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性質及辨析

2012-01-28 02:42張天虹
中國檢察官 2012年14期
關鍵詞:肇事罪交通肇事交通事故

文◎張天虹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性質及辨析

文◎張天虹*

編者按:風險社會中,交通肇事成為人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社會現象。如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逃逸致人死亡,量刑情節的適用等相關問題,是司法實踐中面臨的疑難工作。例如,行為人駕駛機動車致一人重傷后,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經鑒定其對事故負主要責任;此種情況下,除對逃逸情節的性質辨析外,還需注意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的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認定的異同,以免出現雙重評價的現象。有的行為人肇事后,見四周無人便將行為人拉到一偏僻處拋棄,導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此時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與一般故意殺人罪的界限、以及如何處罰,一直是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交通肇事后,行為人逃逸的情況非常復雜。本期專題,詳細探討上述相關問題,以期能為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交通肇事罪屬于行政犯或法定犯,即須先存在交通肇事的行政違法,才能再進一步確定此種行為是否存著追究犯罪的可能。交通肇事罪雙重違法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道路交通安全法與刑法之間的關系,嚴格區分兩部法律在法律術語、責任內涵上的不同意義,從而正確認定刑事責任。

一、逃逸的類型

逃逸,從漢語語義上講有逃跑之意。交通事故中的逃逸,是指行為人(車輛駕駛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由于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是車輛駕駛人之間或車輛駕駛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混合過錯而發生,具有偶然性、復雜性,交通事故并非帶來責任追究,因而,逃逸的情況也比較復雜。實踐中有因駕駛人的過錯導致交通事故發生,駕駛人欲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的;也有因相對人的過錯導致交通事故,駕駛人由于怕麻煩而逃逸的;還有因雙方混合過錯導致交通事故,駕駛人因懼怕承擔法律責任而逃逸的,等等。為了準確理解交通肇事中的逃逸,有必要對交通事故發生后的逃逸行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一)法律性質角度的分類

從法律規定看,可以將逃逸分為行政法上的逃逸和刑法上的逃逸。所謂行政法上的逃逸,指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規定的、追究交通事故行政責任的逃逸。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共有三處涉及逃逸。其中,第71條規定:“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事故現場目擊人員和其他知情人員應當向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或者交通警察舉報。舉報屬實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給予獎勵?!钡?9條第(三)項規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對行為人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第101條規定,對于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且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梢?,除第71條外,行為人如果實施了其他兩個條文規定的逃逸行為,應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2004年4月30日頒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2條第1款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贝颂幰幎ǖ奶右?,盡管要求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其責任內容仍然應當理解為行政責任。

行政管理的價值,既要考慮安全,同時也要考慮效率,而且往往是效率優先的價值取向。因此,為了交通管理的效率,當一個交通事故發生后,法律賦予與交通事故相關的駕駛人保護現場、及時報警、救助傷員等義務,就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合理性。因為,行為人的逃逸,不僅使損失擴大或者使傷員因得不到救助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而且使交通管理部門難以判斷交通事故的原因,造成交通糾紛解決的困難,尤其是作為受害人一方的賠償問題得不到解決,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不履行義務就應當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根據法律規定,交通管理機關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暫扣或者吊銷機動車駕駛證、拘留。因此,對于逃逸行為,可以根據當事人過錯大小給予行政處罰。

所謂刑法上的逃逸,即刑法或者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解釋規定的、為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逃逸行為。我國刑法第133條在規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罪狀后,同時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弊罡呷嗣穹ㄔ河?000年11月10日頒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 《解釋》)第3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第5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此外,《解釋》第2條第2款還將逃逸行為作為定罪情節加以規定,即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構成交通肇事罪。

(二)定罪量刑角度的分類

從定罪量刑的角度看,刑法上的逃逸,包括定罪情節的逃逸和量刑情節的逃逸兩種情況。前者指《解釋》第2條第2款規定的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情況;后者指刑法第133條規定的“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況。

(三)逃逸內容角度的分類

從行為人逃逸的內容看,有(1)單純逃逸,即對事故發生沒有任何責任而離開現場的行為;(2)逃避法律責任的逃逸,負有事故責任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3)逃避救助義務的逃逸,即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使被害人處于可能死亡的危險狀態,行為人逃避(法律追究和)救助義務而逃離的行為;(4)制造新的具體危險的逃逸,即在已經造成事故的情況下,不履行停車、報警等義務,而是繼續駕車逃跑從而造成新的交通事故的行為。

二、逃逸的性質及認定

(一)作為定罪情節的逃逸

一般情況下,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造成一人以上、不足三人的重傷,是不負刑事責任的,這既是刑法謙抑性的體現,也是我國刑法在風險社會特殊背景下恰當地處理一般過失犯罪與交通過失犯罪之間關系的結果。同時,不追究刑事責任,也是基于行為人基本履行了作為駕駛人的義務,主觀惡性不大和交通事故易于處理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雖未造成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傷的結果,但情節十分惡劣的,理應追究刑事責任。對于那些對事故發生負有全部或主要責任、且給被害人造成重傷的行為人而言,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義務,就是一個強制性的要求。因此,《解釋》第2條第(六)項規定的“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毋寧理解為決定交通肇事罪是否成立的定罪情節。換言之,如果行為人在交通事故發生后,沒有逃離事故現場,而是及時報警、等待處理,盡管沒有完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義務,也可以視為不具備定罪情節而不以犯罪論處。

(二)作為量刑情節的逃逸

1.“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根據《解釋》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已經具備了犯罪構成的主客觀要件,構成了交通肇事罪,然后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如果僅僅機械地理解《解釋》的規定,可能導致法理上的沖突。因為,這里單純的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是否成立沒有關系,僅僅是交通肇事罪成立后的“事后行為”。這一“事后”的逃逸行為,從主觀上看,行為人目的在于逃避法律追究;從客觀上講,行為人實施了逃離事故現場、隱匿或者其他致使交通管理部門查處困難等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該逃逸行為屬于交通肇事犯罪成立后行為人對于犯罪的態度。對于犯罪的事后態度,司法實踐中一般作為量刑的酌定情節,在法定刑幅度內酌情從嚴或從寬處罰,斷無加重法定刑的理由。從法理上講,行為人“犯罪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為。正因為如此,自首成為法定的從寬處罰情節?!保?]應當認為,立法者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法定刑加重的情節,絕不是指交通肇事后的單純逃逸,而應另有其意。張明楷教授認為,“由于行為人的先前行為(包括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行為)使他人生命處于危險狀態,產生了作為義務,不履行作為義務的行為,當然能夠成為法定刑升格的根據。所以,應當以不救助被害人(不作為)為核心理解和認定逃逸?!保?]筆者基本同意這一理解。但是,還應當將其與作為定罪情節的逃逸加以區別。也就是說,作為法定刑升格根據的“逃逸”,只能是構成犯罪的交通肇事行為(先前行為),仍然使他人生命處于危險狀態,行為人應當且能夠履行該救助義務而不履行的情形。對于尚不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違法行為(先行行為),使他人的生命處于危險狀態,行為人應當且能夠履行救助義務而不履行的,最終被害人未發生死亡結果或者死亡結果與行為人的不救助行為沒有因果關系的,只能認為屬于《解釋》第2條第2款第(六)項規定的“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定罪情節。也只有如此,才不僅使“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與刑法第133條規定的“其他特別惡劣情節”具有等價值性,而且使對法律的解釋得以協調。

2.“因逃逸致人死亡”?!耙蛱右葜氯怂劳觥?,按照《解釋》第5條的規定,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由于刑法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這里的逃逸,比之前述“交通肇事后逃逸”,應當具有不同的內涵和更嚴重的性質。

刑法學界對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與《解釋》的字面規定相同,即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二是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不顧被害人的死活,在逃跑的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肇事,即同種交通肇事罪的情形;[3]三是在認定逃逸致人死亡時,逃逸前的行為必須以構成交通肇事罪且行為人對被害人負有救助的義務為前提,被害人的死亡是因行為人的逃逸行為所引起,該行為人的不救助行為可能同時觸犯遺棄罪、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對此應按照想象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4]筆者認為,對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確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引起先前交通肇事中的被害人的死亡,而應當擴大到包括因逃逸再次過失地引起其他人的死亡的情況。為此,“逃逸致人死亡”應當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因逃逸而使先前交通肇事的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其成立條件應當包括:(1)行為人先行的違法行為使被害人遭受一定的身體損害(重傷);(2)行為人有救助被害人以避免死亡結果發生的義務;(3)行為人能夠履行該義務而故意不履行;(4)被害人因行為人沒有履行該義務而死亡。如A駕駛機動車在某國道的偏僻處將B撞傷,在明知不救助A必將死亡的情況下,毅然放棄救助而逃逸,最終B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A就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應當適用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另外,當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但該行為造成的結果中包含被害人傷害的情況,如果此時行為人逃逸因而致人死亡的,也屬于 “因逃逸致人死亡”。如C駕駛機動車將D、E撞倒,D當場死亡,E則受到重創,在明知不救助E必將死亡的情況下,放棄救助而逃逸,最終E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C的行為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從中可以看出,行為人的救助行為是避免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唯一措施。如果行為人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一人受傷,受到傷害的被害人并未死亡或者因他人的行為而獲救,則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則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應適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

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行為人的先行行為是否必須構成犯罪?筆者認為未必要以構成犯罪為前提。因為該種情況的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基本沒有區別,只是考慮到該行為發生在高風險的交通運輸過程中,將其規定在交通肇事罪法條中,以交通肇事的重罪論處,完全可以實現保護法益的初衷。[5]

第二,交通肇事后逃逸再次過失地引起其他人的死亡。

其成立條件應當包括:(1)行為人的先行行為已經構成了交通肇事罪;(2)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實施了駕駛機動車逃逸的行為;(3)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進而過失將他人撞死。這種二次交通肇事的行為,有人認為按照同種數罪并罰即可。但如此一來,就人為地限制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人”的范圍。同時,二次交通肇事的危害性要遠遠大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因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僅僅是逃避了對受傷者的救助義務,而二次交通肇事的行為人不僅逃避了行政法上的義務和欲逃避刑事法律責任追究,而且創造了新的具體危險,且造成了嚴重結果,如果不以重刑處罰,則難以實現罪刑均衡。

三、逃逸與責任

交通肇事逃逸與責任的關系比較混亂,具體體現為司法實踐中將行政法的責任與刑事責任相混淆。如段某醉酒后無證超速駕駛小型普通客車由南向北行駛至某路段時,與同向行駛的趙某駕駛的重型半掛車尾部左側發生碰撞,造成段某及其車上胡某、王某當場死亡,張某受傷,兩車不同程度損壞的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趙某駕車離開事故現場,于次日被抓獲。交警隊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趙某、段某負事故同等責任。某法院依據該事故認定書追究了趙某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責任。這個結論顯然是錯誤的。按照現行法律,交通事故認定書中所認定的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責任,只是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是否具備承擔刑事責任客觀基礎的一個證據。事故認定書在訴訟中不屬于免證事項,如果存在較充分的相反證據,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責任分配也可以被推翻,司法機關可以根據全案的證據重新認定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責任。換言之,行為人因逃逸所承擔的責任,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刑事責任,行為人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必須根據該罪的犯罪構成主客觀方面進行檢驗,才能最終確定。

注釋:

[1][2]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34頁。

[3]劉艷紅:“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個案研究”,載陳興良主編:《刑事法判例》第2卷第423-424頁。

[4]同[2]第 635 頁。

[5]學術界也有學者認為,交通肇事罪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看作為故意犯罪。參見黎宏:“‘共同過失正犯’質疑”,載《人民檢察》2007年第14期,第27頁。這也是為什么有學者建議增設新罪名的原因。參見陳結淼“刑法應增設交通肇事逃逸罪”,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31卷第2期。

*山西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030006]

猜你喜歡
肇事罪交通肇事交通事故
不同尋常的交通事故
預防交通事故
復雜罪過:交通肇事罪共犯的理論支撐
“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認定——以張某某交通肇事抗訴案為例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實踐與探討
多種刑事偵查技術認定同一起交通肇事
特殊痕跡檢驗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應用研究
規范保護目的下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理解
間接處罰之禁止——以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中的賠償因素為中心展開
基于認知的考察:“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