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意識形態》“現實的人”及其價值研究

2011-08-15 00:49陳榮妃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黑格爾

陳榮妃

《德意志意識形態》“現實的人”及其價值研究

陳榮妃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通過對黑格爾“自我意識的人”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概念。他們將“現實的人”作為研究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實現了自然和歷史的有機統一、人和社會的有機統一,并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德意志意識形態》;“現實的人”;勞動;唯物史觀;自然;歷史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著作,是唯物史觀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判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提出了“現實的人”這一概念,從此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哲學的界限,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變革。

一、“現實的人”提出的背景

德國古典哲學深深地影響了馬克思、恩格斯“現實的人”的思想,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黑格爾把人看成是“自我意識的人”,以“精神實體”作為歷史的真正主體。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批判,把勞動看作人的類本質。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觀點。費爾巴哈看到了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聯系,但他沒有真正理解現實的人。在他們看來,現實的人就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而且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生命和個體的存在物。社會關系是認識人的本質的根本所在,馬克思、恩格斯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出發,提出了“現實的人”的思想,從而實現了關于人的思想的歷史性轉變。

(一)從勞動實踐出發批判黑格爾“自我意識的人”

黑格爾認為,實體自身具有能動作用,實體是自身的發展動力,它自己能否定自己,創造自己,因而它才是歷史的真正主體。黑格爾用絕對精神代替了人,把精神或精神的運動看作自我創造的過程。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其唯心主義立場,指出:“黑格爾把人變成自我意識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識變成人的自我意識,變成現實的人即生活在現實的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的自我意識,黑格爾把世界頭足倒置起來?!保?]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也指出,黑格爾雖把勞動看作是人的本質,但是他僅僅把它看作是人的謀生手段,也沒有看到人才是一切活動的主體,結果導致了勞動者失去了自身的主體性,以致勞動的主體和客體相分離,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馬克思在這里把勞動規定為有意識地、自由自覺地實踐活動,并且把這種“實踐活動”看作人的本質。

(二)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是自然界的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和自然界是不可分離的物質統一體。人既然是這樣的人,人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費爾巴哈指出,人區別于動物就在于人有類意識。他說:“人同時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夠替別人設想,正是因為他不僅以他的個體為對象,而且以他的類、他的本質為對象?!眲游镆詡€體為對象,人不像動物那樣,而是以他的類為對象。他還說:“理性、愛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質,是最高的能力,是人之為人的絕對本質?!保?]費爾巴哈從人和自然的關系中探索了人的本質,但是忽視了人的現實活動和社會關系,脫離了物質生產活動,其理論中的人只能是一般、抽象的人。

馬克思從社會關系出發,深刻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觀點。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把上帝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停留在對人的抽象研究上,認為他僅僅把人看作感性直觀而不是感性活動,不了解實踐的意義,所以也不了解現實的人。針對費爾巴哈的不足,馬克思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角度出發,對人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規定,提出了“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為此,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理解為具體的人、歷史的人。

二、“現實的人”思想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人”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他們理論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即“現實的人”。這種人“不是某種處在虛幻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3]17。因此,只有從人們的社會存在,從人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物質實踐活動出發去考察人,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現實的人”。梳理其論述,現將“現實的人”的思想概況如下:

其一,“現實的人”是感性活動中的人?!兜乱庵疽庾R形態》闡述了人的感性活動?!百M爾巴哈只把人看作‘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 ”[4]49有生命的個人是具有肉體需要的存在物,是一種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須靠自然界的物質資料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和維持自己的生命。馬克思從人的自然需要中引出人的感性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只看到人的肉體需要,并不理解人的感性活動對人的需要和人的對象活動的意義。馬克思從人的感性活動考察“現實的人”,即是理解了物質生產活動的深刻意義。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的基礎,現實的人則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人。馬克思對“現實的人”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推演到人與社會生產活動的關系進行考察的。

其二,“現實的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個人總是處在一定的感性活動中,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必須與人交往,與社會接軌。作為感性的人,現實的人處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由此,就不難理解現實的人就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兜乱庵疽庾R形態》提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是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耙磺猩鐣P系的總和”指人與人之間的多種關系,其中最本質的關系是生產關系。這一論斷啟發我們,要從社會關系出發研究人的本質。要認識現實的人,必須考察各個時代、各個社會的個人的實際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5]40-41

其三,“現實的人”是具體的歷史中的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與歷史是相互并存的,人類的存在為歷史提供了現實的前提,而歷史是人類通過人的勞動而創造出來的歷史。任何人都處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中,具體的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水平決定或反映了一定社會的具體形態及其發展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此,任何“現實的人”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中的人?!艾F實的人”是由他們所在的歷史階段中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產條件決定的,現實的人是在具體變化中表現出不同的社會歷史性的?!皞€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保?]68這樣,我們既可以根據具體的物質生產活動去分析“現實的人”,又可以通過物質生產活動的歷史進程去把握“現實的人”在不斷為自己的發展創造出更好的生活條件、生活環境及其社會關系中的進步過程。

通過揚棄黑格爾 “自我意識的人”、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現實的人”的思想主張把個人理解為感性活動的人、社會關系的人、具體的歷史的人。由此,馬克思與以往的哲學分道揚鑣,走向徹底的唯物史觀。

三、“現實的人”思想的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思想作為研究社會歷史的起點,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其“現實的人”思想的理論價值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把現實的人、他們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實現了自然和歷史的有機統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保?]22指出了費爾巴哈的理論缺陷,即自然和歷史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還批評以往的歷史觀只能是一些政治歷史事件,或者是一些純粹觀念的歷史(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這些歷史觀忽視了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和條件,是導致自然和歷史對立的根本原因。要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必須從現實的物質條件出發,必須認識到現實的物質生產條件是歷史的前提條件。所以,馬克思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3]22-23

第二,把現實的人、他們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實現了人和社會的有機統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告誡人們:“首先應該避免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保?]121也就是說現實的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要考察人就離不開他們的物質活動條件,即他們的社會關系的總和?!罢笊鐣旧砩a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人也生產社會)。 ”[5]50-51因此,不能把社會和個人對立起來,在任何時候,人都是一定社會的人,人不能脫離一定社會而獨立存在。無論在什么社會形態里,人和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是具體的、歷史的。

第三,從現實的人出發,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們與自然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而生產關系指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是生產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是互為前提的?!吧a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保?]122這兩種關系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在:其一,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其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著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時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就這樣,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把現實的人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深入地研究了人類的社會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現實的人”的思想,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5.

[2]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21.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譚培文,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人民出版社,200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811

A

1673-1999(2011)23-0008-03

陳榮妃﹙1985-),女,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541006)政治與行政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

2011-09-27

廣西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問題研究”(2011106020101M00)。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黑格爾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費爾巴哈與孔子“愛”的差異及當代意義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象學的分析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