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西北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礦石礦物特征及成礦期次初步研究

2011-12-15 00:48何國錦楊曉春吳光明張國防蔡雄翔
地球學報 2011年3期
關鍵詞:方鉛礦閃鋅礦硅質

何國錦, 楊曉春, 吳光明, 張國防, 蔡雄翔, 鄭 劍

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浙江杭州 310000

浙江西北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礦石礦物特征及成礦期次初步研究

何國錦, 楊曉春, 吳光明, 張國防, 蔡雄翔, 鄭 劍

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浙江杭州 310000

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是一新探明的中型以上銀鉛鋅礦床。本文在詳細的光、薄片鑒定和電子探針分析的基礎上, 首次對其礦石礦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表明具有工業意義的硫化物主要有方鉛礦、鐵閃鋅礦、黃銅礦。銀與方鉛礦密切相關, 主要以類質同象形式賦存于方鉛礦內部。根據成礦地質特征、礦物組合特點和礦物間的穿插關系, 劃分了成礦期次, 進而認為該礦床為一熱液矽卡巖型礦床。

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 礦物特征; 成礦期次; 浙江西北

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浙西北淳安縣威坪鎮北部, 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臺皖南浙西臺褶帶, 屬浙皖贛有色金屬成礦區帶(浙江省地質礦產局, 1985; 朱安慶等, 2009)。該礦床是近幾年來在該區域發現的中型以上的銀鉛鋅多金屬礦床, 且礦床遠景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使該地區的地質找礦工作實現了較大突破。但該地區由于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 地質找礦工作主要依賴于物化探異常驗證,制約了找礦實踐工作。本文試圖在詳細分析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礦物組成特點的基礎上, 結合成礦地質特征及礦物穿插關系, 研究成礦期次, 為礦床類型的確定及將來的找礦工作提供有益的信息。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背景

礦區位于開化—淳安褶皺斷裂帶北部, 西鄰江灣—街口擠壓破碎帶, 東鄰洋尖—金紫尖火山盆地(圖1)。區內主要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層, 為一套濱海-淺海環境下沉積的硅質、炭質泥巖和泥質碳酸鹽地層(安徽省冶金地質局, 1971)。區內主要表現為一系列北東向褶皺、北東向壓性斷裂以及北西向張性斷裂。加里東造山運動期, 本區地層發生強烈褶皺及斷裂, 并伴隨大量火山活動, 在加里東造山運動形成褶皺雛形基礎上沉積了古生界陸海相地層。經中生代燕山期造山運動, 再次褶皺斷裂, 褶皺斷裂具有繼承性, 原褶皺斷裂再次褶曲及斷裂, 形成復雜的倒轉背向斜及次一級短軸向背斜(余心起等,2006; 陳忠大等, 1996)。

燕山運動在本區反映強烈, 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巖漿活動和相伴生的斷裂構造活動。黃石潭花崗巖體是區內較大的侵入體, 距礦區約 4 km, 據同位素年齡資料, 巖體侵入年齡為147.74 Ma, 屬燕山早期產物(據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1991)。圍繞侵入巖體展布有眾多斷裂以及巖脈, 并出現了許多金屬以及螢石礦化點。

1.2 礦區地質概況

礦區主要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 為一套碎屑巖、硅質巖和碳酸鹽巖組合, 地層從老到新依次為南沱組(Z1n)、藍田組(Z2l)、皮園村組(Z2p)、荷塘組(?1h)以及大陳嶺組(?1d), 其中與銀鉛鋅成礦關系最密切的是藍田組地層。通過礦區實測地層剖面及以往地質資料, 礦區藍田組地層從下而上分為四層:第一層為灰色、灰白色含錳白云巖以及白云質灰巖;第二層以黑色炭質硅質頁巖為主, 富含黃鐵礦, 黃鐵礦以紋層狀、分散浸染狀和結核狀分布; 第三層為灰色條帶狀灰巖, 含浸染狀黃鐵礦; 第四層以鈣質粉砂巖為主, 局部夾硅質和白云質條帶。

圖1 浙西北銀山礦區區域構造綱要圖Fig. 1 Regional structure outline map of the Yinshan ore district, northwest Zhejiang

礦區由多個倒轉背、向斜相間排列構成, 主要包括銀山、蓬里以及石門三個倒轉背斜, 背斜軸面傾向北西西, 傾角 20°~30°??傮w來看背斜比較開闊、平緩, 向斜比較緊閉。礦區斷裂構造較發育, 主要有北西西和北東—北北東兩組, 規模較大, 其中F3斷層是區內規模較大的斷層, 延伸較長。

礦區位于黃石潭花崗巖體外圍, 但未見較大規模巖體出露, 只發育有少量充填在斷裂破碎帶內的巖脈, 巖性為霏細巖、霏細斑巖。

2 礦床地質特征

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區現已發現四個礦層, 均產于藍田組地層內, 其中②號礦層是礦區內最主要礦層, 規模較大, 占據了礦區儲量的絕大部分, 其它礦層規模較小, 筆者所采用的樣品均采自規模最大的②號礦體。②號礦體產于藍田組四段矽卡巖化鈣質粉砂巖內, 巖石矽卡巖化較強。礦體產于銀山倒轉背斜倒轉翼緊閉向斜轉折端部位, 礦體呈鞍狀,沿褶皺轉折端核部呈北東向延伸?,F控制礦體沿走向長度約1800 m, 延伸長度多在250 m左右, 平均垂厚近10.6 m, 礦石平均品位: Ag 138 g/t, Pb 0.9%,Zn 1.42%, Cu 0.3%, 現控制Ag儲量達580 t。礦層往北被 F6斷裂帶破壞, 未見延伸, 往南未尖滅。傾向上向斜倒轉翼礦體厚度較大, 正常翼礦體往南東方向逐漸變薄, 延伸較短, 品位降低。

礦體基本形態呈層狀、似層狀, 沿構造裂隙充填的礦體可呈脈狀, 層狀、似層狀礦體規模較大, 往往受控于順層的矽卡巖化鈣質粉砂巖, 隨地層和褶皺的形態變化而變化。礦石礦物種類比較復雜, 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毒砂等, 另外還偶見錫石以及白鎢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有透輝石、綠泥石、綠簾石、石英、方解石以及磷灰石等。礦石結構以它形粒狀、自形粒狀、半自形不等粒結構和團粒狀結構為主, 另外少部分交代結構以及環帶結構也比較發育。由于該區順層矽卡巖化較強烈, 故礦石條帶狀構造極為常見(圖3)。另外, 由于有多期多階段成礦作用疊加, 脈狀、網脈狀、浸染狀和團塊狀構造也比較發育(圖4)。礦體兩側圍巖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蝕變, 主要蝕變類型有矽卡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 其中矽卡巖化和硅化最為發育, 且與礦化密切相關。

圖2 銀山多金屬礦區地質簡圖(據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2010)Fig. 2 Geological map of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after data of No. 1 Geological Party of Zhejiang Province)

圖3 礦石條帶狀構造Fig. 3 Banded structures of ore

3 主要金屬硫化物特征

圖4 礦石脈狀和浸染狀構造Fig. 4 Veinlike and impregnation structures of ore

經大量光薄片觀察鑒定和電子探針定量分析及能譜分析, 已查明礦石中的金屬礦物多達 10余種,礦物組成比較復雜, 主要為一套中-低溫熱液成因的礦物組合, 主要的金屬硫化物包括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以及黃鐵礦。

3.1 閃鋅礦

閃鋅礦是該礦床的主要金屬礦物, 多呈棕褐色,偶爾可見少量呈棕紅色。粒徑一般在0.01 mm~1 cm之間, 變化范圍廣, 多呈半自形或它形粒狀結構,以條帶狀產出為主, 也可見少量呈浸染狀和細脈狀產出。根據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見表1), 其鐵含量在3.68%~8.34%之間, 平均 5.86%, 屬鐵閃鋅礦范圍(黃典豪, 1999), 閃鋅礦內Ag含量低于儀器檢測限。

依據閃鋅礦與方鉛礦、黃銅礦等其他礦物的共生關系可知, 存在 2個世代: 早期鐵閃鋅礦和黃銅礦共生, 其中廣泛存在黃銅礦固溶體出溶結構(圖5-1), 固溶體出溶強烈, 大量的固溶體出溶表明早期鐵閃鋅礦形成溫度較高(陳正海等, 1997)。晚期鐵閃鋅礦表面潔凈, 未受交代, 與方鉛礦緊密共生(圖5-1)。

圖5 銀山多金屬礦床礦物顯微照片(1~2為反射光, 3~6為背散射電子圖像)Fig. 5 Mineral microphotographs of the Yinsha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1 to 2 for the reflected light, 3 to 6 for the BSE)

3.2 方鉛礦

方鉛礦是主要的礦石礦物之一, 呈鉛灰色, 強金屬光澤, 主要呈浸染狀和細脈狀產出。通常有兩種產出狀態: ①呈半自形-它形晶, 零星分散狀分布于閃鋅礦內部, 顆粒一般較細, 粒徑在 0.01 mm左右, 部分為閃鋅礦出溶產物; ②呈它形, 部分晶形較好, 晶體中常見有黑色三角坑(圖 5-2), 呈網脈狀和浸染狀分布于脈石礦物顆粒以及閃鋅礦等金屬礦物周圍及空隙中, 多見交代和包裹閃鋅礦, 形成略晚于閃鋅礦。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1)顯示, 方鉛礦中Ag含量普遍較高, 最高能達2.77%。

3.3 黃銅礦

為礦石中主要的硫化物銅礦物, 含量較少, 在礦體中分布不均勻, 局部比較富集。顏色呈銅黃色,金屬光澤, 鏡下反射色為亮黃色。產出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 ①呈乳滴狀分布于閃鋅礦內, 與閃鋅礦關系密切, 為兩者固溶體分離產物。其在閃鋅礦內分布不均勻, 粒徑一般較小, 在0.005~0.3 mm之間, 呈半自形-它形結構。②呈浸染狀和少量細脈狀分布, 粒徑較大, 呈它形粒狀結構, 和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等緊密共生。據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1)顯示, 兩種黃銅礦中均含有少量 Ag, 最高能達到0.3%左右, 平均0.17%。

黃銅礦形成可以分為兩期: 早期形成溫度較高,和閃鋅礦呈固溶體, 出溶強烈。另外, 在鏡下可見錫石繞黃銅礦生長, 說明其形成要早于錫石, 形成溫度較高(圖5-5)。晚期黃銅礦和方鉛礦、閃鋅礦等緊密共生。

3.4 黃鐵礦

黃鐵礦是各類礦石和圍巖中常見的礦物, 黃亮白色, 呈不規則狀或中、細粒晶體產在脈石礦物中,或與閃鋅礦、方鉛礦等礦物緊密共生。黃鐵礦分布廣泛, 遍及整個礦床產出而且貫穿整個成礦過程。黃鐵礦的產出方式主要有二種: ①礦石中的黃鐵礦多呈它形中細粒集合體, 常與其他主要硫化物礦物伴生。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 1)顯示, 其 Ag含量極低; ②在近礦圍巖中, 多呈中粗粒半自形-自形晶體呈浸染狀嵌布于脈石礦物中, 其晶形以立方體為主,粒徑較大; 也有呈細脈狀或者團塊狀產出, 此種黃鐵礦常呈細粒結構, 粒度較細。

早期黃鐵礦呈自形-半自形晶, 在鏡下常見被閃鋅礦、方鉛礦溶蝕交代, 其邊緣常形成港灣狀(圖5-3,5-4)。晚期黃鐵礦常與方鉛礦、閃鋅礦等平衡共生。

4 銀賦存狀態研究

對該礦床內各種礦石, 通過巖礦鑒定、電子探針分析等多種手段, 進行了綜合研究。在鏡下觀察礦石樣品的光片和薄片, 未發現銀的獨立礦物。光片的電子探針定量分析結果表明, 方鉛礦和黃銅礦中含銀, 方鉛礦中銀含量較高, 最高達2.77%, 平均達 1.29%, 但獨立的銀礦物未見, 黃銅礦銀含量平均0.17%, 閃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以及毒砂中基本不含或含極少量銀(表 1)。礦石的化學分析表明,Pb含量較高的礦石, 銀含量也明顯偏高, 銀鉛呈明顯的正相關。

在對方鉛礦進行電子探針面掃描分析發現, 銀在方鉛礦中的面掃描圖中點分布比較密集, 這表明銀與方鉛礦關系非常密切。在方鉛礦中銀的點總體分布比較均勻, 局部點集中, 與周圍無明顯的界線(圖 6-3), 推斷 Ag+應是以類質同象形式與鉛元素互換晶格, 局部由固溶體析出。但由于受儀器分辨率影響, 未能對呈固溶體析出的銀礦物進行形態和成分分析, 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以上這些研究都表明該礦床方鉛礦是主要載銀礦物。

5 成礦期次研究

銀山礦床礦體嚴格受地層、構造及矽卡巖控制。主要礦體賦存于藍田組四段鈣質粉砂巖地層內, 礦體與兩側圍巖界線比較明顯; 礦體主要位于與倒轉背斜相鄰的緊閉向斜轉折端部位, 沿褶皺軸向延伸,倒轉背斜帶控制礦帶的范圍和分布, 礦體在傾向方向延伸極短; 另外, 礦體和矽卡巖化密切相關, 在矽卡巖化較強部位, 礦化較強, 礦石品位較富。根據銀山礦床的地質特征, 結合礦物共生組合及礦物穿插關系等的研究表明, 該礦床經歷了多期多階段礦化作用, 可分為熱水噴流沉積作用期、矽卡巖化熱液活動期及中低溫熱液活動期。

5.1 熱水噴流沉積期

圖6 銀山礦區方鉛礦電子探針面掃描圖像Fig. 6 Surface scan images of electron microprobe of galena in the Yinshan ore district

本期形成藍田組和皮園村組地層, 形成大量硅質巖, 另外, 在巖石內部還形成了浸染狀、薄層狀和團塊狀的微細粒的黃鐵礦、磁黃鐵礦。從礦區地層巖性看, 藍田組地層總體硅化較強, 其上為皮園村組硅質巖覆蓋。劉云(1998)對本區域硅質巖(包括藍田組和皮園村組)進行了研究, 認為本區硅質巖的巖性特性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尤其是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與陸殼型花崗巖相似, 說明硅質巖與酸性巖漿的火山活動有密切關系, 認為本區硅質巖的大量SiO2源自海底噴溢的熱液。李雙應(1998, 2001a,2001b)從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等方面對區域藍田組地層進行了對比研究, 認為藍田組地層存在熱水沉積作用, 它不僅形成了分布較廣的鐵錳層-硅質巖-含錳碳酸鹽巖沉積組合, 而且使藍田組地層銀鉛鋅富集, 是該區域 Ag、Pb、Zn、Cu多金屬礦的重要賦礦層位, 與銀鉛鋅等多金屬礦床的成因關系密切。因此, 該區域的熱水噴流沉積作用為后期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

5.2 矽卡巖化熱液活動期

本期形成大量閃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以及脈石礦物如透輝石、綠泥石、磷灰石等, 另外還有少量錫石以及白鎢礦等。該礦床矽卡巖的形成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巖體侵入接觸交代矽卡巖, 矽卡巖的形態為似層狀。在部分與礦體接觸的硅質巖中普遍發育有受裂隙控制的較弱矽卡巖化的矽卡巖細(網)脈以及金屬礦脈, 這說明矽卡巖化的發生明顯晚于硅質巖的形成, 是熱液活動的產物, 而不是噴流沉積的產物。

據前人研究(邱瑞龍, 1994; 凌其聰等, 1998; 廖宗庭等, 2001; 梅燕雄等, 2005; 趙一鳴等, 1986),形成矽卡巖的必要條件并非一定是中酸性侵入巖與碳酸鹽巖相接觸, 而只需具備形成矽卡巖的物質基礎和物理、化學條件即可, 滿足這兩個條件后, 無論是接觸交代、氣液充填, 還是其它適合的地質作用都能形成矽卡巖。從本礦床來看, 富含Ag、Pb、Zn的藍田組地層是本礦床形成的物質基礎; 燕山運動使本區褶皺斷裂構造發育, 在礦區外圍可見強烈的巖漿活動, 熱液沿斷裂構造上升, 另外, 皮園村組硅質巖硬度大, 脆性強, 經褶皺作用后與鈣質粉砂巖形成褶皺轉折端的虛脫, 熱液沿虛脫部位進行運移, 而且, 硅質巖滲透性極差, 阻止了熱液的流失,而相鄰的粉砂巖巖石空隙大, 有利于熱液運移。再者, 汽水熱液活動的溶解和交換使硅質巖與鈣質粉砂巖發生雙交代作用, 溶液中有充分的硅質和鈣質用于形成透輝石等矽卡巖礦物。

5.3 中低溫熱液活動期

該期主要形成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以及少量毒砂等, 也是銀礦化形成的主要時期。在大量方鉛礦形成時, 由于 Ag+與 Pb2+地球化學性質的相近性, 一些 Ag+會被其捕獲, 以類質同像形式進入方鉛礦晶格中, 但隨著溫度下降, 部分被捕獲的銀會被排出, 形成出溶的獨立銀礦物。

6 結論

(1)銀山銀鉛鋅多金屬礦床主要金屬礦物為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以及黃鐵礦等, 礦石結構包括結晶結構、出溶結構、包含結構、充填結構、交代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有條帶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塊狀構造等。

(2)方鉛礦為主要的載銀礦物, Ag+以類質同象形式與鉛元素互換晶格, 局部成固溶體析出。

(3)本區的矽卡巖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矽卡巖,矽卡巖化受巖性和構造控制明顯, 是兩種沉積巖(硅質巖和鈣質粉砂巖)的接觸帶經熱液交代形成的, 并非熱水噴流沉積成因。礦床的熱液活動可能與區內隱伏巖體的侵入活動有關。

(4)該礦床成礦嚴格受地層、構造和矽卡巖控制,為一受熱液控制的熱液矽卡巖型礦床。成礦作用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熱水噴流沉積期、矽卡巖化熱液活動期、中低溫熱液活動期。

致謝: 感謝野外工作過程當中葉天竺、吳光明、張國防等高級工程師指導, 感謝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實驗室劉成東、郭國林老師對室內分析測試提供的幫助。感謝吳光明高級工程師對本文提供寶貴意見!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 197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祁門幅、屯溪幅[M]. 合肥: 安徽省冶金地質局.

陳正海, 王大偉. 1997. 根據閃鋅礦黃銅礦固溶體分離結構探討成礦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速度[J]. 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 6(1):42-46.

陳忠大, 吳小勇. 1996. 浙西的加里東運動[J]. 浙江地質, 12(2):28-34.

黃典豪. 1999. 熱液脈型鉛-鋅-銀礦床富鐵閃鋅礦中硫化物包裹體成因探討[J]. 礦床地質, 18(3): 244-252.

李雙應. 1998. 皖南晚震旦世藍田組熱水沉積物的發現及其意義[J]. 安徽地質, 8(4): 7-10.

李雙應. 2001a. 皖南上震旦統藍田組中銀鉛鋅等多金屬礦床成因探討[J]. 地質論評, 47(2): 129-138.

李雙應. 2001b. 皖南上震旦統藍田組 Ag地球化學特征研究[J].中國區域地質, 20(2): 209-215.

廖宗廷, 馬婷婷, 李玉加. 2001. 永平礦區層狀矽卡巖的成因及成礦意義[J]. 同濟大學學報, 29(11): 1322-1326.

凌其聰, 周貴斌, 黃許陳, 顏玉琴. 1998. “層控式”矽卡巖礦床特征及成礦機制——以銅陵大團山銅(金)礦床為例[J]. 貴金屬地質, 7(2): 91-95.

劉云. 1998. 皖南晚震旦世硅質巖的成因研究[J]. 地層學雜志,22(2): 154-161.

梅燕雄, 毛景文, 李進文, 杜安道. 2005. 安徽銅陵大團山銅礦床層狀矽卡巖礦體中輝鉬礦 Re-Os年齡測定及其地質意義[J]. 地球學報, 26(4): 327-331.

邱瑞龍. 1994. 貴池黃山嶺層控矽卡巖及鉛鋅礦床成因[J]. 安徽地質, 4(3): 10-18.

余心起, 張達, 汪隆武, 顏鐵增, 鄧國輝. 2006. 浙皖贛相鄰區加里東期構造變形特征[J]. 地質通報, 25(6): 676-684.

趙一鳴, 林文蔚, 畢承思, 李大新. 1986. 中國矽卡巖礦床基本地質特征[J]. 地球學報, 8(3): 59-87.

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1991. 浙江省淳安縣北部銀多金屬礦普查地質報告[R]. 杭州: 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

浙江省地質礦產局. 1985. 浙江省區域地質志[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朱安慶, 張永山, 陸祖達, 張春霖. 2009. 浙江省金屬非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和成礦區帶研究[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Zhejiang Province.1985. Regional Ge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M].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CHEN Zheng-hai, WANG Da-wei. 1997.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iation temperature by sphalerite-chalcopyrite exsolution texture[J]. Geological exploration for non-ferrous matals, 6(1): 42-4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 Zhong-da, WU Xiao-yong. 1996.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in western part of Zhejiang[J]. Geology of Zhejiang,12(2): 28-3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ANG Dian-hao. 1999. Genesis of sulfide inclusions in iron rich sphalerite from hydrothermal vein type lead zinc silver deposits[J]. Mineral Deposits, 18(3): 244-25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Shuang-ying. 1998. The discovery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in Lantian Formation Upper Sinian in the Southern Anhui and its significance[J]. Geology of Anhui, 8(4): 7-10(in Chinese).

LI Shuang-ying. 2001a. A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g-Pb-Zn polymetallic ores in the Lantian Formation in Southern Anhui[J]. Geological Review, 47(2): 129-13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 Shuang-ying. 2001b. Silver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Sinian Lantian Formation in Southern Anhui[J].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 20(2): 209-21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AO Zong-ting, MA Ting-ting, LI Yu-jia. 2001. On genesis of bedded skar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ongping mining area[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29(11): 1322-1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NG Qi-cong, ZHOU Gui-bin, HUANG Xu-chen, YAN Yu-qin.1998. Mechan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boundtype ore deposit[J]. Journal of precious metallic geology, 7(2):91-9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U Yun. 1998. On the origin of the Upper Sinian cherts of Southern Anhui[J].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22(2): 154-1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EI Yan-xiong, MAO Jing-wen, LI Jin-wen, DU An-dao. 2005.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stratiform skarn orebodies in the Datuanshan copper deposit, Tongling, Anhui Province,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6(4): 327-3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etallurgical and Geological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 1971.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urvey of Qimen and Tunxi[M]. Hefei: Metallurgical and Geological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in Chinese).

No. 1 Geological Party of Zhejiang Province. 1991. Silver polymetallic ore geological survey report of Northern Chun'an Zhejiang province[R]. Hangzhou: No. 1 Geological Party of Zhejiang Province(in Chinese).

QIU Rui-long. 1994. Genesis of strata-bound skarn and Pb-Zn deposit at Huangshanling[J]. Geology of Anhui, 4(3): 10-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U Xin-qi, ZHANG Da, WANG Long-wu, YAN Tie-zeng, DENG Guo-hui. 2006. Features of caledonian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Zhejiang-Anhui-Jiangxi border region, 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5(6): 676-68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Yi-ming, LIN Wen-wei, BI Cheng-si, LI Da-xin. 1986. Bas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karn deposits of China[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8(3): 59-87(in Chinese).

ZHU An-qing, ZHANG Yong-shan, LU Zu-da, ZHANG Chun-lin. 2009.The study on the metallogenic series and metallogenic belts of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ores in Zhejiang Province[M].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A Study of Or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Stages of the Yinshan Ag-Pb-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Nor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HE Guo-jin, YANG Xiao-chun, WU Guang-ming, ZHANG Guo-fang, CAI Xiong-xiang,ZHENG Jian
No. 1 Geological Party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Zhejiang310000

The Yinshan Ag-Pb-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ore deposit large than medium-size in scale. Its ore mineral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in section and polished secti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nd EPM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lfides with industrial significance include sphalerite, galena and chalcopyrite. Silver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alena and exists mainly in the form of isomorphism in galena.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netration relationship of minerals, the authors have made division of the metallogenic stages and consider that the ore deposit is a hydrothermal skarn deposit.

Yinshan Ag-Pb-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or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stages;northwest Zhejiang

P618.4; P611

A

10.3975/cagsb.2011.03.05

本文由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浙江省淳安縣威坪鎮銀山整合勘查區礦產綜合普查項目”(編號: 3300000610077)資助。

2011-03-15; 改回日期: 2011-04-25。責任編輯: 閆立娟。

何國錦, 男, 1983年生。碩士研究生, 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礦產勘查與礦床研究工作。通訊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留下鎮荊山嶺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E-mail: heguojin1983@126.com。

猜你喜歡
方鉛礦閃鋅礦硅質
西藏甲瑪斑巖成礦系統閃鋅礦礦物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某復雜銅鉛鋅多金屬硫化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
硅質結核的巖石學、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綜述
Cu-X(X=C,Si,Ge,Sn,Pb)摻雜對閃鋅礦ZnS 可見光吸收的影響研究
亞硫酸鈉在乙硫氮-方鉛礦浮選體系中的作用及機理研究
氧化劑在刺槐豆膠浮選分離方鉛礦和閃鋅礦中的作用及機理
廣西資興高速硅質巖單面山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貴州五指山特大型鉛鋅礦床閃鋅礦的Rb-Sr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浮選方鉛礦精礦中鉈的脫除工藝
泰國北部中三疊世放射蟲硅質巖及其地球化學和沉積環境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