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夷、叔齊評說

2012-02-16 00:50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周武王伯夷歷史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歷史學研究

伯夷、叔齊評說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兄弟讓國,避紂北海之濱;對周武王叩馬諫伐殷商和恥食周粟而死,表現了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的道德精神,是儒學的先驅,是孔子思想的來源之一;在歷史上影響和培育了一大批愛國的志士仁人。批判繼承夷齊精神,對于培養全社會的謙恭揖讓、知廉明恥、追求正義、崇尚氣節和安分守己的民風,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孤竹國;伯夷;叔齊;兄弟讓國

孤竹國是商周時期的北方侯國。自商湯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立國,至春秋前期(公元前660年)滅亡,存國近千年。孤竹國在以今盧龍、遷安、灤縣為中心的連片地區,是商朝的北部屏障。西周以后,處于燕國控制之下。孤竹國人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引人矚目。孤竹國留下了君侯之子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和“不食周粟而死”的佳話,千古流傳。

司馬遷作《史記》,其中首篇列傳即《伯夷列傳》,記載了伯夷、叔齊的事跡。大意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墨胎氏,名初,字子朝。有三子,長子伯夷,第三子叔齊。子朝欲立第三子叔齊為君侯繼承人。子朝死后,叔齊不愿繼承君位,要把君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違堅決不受,便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立,也逃走了。于是國人擁立子朝中子為君。后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善養老,兄弟二人便西投周地。待到周境,姬昌已死,見其子周武王姬發正載文王靈柩,統兵東伐商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周武王不納。周武王滅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歸順西周為恥。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野菜充饑。及餓且死,作《采薇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充滿沮喪和無可奈何的感情。于是餓死于首陽山。據《韓非子》記:周武王“以將軍葬于首陽之下”,對他們的氣節表示欽佩。

對于伯夷、叔齊其人,前人有過許多評述?!墩撜Z》、《孟子》、《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太公六韜》和大戴《禮記》等都有評價;屈原、陸賈、司馬遷、劉向、韓愈、王安石、司馬光、朱熹、文天祥、元好問、李贄、顧炎武以及近代人曾國藩、譚嗣同等人均有議論。對兄弟二人不改操于得失,不傾志于可欲,大多贊美有加??鬃?、司馬遷肯定其為“賢人”,姜尚認為“義人”,孟子看作為“圣人”,“百世之師”?!拼n愈作《伯夷頌》:“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萃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焙喼睙o以復加。這318個字的頌文,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頗大。不僅文人學者們敬仰,歷代帝王也對他們尊崇。元世祖忽必烈曾下詔追封伯夷為昭義清惠公,叔齊為崇讓仁惠公。明憲宗朱見深曾派大臣到永平府清節廟(夷齊廟)祭祀二賢。清朝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兩次駐蹕清節廟,并留詩贊揚。舉出以上事例,是為了說明伯夷、叔齊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影響。不僅如此,伯夷、叔齊的事跡還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受到外國人的贊頌。在朝鮮半島海州也有首陽山以祠夷齊。

不過也有不同意見。在古代就有人責難。如莊子將伯夷、叔齊形象貶損為“無異于磔犬流豕,操飄而乞者”。南北朝時佛教卷冊以《雕王集》為代表,對伯夷、叔齊進行奚落,丑化到迂腐可笑、貪婪可鄙的地步。反映了道家、佛家與儒家的觀點不同。北宋儒家王安石和明末清初黃宗羲等人也持否定態度?,F代人也有提出質疑和否定的。魯迅先生1935年在小說《采薇》中,把伯夷、叔齊二人作為道家形象進行嘲諷,以古諷今,針對當時一部分面對社會矛盾而逃避斗爭、超然物外的知識分子,進行了深刻的批判。1948年,毛澤東同志在政論文《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說:“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周武王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個人民主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泵珴蓶|同志這段話是由于當時政治背景,借古諷今,批判對美國懷有幻想的個人民主主義者,敦促其放棄原來的立場,投向人民陣營。

但是,伯夷、叔齊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奴隸制社會,去原始社會不遠,他們有對神農、虞舜的盼望,而絕無現代意識。他們是商朝末年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聲望的名士,其言行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列寧在《論民族自決權》一文中說:“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泵珴蓶|同志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也曾指出,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對伯夷、叔齊的評價應該遵循這些原則。

歷史學者郭世佑先生在《中國近代史》1993年第5期上發表的《中國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論突破》一文中說:“如果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要用革命領袖已有的表述來檢驗,黨同伐異”,那么“研究本身就毫無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可言”。這種見解是中肯的。

一、關于兄弟讓國與避紂北海之濱

遠古時代就有禪讓制,伯夷、叔齊從道德的角度理解,是仰慕這種制度并力行的。當時孤竹國并沒有遇到什么緊急情況,如外敵入侵,臨陣脫逃。他們讓國后,國人推子朝次子繼位,由伯夷之妹輔政,國家仍然穩定,沒有出現什么動蕩,說明子朝次子也是合適的繼位人。因此不能說伯夷、叔齊讓國是“對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人各有志,伯夷、叔齊淡于權勢,把侯位廉讓他人,“視棄天下,如棄敝屐”,這是一種美德?!爱斎什蛔尅笔且环N積極的情操,兄友弟恭相互廉讓,同樣是一種高潔的德行。他們與那些爭名于朝,奪利于市,乃至不惜流血斷軀,父子、兄弟相殘爭奪王位或皇位的野心家相比,是何等高尚!因此在我國歷史上長期傳為佳話???、孟以下,伯夷、叔齊一直被視為“廉”的象征,漢武大帝劉徹也贊嘆他們是“天下廉士”。這是從道德角度而言。伯夷、叔齊讓國還有政治原因。孟子說:“伯夷辟(避)紂,居北海(今渤海)之濱”[1],“以待天下之清也”[2]。說明他們對商紂王的統治不滿,不愿與之合作,屈從侍奉,助紂為虐。他們立身清介,遵奉的原則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現),無道則隱?!盵3]如孟子所言:“非其君不事,……治則進,亂則退”;“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4]“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5]。他們是先知先覺者,已經預感到商朝統治的危機。他們是從商朝統治集團中分化出來的有識之士,其識見超過同時代的許多人,具有進步意義。只就這一點,他們理應受到民眾歡迎,歷史肯定,而不該責難。

二、關于叩馬諫伐商紂和恥食周粟而死

應該說伯夷、叔齊與周武王在不滿商紂的統治方面有共通之處,他們以衰暮之年,不遠數千里,從北海之濱投向周地,正說明這一點。但是他們和周武王對如何處置商紂王的統治,態度截然不同。周武王主張用暴力推翻商紂的統治,建立比較清明的西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當然具有進步意義。但是這種做法不符合伯夷、叔齊的政治理想。他們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呢?還要從他們投奔西周的原因來分析。

周族原為西方弱小部落,商王武丁時開始臣服于商。到商王太?。ㄎ亩。r,周族首領季歷被命為牧師,或稱殷西伯,成為商朝統治西方的方伯。季歷遇害后,其子姬昌繼為西伯,后自立為王,是為周文王。周文王篤行仁政。政治上“修德行善”,“懷保小民,惠鮮鰥寡”,敬老慈少,禮下賢士,“仕者世祿”;經濟上,節儉裕民,“康功田土(開墾耕地)”,實行“耕者九一(九分而稅其一)”、“關市譏(查問)而不征”和“澤梁無禁”的政策。因而民心安定,國力不斷增強。不僅周圍許多部落紛紛歸附,也吸引商都民眾,他們不滿紂王暴政,要投奔西周,但遭紂王制止?!叭收呶鞑?,“有道西周”,名聲遠揚,使伯夷、叔齊勃然心動。且看他們去西周地前的兩段言論。史稱伯夷居北海,之濱,聞文王興起,便說:“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盵1]意思是:何不到西伯那里去呢!我聽說他是善于養老的人。叔齊與伯夷商量說:“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盵6]意思是:我聽說西方有個人,像是有道的人,去看看吧??梢娝麄兌?,不遠數千里投向西周,是為了求仁政和尋有道,這就是他們的政治理想。他們反對商紂王的暴政,但拒絕使用暴力推翻商紂王的統治。據《太公六韜》卷6《犬韜》記,當周武王統兵東伐商紂時,伯夷、叔齊說:“殺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為?!边@是他們固有的政治觀點。因此對周武王所為甚為失望。他們把周武王的滅商戰爭視為“殺一人而有天下”的不仁,是“以暴易暴”,是以無道伐無道,而不是“有道”之舉。商朝末年時,伯夷春秋已高,與姜尚二人同被尊為“天下之大老”。據學者考證,伯夷生于商朝武乙、文丁年代,至商末伯夷行年七十余(一說行年八十余,見王安石《伯夷論》);叔齊自然要小,但也年過花甲。他們以衰暮之年,挺身而出,面對怒發沖冠的大兵,不顧生死,慷慨瀝血;向周武王犯顏直諫,指責他不仁不孝,言辭可謂激烈。表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叩馬而諫”,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國家和爭取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他們實際上是主張避免殺戮流血,以仁易暴,以“有道”代無道。即通過非暴力的政治途徑,達到清平之世的到來。應該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思路是有價值的,同樣具有進步意義。分析一下,非暴力的政治途徑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如行仁政,天下歸心,當時西周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靠的就是這種途徑。孤立政敵,分化瓦解,使之眾叛親離,不打自倒。威勢所加,實行規諫;或進行贖買,逼其讓權。當然,這樣的途徑,經歷的時間可能要長些,還可能出現曲折。歷來各個階級的政治家要奪取政權和統一天下都有兩手:暴力的一手,非暴力的一手;戰爭的一手,和平的一手。比如北宋建立以后,南方和北方有8個割據政權,宋太祖和宋太宗除了運用戰爭的一手外,還成功地運用了和平的一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割據漳泉地區的陳洪進“納土”和偏守江左的“吳越歸地”,就是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通過利益的贖買和平實現的。

正如有的學者指出,許多年來史學研究也受到左傾觀點的影響。由于過分宣傳暴力革命至上,夸大歷史上農民戰爭的作用,貶低了歷史上改革和改良的作用。對于謀求通過非暴力途徑達到社會進步的理念一概斥之為改良主義、空想主義、修正主義。于是形成了思考的真空,不去思考非暴力的政治途徑。常常有人發問:伯夷、叔齊既然反對商紂王的暴政,為什么又“叩馬而諫”,反對周武王的滅商戰爭呢?似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矛盾的。這便是由于上述思考的真空而形成的思維定式。伯夷、叔齊自有他們的思維邏輯,反對商紂王的暴政,同時主張通過“求仁”和“有道”的途徑,達到清平之世的到來,并不自相矛盾。

西周成王初年,原商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西周三監(管叔、蔡叔、霍叔)和淮夷、徐、奄等方國部落發動叛亂。武庚獲悉伯夷、叔齊與西周政權不合作,特派使者與他們聯絡,要求參加叛周軍事行動,共同復辟商朝。武庚集團的使者滿懷信心地對伯夷、叔齊說:“胤子(指武庚,字父祿)在邶(原商都朝歌以北,西周初武庚封于此。在今河南湯陰東南),父師(指箕子)在夷(指箕氏朝鮮),奄(今山東曲阜)、孤竹而君之,以夾煽王燼,商可復也。子其勉之?!辈?、叔齊回答說:“此非吾事也?!本懿粎⒓优褋y。使者又問:“然則叩馬而諫何為?”伯夷、叔齊答道:“為萬世之君臣也?!庇謫枺骸叭粍t今何為?”答曰:“有死耳?!笔拐哔|疑道:“有死何以采薇為?天下周之天下,則山也周之山也,薇也周薇也,采薇而食,無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于是伯夷、叔齊遂餓而死。這段珍貴史料見于清人李鍇《尚史》卷一《軒轅五帝夏商列傳》引《汲冢書》所記。從這段史料,可以證明伯夷、叔齊拒絕暴力和殺戮流血,不“以暴易暴”,而通過“求仁”和“有道”的途徑實現清平之世的觀念是堅定不移的。

當然,我們絕不否定暴力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寫在《資本論》中的名言:“暴力是一切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產婆?!比匀皇俏覀冄芯繗v史的一個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觀點。但是也不要否定非暴力途徑對社會進步的作用。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上驳氖怯捎谥袊伯a黨的撥亂反正,史學界也在正本清源。近年來史學界對于歷史上農民戰爭的作用作了適當的評價,對于改革和改良,也給予了應有的地位。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是為了他那“求仁”和“有道”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而死。他們忠于自己的理想。這種“特立獨行”的守志精神,是他們的高尚之處,也是他們的悲劇所在。伯夷、叔齊是商朝的同姓諸侯,商朝國家是他們的祖國,自己宗族的國家滅亡,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出于對自己國家和宗族的感情,他們“不忍臣二姓”,不食周粟而死。他們不是為商紂王而死,而是為自己的國家和宗族殉難,表現為忠于國家和民族的節義精神。周恩來同志曾經作《伯夷叔齊餓于首陽山論》一文:“觀其扣諫之辭,以暴易暴之歌,吾深服其卓識遠見,而嘆其獨具只眼也”;“恥食周粟,正所表其清也,而后人非之,真一孔之見也?!碧拼枷爰翼n愈說:“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币郧G軻為代表,荊軻刺秦王,血灑咸陽宮,這是一種悲壯;伯夷、叔齊不食西周粟,餓死首陽山,是另一種悲壯。伯夷、叔齊是燕趙大地最早產生的有代表性的慷慨悲歌之士??犊铇嫵闪搜嘹w文化的精神內涵,也是灤河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涵。

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先生曾經精辟地論述:“我們講歷史上的中國是應該站在今天中國的立場上的,但講歷史上中國境內國與國之間的斗爭,宋朝就是宋朝,金朝就是金朝,宋金之間的斗爭當然還是國與國之間的斗爭?!魏稳硕紤撝矣谧约旱淖鎳?,怎么可以說把宋朝出賣給金朝而不是賣國賊。宋朝方面有漢族的民族英雄,金朝方面當然也會有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瑯?,我們肯定元朝、清朝對中國歷史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不等于說要否定文天祥、陸秀夫,不承認他們是民族英雄、愛國主義者,也不等于說洪承疇、吳三桂不是賣國賊。因為歷史是發展的,我們不能拿后來的關系看當時的關系?!盵7]雖然譚先生論述的是宋朝與金朝、元朝與清朝的歷史內容,但其基本觀點對于我們評價西周與商朝的斗爭,以及伯夷、叔齊等歷史人物的地位很有借鑒意義。按照目前史學界通行的觀點,商與周是同屬于奴隸主階級的兩個政治集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商朝就是商朝,西周就是西周。我們肯定周武王伐紂戰爭的進步意義和西周王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同樣不能否定伯夷、叔齊忠于殷商國家的行為。設想一下,如果伯夷、叔齊到達周境,見到周武王正統軍伐紂,他們不是 “扣馬而諫”,而是欣喜若狂,高呼萬歲,當即參加周武王統率的滅商大軍,并充當西周軍隊前導,直奔商都朝歌殺去,那不就是另一個吳三桂了嗎?

三、夷、齊思想的歷史作用

歸納起來,伯夷、叔齊的思想就是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這是儒家學說的基本內容。儒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可以說伯夷、叔齊是儒學的先驅,是孔子思想的來源之一?!墩撜Z》有5處提及伯夷、叔齊,敬重之情,溢于言表??鬃臃Q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不念舊惡”;“求仁而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等。見于文獻記載,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對伯夷、叔齊言行最早的解讀者,從他的贊譽可見夷齊在這位至圣先師心中的崇高地位?!睹献印酚?5處提及伯夷,稱其為“圣之清者”;“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百世之師”??酌弦韵氯寮抑T大師對兄弟二人的情操大多贊美有加,說明儒家對伯夷、叔齊的思想是認同的。伯夷、叔齊思想對儒學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應當充分肯定。德、禮、廉、仁、義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國是禮義之邦,向來認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盧龍學者提出伯夷、叔齊是“東方德源”;灤縣學者認為“儒學的真脈在孤竹”,這些看法值得我們重視。伯夷、叔齊的政治理想是“求仁”和主張“有道”,儒家的“仁政”主張是與其一脈相承的。仁政學說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有消極的一面,主要是束縛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但有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仁政主張維護了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社會秩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雖然存在著剝削和壓迫,有許多黑暗和丑惡的東西,但卻是社會發展必經的階段,在一定時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上升時期,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因而具有進步意義。仁政的壓迫形式比較緩和,是一種較輕的棒打,因此奴隸階級和農民階級寧愿接受仁政而反對暴政。但到后代,由于伯夷、叔齊作為封建綱常的偶像被統治階級利用,也起過消極作用。

其次,禮義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和培育了一大批愛國的志士仁人,成為民族的脊梁。歷史上許多志士名人在國家民族危亡之機,常從伯夷、叔齊的精神中吸取力量,保持堅貞的名節。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元軍都元帥對其勸降說:“國已亡矣,殺身以忠,誰復書之?”文天祥答道:“商非不亡,夷、齊自不食周粟,人臣自盡其心,豈論書與不書?”[8]并要效法夷、齊絕食以殉國。他被囚期間寫了一首《和夷齊西山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對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的殉國,歷來受到人們推崇;前文所引譚其驤先生史論也肯定文天祥是“愛國主義者”。伯夷、叔齊是文天祥學道的榜樣,卻受到責難,似乎于理不公。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也推崇伯夷、叔齊。他騎驢訪天下,千里到京東,作《謁夷齊廟》詩,借贊揚兩位先賢“甘餓首陽岑(小而高的山),不忍臣二姓”,表達自己懷念故國,不與清朝合作的決心。歷史家也肯定了顧炎武的愛國精神。很顯然,如果不這樣的話,那洪承疇、吳三桂就要受到推崇了。

伯夷、叔齊的言行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作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積淀,夷、齊精神依然是國人寶貴的思想財富?!扒笕是罅迸c“不食周粟而死”,前者體現為精神品格上的追求,后者體現為堅持原則的骨氣。作為孤竹國的嗣侯,伯夷、叔齊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衣食充裕而不會有任何憂慮。但在財富面前,他們取的態度是廉;在地位面前,他們取的態度是讓。不僅如此,伯夷、叔齊之“不茍取”,還表現為二人至周后,不接受周公姬旦對他們“加富二等(加祿二級),就官一列(任官一級)”,他們相視而笑說:“此非吾所謂道也?!盵6]同時對周武王“讓以天下而弗受”[9],依然堅持廉和讓。而在背后主宰他們的卻是“志”和“義”。為了實踐自己的“志”和“義”,他們可以不貪財,不戀竹侯,不受周官;同樣,為了實踐自己的“志”和“義”,他們可以做到不辱其身,舍生取義。這是驚世駭俗的壯舉,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10]。他們不愧為那個時代的精英,可作為中國早期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載入史冊。孤竹大地能夠哺育伯夷、叔齊這樣的歷史人物,從一個側面反映這里傳統文化之深厚。同時,由于伯夷、叔齊的操守和風范,也使孤竹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放光彩。

四、弘揚夷、齊精神的現實意義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繼承。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過去發展來的,一個民族如果只依賴過去顯然是不會有發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注定也不會有前途。社會主義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類歷史所創造的知識總匯發展創新的結果。孤竹文化中的夷齊精神有積極因素,應當加以繼承和弘揚。做到古為今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

從伯夷、叔齊的言行中,不難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禮、廉、仁、義、和合、抱節、守志等觀念。這種仁德為重、廉讓為先的品格,忠于國家民族的氣節和堅守理想的志向,被人們稱為“孤竹遺風”、“夷齊清風”。我們弘揚“夷齊清風”,對于培養全社會的謙恭揖讓、知廉明恥、追求正義、崇尚氣節和安分守己的民風,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作為維系社會穩固的良知,伯夷、叔齊精神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有益的精神力量,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楊伯峻.孟子譯注·離婁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0:174.

[2]楊伯峻.孟子譯注·萬章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232.

[3]楊伯峻.論語譯注·泰伯[M].北京:中華書局,1980:82.

[4]楊伯峻.孟子譯注·公孫丑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3.

[5]楊伯峻.孟子譯注·告子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284.

[6]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讓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71.

[7]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1):34-42.

[8]文天祥.文天祥全集·指南后錄[M].北京:中國書店,2008: 350-351.

[9]劉乾先,等.韓非子譯注上·奸劫弒臣[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55.

[10]歐陽健.伯夷精神之解讀——伯夷文化論之二[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4(3):1-9.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

A Comment on Boyi and Shuqi

WANG Shi-li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I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the sons of the Guzhu emperor, Boyi and Shuqi, resigned sovereign authority and evaded to the Beihai coast. Their actions which include the persuasion to Wu-wang of Zhou in order to stop his invasion of King Zhou of Shang and the refusal to eat the food from Zhou showed spiritual morality such as advocating etiquette, adhering to honesty, upholding morality, perusing benevolence and valuing righteousness. All of those are the sources of Confucius who was the forerunner of Confucianism. Their spirits influenced and cultivated a group of benevolent people. To inherit the spirits of Boyi and Shuqi critically will have a good influen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ety’s folk customs such as humility and politeness, awareness of honesty and shame, perusing of righteousness, worship of moral courage and abidance of law.

Guzhu country; BO Yi; SHU Qi; two brothers giving country to the other

K232

A

1009-9115(2012)06-0048-05

2012-09-17

王士立(1935-),男,江蘇連云港人,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及唐山地方史。

猜你喜歡
周武王伯夷歷史
武王伐紂
不食周粟
伯夷列傳 / 楊明臣
講誠信到極致的炎黃先祖
講誠信到極致的炎黃先祖
奴隸倒戈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