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期農村居住形態研究

2011-11-24 08:24歐陽國輝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住宅建設住宅農村

歐陽國輝,王 軼

(1.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中國 長沙 410004;2.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中國 長沙 410004)

社會轉型是一個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交織在一起變革的過程;是社會的整體性變動或結構性變遷.在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兩型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隨著農民經濟狀況的改變和生活的需求,我國的農村出現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住宅改造(僅長株潭地區改造面積將達到近600 km2)及新建住宅大量涌現的趨勢.但農村住宅建設難與設計市場接軌,缺少技術指導和模式借鑒,導致住宅存在功能不合理、形式陳舊、環保措施缺乏等問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不和諧.因此,農村住宅建設急需科學指導、技術支持與規范樣本的研究和推廣.

國內學術界各自從自己的領域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活方式、住宅設計、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資料、書籍,如1999年劉殿華的《村鎮建筑設計》,2001年駱中釗編著的《現代村鎮住宅圖集》,2004年單德啟編著的《小城鎮公共建筑與住宅設計》,2008年駱中釗編著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與住宅設計》等等,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層面進行了探討,同時還在具體的設計方式和技術措施方面提出了許多方法和對策,為我國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南北方、東西部在生活水平、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距較大,各地方農民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求自建住宅,因此研究的成果在城鄉差距、農村風俗習慣、風土人情、鄰里關系、血緣聚居關系等居住形態方面研究不夠.農村住宅研究因為忽略了農村的人文關懷,停留在農村的物質空間層面以及現代設計師的“虛擬農村生活空間里”.

國外對農村居住和聚落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活躍于20世紀90年代,以歐美國家較為成熟,亞洲主要的研究力量是韓國和日本,研究突出鄉村的自然性、人文性和建筑的環境特色.主要體現在:①自然與建筑環境的和諧;②歷史風貌、傳統外觀、民俗生活、藝術和日常習俗景觀;③當地社區或民族的價值觀念;④整個村落的個性與結構等方面的鄉村人文內涵[1].鄉村研究是人文關懷指引下的鄉村整體規劃建設與居住形態研究.歐美國家,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莊園型”農村特色明顯;而日韓由于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限制,其農村住宅則呈現出“精細型”的特點,注重節地、節能.

居住形態的內涵包括“觀念形態、生活形態、空間形態”3個方面.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觀念形態就有什么樣的生活形態,進而會存在什么樣的空間形態.作者擬從城市遠郊、近郊兩類形式的農村現狀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要素、新材料及新技術使用、原有住宅利用等方面,分析并歸納該地區農村居住形態現狀特征,探究轉型期農村居住形態的影響因素,并提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農村住宅建設的對策,為當地的村鎮建設及人文環境建設提供支持.

1 社會轉型期農村居住形態的現狀表征

1.1 農村富?;?/h3>

按照“安家立業”的農村文化習俗,在農村建房屋是家中最重要的大事.房屋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一個男人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當然,也是這個家庭富裕程度的體現.通過對長沙、株洲、湘潭3市郊區10多個村落抽樣100戶進行調查,作者發現,農村家庭絕大多數是樓房,占95%.房屋形式多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建的老宅和20世紀90年代興建的新宅并存的形式存在.老宅為單層土磚木屋架小青瓦坡屋頂形式,作為雜物及生產用房.新宅普遍為摘除部分老宅在原宅基地上新建的兩層磚混形式,作為平時生活場所.新老住宅連為一起的建造方式占總量的70%.2000年以來村落出現了3層磚混形式,零星出現4層磚混形式.農村住宅越來越漂亮,家庭居住環境也較為舒適.家電使用是農村是否富裕的第二個指標.通過對100戶家電及交通工具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表1),長、株、潭3市近郊的農村生活硬件比較齊全,物質條件豐富,家庭比較富裕.

表1 長、株、潭3市近郊2009年的農村家庭家電及交通工具情況表(總戶數:100)

1.2 農村空心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日趨活躍,并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農民外出打工是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遷移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農民向城鎮遷移的臨時性,他們像候鳥般季節性往返于城鄉之間.根據作者對長沙周邊農村的走訪及抽樣調查發現,農村外出務工的大多數是青年人,其中18~35周歲的青年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55%~65%,有的年輕夫妻雙雙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僅剩下老人和小孩,二層小樓一般第二層平時都處于空置狀態.近幾年,農村地區出外打工的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繼而部分農民就在鎮里、城里買了新房,舉家搬遷,留下了村里的“空樓”[2].“空心化”表現為村內實際居住人口不斷減少,村莊缺乏生機和活力.

1.3 農村冷漠化

1.3.1 高墻圈地 隨著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村落交通便利之后外來人員增多,人員構成變得復雜了,村民自我保護意識增強,使得民居室外空間的分隔與界定方式發生了變化.

早期的模式:① 模糊的空間界定.常利用標高、鋪地材料等的差別來強調空間的分界和可識別性.② 較通透的空間界定.一般利用籬笆、矮樹、鏤空磚瓦矮墻圍合成一個院子.

現在的模式:封閉的空間界定.一般利用圍墻,檔次比較高的使用磚砌圍墻,上端做花墻,墻上開漏窗.這種界定的空間使得院內空間私密性極大地增強,鄰里之間距離感增強,鄰里關系逐漸“冷漠化”.

1.3.2 失去公共空間 早期村落室外公共空間人氣十足,有出工、開會、舞龍燈獅子、打花鼓、看電影等等公共活動.夏天午后婦女們在那里家長里短;冬日早上人們在那里曬太陽、玩撲克;小孩子在那里打彈珠、玩皮筋……給村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但是,村落整體形態中由于無序運動及一些重要節點空間功能的喪失,而產生了基礎設施殘破、缺損現象,一些傳統公共空間改為它用.人們在閑暇時似乎只能在棋牌室閑話家?;蚓奂蚺?,鄉村的整體感、認同性及約束力逐漸失落.落寞的人際關系及擁擠局促的生活形態,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日漸拉長,群體關系淡漠化.

1.4 農村環境惡化

隨著各地工業步伐的加快和“招商引資”熱的經久不衰,以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農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劇,相當數量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地都有一些因工業違法排污而導致的污染特別嚴重的河流,農村面源污染和長期缺少疏浚還導致河流富營養化和嚴重淤積[3].

安徽農業大學張自立教授指出,農村污染主要是過量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造成大氣、水體、土壤等農業環境和食品污染;工業三廢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部分工業固體廢棄物露天堆放,酸、堿和重金屬隨風飄散,隨水流淌;對資源的過度開發,致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水源涵養和凈化能力不斷降低,生態功能不斷退化;農村住宅布局混亂,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大都隨意處置,造成有機物、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體、交叉污染.據《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3月11日關于《農村污染:必須直面日趨嚴重的問題》的報道,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噸,生活垃圾約1.2億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農村的COD產生量是城市的4倍.全國畜禽養殖糞便年產生量在25億~30億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的2.45倍.

農村環境不僅對于農業生產有影響,同樣也會對農民生活方式、生存空間、身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政府和農村居民對農村污染重視不夠,國家建設生態縣雖然在個別區域取得了可觀的環境效益,但從整體和長期上看,很難改變整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農村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1.5 農村住宅多樣化

隨著國家相關新農村政策、產業轉移、城市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居民居住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導致住宅功能分區、空間利用上的變化.綜合作者調查的結果,把居住現狀歸納為居住型、商住型和產居型3種模式.

(1)居住型.這種農村住宅以居住功能為主,一般出現在城市近郊,村民的生活方式與城市居民相近,受現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影響,生活空間發生了很多變化:曬谷坪變成了停車場,堂屋變成了客廳,灶屋變成了廚房,有了專門的餐廳,主要的臥室配置了衛生間,雜屋在滿足日常生產需求外還兼顧了車庫的功能.這種類型的農村住宅在空間利用上變化還是比較大的,由以生產為主的空間利用模式向以生活為主的空間利用模式轉變.

(2)商住型.隨著農家樂這種新興旅游休閑形式的出現與蓬勃發展,農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提供這種服務的農民的實物載體就是他們自家的住宅和田地及果園等,于是新時期農村商居結合的住宅形式內容被豐富了.有的農家樂提供餐飲、休閑娛樂、農活參與活動、果園采摘活動等,于是,他們把自家的舊房進行改造:一般一樓、二樓的一部分或全部作為商業活動的空間,其他剩余部分作為自家生活的起居空間.

(3)產居型.產居結合一向都是農村住宅區別于城市住宅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今農村的產居結合已經從居住與第一產業(農業)的組合方式向居住與第二產業(工業)或居住與第一、二產業共存的組合方式轉變.最突出的就是以浙江地區為代表的在自家完成的小商品加工、輕紡等產業的農村作坊式小工廠,這些農村住宅往往是一樓為生產空間,二樓為居住空間等.某一層保留基本的生活起居功能,其他皆為第一、二產業生產使用的房間,建筑布局和風格在尊重原有宅基地環境的前提下,融合了現代簡約內涵.

2 社會轉型期農村居住形態的原因探究

2.1 國家政策對農村居住形態的影響

我國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政策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個方面,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完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合作醫療服務.地方政府為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以政府補貼、村委出資改善基礎設施水平,為各戶修建化糞池,解決農村旱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為每戶發放垃圾桶,由村衛生保潔員定時定點回收,統一集中處理等等.同時,政府也對新農村的農民住宅非常關注,對住宅的形式、空間利用、功能劃分、節能減排都作出了相關的要求,這就使得農村居住形態在政府的支持下有了優化的可能和必然.

2.2 產業結構變化對農村居住形態的影響

新農村政策的出臺、農村個體戶輕紡業的產生、土地上繳政策的實施使部分農業走向產業化,出現大棚耕作、牲畜集中飼養.勞作方式和技術引進部分采用現代化機械操作.傳統的小農經濟開始向多元化產業結構演變.原本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產業格局演變成一二三產并舉的態勢.

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進而改變著單棟住宅內部和邊緣的空間結構.勞作時間、強度降低了,但農民并沒有閑下來:開辦家庭小作坊、就地小作坊打工、外出打工(為周邊大棚蔬菜耕作)、種植香樟樹等經濟作物.這一切都使得農村居住形態從內至外發生了功能上的巨大改變.

另外,一些作為特大城市近郊縣的農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該城市及周邊城市的市場、資金、科技、信息和人才等資源和環境優勢,為國內外提供名、特、新、優、貴的農產精品,并在作為臨近都市生態屏障的同時,又為廣大市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和鄉村體驗等功能[4].

2.3 生活方式變化對農村居住形態的影響

生活水平提高使先進的交通工具進入了農家.小汽車的擁有量增加直接導致了農村人對道路質量與級別的要求提高,同時也促使農村居民對停車空間的要求從無到有.

農民工從城市帶回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如長沙光明村里的圖書閱覽室,又如使用凈水器過濾自來水作為飲用水的方式也導致了廚房空間的變化等.

2.4 多元文化對農村居住形態的影響

改革開放,農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普遍,交通條件的改善更加速了這一過程.同過去相比,越來越多的人到城市中去旅游、購物;農村外出打工者走南闖北.無論在價值觀念還是生活習俗方面,他們都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響.觀念變遷實際上來源于改革開放后全球化進程在農村的滲透.鄉村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的生活觀念,甚至是西方思想的擴散,都使得農村新的一代人對自己的居住空間環境不斷地進行優化.

3 社會轉型期農村住宅建設的對策

(1)從社會轉型期農村居住形態的現狀表征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農村住宅形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其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5-8].從矛盾的主體來看,農村居住形態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是農村住宅建設的主導因素.因此,轉型期新農村住宅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建設的思想問題.尊重自然環境,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認真做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住宅建設的宣傳和立法工作,把握好建設的審批環節.

(2)設計下鄉,樣板示范.根據長株潭近郊100戶農村家庭住宅調查看出,農村住宅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雷同率比較高,90%沒有設計,整體把握全權由房屋建造的“匠人”決定.10%有設計的房屋大都是2000年以后少數富裕家庭聘請城市里建筑師設計的結果.農村絕大多數的家庭因為不能支付高昂的設計費而出現住宅形態趨同現象.住宅建設的關鍵在設計,針對農村“空心化”的現實情況,應研究設計出適用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美觀、適用、牢固型的農村住宅設計模式.農村沒有設計資源,作為農村核心“民生問題”的房屋建設,政府應該組織優秀的設計師和研究機構,做好社會轉型期農村住宅的設計工作,免費或者低價為村民服務,同時,做好樣板示范,讓房屋建造的“匠人”學習,村民參與,使優秀的住宅樣式得以推廣.

(3)加強技術服務.社會轉型期農村住宅建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新課題,是一個利用和推廣新材料、新技術的問題,是一個綠色能源運用的引導問題.太陽能技術的部分開發和利用主要以熱水器的方式落實在新農村居民的生活中.在太陽能電能大眾化運用以及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技術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深化的內容.與此同時,農村住宅產業化、節能省地型住宅、小型多功能機械開發、節能墻體材料等項目對農村住宅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服務.應加大科技進步對農村住宅建設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村節能型住宅建設的實施.

(4)村民參與[9],建設公共設施.村落的道路、垃圾站、村委會、圖書室、活動廣場等公共設施,應該由政府組織村民參與的方式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的主體為村委會,村民“出工”或“出錢”的方式既增進交流,也強調公共設施的“公共性”.同時,這種方式帶來了村民的“公眾意識”并和睦了鄰里關系.

(5)尊重歷史與文化,構建有“尊嚴”的生活.在住宅建設過程中,應對原有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將文化遺產以有效的方式保留下來.特別是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和風土人情,應給予一定的保護.這樣,村民對居住環境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村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

參考文獻:

[1] 彭 鵬.湖南農村聚居模式的演變趨勢及調控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 潘愛民,韓正龍,陽路平.快速城市化地區農戶遷居意愿研究——基于“長株潭”城市群農戶的問卷調查[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10-114.

[3] 田 春,李 月. 民盟中央: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亟待改善[EB/OL]. http://www.cqagri.gov.cn/xnc/detail.asp?pubID=239830, 2010-03-05.

[4] 周躍云,郭 任,張 旺,等. 南方特大城市近郊縣“兩型”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以長沙縣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0, 33(2): 118-123.

[5] 駱中釗.新農村建設規劃與住宅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8.

[6] 劉 軍,劉玉軍,白 芳.新農村住宅圖集精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

[7] 北京土木建筑學會,北京科智成市政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新農建設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8.

[8] 謝炳庚,曾曉妹,李曉青,等.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中農村居民點用地空間布局優化研究——以衡南縣廖田鎮為例[J].經濟地理,2010,30(10):1700-1705.

[9] 焦必方,孫彬彬. 日本現代農村建設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歡
住宅建設住宅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住宅建設中暖通工程問題與解決方法分析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Jaffa住宅
BIM技術在工業化住宅建設中的應用
掛在“樹”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滿后續期法律問題研究
遲緩的善后 ——帕特里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