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011-12-14 05:43王小欣
新語文學習·教師 2011年5期
關鍵詞:教育觀人文精神人文

王小欣

人文性從來就是語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統治地位和唯理性教育思潮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們往往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致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只見“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而少見甚至不見人性、人格等人文的因素,這樣的語文教學遭到社會越來越多的指責,甚至被批評為“誤盡蒼生”。改變這種現狀固然需要整個教育評價和考試制度的改變,但在這種改變沒有實質性的發生之前,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理應在自己的課堂上先行弘揚人文精神。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至少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來使語文的人文性得以顯揚。

一、 與時俱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是教育教學的目的

人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必須通過教育的作用,學校是人接受教育的專門機構。由于科學使人類走出了愚昧與刀耕火種的年代,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并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唯科學教育”就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主導。但是,在我們實現科技的飛躍與經濟巨大發展的過程中,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出現。如今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權力、財富、網絡、“快餐”文化、言情小說、流行歌曲,無不對他們造成巨大的沖擊,削弱了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又由于家庭或其他的因素,他們過早地介入社會,對許多社會現象感到迷惘,無所適從,從而導致當代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嚴重缺失。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給予人文關懷,構建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的教育觀旗幟鮮明地指出,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是教育教學的目的。

如從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道直行精神,到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是務實精神;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自強不息精神,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貞愛國精神……從“五四”追求人性解放,到毛澤東思想;從提倡“五講四美”,到“四有新人”;從“三個代表”,到“八榮八恥”,無不閃耀著中華優秀文明之光。我們的語文教育者有責任和義務,用科學發展觀,引導、教育學生崇尚科學,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二、 以學生為本,師生平等對話,是教育教學的本質

人文教育觀要求,教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看成有獨立人格的、自主的、完整的人,要把學生的潛能發揮、創造力的展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因此,學生是教育的主人,學生與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現實中,我們的語文教育存在著師道尊嚴的觀念,對學生主體人格的蔑視,以及教師主觀臆測、自說自話的分析,不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建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師生平等對話,師生間相互尊重、信任、寬容 ,讓學生感受到人格尊嚴的可貴、誠實守信的重要;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我們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改變過去不重視、不關注學生的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江雪》這首詩里的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诮虒W時,有個學生提了個問題:這么冷的天,這個老翁怎么還在釣魚呢?老師讓同學們大膽地想一想。學生的回答很多,有的說,他家里窮,為了生活沒有辦法;有的說,他喜歡清靜;也有的說,他對釣魚特別感興趣,是個釣魚迷;還有的說,老翁可能是碰到了不痛快的事,他的兒媳婦對他不好,所以這么冷的天還來釣魚。孩子對這個問題有多元的理解。語文教師應該允許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當然我們要給他一個基本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被貶謫后,崇高理想無法實現,又無人理解,孤獨而不屈的精神。

三、 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給予學生人文關懷是教育教學的根本方法

態度、情感、意志、方法等在心理學中屬于個性心理的組成因素,是一個人的內在發展動力。人文的教育觀將這些因素視為關鍵的人文素質,認為這些素質的提高是塑造“通識”學生的關鍵,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將態度、情感、意志、方法等個性心理的激發與引導作為一切學科的基本方法。

那么語文老師該如何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動力,引領學生去探討、開掘呢?如《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在他音樂事業最輝煌的時候,“疾病纏身,雙耳失聰、恐懼失戀”,也曾一度“悲觀自殺”,但終于以頑強的毅力,戰勝自我,振奮精神,創造出了《命運交響曲》《莊嚴彌撒曲》等曠世杰作。借此,我們可以引導、培養學生“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意識。既如此,我們有什么理由戕害生命,我們不僅要愛護、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愛護、珍惜他人的生命,愛護、珍惜一切生命;須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具有社會公德和奉獻精神,熱愛生活,享受自然,不斷求知,振興民族,關心世界和人類的幸福,實現自我價值。再如學習莫懷戚的《散步》和朱自清的《背影》,這兩篇散文都寫家庭中的親情,表現了作者的審美情趣。父母愛護子女,子女尊敬父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會生活最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同樣表現親情,兩篇文章有何異同呢?我讓學生把兩篇內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因為時代的差異,兩篇作品所表現的人情,也有較明顯的差異,《散步》表現的情感歡樂深沉,而《背影》則顯得悲涼沉郁。

《語文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給我們語文學科指出了明確的人文性要求,同時也可以說有力地改善了語文教學的評價環境,因此,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時刻把人文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我們一定能還社會、還學生一個正確的語文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學】

猜你喜歡
教育觀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對項目化學習的發展意義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基于“學為中心”教育觀的“5.2分式的基本性質”教學探索及反思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人文社科
寫人文的寫作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