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長統社會內在控制思想

2011-08-15 00:49張婷婷
關鍵詞:教化道德

張婷婷

仲長統社會內在控制思想

張婷婷

仲長統在分析東漢末年的社會問題的同時,提出了運用道德教化的力量重構社會秩序,從而使得社會主體步入良性運行的軌道。運用社會學的分析方法結合仲長統思想的具體內容,總結其社會內在控制思想。

仲長統;東漢;社會內在控制;道德教化

一、仲長統其人

仲長統復姓仲長,名統,字公理,人稱仲長子。兗州山陽郡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生于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卒于東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仲長統少年好學,博覽群書,擅長文辭,性格豪放,敢直言。經人推薦,任尚書郎。其著述《昌言》三十四篇,十余萬言,是他去世后,由后人整理成集的。宋時已散失數篇。清人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從《后漢書》、《群書治要》、《意林》、等書中輯得遺文數十條,并其他雜文共編為兩卷半。全卷分別對當時的社會風氣、世俗迷信、教化策略、統治政策、經濟措施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二、東漢末年的社會主題

東漢王朝從一開始就深刻蘊藏著的社會矛盾,到了和帝、安帝以后的東漢中期,已經逐漸暴露,成為“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桓帝、靈帝至獻帝,發展成為天下鼎沸、四海魚爛的局面,這不僅是東漢一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腐敗的時期之一。此時的社會矛盾是全方位而且相當嚴重的。

首先,在經濟方面,民間工商業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們追逐商業利益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由此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是由于人們棄農經商導致了國家的稅收日益減少。二是滋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奢侈現象,造成了物質資源的浪費,而形成了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三牲之肉,臭不可食;清醇之酌,敗不可飲?!保?]三是土地買賣變得頻繁而普遍,使得豪強勢力惡性發展,“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豚,山谷不能受?!保?]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

其次,在政治方面,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三公的權力被削弱,政權先后被外戚、宦官輪流把握,朝廷內外烏煙瘴氣。他們都各自有一批黨羽、爪牙、親信。不論外戚上臺或者是宦官專權,都是極力提拔、重用自己的黨羽、爪牙、親信,把持從中央到地方的大權,形成統治密網,把政治權力作為侵漁國財、聚斂百姓的工具,貪婪殘暴、肆無忌憚。

第三,文化方面,董仲舒的哲學體系,稱為經學哲學,到了東漢逐漸演變成為讖緯神學,使得社會認識愈發僵化,不管任何問題,都要從董仲舒的陰陽五行體系中尋找解答問題的模式。讖緯神學更是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為了達到自己政治圖謀所使用的粗糙工具。

三、社會內在控制思想

(一)社會內在控制思想概述

社會控制通常是指人們依靠社會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進行約束,確立與維護社會秩序,使其符合社會穩定和發展需要的過程[2]。通過東漢亂亡的歷史教訓,仲長統認為只有實現有效的社會控制,堅持不懈,就可以由亂而治,天下太平。因此他所提出的社會控制的手段不僅要使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服從社會穩定的需要,還要使社會規范被每個社會成員內化,從而實現社會力量與社會成員自我控制的統一。

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從社會控制的表現形式分析,內在的社會控制就是指通過將社會規范內化而作用于人們的行為。例如,從道德教化方面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

仲長統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問題,他指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罰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親百姓、訓五品、和萬邦、蕃黎民,召天地之嘉應,降鬼神之吉靈者,實德是為,而非刑之攸致也?!保?]意思是說,實施道德教化是君主的首要任務,也是治國的根本。古代圣明的君主能夠同官吏和百姓建立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能夠建立一個上下有序、左右協調的社會,就在于道德教化力量的使然。它的特點是從內心引導人們調理復雜的社會關系,從而達到對社會場、社會組織以及全社會的控制。

(二)道德控制

道德是社會用以調整個人與個人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控制人的思想、行為和關系,道德調整的是那些與社會生活關系更緊密的社會行為。因此對維護社會秩序來說,道德更為重要[2]。

仲長統接受了孟子的思想,認為人們生來都有一種先天的善性,但是后天影響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偏頗,他指出:“人之性,有山峙淵停者,患在不通;嚴綱貶絕者,患在傷士;廣大闊蕩者,患在無檢;和順恭慎者,患在少斷;端愨清潔者,患在拘狹;辯通有辭者,患在多言;安舒沉重者,患在后時;好古守經者,患在不變。 ”[1]

既然人們因為后天的環境習染、事業特點和生活經歷,出現了“不通”、“傷士”、“無檢”“少斷”、“拘狹”、“多言”、“后時”、“不變”這些道德上的缺陷,因此后天的道德修養就十分必要了。仲長統說:“道德仁義,天性也??椫猿善湮?,練之以至其精,瑩之以發其光?!保?]意思是說道德仁義這些是人的天性,要經過實踐和歷練將其升華,成為優秀的品德。

仲長統關于道德控制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突破了傳統的士君子的界限,把修養向上擴大到了王公,又向下擴大到了普通百姓。理想是實現全民性的道德控制。

在君主修養的層次上,仲長統要求君主要 “至公”、“至仁”,并且要為士民做出表率?!拔矣泄难?,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保?]

此外仲長統還非常關注王侯子弟的教育與修養問題,這些子弟從小“生長于驕溢之處,自恣于色樂之中。不聞典籍之法言,不因師傅之良教,故使其心同于夷狄,其行比于禽獸也?!保?]仲長統認為,王侯子弟必須都進入太學學習,希望他們能夠在太學中廣交朋友,來鍛煉自己,并且學會用禮、義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去除王侯子弟的浮夸風氣了。

至于士大夫這一層面,針對當時士人的虛偽做作的風氣,仲長統認為君子最可貴的品德是正直,這是士大夫在人際交往中的正直的人格。而玩弄小聰明或者假清高都應該是士大夫所不恥的行為。

(三)移風易俗

習俗是人類生活中最早產生的一種社會行為規范。是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體系,因為它已經內化到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又是最普遍的社會控制形式。

仲長統主張用禮義教化來移風易俗,提高百姓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水平。他說:“廉隅貞潔者,德之令也;流逸奔隨者,行之污也。風有所有從來,俗有所由起。病其未者刈其本,惡其流者塞其源?!保?]

仲長統認為改變陳規陋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根除,同時他也指上層社會的王公士大夫對改變習俗的作用非常重要,即所謂上行下效,“表正則影直,范端則器良?!敝挥袌猿至己玫牧曀赘舫暡拍苁沽曀灼鸬椒e極的社會控制作用。

(四)理想社會角色應具備的條件

人的一生是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在其目的就是在于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角色。東漢末年,社會動亂,人的社會化進程被打亂,仲長統作為一位深有遠識的思想家要從三個概念即忠、孝、信義出發來闡述自己心目中的角色期望。

東漢,三綱五常理論已經內化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忠、孝、信義等更是人們在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中代代傳承的價值信條。

據《論語為政》記載,孟懿子問“孝”,孔子曰:“無違”。因此在漢代對孝道的主流解讀也是指兒女對父母的服從,而這種服從以盲目服從為前提。

仲長統對孝道的解讀也沒有突破傳統觀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仲長統提出,在有些情況下,父母之命或父母之意不但“可違”,而且“違”才是孝。他說:“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已審其不然,可違而不報也;父母欲與人官位爵祿,而才實不可,可違而不從也;父母欲為奢泰侈靡,以適快意,可違而不許也;父母不好學問,疾子孫之為之,可違而學也;父母不好善士,惡子孫交之,可違而友也;士友有患故待已而濟,父母不欲其行,可違而往也。故不可違而違,非孝也;可違而不違,亦非孝也;好不違,非孝也;好違,亦非孝也。其得義而已有也。 ”[1]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仲長統認為孝與不孝,可違與不可違的關鍵在于義。如果父母言行合“義”,子女必須順從。在這種情況下,順從是“孝”,違之則“不孝”。如果父母言行不合“義”,子女則不應順從。在這種情況下,順從是“不孝”,違之則“孝”。仲長統還把這種理解推廣到繼體之君與前代君父的身上,認為如果前代君父行之不道,繼體之君完全可以改變前代規定的內容,這并不違背孝道。

仲長統并沒有完全同意傳統意義的孝道,他的孝道必須經過“義”的檢驗,“義”就是一種普遍意義的道德標準,仲長統認為即使違背了君父的意愿也不能破壞道德準則,只有不分階層所有社會成員都遵守道德準則才能夠達到社會整合,才能夠使社會良性運行。這也是仲長統社會控制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

忠是孝的表現形式?!叭V”之中以“君為臣綱”為至大。作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仲長統對忠的理解也是臣子對君王單方面、無條件進義務。他這樣說:“人之事君也,言無大小,無所衍也;事無勞逸,無所避也;其見識知也,則不恃恩寵而加敬;其見遺忘也,則不懷怨恨而加勤;安危不貳其志,險易不革其心,孜孜為此,以沒其身,惡有為此人君長而憎之恨者也。故……,事君而不為君所知,是忠未至者也?!保?]然而他還是提出了辯證的忠的義理。即在服從君主的意志的同時,君主的行為同樣要受到“道”的約束。如果君主無道,那么臣子可以違命而不忠。從國家的長遠利益來考慮臣子對無道之君的拂為,才是真切的忠的體現,即忠于天道。

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理性的最高范疇和最高境界,劉澤華指出:“在春秋戰國的文化轉型中,‘道’上升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理論原點:道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道是萬物運行的規律、法則和必然;道是事物內在的規定性、本質和自然;道是人類社會最合理的準則與規范;道是真理和最深邃的認識;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藝術的真諦;道是人們生存和取勝的依據;道又包含了一定的神性?!保?]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直接承三代禮樂而起。士成為道德承擔者雖然經過一段曲折的歷史,但是到了仲長統的所生活的時代他已經的扛起了衛道的大旗。因此他理想中社會角色自然也被賦予了道的捍衛者的意義。

理想的社會角色所必備的第三條內涵是信義。對此,仲長統指出:“人之交士也,仁愛篤恕,謙遜敬讓;忠誠發乎內,信效著乎外;流言無所受,愛憎無所偏;幽暗則攻己之所短,會同則述人之所長;有負于我者,我又加厚焉;有疑我者,我又加信焉患難必相恤,利必相及;行潛德而不有,立潛功而不名。孜孜為此,以沒其身,惡有與此人交而憎之者。故……與人交而不為人所知,是信義未至者也?!保?]這些論述充分揭示了“信義”的各個方面和在各種情況下應有的態度,其中貫穿了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誠懇、寬厚、信任、支持,力戒虛偽。在仲長統看來,“信義”所表現的不但是我對他人的態度,而且是自我人格的一種暴露和自我完善的一種追求,無論在“幽暗”還是“會同”的場合,無論對方如何“有負于我”或“有疑于我”,無論遇到磨難還是福利,我都首先要用“信義”這個原則鞭策自己,衡量自己,孜孜以求。

仲長統的社會內在控制思想主要的目的在于從社會內部解決東漢末年的社會問題,運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提出新的價值觀念,并且使得新的價值體系被人們內化,從而實現社會成員的自我控制,使得社會能夠平穩有序的發展下去。

[1]嚴可均.后漢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吳增基,等.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劉澤華,等.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8.

[4]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M].武漢:崇文書局,2003.

[5]劉文英.王符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K234.2

A

1673-1999(2011)24-0129-03

張婷婷(1986-),女,陜西人,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歷史與社會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

2011-10-13

猜你喜歡
教化道德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何以移風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有必要制定從政道德法
道德模范自有后來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