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飼料安全的研究進展

2012-01-24 13:27何健施慶和馮民朱臻怡王小晉
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 2012年1期
關鍵詞:轉基因毒素添加劑

何健 施慶和 馮民 朱臻怡 王小晉

(1.淮安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江蘇淮安 223001;2.楚州水建公司)

1 前言

以飼料安全為關鍵詞,查詢Elsevier Science Direct 1991年至今二十年間收錄的文獻,可以看出,這二十年來,國外發表的關于飼料安全的文獻總體呈遞增趨勢,可見對飼料安全越來越關注。歐盟通過立法加強對食品衛生安全的管理,建立了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對食品實行“從農場到餐桌”全面監管,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鏈。

2 對歐盟食品和飼料安全法規和監管體系的研究和評價

2000年1月,歐盟發表《食品安全白皮書》,建議對原有的食品安全衛生制度框架進行根本改革,整合和簡化其中的各類法令、法規、標準,并首次提出“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理念,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了《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從而最終形成統一的歐盟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Frans Verstraete介紹了飼料中不良物質在風險評估后的安全管理[1]。2002年5月7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2002/32/EC指令是歐盟執行動物飼料中的不良物質管理的指南。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要求,歐洲食品安全局在過去的5年內已經完成了動物飼料中30種不良物質的風險評估,歐盟將依據最近風險評估得出的科學觀點對不良物質的立法進行適當調整。此外,歐洲食品安全局評估了非靶標飼料中的不得已而存在的抗球蟲藥的公眾和動物健康的風險,規定抗球蟲藥在非靶標飼料中的最大允許限量,以及規定其在非靶標動物的動物源性食品中的限量。文獻中提及的不良物質包括:①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毒殺芬、其他有機物(不含二噁英類);②金屬及非金屬元素:鉛、鎘、汞、砷、氟;③植物中天然有害物質:氫氰酸、游離棉酚、可可堿、硫代葡糖酸鹽類、莨菪烷生物堿、吡咯齊定生物堿類、蓖麻蛋白、長葉薄荷中皂苷類;④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B1和麥角菌毒素(2002/32/EC);脫氧瓜蔞鐮菌醇、玉米赤霉烯酮、伏馬毒素 B1+B2、赭曲毒素(2006/576/EC);⑤亞硝酸鹽類;⑥抗球蟲藥。

在大多數歐洲人的眼里,監管食品安全的第一防線就是RASFF,這個根據歐盟條例第178/2002號建立的食品安全大壩,每年至少為歐盟成員國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提供了上千條有用的信息。G A Kleter分析了2003-2007年四年來RASFF發布的報告[2],以確定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趨勢,研究發現的突出趨勢有食品接觸材料問題的增加,包括欺詐和化學物質的遷移。另外還有未經授權的對位紅染料、轉基因生物、代殺蟲劑、鯡魚線蟲。歐洲當局已經表示對這些趨勢采取措施,建議增加RASFF系統的輔助數據庫,包括安全評估、風險管理措施、危害和監測模式的背景數據及整體處理辦法,對新出現的災害早期識別。

Dermot J Hayes調查了歐盟禁用抗生素對養豬帶來的經濟影響[3],調查的地區包括歐盟和美國,評估顯示禁令對養豬規模小,管理環境差的企業帶來較大養殖成本的增加,對于規模大、管理先進的養豬場帶來的影響較小。不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主動不使用抗生素的養殖企業進行經濟獎勵,因此一定程度上補償了禁令帶來的經濟損失。

D Michael Pugh對歐盟關于飼料抗生素添加劑的禁令提出了異議[4],認為歐盟禁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歐盟對抗生素用于動物促生長飼料添加劑的最大擔憂乃抗藥性的轉移問題,但是有研究證明很多抗生素在合理使用下對人體無危害。相反,禁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反而會導致對動物健康和動物福利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因為禁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導致一些細菌的活躍并產生毒素,甚至影響到人類的健康。

3 識別飼料來源的檢測技術方面的報道

由于對轉基因產品作為飼料的安全性存在顧慮,國外研究關注快速、大通量識別原料來源的檢測方法的建立,這類方法可以防止飼料摻雜造假。

B de la Roza-Delgado研究了利用近紅外漫反射技術檢查飼料中動物源成分[5],作為控制食品和飼料安全的一項手段,譜區范圍為1112-2500nm,光譜數據庫樣品集被用來建立各種模型,目的是判別光譜是動物源還是植物源,最好的判別模型是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的判別分析技術,利用獨立的驗證集對判別模型進行驗證,結果證明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技術是一項大通量并極具價值的甄別禁用動物源性成分的技術。

A P Casazza研究了基于快速PCR法(TBP)建立的識別復雜混合物中微量植物物種的方法[6]。方法的效率很高,幾乎能夠識別混合物中任何植物物種,可以確保產品的真實性,抵制摻假事件,是控制食品和飼料安全的可靠技術。方法依賴于內含子特異的DNA多態性在植物β-微管蛋白基因家族中的存在,通過一個簡單PCR反應,使用β-微管蛋白外顯子側翼內含子序列的變性通用引物,擴增模式的一個特點是獲得每個分析植物物種信息,使其能提供進行物種鑒別足夠信息。目前該方法已經實際應用于喂養奶牛的商業飼料。

4 轉基因產品作為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研究

近年來,轉基因農作物及其副產品以其獨有的優勢在世界糧食和飼料資源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的種類主要有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約占全部轉基因作物的86%。國外研究轉基因作物對飼料安全的影響有很多,主要是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營養性的評估,重點關注其安全性。在轉基因作物食用安全問題上,目前沒有獲得一致的觀點。

由于轉基因食品(飼料)應用于生產和消費的時間較短,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其可能導致的一些遺傳和營養成分的非預期改變,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危害。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轉基因生物體(GMO)科學小組2008年發布了轉基因作物對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和營養性評估報告[7],轉基因作物的風險主要包括對人和動物的健康(毒性、過敏性等)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多樣性、基因漂移、除草劑抗性等),報告指出測試轉基因作物及其衍生的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應考慮到轉基因作物從分子、成分、表征農藝性狀等都可能和常規作物存在差異。除了插入基因的性狀,還應觀察是否有潛在的意料外的效果和存在的不確定性。一般來說,測試計劃中要包括90d的嚙齒動物喂食研究,來評價轉基因作物的整體安全性。此外,除了這些針對轉基因植物源性食品和飼料進入市場前的安全和營養評價外,在進入市場后的不斷監測也是必不可少的。

G van den Eede研究了基于轉基因植物性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與基因轉移的關聯性[8],介紹了基因橫向傳遞即水平基因轉移(HGT),又稱側向基因轉移(LGT)。對HGT機制及其演化作用進行了闡述,指出含有標記基因的轉基因作物可能帶來的風險。水平基因轉移審查與商業化種植或進入市場的轉基因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標記基因的安全性相關,目前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EFSA)對此的審查沒能夠獲得一個一致的觀點,已發表的聲明雖然承認了科學不確定性,但認為轉基因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不可能”造成健康和環境風險。不過EFSA中少數科學家不同意此觀點,認為抗生素抗性基因由植物轉入微生物中具有可能性,動物和人類食用了含有某抗生素基因的轉基因植物體后,可能會通過位于胃腸道的微生物而獲取該基因,這是基因水平轉移的一個熱點。

Gijs A Kleter研究了轉基因動物源性食品和飼料的安全評估注意事項[9],其認為目前通過評估轉基因動物和動物產品的安全性已經獲得的經驗還較少,有必要對目前進行的相關實驗繼續進行審查研究,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包括:測試參數、食品/飼料加工、非預期的影響(激素水平的失調和自然變異)、合適的測試模型以及專家的協同研究。一些重要性狀的遺傳修改可以被視為“獸藥”,例如重組牛生長激素,因此這些與獸藥對應的藥物安全性的評估值得重視。

5 飼料中二噁英的研究報道

二噁英(Dioxin)全稱分別是多氯二苯并二噁英(簡稱PCDD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簡稱PCDFs),其中PCDDs有75種異構體,PCDFs有135種異構體。自然界的微生物和水解作用對二噁英的分子結構影響較小,因此,環境中的二噁英很難自然降解消除,毒性十分大。目前國外報道的關于二噁英/多氯聯苯的文獻,主要包括毒理學研究、檢測技術研究及污染狀況監測。

Ian Lai研究了 3,3,4,4,5 - 五氯聯苯(PCB 126)對雄性斯普拉格-道利鼠的急性毒性[10],谷胱甘肽和金屬平衡的狀況,結果證明PCB126能顯著增加肝重(42%),明顯干擾鼠肝和金屬氧化還原平衡、抗氧化劑及酶的水平。

Karin Wiberg利用加壓溶劑提取技術(PLE)檢測食品和飼料中的二噁英[11]。PLE是一種減小溶劑粘度和增加擴散系數的提取方法,它通過加壓的方式在高于提取溶劑正常沸點的溫度完成提取。所以,該方法與傳統方法如索式提取相比,獲得相同的回收率只需很短的時間(例如幾分鐘),而傳統方法需要幾小時。另外,這種系統非常適合處理固體樣品,而且能夠進一步自動化。

H Vanderperren介紹了運用蟲熒光素酶生物測試法(CALUX法)檢測飼料中的二噁英類物質[12],CALUX法是使用基因轉換后的芳香烴受體(AhR)控制下的基因,這個基因可以制造象熒火蟲般熒光的熒光素酶。利用該原理,讓轉換后的細胞和環境中的芳香烴二噁英類物質接觸,使它增加合成CYP1A1蛋白質和熒光素酶蛋白質。然后測定熒光素酶的發光量之后,就可求得樣品中的二噁英TEQ的濃度。該檢測法具有大通量的特點,可以用于飼料樣品的初篩。

M D L Easton分別對北美地區飼養的野生大馬哈魚以及市售大馬哈魚飼料的有害物質進行了檢測,包括多氯聯苯、多溴二苯醚、25種有機氯農藥(OPs)、20種多環芳烴(PAHs)、無機汞和甲基汞[13]。檢測結果令人擔心,長期經常食用人工飼養大馬哈魚的人群需注意。

David J Padula研究了二噁英、多氯聯苯、重金屬、農藥和抗菌劑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的野生和養殖的藍鰭金槍魚體內的殘留情況[14],其中野生的5例,養殖的26例,均檢測其可食用部分。結果顯示總汞含量在野生的和養殖的金槍魚體內相差不大;對二噁英和多氯聯苯的檢測發現,野生金槍魚含量較低,養殖的金槍魚體內二噁英是野生的三倍,而多氯聯苯高14倍。檢測未發現農藥和抗菌劑殘留。

6 對飼料中微生物的研究報道

國外研究主要包括飼料受微生物污染的狀況調查(如沙門氏菌、肉毒梭菌)和防控方法,還有抗菌劑和益生菌的研究報道。

根據“從農場到餐桌”食品安全理念,飼料安全是保證食品安全的第一步,I Sauli對瑞士境內育肥豬飼料被沙門氏菌污染的可能性及污染水平進行了評估[15],目的有兩個,一是估計計算瑞士國內喂養育肥豬飼料感染沙門氏菌的概率,二是驗證目前減少豬肉制品被沙門氏菌污染的手段的實際效果。通過蒙特卡羅模擬計算,結果為0% -34%。目前瑞士部分企業實踐證明,熱處理與有機酸結合使用,是首選的控制飼料中沙門氏菌的解決方案。

Sophia Vlachou對希臘境內的飼料及原料中部分衛生指標進行了評估[16],包括細菌總數、酵母菌和霉菌數、沙門氏菌、黃曲霉毒素和水分(n=302),結果顯示,飼料中細菌總數很高,玉蜀黍谷物霉菌和酵母菌數量很大,黃曲霉毒素超標率3.8%,沙門氏菌陽性1.4%,研究認為希臘應推廣建立HACCP系統并結合GAP管理程序。

JMyllykoski對236份毛皮動物飼料中肉毒梭菌進行了檢測[17],用 PCR 法檢測了產 A、B、C、E、F型肉毒毒素的基因段,用亞硫酸鐵瓊脂檢測亞硫酸鹽還原梭狀芽胞桿菌,同時對控制喂養飼料(n=32)肉毒梭菌污染的HACCP關鍵控制點進行分析,通過檢測和分析,結論是喂食飼料中的C型肉毒毒素對毛皮動物會產生持久危害,需重點關注。

P O Okelo研究了為消除嗜溫細菌的飼料熱處理過程中擠壓條件的優化[18],用單螺桿擠出機來處理飼料,用嗜熱性脂肪芽孢桿菌12980人工接種飼料。初步實驗表明在中度擠出強度條件下,可以從飼料中清除鼠傷寒沙門氏菌,研究了三個擠壓變量對殺菌的影響,分別為擠出機出桶溫度(T),糊狀飼料水分含量(MC)和飼料在擠出機桶的平均保留時間(Rt)。

Dawn JBush研究了消除再生家禽墊料(RPB)中沙門氏菌的堆疊方法效果[19],RPB是牛的蛋白質和礦物質補充劑,但是存在潛在的傳播病原微生物的風險。該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RPB堆疊高度對沙門氏菌的影響,一種是堆疊的推薦高度(2.13米-DS-RPB),另一種是試驗高度(0.76米 -SSRPB),實驗證明,堆疊物內不同位置溫度差異較大,堆疊物外圍受環境溫度影響較大,DS-RPB頂部的氨濃度較高,沙門氏菌的消除率達98.7%,至少有5-log的沙門氏菌仍具活性。

Paulo Martins da Costa研究了從家禽飼料和飼料原料中分離出的腸球菌和大腸桿菌對抗菌劑的耐受情況[20],研究表明,家禽飼料和原料已普遍被具有耐藥性的腸球菌污染,同時具有耐藥性的大腸桿菌將會進入養殖場的周邊環境。

益生菌是一種通過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從而對宿主施加有益影響的微生物添加物,Marion Bernardeau研究了乳酸桿菌益生菌對促進斷奶后的瑞士小鼠生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1],通過毒理學研究和養殖試驗證明乳酸桿菌促生長益生菌是安全有效的。

歐盟過去和現在針對益生菌飼料添加劑的法律包括對目標動物、消費者、工人和環境的安全評估。Arturo Anadón介紹了歐盟對增強動物營養的益生菌的管理和安全評估[22],目前在歐盟動物飼料中使用的微生物添加物主要是革蘭氏陽性菌株,芽孢桿菌屬、腸球菌屬、乳酸桿菌屬、片球菌屬、片球菌屬、鏈球菌屬和酵母菌株屬于釀酒酵母和克魯維物種。大多數的菌屬顯然是安全的,但是某些微生物可能會產生問題,尤其是腸球菌,可能會轉移抗抗生素基因,部分芽孢桿菌屬會產生腸毒素和催吐毒素。

Cecilia Santini研究了一種能有效抑制空腸彎曲桿菌的益生菌飼料添加劑[23]。從55中乳酸菌和雙歧桿菌中篩選出能夠有效抑制三種家禽空腸彎曲桿菌菌株的菌種,研究了其在胃腸道的存活實驗、食品/飼料加工條件、抗生素敏感性和溶血活性,最終篩選出一種能夠達到研究目的菌種。

7 關于飼料添加劑的研究報道

國外對飼料添加劑方面的報道很多,有法律法規方面的規定,飼料添加劑的應用,添加劑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飼料添加劑安全性評估及綠色飼料添加劑的研究。

飼料添加劑是一類為了提高飼料的質量和動物源性食品的質量而用于動物營養或用于改進動物的性能與健康的產品,種類很多,如維生素、防腐防霉劑、酸性調節劑、微量元素、微生物體、酶、生長劑、球蟲抑制藥、抗生素等。歐盟理事會指令70/524/EEC為飼料添加劑的標準、使用和銷售制定了基本的法規。委員會指令96/51/EC對這些法規進行了修訂和強化,規定在歐盟境內所有的飼料添加劑必須批準,并實施新的批準程序。Arturo Anadón介紹了歐盟對微生物飼料添加劑的評估要求[22],包括:①性質、特征、使用條件、控制方法。②功效。③使用條件下的安全性。其中又包括a.目標動物的研究,目標動物物種的耐受試驗;b.消費者安全評估——遺傳毒性研究,包括致突變性、口服毒性研究、產生毒素及毒力因子、抗生素耐藥譜和抗性轉移、食品和飼料中微生物安全概念的合格推斷;c.工人安全性評估;d.環境風險評估。

MeeKyung Kim對韓國進口的各類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進行了檢測[24],研究其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聯苯污染水平,結果顯示魚油中二噁英和多氯聯苯的含量最高,已經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安全限值,動物源性飼料之雞肉、動物脂肪、魚粉、魚油和貝殼粉中二噁英含量也相對較高。研究發現動物源性原料是飼料中的二噁英污染的主要來源,飼料添加劑帶來的風險則較低。

Yan-xia Li研究了北京地區豬飼料中有機砷添加情況以及砷在豬糞中的殘留情況[25],對從8個養豬場收集的29份豬飼料和豬糞樣品進行了檢測,研究發現所有樣品中砷的檢出率為100%,部分飼料中砷含量高達37.8mg/kg,結果證明當飼料中砷過量添加時,大量的砷將通過豬糞排出體外進入土壤中,盡管不能斷言豬糞中的砷殘留向土壤中的遷移必然帶來危害,但是遷移至土壤中砷的化學形態及對環境的影響需要加強研究和評估。

Jitka Ulrichova研究了對一種綠色的飼料添加劑-博落回進行的90天大鼠喂養的安全評估實驗[26],對雄性 Wistar大鼠分別 100、7000 和 14000 mg/kg量喂養90天,對身體和器官重量,臨床化學和血液學指標,氧化應激指標,舌、肝、小腸、腎臟和心臟標本,肝臟細胞色素P450的形態結構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除了14000mg/kg喂養的大鼠肝臟中還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試驗動物其參數無明顯變化。

Philippe Becquet介紹了歐盟對腸球菌作為飼料添加劑的評估[27],基于三個基本原則:①上市前的授權;②允許清單原則;③特定菌株徹底的風險評估,包括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及環境安全。

8 對飼料中植物毒素的研究報道

植物中天然有害物質:氫氰酸、游離棉酚、可可堿、硫代葡糖酸鹽類、莨菪烷生物堿、吡咯齊定生物堿類、蓖麻蛋白、長葉薄荷中皂苷類、暴露的山毛櫸堅果和麻風樹。K A Than綜述了動物飼料中植物毒素的研究進展,包括由植物產生的以及植物感染細菌后產生的一些有毒化學物質,動物食用這些毒素將影響動物自身的健康,并將危害人類食物的安全,如糧食、蜂蜜、肉類、奶制品和蛋類。介紹了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對植物毒素的研究情況,并介紹了檢測擬莖點霉毒素、棍棒毒素和吡咯齊定生物堿類這三種植物毒素的定性和定量檢測方法[28]。

9 對真菌毒素的研究

國外對真菌毒素的研究包括其性質研究和毒理實驗、預防措施、脫毒方法及污染狀況調查等。

A E Glenn研究了動物飼料中幾種鐮刀菌及其危害[29]。鐮刀菌是研究最多的植物病原真菌,其易感染玉米、小麥、大麥和其他谷物食品和飼料,減少糧食產量和質量,造成全球性的重大經濟損失。此外,鐮刀菌會產生毒素,如蛇形菌素、脫氧瓜蔞鐮菌醇、瓜萎鐮菌醇、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馬菌素、鐮菌素、白僵菌素、念珠菌毒素和層出鐮孢菌素。文獻介紹了飼糧中感染居主導地位的鐮刀菌及其產生的毒素,討論了其分類、親緣關系和一般生物學研究。同時討論了與生態和環境因素有關的并能導致飼料毒素污染的植物感染鐮刀菌的兩種疾病,頭小雜糧玉米穗腐病和白葉枯病。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鐮刀菌的諸多細節,如形態學、生理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被充分研究,這些數據對了解這些真菌,防止被其感染的食品和飼料安全至關重要。

Didier Tardieu研究了伏馬毒素B1(FB1)的毒物動力學實驗[30]。該研究通過靜脈注射和口服的方式,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火雞組織樣本進行檢測,還實驗了用歐盟允許FB1最大限量水平的禽類飼料喂養火雞幼禽,考察FB1在組織內的殘留情況。研究發現,靜脈注射(單劑量:10mgFB1/kg體重),血清濃度-時間曲線通過一個三室開放模型來描述,FB1的消除半衰期和平均停留時間分別為85和52min??诜?單劑量:100mgFB1/kg體重)生物利用率3.2%,消除半衰期和平均停留時間分別為214和408min。FB1靜脈注射和口服的清除率分別為7.6和7.5mL/min/kg。靜脈注射24h后,肝臟和腎臟中的FB1含量水平最高,肌肉中較低或未檢測。還研究了9周喂養實驗組織內殘留情況(5、10、20mgFB1+FB2/kg)。還實驗了攝入歐盟允許最大量(20mgFB1+FB2/kg)8小時后的組織殘留情況,肝臟和腎臟中FB1濃度分別為119和22μg/kg,肌肉中則未檢出。

Didier Tardieu還研究了FB1對鴨子的毒物動力學實驗[31],結果同樣肝臟和腎臟有殘留,但是肌肉中殘留較低。

Jean Pierre Jouany研究了預防,凈化和盡量減少飼料霉菌毒素毒性的方法[32]。鐮刀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如串珠鐮刀菌、尖孢鐮刀菌、三線鐮刀菌和雪腐鐮刀菌等,在田間生長、成熟和收獲階段感染谷物后進而產生伏馬菌素、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和玉米赤霉烯酮。植物在收獲前就可能感染霉菌毒素,在收獲后的儲存和加工成食品和飼料的過程也可能感染霉菌毒素??梢詫⒏腥具^程分為兩類,田間真菌和貯藏真菌。因此必須制定綜合措施來預防真菌,減少霉菌毒素的污染。將措施分為三步,第一步,在感染真菌前的預防措施;第二步,真菌已經侵入植物或谷物并產生霉菌毒素;第三步,當農產品已被霉菌毒素嚴重污染時,采取的應對措施。應制定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控制系統,找出確保食品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建立臨界限值??刂频闹攸c是前兩個步驟,因為一旦毒素大量存在,現有的方法很難將其徹底脫除。

JB Dixon介紹了利用蒙脫石對飼料中黃曲霉毒素的吸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加快飼糧中黃曲霉毒素吸附劑的應用,減少動物受黃曲霉毒素毒害的風險[33]。研究涉及評估蒙脫石性能的幾種方法,包括:X射線衍射法對蒙脫石的鑒定;蒙脫石對黃曲霉毒素吸附的Langmuir等溫線;傅立葉變換紅外法測定結構組成;陽離子交換容量;激光衍射法測定粒度大小。文獻提到粒度大小對吸附性的影響很大,有機物含量會影響蒙脫石對黃曲霉毒素的吸附。此外pH值和鋁的影響知之甚少,需要進一步研究,

Marijana Sokolovic'運用薄層色譜法對克羅地亞的谷物和動物飼料中的單端孢霉烯族毒素進行了調查[34],收集了1998-2004年共計465個樣本,大部分是家禽飼料,T-2毒素、蛇形菌素、脫氧瓜蔞鐮菌醇的檢出率分別為 16.8%、27.6%、41.2%,毒素總量范圍為:0.05 -3.4mg/kg。

E M Binder介紹了對全球范圍內商品飼料和飼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調查[35]。由飼料添加劑生產商(百奧明Biomin?)著手進行了一項2年之久的調查,目的是評估一些畜牧主產區的飼料和飼料原料中的真菌毒素導致的發病率。檢測了鐮刀菌毒素,包括脫氧瓜蔞鐮菌醇、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馬毒素B1、B2和B3,同時還檢測了非鐮刀菌毒素,包括赭曲霉毒素A和黃曲霉毒素B1。分析了歐洲和地中海市場的1507個飼料樣品的2753個項目,分析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1291個樣品6391個項目,結果顯示,超過50%的歐洲飼料樣品污染物含量高于方法定量限,亞洲太平洋地區三分之一的樣品檢測為陽性。歐洲飼料樣品中真菌毒素主要有脫氧瓜蔞鐮菌醇、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而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則主要是脫氧瓜蔞鐮菌醇、玉米赤霉烯酮、伏馬毒素和黃曲霉毒素。

[1] Frans Verstraete.Risk management of undesirable substances in feed following updated risk assessments[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In Press,Un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7 September 2010.

[2] G A Kleter,A Prandini,L Filippi,et al.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emerging food safety issues by analysis of reports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during a four- year period[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9,47(5):932-950.

[3] Dermot JHayes,Helen H Jensen,Jay Fabiosa.Technology choice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 ban on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feed additives in swine rations[J].Food Control,2002,13(2):97 -101.

[4] D Michael Pugh.The EU precautionary bans of animal feed additive antibiotics[J].Toxicology Letters,2002,128(1 -3):35 -44.

[5] B de la Roza - Delgado,A Soldado,A Martínez - Fernández,et al.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microscopy(NIRM)for the detection of meat and bone meals in animal feeds:A tool for food and feed safety[J].Food Chemistry,2007,105(3):1164-1170.

[6] A PCasazza,F Gavazzi,F Mastromauro,et al.Certifying the feed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food:An easy way to trace plant species in complex mixtures[J].Food Chemistry,2011,124(2):685-691.

[7] Report of the EFSA GMOPanel Working Group on Animal Feeding Trials.Safety and nutritional assessment of GM plants and derived food and feed:The role of animal feeding trial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Supplement 1):s2-s70.

[8] G van den Eede,H Aarts,H -J Buhk,et al.The relevance of gene transfer to the safety of food and feed derived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GM)plant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4,42(7):1127-1156.

[9] Gijs A Kleter,Harry A Kuiper.Consider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animals used for human food or animal feed[J].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2002,74(3):275-285.

[10] Ian Lai,Yingtao Chai,Don Simmons,et al.Acute toxicity of 3,3',4,4',5 - pentachlorobiphenyl(PCB 126)in male Sprague –Dawley rats:Effects on hepatic oxidative stress,glutathione and metals statu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0,36(8):918-923.

[11] Karin Wiberg,Sune Sporring,Peter Haglund,et al.Selective p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dibenzofurans and dioxin - 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from food and feed sampl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7,1138(1-5):55-64.

[12] H Vanderperren,N Van Wouwe,S Behets,et al.TEQ -value determinations of animal feed;emphasis on the CALUX bioassay validation[J].Talanta,2004,63(5):1277 -1280.

[13] M D L Easton,D Luszniak,E.Von der Geest.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contaminant loadings in farmed salmon,wild salmon and commercial salmon feed[J].Chemosphere,2002,46(7):1053-1074.

[14] David J Padula,Ben J Daughtry,Barbara F Nowak.Dioxins,PCBs,metals,metalloids,pesticides and antimicrobial residues in wild and farmed Australian southern bluefin tuna(Thunnus maccoyii) [J].Chemosphere,2008,72(1):34-44.

[15] I Sauli,J Danuser,A H Geeraerd,et al.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and level of contamination with Salmonella of feed for finishing pigs produced in Switzerland—the impact of the production pathwa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5,100(1-3):289-310.

[16] Sophia Vlachou,Pantelis E Zoiopoulos,Eleftherios H Drosinos.Assessment of some hygienic parameters of animal feeds in Greece[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17(3 -4):331-337.

[17] JMyllykoski,M Lindstr?m,E Bekema,et al.Fur animal botulism hazard due to feed[J].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0 July 2010.

[18] P O Okelo,D DWagner,L E Carr,et al.Optimization of extrusion conditions for elimination of mesophilic bacteria during thermal processing of animal feed mash[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29(1-2):116-137.

[19] Dawn JBush,Matthew H Poore,Glenn M Rogers,et al.Effect of stacking method on Salmonella elimination from recycled poultry bedding[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3):571-578.

[20] Paulo Martins da Costa,Manuela Oliveira,Alexandra Bica,et al.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Enterococcus spp.and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poultry feed and feed ingredients[J].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7,120(1-2):122-131.

[21] Marion Bernardeau,Jean Paul Vernoux,Micheline Gueguen.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i in promoting growth in post- weaning Swiss m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2,77(1-2):19-27.

[22] Arturo Anadón,Maria Rosa Martínez- Larra?aga,Maria Aranzazu Martínez.Probiotics for animal nutri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Regulation and safety assessment[J].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6,45(1):91-95.

[23] Cecilia Santini,Loredana Baffoni,Francesca Gaggi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robiotic strains:An application as feed additives in poultry against Campylobacter jejun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8 April 2010.

[24] MeeKyung Kim,Sooyeon Kim,Seon Jong Yun,et al.Evaluation of PCDD/Fs characterization in animal feed and feed additives[J].Chemosphere,2007,69(3):381 -386.

[25] Li Yanxia,Chen Tongbin.Concentrations of additive arsenic in Beijing pig feeds and the residues in pig manure[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5,45(4):356-367.

[26] Cernochova,Jaroslav Vicar,Jitka Ulrichova,et al.Natural feed additive of Macleaya cordata:Safety assessment in rats a 90-day feeding experiment[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12):3721-3726.

[27] Philippe Becquet.EU assessment of enterococci as feed addi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3,88(2-3):247-254.

[28] K A Than,V Stevens,A Knill,et al.Plant- associated toxins in animal feed:Screening and confirmation assay development[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21(1 -2):5-21.

[29] A E Glenn.Mycotoxigenic Fusarium species in animal feed[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7(3-4):213-240.

[30] Didier Tardieu,Jean - Denis Bailly,Fabien Skiba,et al.Toxicokinetics of fumonisin B1 in turkey poults and tissue persistence after exposure to a diet containing the maximum European tolerance for fumonisins in avian feed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9):3213 -3218.

[31] Didier Tardieu,Jean - Denis Bailly,Imad Benlashehr,et al.Tissue persistence of fumonisin B1 in ducks and after exposure to a diet containing the maximum European tolerance for fumonisins in avian feeds[J].Chemico - 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9,182(2-3):239-244.

[32] Jean Pierre Jouany.Methods for preventing,decontaminating and minimizing the toxicity of mycotoxins in feed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7(3-4):342-362.

[33] J B Dixon,I Kannewischer,M G Tenorio Arvide,et al.Aflatoxin sequestration in animal feeds by quality-labeled smectite clays:An introductory plan[J].Applied Clay Science,2008,40(1-4):201-208.

[34] Marijana Sokolovic',Borka ?impraga.Survey of trichothecene mycotoxins in grains and animal feed in Croatia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J].Food Control,2006,17(9):733 -740.

[35] E M Binder,L M Tan,L JChin,et al.Worldwide occurrence of mycotoxins in commodities,feeds and feed ingredient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7(3 - 4):265-282.

猜你喜歡
轉基因毒素添加劑
探秘轉基因
轉基因,你吃了嗎?
復合免疫親和柱凈化-UPLC-MS/MS測定飼料中黃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檢測中的研究進展
預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天然的轉基因天然的轉基因“工程師”及其對轉基因食品的意蘊
食品添加劑有多可怕?
會變魔術的添加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