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武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析

2011-08-15 00:50
武術研究 2011年9期
關鍵詞:武德活態習練

楊 卓

(陜西教育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61)

民族武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析

楊 卓

(陜西教育學院體育部,陜西 西安 710061)

文章從傳統武術的文化屬性入手,從文化學的視角出發,始終把傳統武術視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傳承,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和綜合歸納的方法,分析比較等研究方法,對傳統武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分析梳理。

武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析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指無形的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文化,它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馮驥才先生曾經有這樣的論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類物質遺產一樣,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共同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的文化命脈,而無形的文化,往往比有形的文化更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無限的情感,包含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敝袊芯涔旁捊凶鳌皫煾殿I進門,修行在個人”,武術是感悟的文化,傳統武術的修煉到了一定的階段,就不能簡單地模仿習練動作,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內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僅是技藝的嫻熟與創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繼承和超越。自古以來,那些從事各種“技”或者“術”的人們,通過長期的、反復的實踐,對動作客體的法則性、規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細致的體會,而且從內心深處感悟到哲理。武術運動通過“術”的實踐而獲得“天人相合”、“萬物歸根”的精神體驗與生命感悟。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自我生命實踐和體悟。當今武術的功能正在不斷地靠扶著西方體育的價值,功能的西化使得武術個性喪失。長此以往,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們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的傳統武術文化就將所剩無幾。因此,捍衛、弘揚傳統武術文化,保護傳統武術的文化安全,成為我們的神圣責任。武術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倘若從廣義的文化概念出發進行界定和分類的話,我們就可以將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精神產品都概括在內。

1 傳統武術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武術起源于古老的軍事武術,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滋潤和培育中發展起來的技擊文化,是經過千錘百煉而且充分融合吸收了民間的有益成分凝聚而成的,集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技擊性和觀賞性等特點于一身的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健康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并且成為了集健身、防身與修身養性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運動。蘊含著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中華武術以它特有的方式在中華大地傳承了千年而不衰,證明了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它的傳承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了一種文化的活態性。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武術傳承的主要手段,武術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重要的是用口傳身授的方式延續著一種文化。武術的傳承過程也是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活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過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其他活動所沒有的特征,一種道德行為的準則,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律,這種特有的“武德”的約束逐漸被當時武術界形成共識,保證了各時期的武術活動的健康發展。

2 活態傳承

傳統武術內容豐富,它是古代體育文化多樣性的典型。它不僅包括武當、少林、峨眉等拳種門派;包括拳、刀、槍、劍、棍等各種器械;包括內功內練內養,包括木蘭拳,包括石擔、石鎖、太極球,包括套路散手,更包含著武德倫常哲學意蘊、修身養性、求道等文化形態??梢院敛豢鋸埖卣f,我們的傳統武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有關于身體的內涵廣大的集約型文化形態。古代武術在傳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師徒傳承就成為了有效地傳承手段,而正是這種活態的非物質的口傳身授,才使傳統武術延續發展到了今天。封建社會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長制宗法社會,傳統武術的師徒關系師徒傳承,是歷史上傳統武術延綿不絕的主要生命形式,是一種模擬的血緣關系,它體現一種模擬的家庭結構。在這個以宗法制度為特點的結構中,師傅猶如家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負有相應的責任和要求。因此,尊重師道在傳統武術中是很重要的。民間諺語中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這種關系的鮮明寫照。由于受封建王朝禁民習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武術的習練也僅僅限于小規模的習練。在其漫長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師徒傳承較為有效,所以內容豐富、個性鮮明的傳統武術在被大規模、大強度的追求西化的競技體育改造。我們的民族魂寶正在變得使我們自己都無法識別。超越不僅是技藝的嫻熟與創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繼承和超越。自古以來,那些從事各種“技”或者“術”的人們,通過長期的、反復的實踐,對動作客體的法則性、規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細致的體會,而且從內心深處感悟到哲理。武術運動通過“術”的實踐而獲得“天人相合”,“萬物歸根”的精神體驗與生命感悟。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自我生命實踐和體悟。沒有這種從技藝出發的人與人之間的活態傳承,作為一種文化的武術就不可能傳承到今天。我們離開人來談傳承也就是緣木求魚,其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探討武術文化的活態傳承就必須首先從傳承人來談起。武術之所以是活態的文化是因為它的傳承和繼承都是由活態的人來完成的。

2.1 道德與武德

從古到今,武術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武術的主體“人”對他的創新和改造,武術之所以能傳承到今天,正是一代代的武術大師和眾多習武者努力傳承的結果。傳統武術的習練是一個不斷體悟的過程,徒弟的習武感受必須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只有這樣,武術的“術”才能夠有所提高,在當時,師徒傳承有利于個體的武術習練者迅速掌握技術要領,在這種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師徒關系升華為一種模擬的血緣關系。傳統武術的“術”的傳承是師徒間的紐帶。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武術傳承的主要手段,武術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更重要的是用口傳身授的方式延續著一種文化。武術的傳承過程也是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活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過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其他活動所沒有的特征,一種道德行為的準則,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律,這種特有的“武德”的約束逐漸被當時武術界形成共識,保證了各時期的武術活動健康地發展。

2.2 通過武德的傳承實現“技術”與“思想”的統一

當代武術發展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是我們自己只注重改革和求新去親和奧運會,只想進入奧運會,追求當代武術發展與傳統武術的不同和區別,在走一條棄傳統于不顧的道路,而且目標單一,所以導致今天武術發展的現實狀況是遠離傳統和不倫不類。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確立文化安全意識,才能認識到弘揚和保護傳統武術文化的價值,珍視和繼承傳統武術文化的精華。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武術是感悟的文化,傳統武術的修煉到了一定的階段,就不能簡單地模仿習練動作,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內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僅是技藝的嫻熟與創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繼承和超越。自古以來,那些從事各種“技”或者“術”的人們,通過長期的、反復的實踐,對動作客體的法則性、規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細致的體會,而且從內心深處感悟到哲理。武術運動通過“術”的實踐而獲得“天人相合”,“萬物歸根”的精神體驗與生命感悟,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自我生命實踐和體悟。傳授傳統武術的過程是互動的過程,老拳師在傳授武術同時,他對每一個技術的理解、思維方式和做人的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徒弟的言行和思想。從“武以德為先”的武訓中便可以看出“術”與“道”在傳統武術習練過程中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傳統武德以傳統兩字而言,是以持續的傳授繼承的關系來明確系統的形成。傳統有代代相傳留之意。武德不是一個概念,因為它內容很多,眾多的內容是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張反映民間習武群落的倫理之網。

傳統武德的內容包括:(1)日常的道德。民間諺語中有:“未習武,先習德”。是對習武者的人倫規范。具體表現為要敬師尊長,不得欺負同輩弱小,要克己和眾,不得挑釁引起是非。很顯然,這是一般社會日常道德倫理中所謂“孝敬父母,和睦鄉里”的觀念在習武群落中的反映。也就是說,良好的道德修養是每一個習武的人所應具備的。(2)習武過程中的道德要求。中國的文化傳統,素來視倫理道德為根本。傳統武德也當然難以逾越這樣一種文化背景。它不光以“德”為武之根本,同時還把“德”視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信念,武諺中所謂的“德薄藝難高”講的就是這一道理。從練武伊始到學有所成,不僅習武者身體要承受痛苦,要和習武者處理好在這一群體中的各種關系,而且意志品質也要經受種種磨煉,這無疑是對身心的雙重考驗,習練過程也就是對人的整體塑造過程。

2.3 繼承與發展

武術的傳承過程也是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活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過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其他活動所沒有的特征,一種道德行為的準則,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律,這種特有的“武德”的約束逐漸被當時武術界形成共識,保證了各時期的武術活動健康地發展。

3 結論

總之,不管是武術傳統的生態方式的傳承,還是武術與道德的傳承都是中華武術發展過程中的精髓所在,這也正是我們傳統武術中不可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如此,武術文化也被不斷的推進,同時推動整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故此,在新時期,我們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大力發掘武術文化的深度精華,從而使非物質文化的優良精華得以世代傳承。

[1]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4(1).

[2]程大力. 傳統武術我們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體育文化導刊,2003(4).

[3]馮天瑜.文化守望[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5).

[4]喬曉光.活態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喬曉光.傳承活態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7-7-9.

[6]胡敏中.論非物質文化[J].河北學刊,2005(3).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National Wushu

Yang Zhuo
(P.E.Department of ShaanxiCollege of Education,Xi'an Shaanxi 710061)

From the point of the cultural nat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view of culture,the paper regardstraditional Wushu as a kind of living cultural inheritance,and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comparision and induction,the paper combsand analyzes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Wushu.

Wushu intangible heritage analyze

G85

A

1004—5643(2011)09—0039—02

楊 卓(1983~),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武術文化。

猜你喜歡
武德活態習練
淺論習練太極中放松心法的養生效果
習練太極拳膝蓋疼原因探究
習練陳氏太極拳有效緩解焦慮癥和抑郁癥
習練太極拳應注意的幾個“要點”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論散打教學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滲透
活態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中華武德通史》評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