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夷

  • 屈原(節選)
    好人好了,做到像伯夷那樣啦。宋 玉 多謝先生的指示,不過我總想學先生,像伯夷那樣的人我覺得又像古板了一點。殷紂王本來是極殘忍的暴君,為什么周武王不好去征伐他呢?誅鋤了一個暴君,為什么一定要去餓死呢?這點我有些不大了解。屈 原 講起真正的史實上來的話,這里倒是有問題的。我們到園子里去走走,一面走,一面和你細談吧。(步下亭階)宋玉隨后。屈 原 照真正的史實上來講,殷紂王并不是那么壞的人啦。特別是我們楚國,本來是應該感謝他的。我們楚國,在前本是殷朝的同盟。殷紂王

    初中生世界·九年級 2023年2期2023-02-15

  • 伯夷列傳》破體論
    七十列傳首篇的《伯夷列傳》便是如此。司馬遷并非單人單傳,似論、似傳、似序等破體現象尤其明顯。不僅如此,《伯夷列傳》結構淋漓錯綜,異彩紛呈。前后文字無論是行文構思,還是語言措辭,都明顯區別中間部分的傳主實事,“如長江大河,前后風濤重疊,而中有澄湖數頃,波平若黛,正以相間出奇”[2]2-3。因為奇絕,故有意突破,文體互參、體裁開放、結構多姿。全文既如千年古樹枝干交錯,相擊云端,又似異域珍寶光彩耀眼,奇香四溢,令人神迷。一、文體體裁之“破”“體”是中國古代文學理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6期2023-01-10

  • 從法統到天道 ——對《史記·伯夷列傳》的政治哲學詮釋
    以往對于《史記·伯夷列傳》的研究,或探討太史公的構思和文筆,或考證伯夷、叔齊事跡的時代背景及相關制度等,這些研究多囿于文史領域。近年來,也有學者注意到了《史記》及其中《伯夷列傳》的政治哲學維度,如李長春提出,《史記》是政治哲學,這“并不等于說它講了一大堆哲學概念和推理,而是說它展示了各種各樣高低不同,心志各異的人;展示了具有各種各樣政治品性的政治體;展示了心志各異的人都有什么樣的結局;展示了這些品性不同的政治體最后都有什么樣的政治命運”(1)李長春:《德性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2022-12-29

  • 遙遠的孤竹國與遼寧
    的,是兩個人——伯夷和叔齊。這兩位不是一般戰士,都是孤竹國的王子。伯夷和叔齊是亞微之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所謂“夷”“齊”為謚號,“伯”“叔”乃長少排行之字。伯夷為長子,叔齊排行為三。這兩位王子天生具備上“熱搜”的潛質,第一波“熱搜”是孤竹國君去世后,將王位傳于長子伯夷,伯夷自認才能不如三弟叔齊,不肯繼位,而叔齊則堅持要遵守父親的遺囑,也不肯繼承王位。兩個人互相謙讓,爭來爭去都覺得沒面子,結果一齊離家出走。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國人立其中

    婦女·女人觀天下 2022年11期2022-05-31

  • 《史記·伯夷列傳》成文考
    以來, 《史記·伯夷列傳》[1]2121-2129(下文簡稱 《伯夷列傳》)的真實性便屢遭質疑[2], 清代梁玉繩更是列八證以說明此文 “不可信”[3]。 考察他們辯偽的依據, 大抵是 《伯夷列傳》 有與儒家典籍相抵牾的部分。 然而, 《伯夷列傳》 的母本原本就不是正統史家典籍或儒家經典, 通常被認為是 《呂氏春秋 · 誠廉》[4]267-269或 《莊子·讓王》[5]965-989其中的一篇。若是將 《伯夷列傳》 中的伯夷故事分解開來,就會發現其包含 “

    莆田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10-14

  • 淺析《論語》中孔子關于“清”的評價
    ,分別是陳文子、伯夷、叔齊、虞仲和夷逸?!墩撜Z·公冶長》中,孔子評價陳文子為“清矣”;《論語·微子》中,孔子評價伯夷、叔齊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虞仲、夷逸為“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關于“清”的含義,《說文解字》中有“清,朖也,澂水之皃”,即“澄水之貌”,原指水純凈透明?!稘h語大字典》中,與之對應的“清”有高潔、卓越之意?!墩撜Z·微子》中,孔子所評價的“清”主要針對虞仲、夷逸二人。虞仲是古公的次子,泰伯的弟弟?!妒酚洝ぶ鼙炯o》中有“古公有長子曰太伯

    青年文學家 2021年17期2021-08-09

  • 解讀《論語》
    的教養。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薄咀g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舊仇,(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少了?!薄驹u析】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鬃觿t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鬃佑眠@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文化產業 2021年23期2021-03-08

  • 解讀《論語》
    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背?,曰:“夫子不為也?!薄咀g文】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庇谑亲迂暰瓦M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保ㄗ迂曈郑﹩枺骸八麄冇性购迒?”(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薄驹u析】衛國國君輒即位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

    文化產業 2021年35期2021-03-08

  • 論“采薇之怨”與“道耶非耶”
    論贊為輔。然而《伯夷列傳》作為“列傳”的開山之作,其行文異于他者,最顯著的特征表現在其論述篇幅之大。著墨的輕重或許并非取決于待述史實的材料的多寡,更多的是緣于敘述者對文中觀點表述的重要性的認定。史書區別于小說等文學體裁的一個重點在于信史的因素。但同是使用語言文字作為媒介,駕馭文字的技巧使得史書的敘寫亦具有文學的價值。該文本的布局結構有著精良的“起承轉合”的特點,以嚴整的論述邏輯為綱,將故事娓娓道來,又以夾敘夾議的方式自然帶出論述的議題。一、文本的“起承轉合

    青年文學家 2021年36期2021-01-20

  • 不食周粟
    兩個兒子,大兒子伯夷,小兒子叔齊。國君在位時,有意讓叔齊繼承王位。國君死后,叔齊覺得自己比伯夷小,就讓給伯夷。伯夷說:“立你為國君,是父親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兩人相互推讓,都不愿立為國君,最后,兩人棄位逃往西部周文王處。剛好走到半路,伯夷、叔齊碰上周武王的部隊。原來周文王已死,武王繼承了王位。還來不及埋葬父親,他就用車載著周文王的雕像,往東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周武王的馬頭苦苦勸諫說:“父親死后不埋葬,反而興兵討伐,說得上孝道嗎?以臣子的身份去殺害

    閱讀與作文(小學高年級版) 2020年10期2020-11-30

  •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貪欲,但是如果讓伯夷和叔齊來飲這貪泉之水,我相信他們終究不會改變自己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詩中所提的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后,按遺囑應是叔齊繼承王位,可是叔齊卻要讓位于兄長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齊仍不肯登位,也逃離了孤竹國。天下富貴莫過于帝王的寶座,他們卻棄之如敝履。在詩中,吳隱之以伯夷、叔齊自比,表示自己清廉為政的決心。果然,他“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物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終始不易”。吳隱之一生清

    清風 2020年2期2020-11-18

  • 魯迅小說《采薇》對原典的解構及其意義
    不食周粟”的圣人伯夷、叔齊在吃的世俗化與死的戲謔化兩個方面的詳細描述,進行了去圣賢化的藝術處理;并在歷史、當下與虛構的三重時空設置中對古人性格、心理與精神等方面進行了拓展與深入。魯迅用暗示的諷喻手法重塑人物的同時,融入了對歷史故事的反思與對現實社會的深邃洞察,呈現出魯迅一以貫之的直面現實的批判精神,這也正是小說《采薇》的現實意義所在。一、世俗化與戲謔化:去圣賢化原典解構小說《采薇》中的原典故事主人公伯夷、叔齊是商代孤竹國的兩位公子,兩人因相互推讓君位而先后

    嶺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3-03

  • 伯夷列傳》與正史隱士書寫
    本文即以《史記·伯夷列傳》為中心,對我國古代隱士書寫傳統尤其正史隱士書寫做全面掃描與簡要分析。一、《伯夷列傳》之前的隱士書寫在《史記·伯夷列傳》之前,我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已有關于隱士的記載。這些記載雖不集中,也沒有形成專題篇章,但卻對《伯夷列傳》以及后世的隱士書寫傳統有重大影響,也對我國隱士文化的形成有著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先秦典籍關于隱士的書寫,以《論語》和《莊子》的篇幅最為可觀,影響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墩撜Z·微子》篇既最早提出了“隱者”一詞,也記載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1期2019-12-27

  • 從“伯夷諫武王”的后世解讀看儒家文化的自我完善
    重大爭議的事件即伯夷諫武王事件,來看看儒家文化是如何自我完善的。①近些年,關于伯夷的研究從未停止過,也取得了較多成果。如針對伯夷形象的研究,有葛煒:?春秋戰國伯夷形象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王建華:?伯夷叔齊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針對伯夷事跡的研究有劉家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辨??人文雜志?1984年第1期;葉罕云:?伯夷“義不食周粟”原因探析?,?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2019-12-17

  • 夷齊讓國,兄弟相親
    累。夷齊:商末的伯夷、叔齊。譯文隋朝時的田真、田廣、田慶三兄弟在各自妻子的鼓動下商議分家,并計劃將堂前的紫荊樹也一分為三。院中的紫荊樹突然枯萎,于是決定不分家,紫荊樹又重新發芽。商末伯夷、叔齊互相讓位,商朝亡后共同避居首陽山,采薇菜而食。夷齊讓國的故事傳說在商朝末年的孤竹國,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伯夷,三子名叫叔齊。國君在世時很喜歡三子叔齊,臨終時把王位傳給三子叔齊。國君去世后,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想把國君的位置讓給大哥伯夷。伯夷對三弟說:“你當國君是父

    小學生必讀(高年級版) 2019年5期2019-08-12

  • 心若廣宇,煩惱皆無
    宇。孟子有言:“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比?span class="hl">伯夷之義,又怎會隘呢?是因為有“柳下惠之風”?!盃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不錯,伯夷大義,以身殉國,但任何值得為它死的東西,肯定也值得為它生。再觀柳下惠,真是“不恭”啊,再小的官也做,被人背棄也無所謂。這樣的風度,這樣的心量,真叫人敬佩。由此看來,我們既然沒有伯夷的煩惱,何不去做那柳下惠呢?我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煩惱,大可不必。西哲有言:一個人不是因煩惱而煩惱,而是自以為煩惱而煩惱。比起伯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5期2019-06-13

  • 《橘頌》為何而頌
    不遷,末言‘行比伯夷,皆喻己為楚臣,無適他國、事二君之理?!保ā冻o考辨》)這些都是說屈原忠誠于國家。這種看法固然不錯,也被人們廣泛接受,但這是后人從讀者的角度去理解,未必就是屈原內心的真正想法。孟子主張解讀作品要“以意逆志”,根據作者之意去探測作者之志。屈原創作《橘頌》真的是表明不去他國嗎?在《橘頌》的后面講到“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屈原不僅以橘為喻,亦有以伯夷為像。仔細分析前人的觀點,皆注重解讀“橘”之喻意,而多有忽視“伯夷”一詞,未能將“橘”“伯夷

    博覽群書 2019年3期2019-04-16

  • 蘇軾妙語拒友
    ,死者說:“我是伯夷,你不知道嗎?我是餓死在首陽山的,餓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嗎?”盜墓者不死心,還想挖右邊那座墳,伯夷好心勸道:“那是我哥哥叔齊的墓,我這里是這個樣子,你還指望他那里能有你想要的東西嗎?你還是省點兒力氣吧!”蘇軾借用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來比喻蘇轍和自己,言下之意是:蘇轍滿足不了你的要求,我就能滿足得了嗎?聽了故事,朋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知趣地離開了。

    作文通訊·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司馬遷:當苦難降臨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反對以暴易暴,勸阻周武王說:“你父親死了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算孝嗎?你身為臣下,要去殺君主,這算仁嗎?”姜太公認為他倆算是義人,讓人別殺他們。周武王、姜太公等平定商朝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齊以周為恥,拒吃周糧,餓死于首陽山。講完故事后,司馬遷長篇感嘆:“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像伯夷、叔齊,算不算是善人呀?他們修德積仁,純潔行為到如此地步,卻餓死了!七十門徒中,孔子只介紹顏回為好學之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4-12

  • 伯夷列傳》何以居于《史記》列傳之首?
    曲利麗《伯夷列傳》是《史記》七十列傳的第一篇,也是《史記》中的一篇奇文,在全書中占有“文眼”地位,切不可輕易讀過?!?span class="hl">伯夷列傳》位居列傳之首,并非僅僅是時間順序上的安排。當時《詩經》學中有“四始”之說,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就記載了魯詩的說法:“《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薄对娊洝分忻款愒姷牡谝黄急毁x予了特殊的含義,如《毛詩大序》認為“四始”為“《詩》之至也”,齊詩更是在其中糅入陰陽五行、律歷讖緯等內容。處于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8年5期2018-06-20

  • 目的論視角下淺析楚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頌》“剡棘”、“伯夷”文化信息的處理問題成了英譯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本文認為,譯者應在弗米爾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謹慎仔細地處理這類富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力求將楚辭文化之精髓準確有效地傳遞到西方,以達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首要目的,提升祖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關鍵詞]橘頌;剡棘;伯夷;文化內涵;翻譯目的論[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4-0102-04一、 《橘頌》簡介《橘頌》是《楚辭·

    大學教育 2018年4期2018-05-31

  • 《史記》之魂
    說的“仁人”?!?span class="hl">伯夷列傳》《史記》列傳之首是《伯夷列傳》。伯夷是誰呢?據說他和末弟叔齊都是遼東地區孤竹國君的兒子。父親喜愛叔齊,有意傳位給他,于是父親死后伯夷就試圖把國家讓給叔齊,但叔齊不愿接受,又讓給了伯夷。伯夷為遵守父親的意志而出奔國外,叔齊也隨之離開了孤竹國,國人無奈之下擁立了次子。伯夷、叔齊聽說周文王是圣人,仰慕他的德行而棲身于周。適逢文王去世后武王繼位,武王一改父親的防御政策,起兵討伐殷商的紂王。和平主義的伯夷、叔齊堅決反對,出征時拉著韁繩勸諫道

    視野 2018年5期2018-03-29

  • 重讀《采薇》
    5年12月魯迅以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傳說為素材創作的一篇歷史題材的小說。伯夷、叔齊是商紂王時期東北部諸侯國孤竹國君的長子和三子,他們虔誠地遵循忠君孝悌的信條。父王生前決定把王位傳給叔齊,父親死后叔齊認為自己以幼代長繼承王位是不悌,堅持讓位于長兄伯夷,而伯夷認為自己繼承王位有違父命是不孝。兄弟二人為免于不悌不孝而均去國出走。他們聽說西部諸侯國的姬昌善施仁德而尤敬重老人,所以都投奔那兒去養老??墒撬麄兊搅宋髦艿酿B老堂時,姬昌已去世,繼位者姬發正緊

    長城 2018年2期2018-03-29

  • 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看古代文人的民族氣節
    遷《史記》記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彪m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伯夷、叔齊死后,見于文獻記載的

    新課程(下) 2018年3期2018-02-26

  • 不食周粟
    提寶貴意見。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2期2018-02-06

  • 不食周粟
    提寶貴意見。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

    青春期健康 2018年2期2018-02-05

  • 愚蠢的理想主義
    實的歷史性批判。伯夷、叔齊,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典型的理想主義者。這對中國歷史上美其名曰的二人在魯迅筆下卻盡顯愚蠢、刻板之相?!盀榱x而死”顯然既沒有改變他們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沒有改變忠義之道盡失的社會。魯迅用自己的懷疑、否定眼光,剝落了虛無理想主義者崇高神圣的外衣,以現代照亮古代,將無意義揭示給人看。關鍵詞:歷史小說;叔齊;伯夷;理想主義;思想性作者簡介:李春妍(2000.3-),女,山東濟南人,就讀于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 《采薇圖》
    是商周時期的貴族伯夷和叔齊,他們在首陽山上采食一種薇蕨植物。那么為何兩位老人在首陽山上靠采薇維持生活,延續自己的生命?這后面到底隱藏著一段怎樣的故事,而且還是南宋大畫家李唐對此故事的描繪。讓我們從伯夷和叔齊說起?!妒酚洝?span class="hl">伯夷列傳》中說:“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彼麄兊母赣H孤竹想立叔齊為王,但叔齊卻欲讓給伯夷。伯夷對叔齊說:“立你為王是父親的旨意?!倍蟊愣懔似饋?。叔齊不肯為王,便也逃走了。于是“國人立其中子”,伯夷和叔齊聞之便去西伯昌那里養老去了。然

    讀者欣賞 2018年1期2018-01-19

  • 美德
    ,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注釋齊景公:春秋后期的齊國君主。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套著四匹馬的車。這里指四匹馬。民無德而稱焉:老百姓都認為他沒有什么美德值得稱道。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首陽,首陽山,位于甘肅渭源縣東南。其斯之謂與: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斯,這。謂,意思,說法。與,表示疑問。譯文齊景公有馬四千匹,可他死的時候,老百姓都認為他沒有什么美

    小學生必讀(高年級版) 2017年9期2017-12-13

  • 論《伯夷列傳》的史料來源為口述史料
    何經鋒論《伯夷列傳》的史料來源為口述史料何經鋒雖然《伯夷列傳》取材于戰國諸子著述之說由來已久,但仍然是一種并不符合實際的觀點?!?span class="hl">伯夷列傳》的人物形象與《論語》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又聲稱伯夷的故事流傳在民間,因此《伯夷列傳》的史料最有可能來源于西漢民間的口述史料??鬃?《莊子》 圣賢形象 口述史料欲探尋《伯夷列傳》的含義,應先澄清該傳的史料來源。過去最為流行的觀點就是太史公取材于戰國諸子的著作,創作了這一篇。司馬貞《史記索引》按:“「其傳」蓋《韓詩外傳》及《

    長江叢刊 2017年11期2017-12-05

  • “采薇”意象釋疑
    采薇”,《史記·伯夷列傳》有“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詩經·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樣的含義呢?先說“采薇而食”?!妒酚洝?span class="hl">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7年6期2017-06-28

  • 透過《伯夷列傳》寫作章法看司馬遷的社會理想
    1005)透過《伯夷列傳》寫作章法看司馬遷的社會理想于麗媛(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基礎部,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伯夷列傳》夾敘夾議,與《史記》中其他列傳寫作結構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處處可見司馬遷的慨嘆之辭及質疑的語句。力求透過《伯夷列傳》文章的寫作章法,司馬遷寫《史記》的動機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禍,來分析司馬遷的社會理想。史記;伯夷;叔齊;文章章法;社會理想司馬遷的《史記》共七十列傳,《伯夷列傳》位居首篇,很多研究《史記》的學者都認為,司馬遷這樣安排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7年11期2017-02-24

  • 邯鄲豆沫
    起源據傳與商代的伯夷和叔齊有關?!妒酚洝?span class="hl">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span class="hl">伯夷與叔齊餓死首陽山后,殷都人感其氣節,紛紛祭奠,他們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齏,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搗碎的黃豆沫兒,呼之為“豆沫”。逯耀東先生在他的《肚大能容》中介紹過豆沫的做法:用黃豆榨汁,下黃豆和粉絲、木耳與黃花菜熬制而成。豆沫是一種小吃,在邯鄲許多地方都可以覓到,價格也便宜。古龍先生說:“天下的小吃,道理大多是一樣的

    鄉音 2016年11期2016-12-06

  • Uncoupling protein 2 in the glial response to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neuroprotection
    s.韓愈在他的《伯夷頌》中,盛贊伯夷“特立獨行”“信道篤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爭議,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還是值得一說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綰提出以分封制治國,沒有人提出疑義,獨李斯區區一個廷尉,敢當眾站出來反對,并提出了一個新的制度,即郡縣制。重要的是,他舌戰群儒,最終使得秦始皇采納了他的意見??たh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為現代的行政區劃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is Hig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6年8期2016-12-01

  • 回身凝眸五千年
    書里,我最喜歡讀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商朝末年,河北盧龍的南邊一帶為孤竹國。孤竹國君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三兒子叫叔齊。叔齊從小聰明好學,國君有意將王位傳給他。伯夷知道后,找借口上山采藥,再也沒有回來。孤竹國君死后,他也沒有回來。這時,兩個弟弟知道了大哥有意外出,是因為不愿與兄弟爭奪王位。由于叔齊從小聰明好學,王位自然是傳給了他??墒鞘妪R見哥哥如此義氣,心里十分不安,也跑了出去,所以王位就只好傳給了老二。叔齊跑了出去后,在山洞

    小主人報 2016年9期2016-09-16

  • 仁則榮 不仁則辱
    食周粟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齊因為不滿商紂王的暴政,就在渤海之濱隱居起來,等候太平時期的到來。伯夷和叔齊聽說西方的周文王實行仁道,就相約一起去周國。但是走在途中,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叩馬而諫:“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太公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彪S后他們就走了。后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小學版 2016年16期2016-05-06

  • 采薇首陽山
    仰面躺在草鋪上的伯夷煩躁地轉了個身,似乎更清醒了,沒有了一點睡意。他看看身邊的叔齊,睡得正香,陣陣均勻的鼾聲給死寂的山洞增添了些微的生機。叔齊的臉明顯又瘦了一圈,菜色愈重。伯夷不忍看下去,他眼里滾出一大滴淚,心里隱隱作痛:都是哥哥不好,是哥哥害了你呀!伯夷抓扯著頭上亂草一樣紛披的長發,把臉埋在樹葉里痛苦地哽咽著。他多么后悔,要不是自己出走,弟弟叔齊肯定不會在這里遭罪,即使他做不成國王,起碼也可以吃飽穿暖,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吧!哪像現在,堂堂孤竹國的兩個王子

    小小說月刊 2016年4期2016-04-21

  • 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么可以隨便改動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舉孤竹國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愿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后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此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小學版 2016年2期2016-03-16

  • 試論伯夷叔齊形象在儒、道、法三家中的評價
    41004)一、伯夷叔齊形象述略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中對其事跡有詳細的記載,言曰其為商末孤竹國君二公子。其父欲立叔齊,叔齊不繼,讓與伯夷,伯夷以為父命不可違也,堅決不肯繼位,伯夷叔齊相繼逃去,國人擁立王之中子為繼。伯欲投尚賢善老之文王,不期文王已卒。時武王伐紂,車載木主。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援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不以為然,左右欲兵之,而太公曰其為義人也。伯夷叔齊恥于武王,義不肯食周粟,隱于首陽山。以采薇為繼,并作

    黑龍江史志 2015年4期2015-08-15

  • 幽藍花瓷夢
    村最有名的窯匠叫伯夷,他燒制的瓷器在原有的釉面上再飾以不同的釉料,經高溫焙燒后泛出紛繁多樣的花色彩斑,其釉色、釉質如同天空中的云絮一樣,自然流暢,飄逸曼妙,簡直精妙絕倫。但伯夷對自己的作品很苛刻,稍有瑕疵他寧愿打碎重制,因此成品并不多。很多達官貴人都指定要伯夷的瓷器,并以居之為榮。一時間聲名鵲起,令人稱羨。這天,村里迎來了一乘小轎,轎子不大前面卻有衙役開道。原來是魯山縣知縣大人駕到,一行人直奔伯夷家。不得了!連知縣大人也來訂購伯夷的瓷器了!等知縣大人一走,

    小小說月刊·下半月 2015年5期2015-05-14

  • 伯夷叔齊被推上圣賢祭壇原因探析
    400)幾千年來伯夷、叔齊倍受人們關注,文人們寫詩賦詞吟詠贊嘆借以抒發個人情懷,史學家們冷靜考證探尋首陽山的真正所在,政治家們熱切關注伯夷叔齊行為的現實意義。于是,伯夷、叔齊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由這些不同身份的人們為了不同的目的從歷史召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多次往返中,故事本身所蘊含的精神在不同人的解讀下逐漸豐富,伯夷叔齊的地位也在不斷被解讀中得到提升,在同樣謙讓去國的許由、卞隨、務光等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推上圣賢祭壇,成為自唐玄宗以來屢次得最高統治者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2015-03-28

  • 從《韓非子》析伯夷形象
    ?從《韓非子》析伯夷形象葛 煒(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作為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戰國時期的韓非對伯夷形象也進行過論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莊子》一書的論述,韓非對伯夷的評價可謂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韓非對伯夷的評價具有鮮明的法家學派特征,認為伯夷為“無益之臣”,因此應當“少而去”。另一方面,從一系列的對比和舉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盜跖不為非”、“使伯夷與盜跖俱辱”、“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3-27

  • 從《莊子》析伯夷形象
    莊子是戰國時期對伯夷形象做出深刻評價的思想家。雖然莊子的實際言論我們已不能聽到,但仍能從《莊子》一書中看到莊子思想的內涵。因此,若要考察莊子對伯夷形象解讀,則不得不立足于《莊子》。一、伯夷之“義”《莊子》一書中的伯夷形象極具顛覆性和復雜性,這也就意味著《莊子》一書中的伯夷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而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莊子》內容的復雜性外,還與莊子“道”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莊子之“道”在這里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起著催化劑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2015-03-27

  • 《史記·伯夷列傳》新解
    00)?《史記·伯夷列傳》新解張曉琳(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伯夷列傳》是《史記》七十列傳中相當引人注目的一篇,其位列篇首,以評論為主以及評述跳躍性等特點,引發很多學者關注?!?span class="hl">伯夷列傳》通篇夾敘夾議,若斷若續,獨特的章法結構使人難窺其旨,大有葉嘉瑩先生所說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韻味。從文本出發,聯系司馬遷的生平遭際與抱負,解析文本中蘊含的“悲”與“惑”,進而發現看似“亂章”之文的《伯夷列傳》實際上是有兩條主線并軌而行,這“亂”中隱

    甘肅開放大學學報 2015年5期2015-03-20

  • 我看“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徐玉婷(上饒中學 江西上饒 334000)莊子的思想向來怪誕不羈,這給后人解讀他的作品帶來一定難度,若要合理地把握,應當走進莊子的內心,把握他的思維方式,切不可斷章取義;更不能以常人之心想當然地揣度。面對前輩無端涯的恢弘,我們更需多持幾分探究的精神。莊子;秋水;超越莊子《東海之大樂》(節選)選入人教版《先秦諸子散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4年9期2014-04-17

  • 從《論語》析伯夷形象
    024)《史記·伯夷列傳》云:“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保?]2127可見,正是孔子對伯夷的贊頌,才使得伯夷之名流芳后世。而孔子也是對伯夷形象較早進行解讀的人,正是孔子對于伯夷形象的初次解讀,從而奠定了后世對于伯夷形象解讀的基礎,這從孟子關于伯夷的有關論述即可看出。關于孔子的思想及言論,大多體現于《論語》中,因此《論語》是考察孔子對于伯夷形象解讀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材料。一、伯夷之“讓”“讓”是伯夷身上最顯著的一個精神符號,也是其聞名后世的一個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08

  • 夷齊之“廉”探源*
    島066004)伯夷叔齊是孤竹國的歷史人物,也是中國士人敬仰的精神楷模,被后世稱為道德的典范。夷齊一直被視為“清廉”的象征,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被稱為“天下廉士”、“昭義清惠公”、“崇讓仁惠公”,賜封“清惠”、“仁惠”、“清節”謚號;被孔孟等歷代圣賢稱為“圣之清者”;民間更有“夷齊清風”之美譽。而夷齊之“廉”德最早是在先秦典籍《孟子》、《戰國策》、《呂氏春秋》中有所記載。一《孟子》中兩次提到伯夷之廉: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2014-04-07

  • 《故事新編·采薇》的復合型文本特征及意蘊探析
    故事”與“新編”伯夷、叔齊作為傳統儒家道德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下形成的評價可謂莫衷一是??傮w看來,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方面是從正面肯定二人作為儒家道德楷模的高風亮節:堅守正義,恥食周粟,歸隱首陽,采薇而食。在很大程度上伯夷、叔齊已成為儒家理想人格和道德典范的象征。例如《論語》中就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山下,民到于今稱之”的感嘆,孔子稱其“求仁而不得”,而孟子譽之“圣之清者”;唐代韓愈作《伯夷頌》,贊其品質為“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11-16

  • 論司馬遷對伯夷和叔齊的評價?
    析,探討司馬遷對伯夷和叔齊的評價。伯夷和叔齊歷來被中國文人視為堅守道德理念而不肯屈服于現實的善人。學術界對于司馬遷《伯夷列傳》的研究眾多。中國學者大都認為司馬遷將自己的思想寓于對伯夷叔齊行善而遇不幸的敘述之中,包括華茲生(Burtonwatson)在內的不少西方學者也持相近觀點。[1]52-64換而言之,司馬遷對于伯夷叔齊的所為持同情而肯定的態度。如徐復觀在《兩漢思想史》中說:“(司馬遷)以《伯夷列傳》為首,因為伯夷兄弟的讓國,與傳說中的薄天下而不為的隱士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史記·伯夷列傳》:司馬遷曲隱的“一家之言”
    十“列傳”中,《伯夷列傳》被公認為最獨特,最難讀的一篇。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大體以敘記人物事狀為主,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為開端,對人物作極其簡短的褒貶評斷。唯獨《伯夷列傳》例外,全文不過千字,大部分是議論,敘寫孤竹君二子伯夷與叔齊事跡的篇幅不過二百七十多字,概括起來是以下三事:伯夷與叔齊讓位、叩馬阻諫武王伐紂、義不食周粟直至餓死。伯夷與叔齊二人的事跡,在很多史家的眼里,實在不夠檔次。司馬遷卻對此大書特書,并將其傳記置于列傳之首,難免引起后世史學家的不解。唐

    名作欣賞 2012年27期2012-08-15

  • 伯夷、叔齊評說
    00)歷史學研究伯夷、叔齊評說王士立(唐山師范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商朝末年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兄弟讓國,避紂北海之濱;對周武王叩馬諫伐殷商和恥食周粟而死,表現了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的道德精神,是儒學的先驅,是孔子思想的來源之一;在歷史上影響和培育了一大批愛國的志士仁人。批判繼承夷齊精神,對于培養全社會的謙恭揖讓、知廉明恥、追求正義、崇尚氣節和安分守己的民風,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孤竹國;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孤竹國是商周時期的北方侯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6期2012-02-16

  • 從孟子論伯夷、柳下惠等圣賢看其進退觀
    005)從孟子論伯夷、柳下惠等圣賢看其進退觀林榕杰(廈門大學 哲學系,福建 廈門 361005)孟子認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別代表了在進退問題上的四種不同做法,而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趨于仁以及“歸潔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惡人之朝,可謂“以去為潔”;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謂“不以不去為不潔”;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觀點,去就于兩君之間,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則為孟子所贊許。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進退觀在相當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張。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1年3期2011-04-11

  • 解讀《論語·述而》“夫子為衛君”章
    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 ”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這段對話的核心教誨就是“求仁得仁則無怨”。這個不難理解,如果僅是宏觀把握此文的意旨,這樣的理解足矣。但是要窮究其理,這樣的解讀顯然是不夠的,細心研讀,就會發現問題著實不少。這段對話雖然不過是短短五十多個字,卻涉及了不少人物,冉有、孔子、子貢、衛君、伯夷和叔齊,這些還只是登上舞臺的人物,幕后還有眾多角色。事情是冉有想知道孔子是否會

    文教資料 2010年23期2010-08-15

  • 《采薇》重讀:經典解構與身體敘事
    理想人格的化身,伯夷、叔齊經過四千年的風云流轉,早已積淀、轉化為儒學的一大符碼,通過對其故事及行為的闡釋和再闡釋、敘述和再敘述,的確能夠發現歷史文化精神的悸動。我們看到,在對儒家文化進行整體性的批判時,魯迅沒有像質疑老莊那樣,賦予儒家祖師孔子以獨立篇章,只是給他在《出關》中留了幾個鏡頭,而把伯夷、叔齊推到儒學批判的前沿,為什么?是因為伯夷、叔齊較孔子更能負載起儒家道德與事功的經義嗎?是因為他們更完整地貫注著儒學精神的修持嗎?還是另有原因?魯迅在《<出關>的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9年5期2009-10-26

  • 司馬遷之惑
    撰寫列傳第一篇《伯夷列傳》時,他陷入了矛盾??鬃诱f,伯夷、叔齊“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馬遷在一篇以伯夷、叔齊的口吻寫的詩中看到了怨憤之氣,于是他只能懷疑是不是自己對這首詩理解錯了。接著,司馬遷又借他人之口進一步闡述自己的困惑——如果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為何像伯夷、叔齊這樣一生“積仁”的人卻最終餓死?為何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顏淵常常食不果腹,而盜跖無惡不作卻壽終正寢?司馬遷比照當時的現實,認為那并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的現象,他終于忍不住將心中的疑惑說

    百家講壇 2009年1期2009-04-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