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所處發展階段的理論探析

2011-09-27 13:23
肇慶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市化

張 敏

(新疆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所處發展階段的理論探析

張 敏

(新疆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國內最具生機活力、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本文以工業化進程為背景,以錢納里的發展模型為參照系,對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城市化進行研究,著重判斷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否處于一種協調發展的狀態。在對現階段發展水平做出明確判斷的前提下,通過研究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演進歷程,對兩者的相互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得出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的結論。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人口城市化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城市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紀。百年工業化加快了人類文明的步伐,也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人類越來越多地聚居于城市”[1]。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城市化發展水平,對不發達國家來說,城市化更是促進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在21世紀,中國人口城市化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其相關問題,正在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人口城市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

珠江三角洲作為我國“先行一步”發展的經濟區域,有其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樣,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兩者也在不同階段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從而形成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共同發展模式?,F階段,不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還是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現狀都明顯傳遞出這樣的信號,即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兩者相互作用加強,其中任何一方面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對兩者的互動發展造成顯著影響。

霍利斯錢納里等人通過對100多個國家的綜合分析,得出在常態發展過程中不同發展狀況的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如表1所示,他指出在工業化率 (制造業附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和城市化共同處于0.13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開始加速增長,城市化率的絕對值明顯高于工業化率,但以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增長速度是同步的,表現為城市化曲線與工業化曲線基本平行[2]。在工業化初期,城市化是由工業化推動的。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漸快于工業化速度。發達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也表明,在工業化后期,工業化對城市化的作用開始減弱。

表1 錢納里“世界發展模型”中城市化和工業化關系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9—1957年,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起步階段。雖然《廣東統計年鑒》沒有完整的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城市人口數據,但是,可以根據期間若干年份的片斷數據并結合歷史經濟發展來分析城市化的發展。從1949年到1957年期間經過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計劃的實施,廣東省總人口為2 782.7萬,其中非農人口437.5萬,以非農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計算,城市化率為15.7%①數據來源于廣東統計年鑒,2003年,第24頁。。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在這一階段,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第二個階段:1958—1977年,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波動和徘徊階段。期間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失誤,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進程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倒退狀態。由于珠江三角洲歷史數據的不完全,這里用廣東省的城市化數據代為說明:1958年,全國范圍的“大躍進”開始,在“左”傾思想的錯誤引導下,一時間全國大辦工廠,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組織進城,使城市人口人為地快速增長。這種經濟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發展,導致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加上隨之而來的三年自然災害,迫使國家進行經濟調整,大量城市職工被“精簡”回鄉。1965年,廣東省非農人口比1960年高峰時減少了83.6萬,城市化率下降到17.6%,倒退到1952年的水平。

第三個階段:1978年至今,珠江三角洲得益于改革開放,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也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到2005年底,珠江三角洲戶籍人口達到2 498.9萬,常住人口達到了4 179.5萬,比1995年戶籍人口2 137.7萬凈增加了361.2萬,增長率為16.9%。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率達到了77%。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差懸殊。在這個階段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有顯著的提高。

圖1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圖示

表2 1949—1982年廣東省人口數量及構成變化

截止到2005年末,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為4 315萬,占全省常住總人口的46.9%,其中男性人口比例為50.5%,女性人口比例為49.5%;與2000年末常住人口4 080萬比較,五年內凈增235萬人,增長5.8%;年平均增加47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1%?,F階段,珠江三角洲在常住人口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自然增長率同樣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2005年珠江三角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雖比2000年略升了0.6個千分點,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千分點。

若按戶籍人口口徑統計②數據來源于2006年公安人口統計年報。,2005年末珠江三角洲戶籍人口為2 499萬,占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的57.9%,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比2000年上升了1.4個百分點,但仍比全省的同一比例低2.8個百分點。這說明珠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態勢以及良好的就業、投資和生活環境,對省內、外遷移流動人口仍然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大量流動人口聚集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人口分布格局沒有改變。由于常住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使珠江三角洲2005年的人口密度達到了1035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57人,比全省511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

根據表1“多國模型”,在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處于0.13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開始加速增長,城市化率的絕對值高于工業化率,此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增長速度同步,表現為城市化曲線和工業化曲線基本平行,見圖1。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學術界有些學者對運用錢納里發展模型分析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的科學性存在異議,認為雖然錢納里發展模型顯示了城市化與工業化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它只是100多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內發展的一種“平均結果”,不應教條地把它當作“標準結構”[3]。筆者也同意這種觀點,城市化水平除了取決于工業化水平,還受人口規模、土地利用結構、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其他標準較為通用的情況下,為了更明晰地說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這里選取了錢納里標準作為對比。有研究顯示,1820—1950年間發達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系數高達0.997[4],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工業化與城市化相關系數僅為0.57①數據來源于廣東統計年鑒,2001年,第60頁?!,F在來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現階段的情況,按照一般規則,筆者用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工業化率,用珠江三角洲常住非農人口占珠江三角洲常住總人口的比重表示城市化率(見圖2),選取2000年至2005年的數據作分析。從圖2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階段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是相適應的,兩者處于一種平行關系。顯然,此結論與大多數學者認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的觀點不符,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得出此結論的理由。

表3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數據

圖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現狀圖示

一、統計口徑變動引致的原因

在本文的概念界定中,筆者已經明確指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率是按照國家統計局1999年發布的《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中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由于此試行方法從1999年開始,因此在選取數據方面就用2000—2005年的數據。鑒于選擇的數據口徑不同,計算中得出的結果也相差很大。在此舉例說明:如按戶籍人口計算,1978年,廣東省工業化率為44.9%,城市化率為16.3%,城市化率滯后于工業化率24.7個百分點。到2002年,廣東省工業化率為44.9%,城市化率提高到36.2%,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的差距已大大縮小,但依然滯后于8.7個百分點。如果將市鎮人口作為統計數據,而不是用非農人口來計算,那么2002年廣東省平均的城市化率為44%,則城市化水平只滯后于工業化水平1~2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統計的數據口徑不同,得出的結果差異也很大。珠江三角洲已從以前的戶籍人口口徑改為現在的常住人口口徑來進行統計,2002年珠江三角洲的戶籍人口為2 624.9萬,而常住人口為4 062.6萬,兩者之間相差1 437.7萬人,結果的差異之大可想而知。2000—2005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率一直高于工業化率,同時兩者處于一種相對平行的狀態,這符合錢納里模型所闡述的規律??梢娭榻侵弈壳暗某鞘谢脚c工業化水平是基本上相適應的。

二、珠江三角洲新型工業化對工業率的貢獻

從表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2000—2005年城市化率從69.3%上升到77%,增長了7.7個百分點;工業所占GDP的份額也從43.9%上升至47.6%,增長了3.7個百分點。兩者是一種相互平行的狀態。雖然工業化率增長的幅度小于城市化率的發展速度,甚至在2004工業化率比2003年的工業化率還低了1.4個百分點。但在城市化率已經超過70%的情況下,工業化率還能出現這樣的良好情形,與現階段廣東省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工業適度重型化”發展的方向是分不開的。

而重工業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的。從1990—1997年,總體說來廣東省的重工業處于一種穩步向前發展的狀態,有較大規模以上的重工業企業數量從10 199個攀升至15 719個,1997年的重工業產值也比1990年高出近5倍。但從1998年開始重工業企業數量迅速下降,到2000年大規模以上的重工業企業的數量萎縮至7 440家,產值的增長速度也隨之放慢。從2001—2005年,重工業再次崛起,突出表現在重工業的工業產值2005年突破20 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9.6%,比2001年重工業產值比率的47.3%多了12.3個百分點。

根據廣東省的發展現狀,重型化工業更有利于鞏固廣東經濟的外向型優勢。透過近年來的經濟實踐,我們看到,廣東省以前的輕型化工業的外向型經濟,無論是外貿出口還是利用外資,都面臨后勁不足的嚴峻挑戰。從1999—2005年,輕工業的貢獻率一直在走下坡路,而重工業對珠江三角洲的工業產值貢獻率持續上升,6年來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推進重型化工業的產業調整,既可以緩解重化工業突出的供需矛盾,減少進口依賴,增加出口創匯;又可以增強對跨國公司、國際大財團投資的吸引力。因為輕型產業壁壘低,大跨國公司無法發揮其優勢,勢必影響其投資意欲。珠三角要抓住跨國公司的投資眼球,就要進一步完善本地的重工業設施建設?,F階段珠江三角洲推進重型化為取向的產業結構調整,以高加工集成類重化工業為主導,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機械裝備制造、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產品,鋼鐵、石油化學工業也應著重于提高產業的加工深度和產品的附加值。工業化率的穩中有升也保證了與城市化率的協調發展,促進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

三、歷史數據的補充說明

由于資料有限,在此借用廣東省的歷史數據來分析人口城市化進程,對說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問題有相當的說服力。按照以戶籍人口數據做出的研究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首先,從1978年底到80年代上半期,廣東工業在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較快,到1986年下降到改革開放以來最低點31.2%;同期,城市化率落后于工業化率的差距從24.7個百分點下降到9.3個百分點,是歷史上最低的。其次,1985年至2002年,廣東省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增長速度基本同步,表現為工業化率與城市化率之間的差距沒有明顯擴大。最后,2004年,城市化率為43.6%,工業化率為45%,城市化率僅滯后于工業化率1.4個百分點,差距達到了歷史新低點。廣東省的歷史數據已經表明:從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廣東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滯后于工業化的水平,但相對滯后的差距在逐漸縮小。尤其是從2002年開始,人口城市化的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后,兩者的差距創下歷史最低點。

從現階段的情形來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工業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在70%以上,本身就高于工業化水平。通過廣東省的數據我們可以推斷,在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也滯后于工業化水平的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從城市化率滯后于工業化率轉變為城市化率高于工業化率并與之相適應的過程。利用現階段2000年到2005年的數據得出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的發展的結論也是必然的。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水平基本維持在50%左右,到2005年的時候,城市化水平達到了77%。根據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中的數據來看,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水平與城市化水平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高的層面,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更加密切。相對于我國的發展歷史來說,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現階段相對處于比較穩定的互動發展階段,而沒有出現明顯的偏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是相適應的。這個結論的得出確實是鼓舞人心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還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產業同構、外來人口城市化、鎮域城鎮化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進程想要更快地推進,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并找出可以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1] 編者按.北京宣言[N].中國建設報,2000-10-21.

[2] 錢納里.發展型式(1950-197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34.

[3] 吉利斯.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48-49.

[4] 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66:35.

(責任編輯:杜云南)

F127

A

1009-8445(2011)01-0056-04

2010-11-13; 修改日期:2010-12-08

張 敏(1981-),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城市化
改革開放后珠江三角洲外來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城市化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經濟學研究
土地利用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濃度分析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園設計探究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港珠澳大橋驅動下珠江兩岸經濟關聯格局演變
中國早期城市化的動力機制
工業化住宅漸行漸近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