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降解特性研究進展

2011-11-18 05:50邢福國劉陽喬文靜
湖北農業科學 2011年16期
關鍵詞:降解土壤

邢福國 劉陽 喬文靜

摘要:總結了Bt殺蟲蛋白的特性、轉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在土壤中的殘留和積累以及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闡明了轉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與影響因素,并提出應積極開展轉Bt基因作物秸稈的降解研究,在降解秸稈的同時降解其中的Bt毒素蛋白。

關鍵詞:轉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土壤;降解

中圖分類號:Q788;S1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6-3244-06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t Toxin from Transgenic Bt Crops

XING Fu-guo,LIU Yang,QIAO Wen-jing

(Institute of Agro-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9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t insecticidal proteins, soil remaining and accumulating of toxins released by transgenic Bt crop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Bt crop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summarized. The degradation of Bt Protein in soil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were also discus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transgenic Bt crops stalk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o degrade Bt proteins in transgenic Bt crops while degrading transgenic Bt crops stalks.

Key words: transgenic Bt crops; toxins protein; soil; degradation

自1983年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轉基因作物發展迅猛,全球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hm2增加到2009年的1.34億hm2,翻了近80倍,累計達10億hm2,截至2009年累計經濟效益達519億美元。2009年共有25個國家的1 400萬農民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其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占全世界的48%。2009年,轉基因耐除草劑大豆仍然是主要的轉基因作物,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52%,其次是轉基因玉米(占31%)、轉基因棉花(占12%)和轉基因油菜(占5%)。2009年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世界的46%,中國居世界第六位。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預測:2015年,世界將有40個國家的

2 00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將擴大到2億hm2 [1]。轉Bt基因作物是全球商品化程度最快的抗蟲轉基因作物,目前進行商業化種植的有轉Bt基因玉米(Bt11、Mon810、Event176等)、棉花、馬鈴薯和楊樹等。但轉Bt基因作物大規模種植的潛在生態風險是許多科學家爭論的焦點。研究表明,Bt殺蟲晶體蛋白可以通過轉Bt基因作物根系分泌物或作物殘留等形式進入土壤生態系統,并且在土壤和環境中比較穩定,經過較長的時間后仍具有很高的活性,因此可能會對土壤微生物類群、土壤多樣性以及周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本研究綜述了轉Bt基因作物毒素蛋白的降解特性研究進展,旨在為開展Bt殺蟲晶體蛋白的降解研究工作和系統評估轉Bt基因作物的生態風險提供參考數據。

1Bt殺蟲蛋白

1.1Bt殺蟲蛋白的殺蟲機制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需氧型芽孢桿菌,1901年Ishiwata首先在染病的蠶蛾中發現這種芽孢桿菌,但是沒有保存下來。1909年,Berliner從德國蘇云金省的地中海粉螟上重新分離到Bt,并正式定名為蘇云金芽孢桿菌[2]。蘇云金芽孢桿菌在其芽孢形成過程中,能產生一種殺蟲晶體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Bt的毒素可分為內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指蘇云金桿菌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排出體外的代謝物,包括α-外毒素、β-外毒素、γ-外毒素、不穩定外毒素和水溶性外毒素等。內毒素又稱δ-內毒素、晶體毒素或殺蟲晶體蛋白。其中用于轉基因植物的主要是δ-內毒素,δ-內毒素被敏感昆蟲幼蟲取食后,在其消化道內消化酶的作用下,蛋白被水解釋放出Mr約60×103~70×103的活性毒蛋白分子(Toxin),毒蛋白與昆蟲中腸上皮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并發生作用而使細胞膜穿孔。消化道細胞內的離子濃度和滲透壓平衡遭破壞,使上皮細胞裂解,并導致昆蟲死亡[3-8]。

1.2Bt殺蟲蛋白的應用

1978年,Stahly等[9]確定了Bt殺蟲蛋白基因的位置和可操作性。此后,各國科學家紛紛將Bt殺蟲蛋白基因轉入其他微生物,構建或改良可高效產生Bt殺蟲晶體蛋白的工程菌株;或將其改造后轉入植物體,以期獲得抗蟲的轉基因植物。1987年,比利時的Vaeck等[10]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將完整的Cry1Ab基因和3端缺失后僅保留5端編碼毒蛋白核心區的不同長度的Cry1Ab基因導入煙草,獲得了第一例轉Bt基因的植物,同年還有3個實驗室也報道了轉Bt基因的煙草或番茄[4,10,11],但這些轉基因植物的抗蟲性都很弱,難以檢測出mRNA的轉錄,Bt殺蟲蛋白的表達量很低,主要原因是未改造的Bt基因具有原核性質不能在真核生物中高效表達。因此,為了提高Bt基因在轉基因植物中的表達水平,科學家們紛紛對Bt基因進行改造或人工合成,將Bt基因的不穩定序列換成植物偏愛的密碼子。Perlak等[12]在不改變Bt殺蟲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將CryIAb、CryIAc基因的密碼子進行改造,使這兩個基因在轉基因棉花中的表達水平提高了近100倍,Bt殺蟲蛋白的含量提高到占可溶性蛋白的0.05%~0.10%,抗蟲功效明顯增強。除了對Bt基因的密碼子進行改造外,還可以通過使用組織特異性啟動子或強啟動子來提高Bt基因在轉基因植物中的表達水平,從而達到抗蟲的目的。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開始嘗試用復合的具有非競爭性結合關系的Bt基因來轉化植物,以獲得對多種害蟲都能產生抗性的轉基因植物,Salm等[13]用分別屬于CryIAb和CryIAc的活性片段構建了一個融合基因,并將其導入煙草和番茄,得到了對甜菜夜蛾、煙芽夜蛾、煙草夜蛾都有抗性的轉基因植株。

1.3國內轉Bt基因植物研究現狀

國內有關轉Bt基因作物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展很快。199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專家,按照高等植物偏愛密碼子的原則,在保持殺蟲蛋白活性中心與結構的前提下,人工全序合成了Cry1A基因,并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采用花粉管通道途徑將人工全序合成的Bt基因導入棉花,獲得高抗棉鈴蟲的轉Bt抗蟲棉花[14,15],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獲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抗蟲棉的第二個國家。此外,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單位也合成及部分改造了Cry1A基因并導入煙草、甘藍和大豆,獲得了抗蟲轉基因植株[16]。丁群星等[17]用子房注射法,將經修飾后Cry1Ac基因導入玉米,使玉米螟的平均死亡率達86.66%。另外,我國科學家對轉Bt基因水稻的研究也較多,華中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相繼都獲得了高抗蟲的轉Bt基因水稻,并已進行環境釋放試驗。但是,迄今為止我國只有轉Bt基因的抗蟲棉得到了商品化生產,轉Bt基因抗蟲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大部分還處于安全評價階段。2009年11月27日,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使轉Bt基因水稻向商業化應用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08年,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專項實施的目標是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專項的實施必將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加快我國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和商業化種植的步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轉Bt基因作物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轉Bt基因作物的Bt殺蟲蛋白可以通過根系分泌、殘茬分解、秸稈還田以及花粉飄落等進入土壤生態系統,并快速緊密結合于土壤活性顆粒的表面,從而避免了被降解。研究表明,這些Bt殺蟲蛋白能夠在土壤中存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并且具有一定的活性,有可能對土壤的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最近幾年轉Bt基因作物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轉Bt基因作物安全的研究熱點之一。2000年美國EPA將轉Bt基因作物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列為轉Bt基因作物風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1轉Bt基因作物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的殘留和積累

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與土壤顆粒緊密結合,很難降解,并持續產生毒性[18]。1996年,Palm等[19]將轉Bt基因抗蟲棉的枝葉埋入5種不同微生態系統土壤中,140 d后,在其中的3種土壤中仍能檢測到Bt殺蟲蛋白,其含量分別為初始濃度的3%、16%和35%。1997年,James等[20]研究證實Bt殺蟲蛋白可通過枯枝落葉而殘留在土壤中,并進一步證明Bt殺蟲蛋白可以與土壤黏粒結合,使其毒性難以降解,最長可以持續2~3個月。Saxena等[21]報道,轉基因玉米Bt毒素蛋白通過根系分泌和殘體降解釋放到土壤中,并在土壤中殘留最長可達350 d,Saxena等還研究了殘留于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的毒性,結果表明食用轉Bt玉米分泌物的幼蟲停止進食,5 d后死亡率高達95%~100%,而對照組玉米螟則未有死亡,這表明轉Bt基因作物根系分泌物具有較強的Bt殺蟲蛋白活性。雖然,轉Bt基因作物分泌的Bt殺蟲蛋白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并能夠在土壤中殘留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Deepak等[22]研究表明,這些殘留在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不會被下一季作物吸收。因此,這些殘留在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并不會對下一季作物的抗蟲活性產生影響。但是,農業生態系統相對簡單,穩定性差,對干擾較敏感,轉Bt基因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導致的大量Bt殺蟲蛋白進入土壤,可能會對土壤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23]。

2.2轉Bt基因作物對土壤微生物區系的影響

任馨等[24]在實驗室條件下,比較了克螟稻Bt基因表達最高期秸稈和同一時期親本稻秸稈的添加對淹水土壤可培養厭氧細菌數量和細菌群落組成的影響。結果表明,與親本對照相比,培養初期克螟稻秸稈的添加對淹水土壤厭氧發酵性細菌、產氫產乙酸細菌、反硝化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的數量產生了顯著性影響,但培養后期這種顯著性差異基本消失。PCR-DGGE指紋圖譜和主成分分析(PCA)結果表明,兩種秸稈處理土壤細菌群落組曾在培養的第三周和第五周達到顯著性差異,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兩種秸稈處理土壤間細菌群落組成的差異逐漸減小,到培養的第11周,兩種秸稈處理土壤間細菌群落組成的差異基本消失。王洪興等[25]通過研究轉Bt基因水稻及其親本秸稈在降解過程中對土壤微生物主要類群的影響,發現在秸稈降解過程中,轉Bt基因組細菌和放線菌數量顯著低于非轉基因組,而真菌數量顯著高于非轉基因組,轉Bt基因組反硝化細菌活性顯著低于非轉基因組,而解磷微生物活性在各處理組之間無明顯差異。

但是,近年來Devare等[26]的一些研究結果顯示轉Bt基因作物并未給土壤生態系統造成重要影響。2004年,Devare等[26]經過半年多田間種植轉Cry3Bb殺蟲蛋白基因的轉Bt基因玉米,并通過末端限制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評估了其根際與周圍的土壤微生物數量、活躍度(包括土壤氮素礦化量、短期土壤消化作用、土壤呼吸作用)和細菌群落結構,發現同時期轉Bt基因玉米根際與周圍的土壤中,上述指標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轉Bt基因玉米未給土壤微生物數量、活躍度及細菌群落生態帶來重要影響。2007年,Devare等[27]報道,經過3年的田間種植轉Cry3Bb玉米,并通過測定種植3年轉Cry3Bb玉米每年3個時期(作物種植前、開花期、收獲期)收集的大批土壤樣本的土壤微生物數量、活躍度數據,發現轉Bt玉米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和活躍度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變化。與其2004年報道的試驗結論一致,轉Bt基因玉米未給土壤生態系統帶來重要影響。但是,目前對土壤中轉Bt殺蟲蛋白的生態效應研究明顯不足,評價的物種單一,周期短,對土壤中敏感微生物的研究僅局限在土壤微生物不到1%的可人工培養的種類上,尚未有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樣性及功能的長期定位研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比較落后。隨著人們安全性意識的不斷加強,必將增加這方面的研究投入,從而促進轉基因生物產業的健康發展。

2.3轉Bt基因作物對土壤動物和植物的影響

在種植過轉Bt基因玉米或者加入其秸稈120~180 d后的土壤上,無論種植非轉基因玉米、胡蘿卜、蘿卜或甘藍,在這些后茬作物組織中用ELISA檢測或幼蟲生測均未檢測到Bt殺蟲蛋白,但是其土壤中仍有活性的Bt殺蟲蛋白,表明土壤中已經存在的Bt殺蟲蛋白不會被后茬非轉基因作物吸收和利用[22],不會對這些非轉基因作物的生長和特性產生影響。將蚯蚓培養在被Bt殺蟲蛋白污染的土壤中45 d后,其腸道內容物和糞便中均能檢測到Bt殺蟲蛋白,但這些Bt殺蟲蛋白對蚯蚓種群的數量和生長狀況沒有影響,將蚯蚓轉移到不含Bt殺蟲蛋白的新鮮無污染土壤中培養2~3 d后,其腸道內容物中的Bt殺蟲蛋白消失[28],表明結合態Bt殺蟲蛋白不會影響蚯蚓的正常生長。

3轉Bt基因作物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影響因素

目前,關于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時間的報道差異較大,可能是因為土壤中Bt殺蟲蛋白的降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因素可能是土壤微生物、土壤濕度、酸堿度、黏粒組成及含量。

3.1土壤生物對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影響

土壤生物是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發生失活或降解的主要作用因子之一,尤其是土壤微生物,它是影響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最關鍵因子。Palm等[19]研究發現,在種植轉Bt基因棉花的土壤中,Bt殺蟲蛋白的量在前14 d快速下降,然后下降趨勢逐漸減慢。而土壤經γ射線處理后,其中的Bt殺蟲蛋白降解速度明顯減慢。白耀宇等[29]研究發現,在前6 d內KMD2葉片凍干粉Cry1Ab蛋白的降解速度相當快,這與Palm等[19]的研究結果較為相似,推測其快速降解的主要原因是Cry1Ab殺蟲蛋白在自由狀態下被土壤微生物作為一種碳源或氮源分解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及其生物活性與土壤的類型密切相關,通常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中微生物數量多,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同時,一般情況下土壤pH值較高則土壤微生物活性也較高,有利于Bt殺蟲蛋白的降解。另外,土壤生態環境中的昆蟲也能消耗一些Bt殺蟲蛋白,即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進入昆蟲(包括靶標害蟲和非靶標昆蟲)體內被降解。

3.2土壤濕度對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影響

土壤濕度是影響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0]。白耀宇等[29]研究表明,土壤淹水可顯著促進Cry1Ab的降解,且淹水后Cry1Ab的降解動態在不同土壤之間十分相似,但是淹水對Cry1Ab降解的促進作用僅發生在前12 d之內,此后多數時間內淹水與非淹水處理間Cry1Ab的降解無顯著差異。

3.3土壤酸堿度對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影響

土壤酸堿度對土壤中Bt殺蟲蛋白的降解也有一定的影響,土壤pH值較高,則土壤中Bt殺蟲蛋白降解較快,而土壤pH值較低,則不利于Bt殺蟲蛋白的降解。首先,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酸堿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土壤pH值高,則土壤微生物活性就大,微生物分解Bt殺蟲蛋白的能力就強,致使大多數的Bt殺蟲蛋白被微生物降解。在pH值為中性的土壤中,利用生物測定法檢測Bt殺蟲蛋白的活性,結果表明轉Bt棉花和玉米中的Bt殺蟲蛋白的活性很快被降解,而pH值較低的土壤則不利于微生物對Bt殺蟲蛋白的降解[31]。其次,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的微粒對Bt殺蟲蛋白的吸附能力也受到土壤酸堿度的影響。pH值在4.4~10.0時,蒙脫石和高嶺石對Bt殺蟲蛋白的吸附量都隨pH值的升高而呈線性降低,由于游離態的Bt殺蟲蛋白更容易降解,因此Bt殺蟲蛋白的降解率隨pH值的升高而呈線性升高[32]。Tapp等[33]報道Btk和Bt殺蟲蛋白與土壤黏土礦物的吸附在pH值為6時達到最大值,因為Bt殺蟲蛋白的等電點在5.5左右。當土壤的pH值接近殺蟲蛋白的等電點時,中性殺蟲蛋白所受的斥力最小,致使殺蟲蛋白與土壤表面有最大的接觸機會,從而提高殺蟲蛋白與土壤顆粒的吸附力。結合到高嶺石的殺蟲蛋白可被ddH2O解吸,而結合在蒙脫石上的Bt殺蟲蛋白只能被0.2%的Tris緩沖液解吸。另外,Bt殺蟲蛋白在自然含有或人為加入高嶺石的土壤中的殺蟲活性比自然含有或人為加入蒙脫石的土壤高,且持續的時間長,其主要原因就是含蒙脫石的土壤pH值高,細菌活性強[34]。

3.4土壤黏粒對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降解的影響

土壤中黏粒的含量和組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Bt殺蟲蛋白的降解。Stotzky等[35]研究發現,土柱中Bt蛋白含量隨著黏粒濃度的升高而降低。Donegan等[36]研究發現在沙壤土和黏壤土中,轉Cry1Ab基因棉花葉片和莖稈分解釋放殺蟲蛋白的高活性狀態可分別持續28 d和40 d,這是因為黏壤土中含有更多的土壤活性顆粒,而土壤中的沙粒和泥沙粒由于不具有表面活性的緣故,則不能吸附毒素。而進一步的研究證實,Bt殺蟲蛋白與土壤黏粒的結合,大大減少了其在土壤中的降解。

此外,光照(特別是紫外線)、氣候和轉Bt基因作物的品種類型、Bt殺蟲蛋白濃度也影響其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4展望

目前的研究表明,轉Bt基因作物通過各種形式向土壤生態系統中釋放Bt殺蟲蛋白。位于地表的Bt殺蟲蛋白,可以很容易被光降解,而土壤中的Bt殺蟲蛋白可以與土壤中具有表面活性的顆粒吸附并緊密結合,從而延緩了土壤微生物對Bt殺蟲蛋白的降解,致使大量的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長期滯留甚至富集。由于Bt殺蟲蛋白與土壤顆粒結合后其蛋白結構并沒有發生改變,依然保持較高的活性,因此,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的殘留和富集可能會對土壤中非靶標生物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轉基因植物在進入田間釋放和商業化應用的過程中應該開展土壤生態學影響的研究和監測,相對而言,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開展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研究方法和試驗條件的限制,許多問題仍未弄清。轉Bt基因作物環境影響的研究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因此,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開展系統的研究工作,為全面評價轉Bt基因作物釋放Bt殺蟲蛋白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風險提供理論依據。

大面積種植轉Bt基因作物后,會產生大量的含有Bt殺蟲蛋白的植物秸稈,這些秸稈如果“秸稈還田”則使秸稈中含有的Bt殺蟲蛋白進入土壤生態系統,造成Bt殺蟲蛋白在土壤中的累積,從而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對轉Bt基因作物秸稈的處置和綜合利用進行研究,開發轉Bt基因作物秸稈處置新技術,在利用秸稈的同時降解秸稈中的Bt殺蟲蛋白,從而大大降低進入土壤生態系統的Bt殺蟲蛋白。秸稈是一種非常豐富的生物質能源,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利用植物纖維開發生物燃料,通過微生物處理生產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利用植物纖維進行造紙等。在利用轉Bt基因作物秸稈生產沼氣、生物肥料的過程中,需要對秸稈中Bt殺蟲蛋白的降解情況進行研究和監測,爭取通過對生產技術的改進(比如加入特定的微生物和酶)來提高秸稈中Bt殺蟲蛋白的降解速度,從而從根本上消除Bt殺蟲蛋白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

本實驗室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從轉Bt基因水稻種植田篩選出了一種能夠降解Bt殺蟲蛋白的細菌,在實驗室條件下,4 d內該細菌能夠降解轉Bt基因水稻秸稈中90%以上的Bt殺蟲蛋白,這對于利用轉Bt基因作物秸稈生產生物肥料、沼氣過程中,降解秸稈中的Bt殺蟲蛋白,徹底消除Bt殺蟲蛋白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JAMES C. 2009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第一個十四年1996~2009[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0,30(2):1-22.

[2] SCHNEPF E, CRICKMORE N, VAN RIE J, et a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its pesticidal crystal proteins [J].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1998,62(3):775-806.

[3] ALSTAD D N, ANDOW D A. Managing the evolution of insect resistance to transgenic plants[J]. Science,1995,268(5219):1894-1896.

[4] BARTON K A, WHITELEY H R, YANG N S. Bacillus thuringiensis δ-endotoxin expressed in transgenic nicotiana tabacum provides resistance to lepidopteran insects[J]. Plant Physiology,1987,85(4):1103-1109.

[5] CUMMINGS C E, ARMSTRONG G, HODGMAN T C,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 studies of a synthetic peptide mimicking a proposed membrance inserting region of 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δ-endotoxin[J]. Mol Memb Biol,1994,11(2):87-92.

[6] FERRE J, ESCRICHE B, BEL Y, et al. 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of insect resistance to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95,132(1-2):1-7.

[7] KOZIEL M G, CAROZZI N B, CURRIER T C, et al. The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uses[J]. Biotechnology & Genetic Engineering Reviews,1993,11:171-228.

[8] 賈士榮,郭三堆,安道昌. 轉基因棉花[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5-29.

[9] STAHLY D P, DINGMAN D W, BULLA LA JR, et al. Possible origin and function of the parasporal crystal in Bacillus thuringiensis[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78,84(3):581-588.

[10] VAECK M, REYNANERTS A, HOFTE H, et al. Transgenic plants protected from insect attack[J]. Nature,1987,328:33-37.

[11] ADANG M L, STAVER M J, ROCKELEAU T A, et al. Characterized full-length and truncated plasmid clones of the crystal protein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HD-73 and their toxicity to Manduca sexta[J]. Gene,1985,36(3):289-300.

[12] PERLAK F J, FUCHS R L, DEAN D A, et al. Modification of the coding sequence enhances plant expression of insect control protein genes[J]. Proc Natl Acad Sci,1991,88(8):3324-3328.

[13] PERLAK F J,STONE T B,MUSKOPF Y M, et al. Genetically improved potatoes: protection from damage by Colorado potato beetles [J]. Plant Mol Biol,1993,22(2):313-321.

[14] PALM C J, Schaller D L, Donegan K K,et al. Persistence in soil of transgenic plant produce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kurstaki δ-endotoxin[J].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6,42(2):1258-1262.

[15] 倪萬潮,張震林,郭三堆. 轉基因抗蟲棉的培育[J]. 中國農業科學,1998,31(2):8-13.

[16] 田穎川,秦曉峰,許丙寅,等. 表達蘇云金桿菌δ-內毒素基因的轉基因煙草的抗蟲性[J]. 生物工程學報,1991,7(1):1-10.

[17] 丁群星,謝友菊,戴景瑞,等. 用子房注射法將Bt毒蛋白基因導入玉米的研究[J]. 中國科學(B輯),1993,23(7):707-713.

[18] MAYENC A N, GLEICH G L. Eosinophilia-myalgia syndrome and tryptophan production: a cautionary tale[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4,12(9):346-352.

[19] PALM C J,SEIDLER R J,SCHALLER D L,et al. Persistence in soil of transgenic plant produce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kurstaki delta-endotoxin[J].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1996,42(12):1258-1262.

[20] JAMES R R. Utilizing a social ethic toward the environment in asses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insect-resistance in trees[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7,14(3):237-249.

[21] SAXENA D, FLOREST S, STOTZKY G. Insecticidal toxin in root exudates from Bt corn [J]. Nature,1999,402(6761):480.

[22] SAXENA D, STOTZKY G. Bt toxin uptake from soil by plants[J]. Nat Biotechnol,2001,19:199.

[23] ANGLE J S. Release of transgenic plants: biodiversity and population-level considerations[J]. Mol Ecol,1994,3(1):45-50.

[24] 任馨,吳偉祥,葉慶富,等. 轉Bt基因克螟稻秸稈對淹水土壤細菌菌落的影響[J]. 環境科學學報,2004,24(5):871-877.

[25] 王洪興,陳欣,唐建軍,等. 轉Bt基因水稻秸稈降解對土壤微生物可培養類群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4,24(1):89-94.

[26] DEVARE M H, JONES C M, THIES J E. Effect of Cry3Bb transgenic corn and tefluthrin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biomass, activity, and diversity[J]. J Environ Qual,2004,33(3): 837-843.

[27] DEVARE M, LONDONO-R L M,THIES J E. Neither transgenic Bt maize (MON863) nor tefluthrin insecticide adversely affect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biomass: A 3-year field analysi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7,39(8):2038-2047.

[28] SAXENA D, STOTZKY G.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toxin released from root exudates and biomass of Bt corn has no apparent effect on earthworms, nematodes, protozoa, bacteria, and fungi in soil[J]. Soil Biol Biochem,2001,33(9): 1225-1230.

[29] 白耀宇,蔣明星,程家安,等. 轉Bt基因水稻Cry1Ab殺蟲蛋白在水稻土中的降解[J]. 中國水稻科學,2004,18(3):255-261.

[30] SIMS S R, HOLDEN L R. Insect Bioassay for determining soil degradation of Bi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cry1A(b) protein in corn tissue[J]. Environ Entomol,1996, 25(3):659-664.

[31] TREVORS J T, KYIKMAN P, WATSON B. Transgenic plants and biochemical cycles [J]. Molecular Ecology,1994,3(1):57-64.

[32] STOTZKY G. Persistenc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 soil of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of bacterial DNA bound on clays and humic acids[J]. J Environ Qual,2000,29(3):691-705.

[33] TAPP H, CALAMAI L, STOTZKY G. Adsorption and binding of the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Kurstaki and subsp. tenebrionis on clay minerals [J]. Soil Biol Biochem,1994,26(6):663-679.

[34] 劉玉榮,付慶靈,粱巍,等. 轉Bt基因作物毒素在土壤中降解特性的研究進展[J]. 湖北農業科學,2006,45(3):377-381.

[35] SAXENA D, FLORES S, STOTZKY G. Vertical movement in soil of insecticidal Cry1Ab protein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J]. Soil Biol Biochem,2002,34(1):111-120.

[36] DONEGAN K K,PALM C J, FIELAND V J, et al. Changes in levels, species and DNA fingerprint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cotton expressing t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kurstai endotoxin [J]. Appl Soil Ecol,1995, 2(2):111-124.

猜你喜歡
降解土壤
靈感的土壤
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豐富?
識破那些優美“擺拍”——鏟除“四風”的土壤
靈感的土壤
關于耕作層土壤剝離用于土壤培肥的必要條件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