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28例臨床分析

2012-01-25 08:51劉春枝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年12期
關鍵詞:光療腦病黃疸

劉春枝 馬 超

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簡稱高膽)是新生兒由于血中膽紅素水平增高而出現皮膚、鞏膜等黃染,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引起死亡或出現永久性神經系統后遺癥,如手足徐動癥、智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常導致嚴重后果。由于引起高膽的病因較為復雜,故明確病因,及時診治,對防治高膽紅素血癥,降低核黃疸發生率極為重要。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12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現就其臨床診治作一探討,以期能進行科學防治,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中85% 是以新生兒黃疸入院,15%為24h內因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或早產兒等入院,同時在住院期間發生新生兒黃疸。128例新生兒均符合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128例中,男85例,女43例,年齡1/2h~28d。血清總膽紅素 204~256μmol/L,52例 (占40.6%);~307/L 39例 (占30.5%); ~342μmol/L 14例(占10.9%); ~378μmol/L 7例 (占5.5%);410μmol/L 6例 (占 4.7%);~513μmol/L 4例 (占 3.1%);> 513 μmol/L 6例 (占4.7%),出生體重<1500g 18例,1500~2500g 41例,2500~4000g 60例;>4000g 9例;日齡<3天25例,天25例,3~7天58例,7~28天45例;孕周<37周30例,37~42周84例,>42周14例;自然分娩患兒89例,剖宮產患兒39例。

1.2 診斷標準 ①生后24h內出現黃疸;②血清膽紅素足月兒>221μmol/L,早產兒>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③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μmol/L,具備其中任何一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

1.3 高膽紅素血癥原因

生后24~48小時內即出現高膽者須除外圍產因素的影響,如母親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慢性心腎疾病、貧血等或有胎位、胎盤、臍帶的異?;驗榉亲匀环置?(如胎吸、臀位產、胎吸等),產前使用鎮靜劑等均可致宮內窘迫或生后窒息,易并發吸入綜合征、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128例中感染41例 (占32.0%,其中肺炎25例,臍炎13例,臍炎合并敗血癥3例);早產兒30例 (占23.4%);頭顱血腫8例 (占6.3%);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10例(占7.8%);新生兒硬腫癥2例 (占1.6%);ABO血型不合5例 (占3.9%);G-6PD缺乏癥1例 (占0.8%)。母乳性黃疸15例 (占11.71%)肝炎綜合征13例(10.15%);甲狀腺功能低下1例 (0.8%);其他或原因不明2例 (1.6%).

1.4 治療結果

根據患兒黃疸出現時間、程度及可能的病因,在積極進行原發病治療同時分別給予:①光療:置于波長425~475nm的藍光治療箱,嬰兒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免損傷視網膜,除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外,其余均裸露,根據病情持續照射時間10~72 h。②肝酶誘導劑:苯巴比妥每日3mg/kg,分3次口服,共3~5日;③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用5%碳酸氫鈉3~5 ml/kg。④靜脈輸注白蛋白或血漿:輸血漿每次10ml/kg或白蛋白lg/kg。⑤腎上腺皮質激素地塞米松0.2mg/kg.次。⑥嚴重感染或溶血者給靜脈用免疫球蛋白,用法為lg/kg,于24h內靜脈滴入,連用3天⑦中藥茵梔黃口服液,0.3ml/次,3次/日。連用5日。128例患兒采取以光療為主的綜合性治療,均取得滿意效果。除3例高膽合并敗血癥外,其余125例均治愈出院。黃疸開始消退時間為1~3d,黃疸完全消退為6~8d,住院天數8~15d,平均住院天數為9.2天。

3 討論

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約60%新生兒可出現不同程度黃疸,尤其是早期新生兒更為多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常由多因素所致,由于地區和診斷條件的不同,發病原因也存在較大差異[1]。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大約有5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一般血清膽紅素濃度足月兒不超過205μmol/L(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7μmol/L(15mg/dl),稱為生理性黃疸[2]。新生兒時期由于圍產、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病理性黃疸也不少見,當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205-256μmol/L時稱高膽紅素血癥 (簡稱高膽),且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新生兒膽紅素是血紅素的分解產物,約80%來源于血紅蛋白,由于胎兒血氧分壓低,紅細胞壽命短,以及肝臟和其他組織中血紅素及骨髓紅細胞前體較多等因素使得新生兒每日生產的膽紅素要明顯高于成人。同時由于新生兒出生時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早產兒白蛋白含量較低,從而影響了血中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使得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高。新生兒在胎內時膽紅素通過胎盤由母親肝臟進行代謝,生后臍帶結扎后即失去胎盤的功能,對膽紅素的廓清作用則必須由自身的肝臟來完成,這對于新生兒是一種新的必須的過程,且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逐漸適應。由于新生兒膽紅素的形成過多或過快,而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故當膽紅素的生成超過肝臟的清除能力時,膽紅素在血液中就會蓄積,從而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其中大部分黃疸可自然消退,少數則由于膽紅素的毒性,患兒血中膽紅素異常增高,除出現皮膚、鞏膜等黃染外,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 (核黃疸)[3],導致神經損害和功能殘疾,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的危害。從理論上講,膽紅素腦病是完全可預防的,從50年代人們開始認識到該病以來,經過了不斷努力,膽紅素腦病盡管已很少見,但仍有發生[4],故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及時、安全、有效、廉價的干預,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是國內外醫學界一直努力的方向。國內不少資料報道以黃疸為主訴入院者占同期住院新生兒的首位,可高達30~50%,而部分重癥患兒常于住院時已發生膽紅素腦病而失去治療的時機。在一些發達國家由于對高危兒進行了預防性治療,雖本癥已很少見,但其病情兇險,預后差,病死率仍極高。美國兒科學會 (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個新生兒黃疸干預指南[5],我國在2000年廣州召開的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上,也制訂了我國的黃疸干預推薦方案[6]。2004年美國兒科學會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制定了新的≥35周新生兒黃疸臨床診療指南[7,8]。強調了母乳喂養、黃疸出現時間、黃疸高危因素評估、嚴密隨訪和適時干預的重要性。強調對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系統和全面評估、進行緊密隨訪和在有指征時及時有效地處理的重要性。國內對核黃疸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何降低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的發生率,死亡率和致殘率是當務之急。在臨床實踐中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核黃疸的發生,對疑有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均應給予預防性光療。過去認為生理性黃疸多于生后2~3天出現黃疸,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血清膽紅素濃度平均峰值為103μmol/L(6mg/dl)最高不超過205μmol/L,(12mg/dl)。早產兒黃疸出現略遲,消退也較慢,膽紅素峰值平均為171μmol/L(10mg/dl),不超過256μmol/L(15mg/dl),但生理性黃疸程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如東方人較西方人高,母乳喂養兒較人工喂養兒高等。近年來隨著新生兒專業的迅速發展,新生兒專業醫師隊伍不斷壯大,對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如開展了微量血和經皮膽紅素檢測,對黃疸患兒進行細致觀察和膽紅素監測。對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的探討近年來國內外也有不少報道,但至今仍無統一的標準。我國對新生兒黃疸的隨訪工作還不夠重視,即使是在少數大城市的大型醫院,也尚未形成正規的新生兒黃疸隨訪制度,這也是導致我國目前膽紅素腦病高發的最重要的因素[9]。建立我國的新生兒黃疸隨訪制度,普及新生兒黃疸相關防治知識,應成為我們新生兒醫務工作者的重要責任。一旦確診即按高膽紅素血癥治療,由于我院也采用了這項措施,在治療12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無核黃疸癥狀出現。用肝酶誘導劑及光療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對照觀察,說明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對預防病理性黃疸的發生有顯著的意義,從而極大地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過去診斷高膽的步驟,多為從肉眼觀察到患兒出現較明顯的黃疸后,再查血膽紅素,不論日齡多少,超過205μmol/L才診為高膽,再進一步查找病因,因此尚未達到早期診斷和防治的目的。一般重癥高膽常發病較早,多于生后第一天即出現黃疸,此時膽紅素雖未達到205μmol/L,但已屬病理性黃疸。足月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足指標達到≥220.6μmol/L[10],128例高膽紅素血癥中以感染因素和圍生期因素為主,所以應加強感染的防治。同時要做好婦幼保健及圍生期工作,以減少或避免孕期或產時并發癥的發生,這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的關鍵所在。對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如果經過2~3天的治療而黃疸仍未消退者,應考慮是否有溶血病的可能,應及時作相應的檢查,以便盡快明確診斷,及早除去誘因,必要時給予輸血對癥治療。母嬰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兒溶血病也是高膽常見原因,其中ABO血型不合是我國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國外統計ABO血型不合約占出生數15%,有臨床癥狀者3%,我國統計ABO血型不合妊娠占總出生數的27.7%,其中20%發病,有臨床癥狀者5%,雖然發病率遠較Rh血型不合為高,但過去認為本病病情較輕,危害性不大,未引起足夠重視。本組5例ABO溶血病例均使用丙種球蛋白 (IVQG)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國外有報道對光療療效差者加用一次大劑量 (1g/kg)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 (IVQG)治療本病,可較快降低膽紅素的成功經驗,生后監測新生兒膽紅素并進行預防性光療等均可減輕病情,減少換血治療。近年來,國內外報道用大劑量靜脈用免疫球蛋白 (IGIV)治療新生兒溶血病取得顯著療效,大量免疫球蛋白進入體內可與單核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通過阻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Fc受體而發揮作用[11],大劑量IGIV治療新生兒ABO病已被普遍接受[12]。本組128例均以光療為主,無換血者,部分病例加用酶誘導劑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均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已較廣泛地開展經皮測膽紅素檢查技術,有利于連續監測,不僅起到篩查作用,同樣可預測高膽紅素血癥,本組有1例為G-6PD缺乏癥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后黃疸消退相對較慢。有人認為是由于藍光照射在氧化分解游離膽紅素的同時也有激活氧自由基的作用,而在氧自由基清除不足的情況下能使紅細胞膜受損,因此有G-6PD缺乏癥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黃疸消退速度較慢。故臨床中在光療前如加用了消除自由基和穩定紅細胞的藥物,退黃疸效果較為明顯。國外對所有高危兒生后均進行預防性光療3天,因而很少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核黃疸已極少見[13]。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在2011年提出了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14]。我們使用肝酶誘導劑及光療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對照觀察,說明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對預防病理性黃疸的發生有極顯著的意義,從而也能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有研究發現當新生兒處于低出生體質量、低氧血癥、低血糖、高熱、高碳酸血癥等病理狀態時,清蛋白與膽紅素聯合力降低,導致體內游離膽紅素增多。因游離膽紅素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與神經細胞聯結,發生核黃疸。故可通過檢測膽紅素/清蛋白 (B/A)值評估膽紅素腦病的危險因素[15],比值越低,則膽紅素蛋白聯結越牢固;比值越高,則膽紅素蛋白聯結越疏松,游離膽紅素水平越高,越易出現膽紅素腦病。近年來由于對母乳性黃疸的認識提高和大力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性黃疸的發病率有所增加,本組病例中4例為母乳性黃疸。關于母乳性黃疸60年代曾報道只占母乳喂養者1%,而到80年代則提高到8%,有的資料報道達30%,早發性母乳黃疸可增加喂奶次數,每2小時一次,增加腸蠕動,血膽紅素>256μmol/L時可予光療。晚發性母乳黃疸,為血膽紅素>256μmol/L,可暫停喂母乳3天,膽紅素于2~3天后可下降50%,以后再喂母乳,黃疸增高不明顯,直至自然消退。本組病例均采用停止母乳喂養3天的方法來降低血中膽紅素水平。由于母乳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專家認為黃疸時應終止母乳喂養。但由于母乳喂養不足常伴隨熱卡攝入不足和脫水可使黃疸加重,所以臨床醫師應鼓勵母親喂哺孩子,每天至少10次左右。通過增加喂哺頻率可降低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因而臨床醫師的建議對于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應促進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養,建立鑒定和評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方案,動態檢測生后24h內血清總膽紅素 (TSB)水平或經皮膽紅素 (TcB)水平。在患兒出院前,應對發生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系統的評估,并應對新生兒父母進行書面或口頭的新生兒黃疸知識宣教,建立有效的隨訪。對有治療指征的患兒應立即進行光療,有條件者可行換血治療。128例患兒均輔以微生態制劑治療,口服媽咪愛每日三次,每次1/3袋,媽咪愛散劑屬微生態制劑,內含乳酸培養物、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同時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鋅和礦物質鈣,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輔助退黃,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發生[16]。王金鈺[17]研究顯示,間斷藍光照射避免了藍光持續熱效應對患兒體溫波動、生理節奏、生活環境的長時間干擾和影響,既能使黃疸消退,又不致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和患兒的發育成長。

[1]Colletti JE,Kothari S,Jackson DM,et al.An em ergency medicine approach to neonatal hyperbilirμbinemia[J].Emerg M ed Clin North Am,2007,25(4):1117-1135.

[2]沈曉明,王衛平主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5

[3]張新利,肖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臟器損害[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4):254-256.

[4]Jμretschke LJ.Kernicterμs:Still a concern [J].Neonatal Netw 2005,24(2)2005,24(2):7-19.

[5]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Provisional committee for qμality improvement and sμbcommittee on hyperbilirμbinemia.Practice parameter:Management of hyperbilirμbinemia in the healthy term newborn[J].Pediatrics,1994 ,94(4):558 - 565.

[6]《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 (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4-187.

[7]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Practice Gμideline Sμbcommittee on Hyperbilirμbinemi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μ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8]New gμ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μbinemia in newborns [J].Adv Neonatal Care,2004,4(4):225.

[9]羅粹平.足月兒核黃疸4例報告[J].中國小兒血液,2002,7(3):124-126.

[10]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69

[11]陳光明,楊錫強,余加林.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溶血?。跩].新生兒科雜志,2002,4(17):185-187.

[12]吳秀芳.靜脈丙種球蛋白兩種方法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療效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7,22(6):362.

[13]馬加寶,陳凱主編.臨床新生兒學,第一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6。

[14]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中華兒科雜志,2011,39(3):185

[15]Ahlfors CE.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μsion in jaμndiced newborns[J].Pediatrics,1994,93(3):488-494.

[16]閆魂娟.微生態制劑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8,20(1):77-79

[17]王金鈺.多次短時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7,15(3):77.

猜你喜歡
光療腦病黃疸
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不同光療策略的臨床效果研究
發育性癲癇性腦病75型家系的遺傳學分析
新生兒黃疸治療箱常見故障處置及預防性維護實踐
魯曉嵐:黃疸
MRI,CT檢查診斷酒依賴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腦病的效果對比
丙種球蛋白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臨床療效
碳氧血紅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性黃疸中的臨床意義
強光療與傳統光療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及安全性的比較/
中藥有效組(成)分配伍防治腦病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全面護理干預聯合藥物治療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腦病8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