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km陪農民工回家

2012-02-08 06:58趙艷明
大眾DV 2012年2期
關鍵詞:攝制組摩托摩托車

趙艷明

近幾年春節前夕,珠三角地區有超過10萬農民工選擇騎摩托車回家過年,形成蔚為壯觀的摩托大軍,引發了多方媒體的關注。2011年1月24日,上?!稏|方早報》副總編常河率領兩名攝像師、一名攝影記者、一名文字記者的五人組,追隨了汪正年等五人三輛摩托車,從打工地廣東肇慶到老家貴州石阡的五天四夜之旅。2011年1月29日,《東方早報》用了八個版面詳細報道了他們的千里回家路。而更為震撼的影像敘述,都記錄在了紀錄片《1350km》之中。

關照中國農民工的回家路

每年春節期間,春運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因為中國不只有數以萬計身在異鄉的學生、游子,還有2.5億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農民工,這些流動人口每年都要在春節前后匯集成世界上最龐大的人類大遷徙。據報道稱,2012年春運的人流將超過30億次。

春運故事年年有,以往鐵路一直是春運的焦點,而珠三角的一些農民工們卻因“買票難、買票貴”選擇騎著摩托回家,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聚焦以汪正年夫婦為代表的這樣一個家庭,跟隨他們的旅途去接近“摩托大軍”、關照中國農民工的回家之路,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選題,更是主流媒體應有的責任和態度。

跟其他騎摩托回家的人不同的是,汪正年夫婦等人的歸途異常遙遠和艱辛。許多打工者家住廣西、湖南一帶,從廣東騎摩托回家大概十幾個小時;而汪正年等人老家卻在貴州,不僅路途遠、氣溫低、而且地處高原,路難行,常伴雨雪。本來計劃三天兩夜的行程,因路上各種意外狀況最后成了五天四夜。到達貴州老家后,車上計程器的數字顯示為“1350”,也就是汪正年等五人已經駕著摩托騎行了1350公里,這就是本片片名之由來。

報社主編打造的紀錄片

導演常河介紹說,他們從開拍前一年就關注到了珠三角地區的春運“摩托大軍”,計劃做一個新聞選題,并用了將近一年時間做各方面準備,最終鎖定了汪正年等五人作為跟拍對象。作為紙媒的副主編,常河的想法是在《東方早報》上做專題報道,其副產品是利用所拍影像素材做一部五分鐘的流媒體短片。所謂“流媒體”,也即流式多媒體影像,主要是傳統紙媒為適應在全媒體時代里網絡傳播的要求而制作的影像視頻,是媒介融合大趨勢下的產物。于是,影像視頻不再是電視臺的專利,也是傳統紙媒能夠利用的報道形式。目前在“東方早報網”上,除了各種圖文并茂的新聞資訊,視頻、紀錄片欄目也占據了重要的陣地。如今,運用文字、圖片、視頻、音效、動畫、特技等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的融合報道,并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平臺,已經成為當下媒體人的自覺追求。所以我們看到這部《1350km》的影片出自一家報社的主編之手,實不足為怪。

這部被稱為《幸福在路上》的五分鐘預告片,對汪正年等人的摩托之旅有了一個全景式的概述。自從這部短片被放在網絡平臺上,就迅速被各大視頻網站轉載,點擊率居高不下。很多網友表示希望向汪正年一家捐款;也吸引了多家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的后續報道,包括央視“看見”欄目,在此基礎上制作了一期名為《開往春天的摩托》的節目。

而更原汁原味的點滴記錄都在長片《1350km》之中。五分鐘的短片根本無法形容五天四夜的歷險和千頭萬緒的心情,常河說,他們拍攝了80多個小時的素材,素材量足夠支撐起一部紀錄長片了,他們不想舍棄這么好的故事。于是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剪輯和后期制作,一部時長為52分鐘的紀錄長片應運而生。常河認為,雖然素材量很大,但他們也不想做太長的片子。在沒有剪進成片的素材中他們忍痛割愛了很多有趣的片段,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紀錄片想說的東西太多,內容過雜,最終導致觀眾對影片產生疲倦感,大大降低其傳播力,這樣的影片絕不在少數??傊?,寧少勿多、寧缺毋濫。

在這一點上,《1350km》做得相當不錯。開場言簡意賅、直奔“回家”的主題;路上面臨著一個又一個困難的克服,敘述順序和情節片段的銜接都比較合理,不乏重點和高潮;全片主線清晰,充滿著對回家團聚的期盼和憧憬之情;結尾在過年的喜慶氛圍中結束,也使得觀眾對影片產生了應有的情感共鳴。常河說,對于他的團隊,最困難的是,如何用影像的方式講好一個故事??磥?,在該片的故事化結構上,導演是頗下了一番工夫的。

該片一完成就在2011年第八屆中國CIFF獨立影像年度展上進行展映,并入圍了2012年的法國戛納電視節。對于常河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成績相當斐然。這不僅是因為該片題材非常重要,結構和時長都恰到好處,而且其拍攝手法和創作風格也是十分獨到的。

Gopro與主觀鏡頭

2011年7月10日晚,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觀看《1350km》首映的一位觀眾說,看這部影片好似在電玩城里開賽車,對加速、剎車、拐彎、路滑的感覺都如身臨其境。特別是有兩個段落,一是有只小狗橫穿馬路,從急行的摩托車前跑過;另一是摩托車行駛在結冰的路面上,三輛摩托車一起接二連三地滑到,全場觀眾都驚呼起來,仿佛自己就是騎摩托的人一般。觀眾的這種感同身受同本片所采用的獨特的拍攝手法和主觀視角鏡頭是分不開的。

常河說,想要捕捉到汪正年等人在行駛路上的最關鍵的畫面,傳達最直觀的感受,僅僅靠攝制組開著汽車跟在摩托車隊后面是無法做到的,即便是最專業、最敬業的攝影師也無法保證距離變化等突發狀況給拍攝帶來的影響。他們為各種拍攝方案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后來受到英國《衛報》的華裔攝影師張丹的啟發,常河他們最終選定的拍攝方案是:使用Gopro HD Hero運動攝像機進行拍攝。

Gopro締造了著名的HD Hero系列小型攝像機產品,只有冰塊大小,配備了防水外殼和支架,不僅可以隨意綁在頭上、手上等任何地方和廣角度進行拍攝,其外殼還使之具有抗打、抗摔、抗風雪雨露的能力。不過最重要的也是Gopro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這種攝像機建立了一種新的人和機的關系——攝像機以一種可固定、可穿戴的方式,實現了合二為一,真正成為人體感官的延伸,使拍攝者獲得了主觀鏡頭的呈現,也就更容易地記錄和保存重要的人生時刻。當然,高質量的畫面也是必要的,否則,Gopro也站不住腳跟。

Gopro HD Hero固然大名鼎鼎,但在國內視頻拍攝的運用還十分少見。而Gopro對于《1350km》的拍攝再合適不過,因為該片大部分都是講述駕摩托車行駛的路途,且路上常伴有雨雪等惡劣天氣。攝制組用了三個Gopro攝像頭:一個Gopro夾在汪正年的頭盔上,拍攝前行道路;一個架在摩托車頭前,反觀汪正年;第三個放置于攝制組駕駛的汽車前端,對摩托車隊跟蹤拍攝。此外攝制組還充分展現了紙媒記者的本色,使用了佳能EOS系列的5D MarkⅡ和1D Mark Ⅳ進行其他活動的拍攝,不僅獲得了高畫質,也將成本預算大大降低了。當然,使用高清單反機拍視頻,也是得到了很多制作人的肯定和偏愛的,不僅是因為它的低成本和便攜,還因其特有的大尺寸傳感器能夠獲得電影般的高品質畫面效果。

本片在拍攝風格上,充分利用Gopro的優勢,采用了許多主觀鏡頭的畫面,因此觀眾才會獲得了第一人稱視角的獨特體驗。這也是本片的創作特點,使用第一人稱敘述,讓拍攝對象汪正年成為作者之一,看上去似乎是汪正年給觀眾們講述“我們”騎摩托回家的故事,而非《東方早報》攝制組向觀眾們講述“他們”回家的歸途。

農民工群體在主流媒體上的再現,一直是作為一個“他者”形象出現的。常河導演的這部影片,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主流媒體的傳統,讓作為“他者”的農民工自己掌握攝像機,自我表達,講述自己的故事。但這絕非農民工的“自我民族志”影像,而是特有拍攝手法操作下的一種不自覺呈現。從這點來說,本片并不具備革命性的意義。

幸福的?憂傷的?

如何看待拍攝對象?這是每一個紀錄片導演都要面對的問題。導演和拍攝者之間要有相互信任和合作的關系,這給紀錄片增加了道德考慮的層面。譬如說,導演及攝制組在籌備工作中就應該考慮到,汪正年等人在駕駛摩托回家的五天四夜中,可能會遭遇惡劣天氣、道路交通或其他突發狀況,萬一他們出了意外,攝制組應該怎么辦?是恪守拍攝者的職責、忠于記錄,還是放棄拍攝、救人要緊?

對于這個問題,常河導演給出的方案是,攝制組五個人中要留一人堅守拍攝,其他四人必須去救人。雖然影片希望以一種直接電影的方式加以呈現,但如果汪正年等人在路上出現意外情況的時候,攝制組勢必施以援手、參與其中。這是不容置疑的,因為他們的身份首先是作為社會的人,其次才是作為媒體工作者和攝制組。這就體現在影片的人文關懷精神始終是第一位的。另外,常河還介紹說,為了以防萬一,他給攝制組成員和被拍者都買了保險;駕駛車輛的性能條件也是過硬的,力求旅途中萬無一失。

在實際路途中,汪正年等人確實幾番遭遇突發狀況,各種艱難險阻可以在觀看《1350km》時充分領略到。他們在廣西桂林附近行駛了一段40公里的一邊是裸露山體、一邊是懸崖、還有落石和急彎的魔鬼山路,不管是對體力還是對身體都是極大的壓迫,更不必說路上多次出現的機車故障和因路滑導致的車翻人倒。到了貴州境內,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因路面結冰嚴重,摩托車很難控制,領騎的汪長軍發生側翻,夫婦倆滑出兩米開外,緊隨其后的魯朝軍緊急剎車,同樣人仰馬翻,相距不遠的汪正年也沒能幸免,五個人、三輛摩托車一起摔在地上,成了整個旅程中最慘烈的一幕。由于天氣寒冷,滴水成冰,汪正年和魯朝軍的衣服都結冰了,車頭和頭盔也都覆蓋了一層冰,輕輕拍打,冰塊脫落一地,叫人唏噓不已。眼看家鄉石阡近在咫尺,歸鄉之情愈是急切,卻因走岔了路白白耽誤大半天,只能在外再住一宿。他們為防路滑,別出心裁地用秸稈搓成草繩編在輪胎和鞋子上。經過五天四夜的長途跋涉,汪正年等五人終于回到盼望已久的家中,而這時候在鞭炮齊鳴聲中也充溢著過年團聚的喜慶。

影片的整個基調是,為了回家過年,為了這個家,這頓年夜飯,這番團聚,生活再辛苦、歸程再奔波也是值得的,正所謂“幸福在路上”,他們騎著的是“開往春天的摩托”。然而,縱觀整部影片所展現的他們的旅程卻毫無幸??裳?,有的只是生活的無奈和心酸。

另外一部近年來獲得了多項國際大獎的紀錄片《歸途列車》,講述的也是老家四川、在廣州打工的農民工夫婦每年春節回家的故事,不一樣的是,《歸途列車》里的農民工是坐火車回家。讓人印象尤為深刻和揪心的一幕是,在2008年春節期間因南方雪災導致鐵路線路中斷的廣州火車站,數十萬人聚集一起,躁動不安,焦急茫然地等待歸途列車,伴隨著時有發生的踩踏事件。在春運期間的綠皮車廂里,人們像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所有人的尊嚴都不復存在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由于買火車票難、許多地方鐵路無法達到、汽車票漲價等原因,廣東農民工選擇騎摩托回家的人越來越多,摩托大軍也日趨龐大。1350公里,這在那些騎摩托回家的人中也已經是一個相當長的旅程了,更不必說路上遭遇的各種意外情況之多。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農民工,就沒有今日中國經濟騰飛之奇跡,農民工為中國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重大貢獻,卻也承受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難以抹平的傷痛。國家的繁榮富強能夠給予他們多少呢?我們看到,火車提速了,高鐵建成了,道路越修越好,可是結構性的失衡依然存在,仍然有那么多農民工們選擇辛苦的、危險的、但卻省錢的摩托車回家。我們是否能夠多為他們做些什么?

感謝常河的攝制組,陪伴農民工走完1350公里,并通過影片讓人們了解他們的憂傷回家之路。

[責任編輯:石文燕]

猜你喜歡
攝制組摩托摩托車
開摩托車的閃電小雞
理性思維 辯證思考
小摩托參賽
就能幫到這里了,企鵝們,加油
影視劇中的無人機
在高溫與嚴寒之間
圖侃天下
身無分文
My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teacher in China
有心與無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