在批判美國物質文化的基礎上,生發出對中國精神文化的理解與認同?!豆卵恪芬幻媾忻绹镔|文化“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財力底窩巢”,一面挖掘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的審美特征,如“霜染的蘆林”、“茸毛似的蘆花”、“溫柔的港溆”、“溶銀的月色”“浪舐的平沙”等,顯示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悠遠深邃的審美取向?!稇浘铡吩谙笳髅绹镔|文化的“熱欲的薔薇”和“微賤的紫羅蘭”的對比之下,映襯出菊花“高超的歷史”和“逸雅的風俗”,表現了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贊頌,“我要贊美我祖國底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太陽吟》感慨美國“不像我的山川”,“這里的風云另帶一般顏色,這里鳥兒唱的調子格外凄涼”,喚起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后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長城下之哀歌》揭露西方物質文化“銅筋鐵骨,嚼火漱霧的怪物,運輸著罪孽,散播著戰爭”的丑惡面目,對比塑造了“睡鴨焚香,龍頭瀉酒”“、一樹寒梅,萬竿斜竹”、“童子煎茶”、“焦桐獨奏”等傳統文化意象,顯示了對高雅精致的中國精神文化的認同。

聞一多的文化愛國既反映在作品內容上,又反映在棄畫從文和恢復舊體詩寫作的藝術選擇上。

聞一多在美國學的是西方美術專業,但是后來并沒有以此為業,轉而從事文學創作和研究。這一棄畫從文的選擇恰好發生在留美期間,與他的美國體驗息息相關。他放棄西方美術并不是因為不喜歡“美術”,而是因為不喜歡“西方”。他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家中慎勿疑我變洋人,不思歸家。我在美多居一年即惡西洋文明更深百倍。耶穌我不復信仰矣‘。大哉孔子’其真圣人乎!我回鄉之日,家人將見我猶一長衫大袖,憨氣渾身之巴河老。家人其拭目待之!”?對美國物質文化的反感,影響了他對整個西方文化的態度,甚至使他對所學的西方美術專業產生了質疑。在為個人詩集《紅燭》設計封面時,他不想自己畫圖畫,正是因為自己的畫風不免帶有西方色彩,這恰恰是他想極力避免的“:我畫出的圖案定免不了是西洋式;我正不愿我的書帶了太厚的洋味兒(今天我帶黃蔭普、何運暄、宋俊祥、雷海宗、姚崧齡等去逛Field Museum同Art Institute Museum,我不引他們久看西洋畫,而到有中國底美術品之處,我總對他們講解贊嘆,他們莫名其妙了)?!?他帶領中國朋友參觀美國的美術館,卻不愿在西方畫旁駐足,相反對中國美術作品懷有高度的熱情,這一看似“反?!钡男袨榉从沉怂騾拹何鞣轿幕鴮е碌膶ξ鞣矫佬g的疏離?;貒跋?,在這一情緒的影響下,他下定了回國后放棄西方美術的決心“,我日漸覺得我不應當作一個西方的畫家,無論我有多少的天才!我現在學西方的繪畫是為將來作一個美術批評家。我若有所創作,定不在純粹的西畫里?!?從這個意義上說,聞一多棄畫從文的藝術選擇同時也舍西方文化而取中國文化的文化選擇。

與棄畫從文相仿,恢復舊體詩寫作也彰顯了他的文化愛國意識。聞一多具有豐富的古典文學積淀,創作過大量舊體詩,但是在“五四”新文學的感召下,1919年之后基本停止了舊體詩創作,轉而寫新詩,還撰寫了《敬告落伍的詩家》等文章批判舊體詩,宣稱“若要真做詩,只有新詩這條道走”?。出人意料的是,時隔六年,他在留美末期又恢復了舊體詩寫作,創作了《釋疑》《天涯》等四首詩?。這些詩不但形式是舊的,而且思想、意識也顯示出保守的傾向,如“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舌總猜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韁作舊詩”“,求福豈堪爭棄馬?補牢端可救亡羊。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萬丈長”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聞一多恢復舊詩寫作僅僅出現留美末期,回國之后,他又繼續寫新詩,并未持續留美期間舊詩寫作的勢頭。舊詩短暫“回潮”的現象僅出現在留美期間,與他的留美生活直接相關。出國之前他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試圖用西方現代文化來革新中國傳統文化、文學,因而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舊體詩。到了美國之后,通過物質文化體驗,他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耶穌我不復信仰矣”,轉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不出國不知道想家的滋味’……我想你讀完這兩首詩,當不致誤會以為我想的是狹義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在文化愛國思想的影響下,他的詩歌創作也“復古底傾向日甚一日”?,從思想、形式上都表現對傳統文化的親近和回歸,恢復舊體詩寫作也就順理成章了。當他回國之后,作為“他者”、“對立物”的美國物質主義文化消失不見,彼時的中國仍是一片轟轟烈烈的“西化”熱潮,在這種情況下,他無需像留美期間那樣,通過舊體詩來寄托對中國精神文化的認同和思念,舊體詩自然再次淡出了他的視野,他又重新恢復了新詩創作。

①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版,第7頁。

② 熊佛西:《悼聞一多先生——詩人、學者、民主的鼓手》,《文藝復興》第2卷第1期,1946年8月。

③ 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創造周報》第5期,1923年6月10日。

④ 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5年3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頁。

⑤ 聞一多:《美國化的清華》,《清華周刊》第247期,1922年5月12日。

⑥ 梁實秋:《談聞一多》,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19頁。

⑦?? 聞一多致吳景超等信,1922年8月14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51頁,第53頁,第52頁。

⑧ 聞一多致聞家駟信,1923年9月24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87頁。

⑨ 聞一多致梁實秋、吳景超信,1922年9月1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63頁。

⑩ 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3年5月15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75頁。

? 聞一多致父母信,1922年8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49頁。

? 聞一多致清華朋友們的信,1922年8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62頁。

? 聞一多致父母親信,1922年11月6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15頁。

? 聞一多致吳景超、梁實秋信,1922年10月30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11頁。

? 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5年4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222頁。

? 聞一多致聞家駟信,1923年2月10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46頁。

? 聞一多致家人信,1923年11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94頁—第195頁。

? 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2年12月27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5頁。

? 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3年2月15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48頁。

? 風葉(聞一多):《敬告落伍的詩家》,《清華周刊》第211期,1921年3月11日。

? 四首詩分別為《釋疑》《天涯》《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鉛槧,紀以絕句》《實秋飾蔡中郎演〈琵琶記〉,戲作柬之》,內容詳見聞一多致梁實秋信,1925年4月,《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222頁—第223頁。

? 聞一多致吳景超信,1922年9月24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77頁。

? 聞一多致吳景超、梁實秋信,1923年3月17日,《聞一多全集》第12卷,第154頁。

作 者:尹玉珊,文學博士,大連海事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舊體詩全集梁實秋
北平的零食小販
梁實秋與冰心的友情
舊體詩詞的現代走向
8月經典讀書會推薦書目《李太白全集》
半路夫妻情也深
再談現當代舊體詩詞“經典化”與“入史”問題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青年雜志》刊發舊體詩現象新論
不怕得罪人的梁實秋
試論當代語境下段維的舊體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