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惠風教授運用補陽還五湯臨證治驗

2011-08-15 00:44應汝炯沈惠風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1年13期
關鍵詞:原方血行自汗

應汝炯 沈惠風

1.上海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082;2.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 200127

沈惠風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中醫內科主任、仁濟臨床醫學院中醫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并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上海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常委。他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尤其在補陽還五湯運用中有獨到之處。

補陽還五湯為晚清·王清任的名方,《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謂“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王氏注重氣血,氣血之中尤其重氣,氣為人體生命之源,凡目視、耳聽、頭轉、身搖、掌握、足步均受其支配。方中重用生黃芪為君藥以補元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當歸為臣藥,長于養血,兼能活血;再配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祛瘀之品,并加入長于通行經絡的地龍,諸藥合用,氣旺而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為治療半身不遂之要方[1]。近代醫家應用此方治療氣虛血瘀諸證,屢屢收到奇效[2-3]。筆者有幸跟隨沈教授臨證,現將沈教授運用補陽還五湯的經驗舉要于下。

1 中風后遺癥

例:陳某,女性,63歲。2009年2月27日初診。2008年12月曾因腦梗塞住院治療,現遺留右側肢體麻木、浮腫、活動不利,行走困難,腰酸乏力,懶言健忘,舌質偏紅,舌下絡脈瘀滯,苔薄白膩而微干,脈小弦滑,辨屬元氣虧虛,風痰阻絡,血脈痹阻;當治以益氣活血、祛痰通絡;佐以補腎滋陰清熱。取補陽還五湯加味:生黃芪30g,當歸10g,桃仁15g,紅花6g,川芎10g,廣地龍10g,制僵蠶10g,赤白芍各15g,茯苓10g,防己10g,杜仲15g,桑寄生20g,懷牛膝15g,玄參15g,予七劑,每日一劑,結合針灸等康復治療。2009年3月6日二診:訴右側肢體麻木、浮腫好轉,觀其舌質淡紅,舌下絡脈瘀滯,苔薄白膩,脈細弦,原方去防己,改生炙黃芪各20g,加丹參15g,再投十四劑。3月20日三診:右手可活動,可在攙扶下緩慢行走,腰酸乏力,懶言健忘諸癥有所減輕,觀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原方去制僵蠶、玄參,改生炙黃芪各30g,再予二十劑。服藥三月后,右手可持物,可拄拐行走,之后斷續服藥,隨訪一年半諸證未再出現。

按: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腦,年老內傷積損頹敗,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發為中風。中風患者經積極搶救治療,多數留有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夺t林改錯·半身不遂論》謂“人行坐動轉,全仗元氣。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若元氣一虧,經絡自然空虛,有空虛之隙,難免其氣向一邊歸并……無氣則不能動,不能動名曰半身不遂”。元氣衰敗,鼓動無力,經絡空虛,血脈痹阻,氣不能行,血不能濡,是有半身痿廢不用、神疲懶言、腰酸麻木、肢體浮腫諸癥,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謂“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故投以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絡,扶正祛邪。補陽還五湯原方中生黃芪四兩,取其補元氣生血,鼓舞血行之意,古法雖有黃芪當十倍于其他藥物之說,但沈教授認為臨證時不必拘泥,當四診合參,明辨氣虛、血虛、血瘀程度輕重而定;特別是中風后遺癥患者,黃芪可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癥狀及舌脈變化逐漸增加,意在防止虛不受補,也能避免峻補之下,中焦運化不及,氣有余化熱生火;治療起效之后當遵循王氏“服本方愈后,藥不可斷”之意,延續服用,以鞏固療效。本例患者初診舌質紅,故生黃芪用量不多,并配伍涼潤之品,以免助熱生火,復診時熱象不顯,黃芪劑量逐漸增加,取得滿意療效。

2 盜汗

例:張某,男性,64歲。2010年11月6日初診。訴夜寐汗出半年余,右側肢體為主,天亮時尤為明顯,伴心悸不適,勞累后盜汗甚多;自述曾服當歸六黃湯,夜寐盜汗不減,反見汗出曾多;觀其舌淡紫,邊可見瘀斑,苔薄白,脈細。辨屬氣虛血行不暢,腠理調節失養,治以益氣活血,兼寧心安神,方取補陽還五湯加味:生黃芪30g,桃仁10g,紅花6g,川芎10g,當歸10g,廣地龍10g,赤白芍各12g,茯神10g,遠志6g,糯稻根30g,碧桃干30g,煅牡蠣30g。予七劑,每日一劑。2010年11月13日二診:夜寐汗出減少,但活動后仍時覺心悸不適,觀其舌尖淡紫,邊見瘀斑,苔薄白膩,脈細;擬原方加黨參15g,丹參15g,檀香6g,砂仁 (后下)3g,加強益氣活血之功效,再投七劑。11月20日三診:夜寐基本無汗,但易醒多夢,觀其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原方加黃連3g,五味子10g,再予十劑,以資鞏固。

按:《脈因證治·自汗頭汗》有云“濕能自汗,熱能自汗,虛則盜汗,痰亦自汗頭汗”,朱丹溪等諸多醫家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陽虛、痰濕,盜汗屬陰虛火旺或心血不足,故盜汗常以當歸六黃湯為首選,但臨證并不拘泥于此?!毒霸廊珪分^“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提及“有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也令人自汗、盜汗”。本例患者舌紫邊有瘀斑,屬血瘀之象,且夜寐偏身汗出伴心悸,均為心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之征,故投予補陽還五湯為主,佐以生脈散和丹參飲,益氣活血化瘀,寧心安神止汗,三方合用收效頗佳。

3 脂肪肝

例:何某,男性,48歲。2010年4月16日初診。訴有高脂血癥、脂肪肝病史十余年,近期發現肝功能輕度異常,各項肝炎免疫檢測均為陰性,B超提示:重度脂肪肝,消化科診斷為脂肪性肝炎,平素自覺疲勞,活動后尤甚,胃納不加,右脅脹滿,觀其舌淡胖見瘀斑,舌邊可見明顯齒痕,苔薄白,脈濡細,辨屬氣血虧虛,痰瘀交阻,治以補氣活血,化瘀散結,方取補陽還五湯加味:生黃芪3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10g,廣地龍10g,白芍10g,生山楂15g,澤瀉10g,炮甲片5g,夏枯草30g,石打穿2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垂盆草15g,虎杖15g,予七劑,每日一劑,并囑其戒酒,結合適當鍛煉。2010年4月23日二診:右脅部脹滿不適感改善,但仍覺神疲乏力,觀其舌邊齒痕變淺,苔薄白,脈濡細,原方去虎杖,改生炙黃芪各20g,再投七劑。4月30日三診:乏力不適改善,但自覺口淡無味,食入稍覺腹脹,觀其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原方加砂仁 (后下)3g,茯苓10g,再予十四劑。堅持服藥兩月后臨床諸癥悉除,復查肝功能恢復正常。

按: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脂肪肝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屬為中醫的“痰濁、脅痛、肝著”等范疇?!峨y經》云“肝之積,名曰肥氣”;《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提及“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古今醫鑒》中有“脅痛者……若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或痰積流注于血,與血相搏,皆能為痛”的論述,均表明本病與痰血瘀結留滯不去有關。沈教授認為飲酒過度,攝食肥甘,飲食失節,冷熱失調,久坐少動等現代生活方式最易導致濕濁內停,痰濁阻滯,氣機郁滯,血脈瘀阻,氣、血、痰、濁互相搏結而致病,而痰瘀血結等病理產物留滯不去,影響中焦脾胃運化,中氣化生無源,由瘀致虛,其病位在肝,與脾、胃、膽、腎相關,其病機為本虛標實。當治以益氣化瘀通絡,調氣化痰散結,選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祛瘀,合澤瀉、石打穿利濕散結,炮甲片、夏枯草軟堅散結,川楝子,延胡索,生山楂行氣散瘀,垂盆草,虎杖清熱解毒,共奏標本兼固,疏通氣機,補而不粘滯,驅邪不傷正之功效,臨床療效確切。

4 體會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核心,辨“證”是決定治療的關鍵,觀以上所列病癥,雖臨床表現各有不同,但仔細審析病機,均為不同原因所產生的氣血不足,血行無力,以致出現血脈痹阻不通,故投以益氣活血通絡之補陽還五湯,藥中病機,收效明顯,這是“異病同治”的最好體現。臨床上“異病”雖可以“同治”,但既然為“異病”,就必然會有疾病本身的特點和各不相同臨床表現,應在“同治”的基礎上,四診合參,根據疾病本身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潛方選藥,斟酌劑量,調和陰陽,而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1]曹占賢,劉天華.淺析補氣活血法的立法方藥及運用[J].內蒙古中醫藥,2008,(3):41-42.

[2]洪麗芬,郭宏敏.補陽還五湯在心腦血管疾病中應用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5):262-264.

[3]竺星.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偏頭痛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2009,31(4):44-45.

猜你喜歡
原方血行自汗
ADA、TB-DNA、TB-Ab在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合并結核性腦膜炎患者中的診斷應用
烏梅板栗殼治久咳自汗
金黃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對外周血血小板數量影響的研究
基于運氣理論應用紫菀湯辨治自汗經驗
香菊顆粒中黃芪甲苷含量測定方法的改進及其與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PCT和白介素6對危重患者導管相關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診斷及預后的預測價值評價
復聰湯緩解耳聾耳鳴
項顆教授治療汗病經驗研究
神厥穴敷藥對自汗、盜汗患者的療效分析
銀翹散“因地制宜”名家臨證舉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