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BAF中pH值對自養脫氮的影響

2011-11-24 08:23蔣劍虹羅友元謝立祥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亞硝酸生物膜硝化

蔣劍虹,尹 疆,羅友元,謝立祥

(1.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中國 長沙 410007;2.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中國 長沙 410081)

生物膜反應器用于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比較多,這主要是因為它與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剩余污泥少、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等特點,特別適用于小型污水廠. Hippen等于1997年在德國Mechernich地區的垃圾滲濾水處理廠進行氮平衡研究時發現了新的脫氮現象——全程自養脫氮(deammonification或autotrophicammonia removal).他們發現,DO質量濃度為1.0 mg/L左右時,有超過60%的氨氮在生物轉盤反應器中轉化成N2而得到去除.由于反應器中的DO始終保持在1.0 mg/L左右,進水中的總有機碳(TOC)很低(<20 mg/L), 且出水中的TOC質量濃度也沒有明顯地減少,故不會存在明顯的異養反硝化,整個氨氮轉化為N2的過程全部由自養菌完成.Siegrist等也有類似的發現.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全程自養脫氮的能耗僅為常規硝化-反硝化脫氮的1/3,且無須添加有機碳源進行反硝化,處理費用大為降低[1-2].目前,全程自養脫氮工藝尚處于實驗室探索階段.現階段的研究主要傾向于采取兩種方式來開發全程自養脫氮工藝[3].其一是通過設計和操作控制,使反應器交替產生好氧和缺氧條件,從而使同屬自養菌的氨氧化細菌和厭氧氨氧化菌輪流發揮作用,以實現全程自養脫氮.其二通過實際和操作控制,使反應器內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讓氨氧化細菌分布于好氧表層,厭氧氨氧化菌分布于缺氧內層,并利用基質擴散實現全程自養脫氮.但使兩類微生物共存于一個反應體系比較困難,因此,只有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如生物膜和顆粒污泥反應器才適合進行全程自養脫氮工藝[4].如何控制該工藝的運行條件和運行參數,維持系統操作的穩定性等問題仍在進一步研究中.

本試驗立足于作者已成功完成淹沒式生物濾池(SBAF)全程自養脫氮馴化的基礎上,考察高溫(32 ℃)、pH值為7.5~8.5的條件下[5]全程自養脫氮的效果,優化該工藝的運行參數,并分析生物膜內自養脫氮作用的機理.

1 材料與方法

1.1 模擬廢水組成

微量元素溶液組成(g/L):FeCl3·7H2O,3.75;CuSO4·5H2O,0.075;ZnSO4·7H2O,0.3;CoCl2·6H2O,0.375;MnCl2·2H2O,0.3.

1.2 試驗裝置及運行條件

圖1 實驗裝置示意圖

試驗裝置由有機玻璃制成,外有一層水浴保溫層,氧氣由曝氣風機提供,模擬廢水由蠕動泵泵入反應器底部,隨液體和氣體逐漸上升,采用組合載體,裝置總高310 mm,有效容積2.65 L,直徑120 mm.如圖1所示.

反應器為連續進水,硝化生物膜已經運行6個月,基本上可以認為已達到穩定運行,進水氨氮負荷為175~185 g/(m3·d),試驗中用NaHCO3調節進水的堿度,pH值的研究范圍控制在7.5~8.5之間,水力停留時間為13.5 h,DO控制在0.5~1 mg/L.反應器每經過一次調整,恢復期為3 d左右.

1.3 分析方法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pH值對硝化的影響

試驗中NaHCO3與進水的堿度有直接的關系,同時它也作為自養生物膜唯一的碳源,無機碳源(CO2)對自養菌生長的影響可以用下列方程式[7]來表示:

(1)

式中:μ為自養菌比增長速度,d-1;μmax為在飽和濃度中自養菌最大比增長速度,d-1;CNH3、CCO2分別為水相中NH3、CO2的質量濃度,g/m3;KNH3、KCO2為NH3和CO2在水中的飽和常數;KI,NH3為自由氨抑制常數.

試驗進水的pH值通過NaHCO3的投加量來控制.反應器停留時間為13.5 h,每階段pH值運行24個反應停留時間.反應器pH值與反應器出水的平均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3中可以看出系統pH值在7.9~8.0時,出水中的氨氮質量濃度最低,只有19.15 mg/L,氨氮去除率達到96.15%,總氮去除率達到77.85%,而pH值在7.5以下和8.2以上氨氮去除效果急劇下降,分別只有30%和40%左右,其中亞硝酸氮的積累也隨著pH值的增加而增加,硝酸氮在7.7~8.2的范圍內變化幅度比較?。藭r,進水中NaHCO3的用量為1.85 mg/L[8].試驗中DO不變,改變進水NaHCO3的投加量,并用1 mol/L的NaOH調節進水pH值,控制反應器中pH值在7.9~8.0之間.當NaHCO3的投加量為1 mg/L時,氨氮的去除率在67%左右,總氮的去除率在41%左右,遠遠低于NaHCO3的用量為1.85 mg/L時的去除率.證明無機碳源對全程自養脫氮有著重要影響[9].

圖2 不同pH值對自養脫氮的影響 圖3 不同pH值下氨氮和總氮的去除效果

2.2 生物膜系統內反應機理的分析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相十分豐富,形成了由細菌、真菌和藻類到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的復雜的生態系統,所以,在與水流垂直的方向上會同時出現好氧與厭氧共存的微生物,因此也可以進行同步的脫氮效果.為研究系統中的自養脫氮機理,在容器中部設一取樣口,將反應器一分為二,從中間取樣口到總出水口稱為Ⅰ段,從進水口到中間出水口稱為Ⅱ段,取樣時間與出水口的時間一致,進行同步監測,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4中可以看出,兩段出水在不同pH值時的變化情況并不一致,pH值在7.7~7.9時Ⅱ段出水中氨氮質量濃度達到最低點14.31 mg/L,而Ⅰ段出水中氨氮質量濃度在pH值為7.9~8.0時達到最低點5.77 mg/L.pH值在7.9~8.0時,Ⅱ段出水中亞硝酸氮的質量濃度為3.17 mg/L,說明此時亞硝化速率比較快,出現了少量的亞硝酸氮的積累.與此同時,Ⅱ段出水中硝酸氮質量濃度為23.47 mg/L,達到最高值,這可能是由于出現了少量的亞硝酸氮積累后,亞硝酸鹽氧化菌會迅速將亞硝酸氮氧化成硝酸氮,使水體中硝酸氮濃度升高.

—■— Ⅰ段出水 —●— Ⅱ段出水圖4 不同pH值下Ⅰ段和Ⅱ段出水中氨氮、亞硝酸氮和硝酸氮的對比

由圖3~6可以看出,Ⅱ段生物膜內,去除率先隨著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 7.7~7.9時氨氮與總氮的平均去除率最高,分別為90.51%和76.05%,而后,隨著pH值的升高而降低.Ⅰ段生物膜內,pH值在7.7~7.9時,總氮去除率為0,這是由于在Ⅱ段內已去除大部分的氨氮,水中氨氮濃度較低的緣故.

圖5 Ⅱ段中氨氮與氮的去除率 圖6 Ⅰ段中氨氮與總氮的去除率

圖7 生物膜中亞硝化和厭氧氨氧化過程的協同作用

氨氧化菌一般附著在生物膜的表面,從外界獲得氧氣,把氨氮氧化成亞硝酸鹽;而厭氧氨氧化所需的厭氧環境一般存在于生物膜的內部,亞硝酸鹽和氨氮通過擴散進入生物膜內層,在生物膜內層的缺氧部位,氨和硝酸鹽進行厭氧氨氧化而同時被去除.厭氧氨氧化所需的底物亞硝酸氮不同于氨氮來自進水底物,而是通過生物膜自身產生的.所以,亞硝酸氮的質量濃度是自養脫氮的關鍵.可以用生物膜結構和擴散理論來解釋自養脫氮隨pH值的變化原因[10],其機理如圖7所示.水中氨氮濃度較高時,亞硝化速率很高,細胞間亞硝酸濃度過高的時候會促使亞硝酸氮向外擴散,致使水中的亞硝酸氮濃度升高.當水相中的亞硝酸氮質量濃度與生物膜表面的亞硝酸氮質量濃度相平衡后,在生物膜內部進一步發生厭氧氨氧化反應.這就可以解釋pH值在7.7~7.9 時,Ⅱ段中氨氮和總氮的去除率很高,亞硝酸的質量濃度最低,只有0.27 mg/L.而Ⅰ段中亞硝酸氮的質量濃度為3.94 mg/L,這可能由于在Ⅰ段系統中的氨氮濃度比較低,所以亞硝化速率比Ⅱ段中的慢,在亞硝酸氮底物質量濃度受到限制的條件下,氨氮與總氮的去除量明顯下降.pH值在7.9~8.0時,Ⅱ段中亞硝酸氮的質量濃度為3.18 mg/L,而Ⅰ段中亞硝酸氮的質量濃度為3.97 mg/L.此時,Ⅰ段中氨氮的去除率和總氮去除率明顯要高于pH值為7.7~7.9 時的去除率.根據物料衡算,硝酸氮濃度偏高可能由于亞硝酸鹽氧化菌的存在,少量亞硝酸鹽氧化菌會將未來得及反應的亞硝酸氮氧化成硝酸氮,使得出水中硝酸氮濃度升高.根據Ford模型估算[11]自由氨的質量濃度范圍在0~1 mg/L之間,而有資料表明自由氨對亞硝酸鹽氧化菌和氨氧化菌的抑制濃度分別為0.1~1.0 mg/L和10~150 mg/L[12].所以在pH值比較低的情況下,硝化的速率會受到亞硝酸氮底物濃度的限制,而pH值較高時,游離氨的限制也會對硝化速率造成一定的影響.

3 結論

本研究采用單一無機碳源在SBAF系統中實現了全程自養脫氮,系統pH值在7.9~8.0時脫氮效率最高,其中氨氮去除率達到96.15%,總氮去除率達到77.85%.pH值是影響全程自養脫氮的關鍵因素之一.

用生物膜結構和擴散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自養脫氮與pH值的變化關系,生物膜中自養脫氮速率的關鍵在于生物膜自身產生的底物——亞硝酸氮的濃度.也就是說,在低溶解氧下,生物膜中低濃度的亞硝酸氮濃度意味著高的厭氧氨氧化反應速率,反之,亞硝酸氮濃度過高則厭氧氨氧化速率比較低.

參考文獻:

[1] BELTRAN F J, GOMDE M, ALVAREZ P. Aqueous UV radiation and UV/H2O2oxidation of atrazine first degradation products: deethylatratrazine and deispropylatrazine[J]. Environ Toxicol Chem, 1996, 15(6): 866-872.

[2] HIDEKI K. Photo oxidation of phenol in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peroxide[J]. Chemosphere, 1992, 24(12): 1707-1712.

[3] IMAJO U, TOKUTOMI T, FURUKAWA K. Granulation of anammox microorganisms in up-flow reactors[J].Water Sci Technol, 2004, 49(5-6): 155-163.

[4] ROSENWINKEL K H, CORNELIUS A. Deammonification in the moving-bed proc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with high ammonia content[J]. Chem Eng Technol, 2005, 28(1): 49-52.

[5] VILLVERDE S, GARCIA-ENCINE P A, FDZ-POLANCO F. Influence of pH over nitrifying biofilm activity in submerged biofilters[J]. Water Res, 1996, 31(5): 1180-1186.

[6] 國家環境保護局.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M].3版.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89.

[7] LI X M, YANG Q, ZENG G M,etal. Model-based evaluation on the conversion ratio of ammonium to nitrite in a nitritation process for ammonium-rich wastewater treatment[J]. J Environ Sci, 2004, 16(2): 312-314.

[8] 楊 虹, 李道棠, 朱章玉. 全程自養脫氮新技術處理污泥脫水液的研究[J]. 環境科學, 2001, 22(5): 105-107.

[9] BERNHARD W, WOLFGANG R. The role of inorganic carbon limitation in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of extremely ammonia concentrated wastewater[J]. Water Res, 2003, 37(5): 1100-1110.

[10] 劉 雨, 趙慶良, 鄭興燦. 生物膜法污水水處理技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11] YANG S F, TAY J H, LIU Y. Inhibition of free ammonia to the formation of aerobic granules[J]. Biochem Eng J, 2004, 17(1): 41-48.

[12] SMITH R V, BURNS L C,etal. Free ammonia inhibition of nitrification in river sediments leading to nitrite accumulation[J]. Environ Qual, 1997, 26(4): 1049-1055.

猜你喜歡
亞硝酸生物膜硝化
幽門螺桿菌生物膜的研究進展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進展
亞硝酸鈣對硫鋁酸鹽水泥水化硬化過程的影響
利用芽孢桿菌去除水體中亞硝酸氮的研究
MBBR中進水有機負荷對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響
厭氧氨氧化與反硝化耦合脫氮除碳研究Ⅰ:
光動力對細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進展
海水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速率同步測定的15N示蹤法及其應用
NY3菌固定化及生物膜處理含油廢水的研究
模擬酶催化熒光分析法測定過氧亞硝酸根陰離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