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媒介生態學視角探討媒介融合的發展
——以電視與網絡的融合為例

2011-08-15 00:49林惠清
關鍵詞:網絡媒介媒介融合

林惠清

從媒介生態學視角探討媒介融合的發展
——以電視與網絡的融合為例

林惠清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同的媒介之間的界限正不斷消解,媒介融合成為當前媒介發展的大趨勢和必然之選。以當前電視與網絡彼此融合的實例,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媒介融合的發展意義。

媒介融合;媒介生態學;電視;網絡

傳播媒介的發展史,是多種媒介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變化的歷史。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197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提出融合 (Convergence)的概念:“所有的傳播技術正在遭受聯合變形之苦,只有把它們作為單個事物對待時,它們才能得到適當的理解?!保?]他指出了媒介融合是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成熟的基礎上用一種終端和網絡來傳輸數字形態的信息,由此帶來不同媒體之間的互換性和互聯性。尼葛洛龐帝雖然是以預言的方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但卻開啟了傳播形態發展研究的新思路。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I·浦爾教授最早對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作出定義: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隨著技術的日益精進和傳播歷史的演進,作為信息傳遞中重要一環的媒體,其所具有的傳播符號逐漸豐富多樣。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媒體作為人體的延伸已從以往單純分離的視覺、聽覺擴大整合到今日的全感官延伸,“全媒體”的時代即將到來。在媒介裂變與重組之間爆發出來的能量,足以將人類帶入到“媒介化社會”的階段[2]。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隨著技術的推廣與互聯網技術優勢的顯現,那些先于網絡誕生的媒介也正同步發生著變化。媒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不同媒介間不再具有從前那么明顯的界限,各種媒介正逐漸進入媒介融合的階段。本文擬將視角拉近,選擇大眾最為熟悉的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來分析媒介融合中紛繁的關系。

二、電視媒介與網絡媒介的內容融合

就電視媒介與網絡媒介而言,兩者間經歷了融合之初的形式融合、技術融合,再到內容融合以及媒介文化的融合,這一融合過程并非是線性的、分階段的,而是在整個融合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各種機遇之選。

兩種媒介間的融合會有怎樣的深度和前景呢?這個問題在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期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中央電視臺聯手網絡媒介打造了“我的今日之最”節目。40多分鐘的互動直播,精彩的觀點不斷、高潮迭起,預示著節目制作的構想和大眾的觀看方式正悄悄的演變著。過去那種“我編節目你來看,我播什么你看什么”的節目形式受到了挑戰。有了即時網絡互動參與因素的作用,節目的中心不再是現場的主持人和嘉賓,至少已不全是以演播室現場為中心,網絡任何一端的你的參與、發言都有可能成為一個中心。

電視節目的話語權威正在逐漸地轉移,讓渡到無名的大眾中,正如互聯網的發明者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所說:“任何人都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保?]受眾通過網絡直接參與到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可以為節目提出討論的話題,可以隨時發言,留下自己意見和見解,更可以在節目進行間向主持人、嘉賓以及所有同時收看的觀眾傳遞自己的觀點。自身成為被傾聽的對象,個人的聲音變得很重要,這也促使受眾有了更多的參與互動的熱情,也將給個體帶來改變,“凡是人們積極表達的想法或討論特定的主題,都會增加人們對主題的知識,塑造個性的權力也由此而得到擴大?!保?]作為電視制作者或者說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者,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能及時了解受眾的想法,掌握信息的傳播效果,更客觀更正確地評價和修正自己的傳播行為。更進一步地,受眾通過節目平臺上傳的圖片視頻等,為節目提供了不同的內容素材,再由專人對這些素材進行收集整合,也將成為電視節目資源的新來源。

由此,傳統的“受眾”的意義已經不適合電視與網絡融合的今天,受眾再不是一個簡單的觀眾,電視節目所面對的是漸漸有著多重化身份的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能成為參與者和提供者、制作者,信息通過互動獲得了非層級式的平權傳遞[5]。作為傳統傳播者的電視已經注意到這樣的變化,或許不久后將會有一個新的稱謂來取代“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至少目前在“我的今日之最”節目中,已經幾乎聽不到這樣的稱謂,節目的開始便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大家好”。一個“大家”涵蓋了不同類型的參與者,也折射出兩個媒介在不斷融合中所呈現的種種問題以及兩者間逐漸的磨合和嘗試。這也讓人們相信媒介融合的美好前景。

三、媒介生態位的視角

電視與網絡媒介之間進入了融合共進的階段,這期間是從形式到內容到文化不斷提升的融合。這些變化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選擇。關注媒介融合的進程還不應該忽略在表象之后一個社會整體系統的影響,不僅在電視與網絡媒介融合中是如此,在之前、正在進行著以及之后的諸多媒介的融合亦是如此。本文嘗試著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做一些歸納與總結,為洞察未來提供參照。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生態學家E.P.Odum是這樣定義它的:“一個生物在群落和生態系統中有其位置和狀況,該生物的形態、生理反應和特有行為是由這些位置和狀況決定的?!保?]284媒體同媒體環境作用與生態位概念所強調的物種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類似,媒介生態學便借鑒了這一概念?!皞鞑ッ浇榕c生物相似,在發展中,它的生態位是特定的,由其對社會環境變遷的本能適應和揚長避短的學習能力決定?!保?]邵培仁認為,“任何一種媒體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時間和空間上的生態位……,兩種媒介很少能長期占有同一生態位?!保?]以電視與網絡媒體為例,若以自身的傳播功能作為維度劃分生態位,受眾的視覺聽覺資源在觀看電視時是聲畫信息。而在使用網絡時,他們接觸到的是多媒體信息,采用的是互動式交流等形式。這也體現出新舊兩種媒介的不同。

電視媒介與網絡媒介間,新媒介借鑒舊媒介的傳播形式,舊媒介學習新媒介的傳播方式。用生態進化的視角來看,這是不同媒介在競爭過程中的協同進化。在協同進化中,新舊媒介共生共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生存狀態必然使媒介間關系走向融合。媒介間的這種融合趨勢是媒介在找準自身生態位的同時,拓展“生態位寬度”的一種方式?!耙粋€物種的生態位越寬,該物種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說,它更傾向于是一個泛化物種;……泛化物種具有很寬的生態位,以犧牲對狹窄內資源的利用效率來換取對廣大范圍內資源的利用能力?!保?]289新舊媒介為了自身的發展,通過相互借鑒內容和形式的方式以拓寬自身的生態位,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對方的資源來發展自己,因此,媒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趨向融合的現象。尤其對于舊媒介而言,“它們并不是僅僅消極地回應事件,像地震中的巖石那樣四處滾動。它們積極地想方設法讓無論發生著的什么事情都朝著對它們有利的方向發展?!保?]這是一個系統面對外界變化時表現出應有的適應性。舊媒介主動出擊與新媒介爭奪資源,是與新媒介競爭最有效的方式。陸小華在《整合傳媒》一書的篇序中指出:媒介趨向融合與互相進入。明安香在其主編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一書中,用專門的章節論述了當代多種傳播媒介的互相競爭與融合,認為當下媒介發展的特點是競爭之下的融合,融合之上的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媒介間的互利共贏的局面。從發展的方面來看,媒介融合是有利于媒介與媒介之間的權力和資源分配差距上保持適度平衡,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媒介生態。這與媒介生態學的主旨是一致的。作為綠色生態研究的媒介生態學即主張人與媒介、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社會與環境之間和諧協調、互動互助、共進共演、攜手并進[10]。

但是,媒介間的“和”并不是指所謂媒介融合是使不同媒介趨于相同,當下有種觀點認為,媒介融合的最終結果即是不斷消除不同的媒介形式,形成一個同一的大媒介。這個觀點是有違媒介生態發展規律的。早在2000多年以前,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著名命題,指明了系統的和生性、差異性和多樣性?!昂汀笔窃诓町惡蛯α⒅写嬖诘?,也是在差異和對立中發展的[10]。因此,媒介的發展趨勢不應是不同媒介的消亡。人為地消除既存的媒介形式,是對整個媒介生態系統的破壞?!巴ㄟ^研究作為一個整體的傳播系統,我們將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發和獨立地產生的——他們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產生。當比較新的媒介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保?1]媒介間應存在差異性,才能實現媒介系統間的動態互補,多種媒介不斷豐富生態位資源,滿足越來越多層面的需求。因為存在這樣的差異性,不同媒介并存共進,“各種媒介生存期延續所形成的交疊,構成了蔚為壯觀的多元化的媒介群體?!保?2]我們回溯傳播媒介發展的歷史,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傳播的歷史是媒介“越來越多”的歷史。

[1]王菲.媒介大融合[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4.

[2]王寧.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媒介的突圍[N/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08-09-17.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13772/8063820.htm l.

[3]郭良.網絡創世紀——從阿帕網到互聯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5.

[4]唐·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112.

[5]孟威.網絡互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125.

[6]尚玉昌.普通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袁薇佳.生態學視野中的傳播媒介形態[J].當代傳播,2003(6).

[8]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J].新聞界,2001(5).

[9]M.M itchellWaldrop,Complexity: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Oderand Chaos.New York:Touchstone,1992:12.

[10]邵培仁.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新視野——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8(1).

[11]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9.

[12]李藝.傳播媒介:整合與多元化[M]//科技與傳播:現代傳播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89.

G206.2

A

1673-1999(2011)22-0143-02

林惠清(1980-),女,福建惠安人,碩士,福建師范大學人民武裝學院(福建福州350007)助教。

2011-09-10

猜你喜歡
網絡媒介媒介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新時代網絡媒介下市場營銷的創新
網絡媒介批評發展概述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我國報業經營的網絡媒介拓展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