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對職務犯罪案件行賄人的審訊謀略
——以行賄人的心理動態為視角

2012-01-28 08:31楊杰謝連燊
中國檢察官 2012年21期
關鍵詞:僥幸心理戒備行賄人

文◎楊杰謝連燊

論對職務犯罪案件行賄人的審訊謀略
——以行賄人的心理動態為視角

文◎楊杰*謝連燊*

行賄人的心理動態,是指在職務犯罪偵查活動中,行賄人隨著審訊活動的開展,對偵查人員、審訊環境、審訊事項所作出心理反應的過程。在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中,行賄人的口供是確定受賄人、查清行賄人與受賄人之間經濟往來的關鍵。在對行賄人的審訊活動中,如何突破行賄人,獲取其有利口供是案件開展的重要基礎;而掌握行賄人的心理動態,進而取得行賄人的信任,促使其配合偵查人員工作是審訊活動開展的前提。面對偵查人員,有的行賄人積極配合偵查機關交代犯罪事實,有的行賄人消極抗拒交代。因此,發掘行賄人消極抗拒的心理障礙,因勢利導,對癥下藥,促使其積極配合交代犯罪事實成為審訊活動的重要謀略。

一、行賄人對抗偵查的心理障礙

(一)畏罪心理

畏罪的恐懼心理是行賄人懼怕罪行暴露而受到懲罰的一種心理。畏罪心理源于:怕罪行暴露受到法律的懲處;怕影響到關系人的利益和聲譽;怕以后的業務無法開展,遭到打擊報復。畏罪心理是行賄人普遍的心理態度,其面對可能會受到的懲罰,害怕和恐懼心理困擾著自己。在審訊時常表現為:拒絕回答。認為說多錯多,甚至連一些沒有關聯性的問題也拒絕回答;反復無常。既明白自己所面臨的處罰,又不愿意接受現實,導致供述不穩定;言行異常。表現為情緒激動,以絕食、自殘等激烈手段對抗審查,或者木然沉默,消極對待。

(二)優勢心理

優勢心理是行賄人因身份地位特殊而形成的心理態勢。行賄人的優勢心理源于:過高估計了關系網、保護傘的作用;認為自己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偵查人員奈何不了他。在審訊中表現為不認真思考自己的犯罪問題,以沉默寡言、漫不經心或心事重重、表情凝重等方式應對審訊。因此對審訊能拖就拖,心理狀態比較穩定、頑固拖不過就避重就輕供述些違紀事實敷衍應付。

(三)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行賄人自以為能夠脫逃法律懲處的主觀心理狀態。僥幸心理源于:認為作案手法高明、隱秘性強,不會留下證據;相信受賄人不會出賣自己;對檢察機關的辦案方式有所了解,認為只要不說就拿其沒辦法。僥幸心理外在表現為,有的緘默不語;有的以守為攻,態度蠻橫,大喊大叫,公開頂撞;有的假裝冤枉,泣不成聲,喊冤叫屈;有的裝瘋賣傻,逃避訊問。

(四)戒備心理

戒備心理是行賄人對審訊保持高度戒備和警覺的心理狀態,也是人自衛的本能反應。戒備心理源于:對偵查人員不信任,將政策性教育當成是引其上鉤的誘餌;內心的畏罪心理作祟,怕禍從口出。在審訊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由于畏罪和防御本能的需要,因而始終保持著戒備和警覺。戒備心理表現為:不主動開口,即使開口也是經過周密考慮,惜字如金;留心觀察偵查人員的言行舉止,多方揣測偵查人員的意圖和掌握事實的情況。

(五)對抗心理

對抗心理是行賄人對偵查機關不信任、敵視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抗心理源于:認為是競爭對手利用偵查機關打擊自己;偵查人員審訊的方式方法令行賄人反感,產生對抗情緒。對抗心理表現為:情緒激動,暴躁對抗,行為過激;喊冤叫屈、發泄不滿;反應冷淡,不予理睬。

二、行賄人對抗偵查的原因分析

(一)趨利避害的本性心理

行賄人的心理障礙,無論是畏罪心理,還是僥幸心理、戒備心理,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行賄人內心一旦確認供述犯罪是一種“害”,而消極抗拒審訊能夠逃脫罪責的話,那么其將會作出“趨利避害”的抉擇。

(二)藐視法律的抗拒心理

行賄人有的因工作的關系,建立起很多的關系網,認為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足以為其保駕護航;有的因辦事的習慣,認為社會上辦事情都是以錢開路,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有的因社會閱歷廣,接觸關系層面高,瞧不起偵查人員,認為偵查人員不夠資格對其問話。上述所講的藐視法律多由于行賄人的優勢心理、對抗心理導致。

(三)不連累他人的義氣心理

一些行賄人在社會上講究兄弟義氣,認為“兄長有情義薄天,弟兄友誼永不變”,很多關系在業務上幫了自己,所以不能夠出賣兄弟感情;有的認為“仇敵三千奈我何,只為兄弟戰今生”,甚至有些行賄人通過燒香發誓的方式確定不出賣兄弟。這些行賄人的心理障礙表現為畏罪心理、僥幸心理和戒備心理,其寧愿自己承擔責任,也不愿意自己的行為牽連關系人。

三、促成行賄人積極配合的審訊謀略

(一)在認知上促使行賄人悔罪

1.風險提示。風險提示目的在于利用法律的威懾作用,增強行賄人內心的恐懼和壓力,動搖其內心觀念,改變原有認知,促其認罪伏法。例如通過渲染所有犯罪都要受到處罰的情景,強調行賄人自己的行為也難逃法網,如果其不配合偵查將可能存在加重處罰的風險,從而促其認識到只有主動交代才是出路。

2.案例提示。案例提示的目的在于利用司法實踐中的判例,將犯罪嫌疑人認罪態度不同,而處罰差距較大的案例進行對比,使行賄人將自己行為植入相關案例中進行比較,通過評估而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

3.獲利提示。獲利提示的前提是要堅定行賄人涉及的問題應受處罰是不可避免的,在此基礎上,偵查人員利用法律規定的“自首”、“立功”、“強制措施”的使用和變更、刑事處罰等信息,讓行賄人感受到只有配合偵查才有出路,從而改變行賄人對“利”與“害”的認識,促使其在認知上選擇合作以悔罪。

(二)在情感上取得行賄人信任

1.成長經歷信任。成長經歷信任,是指通過與行賄人分享其創業的成長經歷,引發其對某些問題的共鳴,從而達成共識的一種情感交流方法。很多行賄人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但其成長經歷是通過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奮斗起來的。其成長包含著心酸和淚水,也造就了今天成功的喜悅與自豪。因此,偵查人員通過與行賄人分享其成長過程,強調早期生活經歷對其性格的形成和犯罪的不利影響,引發其對創業階段的感嘆,從而轉變之前內心消極對抗情緒,拉近雙方的距離,為溝通打下良好基礎。

2.社會環境信任。社會環境信任是指將行賄人的行為入整個社會環境中進行評價,通過社會比較,對行賄人的行為給予合理化解釋,化解其自身罪惡感壓力,從而在內心上認可偵查人員的情感交流方法。比如某供貨商張某在接受審訊時,認為“行賄在其行業是一種潛規則,更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現在對其一人進行審查不公平,因此堅定信念抗拒交代。偵查人員通過“社會環境信任”交流方法,使其明白行業潛規則不能代替法律,即使事出有因,法律也是持否定評價的。同時從該行業制度性缺陷消除其內心的負罪感,進而配合偵查人員交代問題。

3.家庭溫情信任。家庭溫情信任是指行賄人由于接受審訊而人身自由受限制,其內心會涌現對家庭溫情的思念。偵查人員通過家庭責任、家庭評價等方式,促使其為家庭因素選擇交代的情感交流方法。如有的行賄人因為上有高齡父母,擔心自己出事影響父母身體;有的因為家有幼兒,擔心自己出事無人照顧。對此,應因勢利導,讓行賄人將家庭溫情與行賄事實進行比較,同時消除其交代事實的內心顧慮,讓其感受到只有積極交代才有出路。

(三)在結果上給予行賄人以抉擇

1.重罪寬松法。是指行賄人的行為涉嫌犯罪或者可能會出現對行賄人較為不利的后果,偵查人員通過放松行賄人心理,讓其感受到出路從而配合交代問題的方法。通常行賄人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定認識并呈現畏罪情緒時,偵查人員要通過環境氛圍渲染,讓行賄人感覺不交代不行,同時再從法律層面及相關案例讓其感受到配合交代所擁有的出路,讓行賄人在緊張——放松的精神狀態中調整心理狀態,最終交代其問題。

2.輕罪重壓法。是指行賄人的行為有可能不涉嫌犯罪或者犯罪情節較輕,但又不肯配合交代的情況下,偵查人員通過對行賄人進行施壓,令其配合交代問題的方法。審訊時,有的行賄人出于僥幸或者戒備心理,不愿意配合交代問題。偵查人員通過呈現該類案件最嚴厲的法律后果,讓其感受到如果不配合交代,其行為在法律上的處理、對家庭和自己將會造成的嚴重影響,讓行賄人感受到壓力,促其積極面對問題。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510037]

猜你喜歡
僥幸心理戒備行賄人
行賄人末路
行賄人末路
之所以
遏制酒后駕駛僥幸心理
搭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