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武術的藝術意蘊及其教育功能

2011-08-15 00:50段建輝
武術研究 2011年9期
關鍵詞:中國武術武術傳統

段建輝

(嘉應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中國武術的藝術意蘊及其教育功能

段建輝

(嘉應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武”與“藝”同根同源,都源于生活,中國武術發軔于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同野獸的搏斗,在源遠流長的發展進程中,中國武術的藝術意蘊也不斷豐富。同時,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武術在發展技術性的同時,其藝術性也不斷發展,并且在當今時代已經登入了藝術殿堂,成為一門真正的集健身、文化、表演、觀賞、勵志為一體的藝術。武術藝術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我們要搭建平臺,大力開展武術藝術活動;發掘傳統,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合力推動,大力開展武術藝術推廣。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武術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功能的不斷實現。

武術 藝術 教育功能

何為藝術?具有審美的和可以被人們審美的都可以說是藝術,具體是指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雕塑、建筑等,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動的、可感覺的形象或聲音來反映現實、復制現實,并以此提高人們認識、把握美的能力,藝術建立的是美學,其實質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的生命的延續。

武術源于武舞,是一種結合了武術和舞蹈的體育文化活動,從其實質看,武術是一種高修養的藝術,因為其不但講求“美”,同時還講究一種內心追求,講究一種和諧;再者,武術境界的提高,同樣是人思想意識上的升華!然而,在當今時代,武術藝術化的發展方向和武術藝術的功能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掘,認識、理解和推動武術藝術化的教育功能成為當今藝術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 中國武術的藝術意蘊

中國的藝術二字中“藝”的原意是才能、技藝,古代的文字“藝”是一個人在種植的圖像。不難看出,“藝”源于生活,而中華武術同樣也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以提煉,在練中體現了“藝”的特性。

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她在民族文化的搖籃中不斷汲取傳統哲學、倫理學、養生學、兵法學、中醫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醞釀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諸如武術的陰陽變化觀、形神觀、氣論、動靜說、剛柔說、尚武崇德說等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武術起源于狩獵和戰爭,在搏斗和格殺中提煉了攻防技術。后隨著歷史的變遷,又逐漸演變為名目繁多的“日常武藝”,今天的武術多為武藝的延伸。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套路的技術結構具有技擊性,而它的演練技巧則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且這種藝術性的表現在當今武術演練中顯現得尤為突出。武術中藝術性特征,在于從攻防中提煉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對格斗技術進行了再創造和升華。比如武術中的十二:動、靜、起、落、站、立、轉、折、快、緩、輕、重。其要求的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快如風、緩如鷹、輕如葉、重如鐵的表現形式或內容就是一種韻律美的藝術展示。

在現代,人們常把形式上的詩歌、戲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雕塑、書法、繪畫等視為藝術,是因為它們有著具體的個性形式和藝術特征形態,而實際按照藝術原點的含義,那些具有技術使用特征和價值的也同樣屬于藝術的范疇。在武術的演練方面,套路的結構美、韻律美、神采美、定式美、飛動之美等,令人聯想格斗、戰斗的“生活”圖景,通過生動的氣韻、如虹的氣勢,表現出一種威武不屈、氣壯山河的斗志和氣概,戰斗的藝術境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從氣概到智慧,從技藝到功夫,從而感到崇高的美。武術套路技術魅力其根本出發點是直接表現戰斗、技藝,它通過演練者的攻防技術、勁力、節奏、神采等來體現戰斗的“生活”,不同于舞蹈、體操、戲曲、雜技。它將套路中的動靜疾徐、起伏轉折、抑揚頓挫、閃展騰挪、虛實進退等,在對比中求得和諧統一,與精、氣、神緊密相連,并以諸多動物形態象形取意,表達一種一往無前、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和藝術境界。武術套路使情技交融、神行兼備、離行得似,融入攻防技術之中。思境相融,既源于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之真,成為一種既賞心悅目有愉快自身的藝術享受。美是無限的,領悟到武術套路表演的真諦:技擊是本質,功力是根基,節奏是活力,風格是色彩,激情是靈魂,才能真正體會到武術中高雅藝術的再現。

2 武術藝術的歷史審視

今天的武術已不是發軔之初的形式了,幾經演進,大多數拳法也未必能直接應用。時代的發展,需要較高的藝術性,技、藝原本不區分,有些技術也曾歸屬藝術,后來才區分藝術與技術,科學與科技。為什么說武術具有藝術性?從歷史來講,原始人狩獵之后,歡慶、祭祀時,手舞足蹈、抒發情懷?!对娊洝っ娦颉分姓f:“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些舞的動作又均來源于狩獵、戰爭等實踐生活。而武術是在搏斗與廝殺中形成的。從人類學觀點講,自然環境決定了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決定了文化形式,以傳統農耕的中國長于觀天察地的形象思維——趨于藝術性。諸多傳統武術套路編排和演練的素材即源于原生態的大自然。

記載中周時分武舞、文舞,漢代有刀舞、越舞、淋猴舞,唐代分健舞、軟舞這都與武術密不可分。歷史中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在宮廷舞劍,暗藏玄機。無獨有偶,凌統與甘寧有殺父之仇,酒宴上“統乃刀舞”,甘寧則以“雙戈”陪舞,以防萬一。舞與武在古代漢語上相通,也有舞練之意。唐詩中有“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忽如裴旻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舞練產生感染力,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淋漓頓挫,草書大進;裴旻將軍御衣舞劍,助發吳道子靈感,以壁作畫,“固基猛歷而通幽冥”,“平生繪事,得意無出于此”。這種感染力激發了靈感,移情于書畫,正是武術藝術的感染和滲透力。到了宋朝,表現技擊的劍器舞分向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一條走向了“戲劇藝術”,另一條走向了“武技藝術”。某些武技藝術表演家們根據武技藝術的創作原則,在長短兵、徒手等器械技擊和徒手技擊中吸取了素材,創作了各種各樣的表現技擊的充滿戰斗氣魄的藝術作品。例如“武松脫銬”就是取材于中國徒手拳擊法則中的肘、肩、腿等進擊特點,結合了人體動作的規律而構成的武術藝術作品,表現了其技擊特色的同時還有力的展示了我們民族的勇敢不屈的頑強精神。

1943年、1946年,先后在上海與西洋拳擊家比賽,以中國拳擊法擊敗俄國拳擊家馬索洛夫、美國重量級拳擊冠軍魯塞爾,被人們譽為“神拳大龍”的蔡龍云先生這樣說:“武術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項具有獨特風格的體育藝術,它不僅含有技擊特點,且具有藝術形式”。他還強調:“在武術‘舞’的方面,(指的是包含著跳躍、滾翻、平衡、伸屈、平衡等等動作)也還需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在基本技術上,我們應該學習和揣摩芭蕾舞的腰腿訓練方法,這會加強武術的藝術性。當然,我們不能將芭蕾的舞蹈動作摻雜到武術中來,失掉武術獨立的風格”。在現代的藝術體操或芭蕾等藝術項目上有許多地方借鑒了武術動作而增加了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著名舞蹈家吳曉邦說:“中國的舞蹈一半是武術,我學習武術已經五十多年”。在此蔡龍云先生所指的武術獨立風格正如邱丕相教授所指出:“我們在明確武術具有藝術性的同時,決不要放棄和弱化技擊性,要用藝術性更精彩的表現技擊性”。

3 當今武術向藝術殿堂的邁進

今天武術的不斷發展為藝術事業增添了新的元素,豐富了藝術內容,推動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藝術的不斷發展又反作用于武術的藝術發展,使武術表演的視覺效果不斷提升,增添了武術魅力。武術表演已經登上了藝術的殿堂,自從2005年成龍的《壯志凌云》武術歌舞表演登上春節晚會以后,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都上演武術節目。比如:2006年少年武術表演、2007年太極拳《行云流水》、2008年的武術《盛世雄風》零點迎春,無疑證明了武術獨特的藝術性和觀賞性。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二千多人的太極表演奉獻,給全世界人們的是激昂、優美運動的樂章,是生動搏擊的磅礴的畫卷,從有形聯想到無形,韻味深遠。在給人完美、壯觀的藝術表現的同時,傳達了中國人“和”的思想,詮釋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國武術中的太極拳講究剛柔相濟、動靜相和、氣韻生動、氣脈相連、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太極的真諦是天人合一,彰顯和諧底蘊,盡顯自然之美。在身的角度上注重內外兼修,形神統一;在技的角度上注重起貫四稍,體用兼備;在性的角度上注重術德并修,身心合一。當外國游客看到人們在大街小巷練習太極時這樣說:“我深深的被中國的太極運動所吸引,因為在我們的國家,人們的生活過的太浮躁,很難做到這樣心平氣和面對周圍的事物”。太極的表演是一種藝術體現,而武術中的太極又源于生活,藝術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武術藝術的展示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武術的音樂制作、服裝設計、動作的編排、舞臺燈光的設計等等,都注入了各種藝術的表現形似,以達到最大的美學效果。中國武術博物館于2005年11月在上海成立,標志著武術藝術作品向正規化邁進。館內藏有古代兵器、書籍、圖畫,各種武術歷史文物以及歷史場景的再現,古代武術的萌生與發展、古代武術體系的形成、古代武術的繁榮、近代武術的昌盛、武術的現代化發展、武術的國際化傳播通過大量的歷史遺存,穿透如煙風塵,再現了武術歷史畫面和細節,組成了上自古人類與自然爭斗的“原始武術”萌芽、下至眾志成城“武術申奧”的歷史長篇畫卷,多角度展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整個展覽風格樸素傳統,但又不失現代氣息。

4 發揮武術藝術的教育功能

通過武術可以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尤其在當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刺激了人們對物資的需求,而精神食量越顯匱乏。尤其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面對日益開放的環境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的新要求,作為傳統文化精髓的武術能否為國家、民族的興衰發揮作用,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藝術之林,更好地為全人類的健康與進步服務,是我們應努力解決的。

武術藝術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武術的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費孝通等認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與靈魂。同時,楊叔子院士指出:“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沒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時代責任最重要的是要以文化為源流和中介,賦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優良品德,樹社會主義之魂,立中華民族之根。

中華民族的精神在武術中具體體現為“止戈和平、整體為上、崇德重義、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使武術藝術教育在當今乃至未來可以承擔起教育功能。服務于人的社會化的立足點,也是當代武術教育必須弘揚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來源于歷史和傳統。余秋雨先生指出:“傳統不是已逝的夢影,不是風干的遺產”;“凝結的傳統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傳統,而一切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傳統的延承”。我們要繼承中國人的精神和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積淀,離不開歷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彰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品質。

第二,武術藝術在審美功能中發揮了勵志作用。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武術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生動活潑、激人奮進的武術演繹,作用于欣賞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并在這種感染之下起到勵志作用,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武術藝術的和諧功能。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它通過審美這一中介環節對人產生間接的影響,促進個體情感、道德、智力和心理健康的發展,激勵人們去追求真、善、美,促進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武術藝術更具有促進和諧的功能。一是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注重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必然注定了在武術藝術教育中,自然是重要的欣賞對象,人們把審美情感投射于自然,以藝術的方式看待自然,以情感體驗的方式把握自然,從而發展對自然的整體感知能力。二是中國武術的人際關系要旨在于以武會友,以此為基礎的武術藝術教育有助于培養人的交流能力,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對武術藝術的共同欣賞中,人們就會產生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三是武術藝術教育有助于形成和諧文化。藝術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任何一種藝術從意義上說都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傳統當中,任何一個民族藝術發展的歷史都能夠折射出該民族文化發展的脈絡。尤其武術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術藝術教育可以使中華兒女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藝術中加深對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把本民族的可貴精神注入人們的血脈,使其在個體生命中得到內在延續。

武術藝術的教育作用十分顯著,傳統武術文化的教學訓練過程,就是學生思想道德作風、處世哲學的形成過程,也是人生觀、道德觀的改造過程。這種技道雙修,而以修心為先導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導價值。如何發揮武術藝術的這種教育功能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搭建平臺,大力開展武術藝術活動。武術活動是武術藝術教育的重要載體,武術藝術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武術藝術的獨特魅力。比如,可以舉辦以“武術文化節”為主要載體的系列活動,借助高校武術專業和專項的各方面優勢,獨立創編各種武術藝術節目,讓學生們在練武中體會武術藝術,讓觀眾在欣賞中體會武術藝術,收到雙贏的效果。

(2)發掘傳統,大力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涉及書法、繪畫、舞蹈、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學科內容,是傳統文化的綜合體。深入體會武術藝術魅力,就要發掘中國文化傳統,大力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球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武術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國幾千年武術藝術的集中體現,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3)合力推動,大力開展武術藝術推廣。武術藝術的開展,是一項全方位的工作,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大力開展武術藝術教育,需要武術專業機構、武術學術機構、文化藝術機構、武術科研機構、社會資助機構、政府等多主體多方面的共同合作與努力推動,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武術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才能共同推動武術藝術的不斷發展。

總之,中國武術的藝術化發展和武術藝術教育的傳播與推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一個方向。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或者說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在于以簡單樸實的技擊動作折射出文化蘊含與教化功能,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堅韌篤實、刻苦求實、舍己從人等傳統美德對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面對人類對健康的永恒需求,一種和諧的健康觀和審美觀逐漸成為這個時代新的文化標志,武術所折射的文化魅力和具有的文化張力,正需要在這樣一個文化認同的背景下去弘揚和展現。所以說,武術藝術化的發展和武術藝術教育的推廣更具有深遠意義。

[1]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馬俊修.學校藝術教育的探索與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3]蔡龍云. 琴劍樓武術文集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4]騰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葉 朗.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傳統[J].北京大學學報,2003(6):12-16.

[6]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4):39-43.

[7]費孝通.中國文化與全球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On the Art Impl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Duan Jianhui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Wushu has the same origin withquot;artquot;,derived from life,Chinese Wushu deriv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with the people fighting with beasts,hasa long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Chinese Wushu hasrich art implication.At the same time,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Chinese Wushu made its technic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his artistry has evolved,and so far it has become a real set of fitness,culture,performing,viewing,as one inspirational Art.Art of Wushu has a strong educational function,we need to build a platform to carry out vigorous Wushu art;excavate the tradition of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join forces to promote vigorously the popularity of Wushu ar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Wushu art and the continuous realization of its function.

Wushu art educational function

G85

A

1004—5643(2011)09—0027—03

段建輝(1983~),男,碩士。研究方向:武術散打訓練理論與方法。

猜你喜歡
中國武術武術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中華武術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武術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