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看待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的道德問題

2011-08-15 00:49
關鍵詞:改革開放利益道德

夏 鍇

理性看待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的道德問題

夏 鍇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往往以自己在實踐行動中付出多少、能取得多少的既得利益為衡量標準來實施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方式是與以利益的非對等性、與客觀具象的利益非對等性的美德背道而馳的,它與改革開放前的道德有本質的區別。

道德問題 ;道德本質;道德規律 ;道德局限性

一、改革開放前后中國道德的本質

從道德的起源來看,人類的出現使道德有了載體,而社會關系的形成為道德產生了客觀基礎,而在這種社會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直接刺激了道德的孕育。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利益關系都會產生道德,純粹的商品對等的交換產生了價值與使用價值的讓渡,當然地產生了利益關系。這種對等的交換雖然在法律層面上是符合規定的,但如果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的話,那么,使這種利益對等性的底線或許可被稱之為道德最低級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往往并不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道德。

(一)中國道德的本質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集體主義制度下,人民共同勞動,按勞分配,民風淳樸而高尚。由于當時的道德是在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下形成的,所以非常強調個人的犧牲和奉獻。就其本質來說,作為道德的高級形式的美德,其本質應該是人與人或人與社會關系中的利益非對等性。當然,這種利益的非對等性并不一定都是客觀的、具象的、物質性的形式。我們可以把道德的載體看作是主體,而把他的思想情感看作主觀方面,把社會認為應當怎樣做(即義務)看作客體,把人的行為看作是客觀方面。只要人的主觀情感和社會的客體義務發生了沖突,無論人的客觀行為是遵守義務或者是違背義務,我們都可以看出,在人的主觀思想感情上是存在利益的非對等性的,而這種抽象的形式顯然是不能被人具象地觀察到的。因此筆者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并不僅僅表現為其外在的行為,其內在的思維活動的變化也可以反映出人的道德素養。

(二)開放后中國道德的本質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思想道德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這種多元化已逐漸被社會所接受,至少被認為是正常的?,F在人們做某一行為時,當良心跳出來做出評判后,人們往往會壓抑住良心所告誡的應當怎樣行為,而以自己在實踐行動中付出多少、能取得多少既得利益為衡量標準來實施自己的行為。這種行為方式在某方面來說是與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物易物的對等性準則相一致的,而與以利益的非對等性至少是與客觀具象的利益非對等性的美德背道而馳,這與改革開放前的道德有本質的區別。

二、出現道德問題的緣由

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不斷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道德作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必然也是依附于生產力發展上的。誠然,道德冷漠、道德下滑乃至道德扭曲等種種問題在以往的各個社會歷史形態中都可能發生。但必須指出的是,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奴隸制、封建制或資本主義形態下,會導致階級的出現,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對立是允許一個階級的道德完全不同于甚至對立于另一個階級的道德的。所以,種種道德問題是可以被人們所理解的。而現在,我國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種種道德問題的存在讓人困惑不已,這似乎與馬克思所提出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相悖。在此,我們要了解道德與善的關系以及道德本身的局限性。

(一)道德與善

改革開放前,人們認為凡是道德或可被稱之為道德的行為都是善的,這就把道德與善等同起來。這種形而上學的道德觀是不正確的,它忽視了道德的發展性、聯系性和全面性,而僅僅是靜止地、孤立地看待道德。

什么是善?善與道德的關系是怎樣的?人們通常解釋善為吉、祥、好,但這只是對善的字面解釋,那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為?孟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可欲為之善”,即人們滿足自己的欲望,以及滿足自己欲望的行為就是善或善的行為。而善與道德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如小偷偷別人的錢包對于自己來說是滿足了自己的占有欲,這對于小偷來說是善的,而這種善的行為顯然是不道德的。況且從道德本身來看,道德并不意味著善。道德有優良的道德和卑劣的道德之分,而道德本身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完善的過程。

(二)道德的局限性

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發展著的,這就意味著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風俗習慣衍生而來的道德也不例外。

道德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人們的生活環境各異。生活習慣不同,其道德也就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如你不能要求黑人、白人和黃種人奉行相同的風俗習慣與道德規范。道德在有限的范圍內才具有普遍的道德效益。其次,道德作為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進步的,但我們必須指出,這種社會意識具有滯后性。

道德的局限性說明,應世道德不總是與生產力的發展保持一致。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普遍把利益的對等性內化為“良心”,而有人卻一再呼吁要人們大公無私、舍己為人。毫無疑問,這樣的呼吁肯定會被人們封為至善,然后把這些道德行為高高地供奉起來,不至于影響自己的“良心”,讓自己應該怎樣做。當應世道德不能反映出真實、普遍的世界時,它就不能被人們所相信,就形同虛設。所以,衡量道德進步的標準并不是道德準則本身,而是道德是否與社會發展趨勢一致。

而現在,人們害怕依附于現實中真實反映的道德問題演變成主流道德。每當一個時代出現了風俗變遷、社會革命或思想激蕩,“禮崩樂壞”的呼聲就會如雷貫耳。這時,倫理學家往往都是“保守主義者”,像孔圣人那樣主張“克己復禮”、“吾從周”。其實,我們完全不必恐慌,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特點的道德,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帶到對現代道德的評價上來,因為我們對每個時代的評價都摻雜著自己的主觀感情,而看待道德必須要超越個人的主觀情緒,才能對其有客觀全面的了解。

(三)社會公正

公正可以解釋為公平、正義、正當,其抽象性的解釋就是等利害交換,這種等利害交換與市場經濟的商品交換準則是一致的。柏拉圖認為,“正義是靈魂中的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的和諧,是激情和欲望聽命于理性?!碑數赖屡c正義、利益的不對等性與公正的對等性,它們也許都有著各自存在的理由與適用范圍,但當二者在現實層面上相遇,與公正相左的其他任何德行,無論它多么崇高偉岸,都得匍匐在公正的腳下。公正是社會形成優良道德的基礎,凡是公正的即是優良的道德。

中國民眾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改革開放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由于現階段的分配方式不公正,導致一些民眾的心理極度不平衡,感到不幸福,道德冷漠的現象也就隨之出現。

三、善與惡的矛盾關系推動道德發展

當人們在指責我國道德滑坡的現象時,他們卻不能知道這是道德進程中必然的歷史現象。換句話說,他們只看到道德的善所引起的社會效應,卻忽視了惡也同樣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原動力。恩格斯說:“在黑格爾那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這里有雙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種新的進步都必然表現為對某一神圣事物的褻瀆,表現為對陳舊的、日漸衰亡的、但為習慣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關于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持續不斷的證明?!倍鞲袼沟脑挶砻髁松婆c惡相互轉化的關系,惡劣的情欲能引起新的發展、新的進步,在舊的標準看來是惡的事物,在新的標準看卻是善的。

王海明教授運用元倫理學指出道德發展的終極標準是增進社會及每個人的利益,這種抽象性的概念與叔本華所揭示的“不要傷害自己,盡力幫助他人”的具體行為規范相一致。那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凡是不能增進社會及每個人利益的道德必將被丟棄,而無論它在現階段表現的多么高尚;凡是能增進社會及每個人利益的行為都必將發展為道德,而無論它在現階段是多么的所被人不齒。

四、理性看待新中國成立后道德的發展

古人云:“倉稟實而知廉恥?!睙o論我們再怎樣辯駁道德源于物質而高于物質,我們都應理性地看到,“餓死不吃嗟來之食,渴死不飲盜泉之水”也恐怕只有極個別人才能做到。所以,我們不能把貧窮當做一種榮耀來看待。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在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等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下,產生一些不好的道德問題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我們不能被因此而一葉障目,我們應看到,現如今我國民眾的道德意識有了顯著提高,民眾的人權意識、政治民主意識、環境保護意識都在逐步增強。從整體上看,我們的道德水平還是不斷前進的。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的自然需求與社會要求不再沖突,而且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也隨之消除 (這包括不同地域、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這時,全球性的風俗習慣形成的道德深入人心,被稱之為善的風俗完成了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個人與全體人類的統一。到那時,康德所認為的一個人的道德價值完全依賴于他是否能從意志中排除愛好和沖動而僅僅依靠義務的感情來決定意志,才會自然而然地被人遵守和實現。那時,每個人都是具有純粹道德的人!

[1]叔本華.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M].任立,孟慶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劉時工.為什么要有道德[J].道德與文明,2010(4).

[3]鄧安慶.以現代精神為妻的鰥夫[J].道德與文明,2010(1).

[4]王巖.再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原則[J].道德與文明,2010(5).

D648

A

1673-1999(2011)22-0018-03

夏鍇(1988-),男,安徽廣德人,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2010級碩士研究生。

2011-09-20

猜你喜歡
改革開放利益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