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的“重新定位”

2012-03-03 07:38柴菊周麗錦
博覽群書 2012年5期
關鍵詞:新聞業核實新聞媒體

○柴菊 周麗錦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美)科瓦齊、羅森斯蒂爾著,劉海龍、連曉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版

在新聞傳播研究領域,關于新聞學與傳播學這兩個學科的關系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其中,詹姆斯·凱瑞的視角特別引人關注。他認為,新聞學的研究對象——新聞與新聞業,是與現代民主和思想啟蒙緊密關聯的。它與著眼于社會控制和文化儀式的傳播研究有著微妙的差別。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凱瑞提出,當代新聞業所面臨的最深刻的危機,是新聞業在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在新技術賦權的今天,割斷了自己與民主的天然聯系。

順著這個思路,比爾·科瓦齊和湯姆·羅森斯蒂開始了他們“重新發現”新聞之旅。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中,他們試圖回答,在今天這樣一個自媒體和公民新聞的時代,新聞業何以可能,專業新聞工作者何以可能。

科瓦齊和羅森斯蒂不免懷舊地簡單提及新聞當年如何把西方帶進現代社會。由于新聞業擊潰了中世紀的思想家們通過知識壟斷而達到社會控制的各種努力,追求真相、形成輿論壓力和爭民主的浪潮便此起彼伏,啟蒙與資產階級革命因此成為可能,現代社會因此成為可能。怎么衡量新聞和新聞從業者在人類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都不為過。在美國,1789年《憲法第一修正案》以來,新聞自由作為一種權利被賦予了全體人民,但是代表人民實現這種權利的則是新聞機構與新聞工作者。他們因而斷言,新聞與民主是不可分割的:“不論是回首三百年還是三千年,我們都永遠無法將新聞和社群,尤其是比較民主的社群截然分開?!毙侣勁c民主的分割將意味著新聞理想的泯滅和淪落。

然而,在300年后的今天,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與民主正在漸行漸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并購狂潮,使新聞業成為某些大公司的附屬產業被賦予了純粹商品生產的邏輯——以盈利為唯一目標,以發行量、收視率為唯一測量指標;客觀中立的原則讓位于新聞言論化的取向,新聞娛樂化則破壞了新聞的公共性原則。近年來的新聞界的現狀卻讓人對于新聞業的角色越來越失望,新聞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有著明顯下滑的趨勢。新聞媒體上信息爆炸,但卻沒有什么真正重要和對受眾有用的新聞。這樣的新聞業,使人們開始懷疑新聞的意義,反思真正客觀、中立、有價值的新聞是否存在,甚至懷疑新聞自由被這些新聞媒體濫用,淪為政府和商業機構的話筒。

自媒體和公民新聞的出現,則將商業化新聞業的危機進一步呈現在人們面前。自媒體在新聞媒體與社群中插入了一個新平臺,人們的政治參與和政治表達有了新的渠道,因此公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關系顯得更加疏遠了。公眾正在從新聞的被動的消費者轉化為新聞的積極參與者。他們會綜合來自新媒體和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資源組合成自己需要的信息,甚至通過寫作博客和微博向別人提供相當有用的信息。他們成了自己的編輯和通訊員。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加劇了新聞的危機:在有可替代的新聞渠道和表達渠道后,不少公眾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不再需要現在這種商業化的傳統新聞業。

對于新聞業所面臨的這些危機,科瓦齊和羅森斯蒂不禁要問:“21世紀的新聞工作者能否繼續堅持為那些產生于三個半世紀前的目標而奮斗?”我們認為,該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在于作者所提出的問題,因為他們所焦慮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其中的某些內容也是當下中國的大眾傳播從業者正在焦慮的問題。但這不是說這本書解決問題的辦法就不值一提。他們給出的答案也就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新聞的十大原則:1.新聞工作者首先要要對真實負責;2.新聞工作者首先要忠于公民;3.新聞工作的實質是用核實進行約束;4.新聞工作者必須獨立于報道對象;5.新聞工作者必須成為獨立的權力監督者;6.新聞媒體必須成為公眾評論和妥協的論壇和廣場;7.新聞工作者必須讓重大事件變得有趣并且與受眾息息相關;8.新聞工作者應當使新聞全面均衡;9.新聞工作者有責任按良心行事;10.公民對新聞也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事實上,中國傳媒業的學者也在尋求社會化媒體的時代大眾傳媒的定位。他們要么在苦苦探索新出路,比如希望通過全媒體改造來解決技術落后的問題,要么宣稱相關體制不會袖手旁觀而繼續混日子。然而,受眾的離去絕非簡單的技術問題,寄希望于技術的改良是一種將問題簡單化的處理方式;而寄希望于體制的保護則表現了一種麻木和得過且過的心理,這兩種應對方式都不是可取之道。與它們相比,十大基本原則的提出倒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思路:與其做加法,不如做減法。與其讓自己變成一個全媒體,不如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專業和權威的媒體。

總的說來,該書作者將新聞原則分為兩類:需要堅持的傳統的新聞原則與需要變化的以適應現實需求的新聞原則。一方面,例如對真實、全面均衡、核實內容等方面的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堅持,不能動搖,堅持這些新聞中經典的傳統才不會使得新聞業墮落。另一方面,又將曾經一些也被新聞記者奉為圭臬,如今又令人產生困惑的原則提了出來,讓這些原則直面現實的變化,重新出發。盡管這些原則的提出基于一些經驗研究的背景,但有許多原則只是一種新聞專業的意識形態。這充分體現出了美國學術研究的老毛病——看似基于經驗事實,實則總是將觀念與事實混為一談,一種以唯物主義為表現的唯心主義。個中原因是美國人總是把人的意識看作是可以精確測量的對象。上述這一切都讓人看到哈欽斯委員會的報告和空洞的社會責任理論。不過,有一個原則確實為傳統新聞業的未來描繪了遠大的前景,那就是核實的原則。

自媒體的功能無疑是強大的,但它不是沒有缺陷的。它的敵人就是它自己:它在完全否定信息控制的意義的同時也就必然導致流言傳播和各種扯淡成為交流時的信息常態,而它卻沒有能力有組織地核實信息,及時地進行自我凈化。所以,作為專業主義者的傳統新聞媒體,仍然能夠作為真相的捍衛者而存在,因為只有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才能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核實真相和核實真相的意義。而且,只有當傳統媒體更加傾向于報道優質和嚴肅新聞,不斷地代表公眾核實真相,而不是著力于八卦和花邊新聞,它才能發展得更好。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理論“裸體與吉他”,用以指代煽情新聞與嚴肅新聞。意思是說:一個人若要吸引人群關注,當然可以選擇脫光衣服,裸體站在街頭,自然會有人圍上來??上Ч饪柯泱w是不能吸引人群很久的,可是如果你可以彈奏吉他,并且水平不錯時,自然也會有人圍上來的,即使有舊的觀眾會退出也不要緊,因為美妙的琴聲會吸引新的觀眾不斷進來。新聞能獲得收益、喚起社會的意識與共鳴,是因為新聞與公眾定立的契約,一方是提供優質的信息商品,另一方則給新聞從業者權力、社會地位以及新聞自由??梢坏┻@種契約被商業化運作破壞時,新聞從業者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經濟效益自然下滑。相反,如果新聞界為公眾的信任而努力,為受眾提供優質的新聞服務時,就會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與受眾支持。

自媒體技術對公眾的賦權使公眾的表達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轉化為了話語權。也正是因為如此,借助社會化媒體而生成的“第五權力”正在嶄露頭角。在作者看來,傳統媒體已經不能再居高臨下地決定公眾的知情權,也無法再無視公眾的表達權,其傳統定位正在瓦解。而且事實是,“第四權力”正逐漸置身于“第五權力”的全面監督之下。歷史不可能停下前進的步伐,“第五權力”的興起不可阻擋,這對傳統傳媒來說當然是一種挑戰,但與此同時也賦予它一種新的使命,那就是通過不斷地查找真相,去監督“第五權力”,去確證事實。

我們覺得,這本書對當代中國主流媒體的從業者很有啟發,它說清了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與其讓傳統媒體變成一個全能運動員,或者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倒不如讓它在自身擅長的專業領域變得更加不可替代。

猜你喜歡
新聞業核實新聞媒體
雪中放牧新風景
閱讀理解精練精析
河北“全覆蓋式”對各級新聞媒體進行財政支持
技術拓展想象空間
現代社會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與監管
互聯網催生傳統新聞業的三個變化
新聞業經營管理的網絡化思維
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在群眾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與傳播策略
中國2012年增速確認為7.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