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三問*

2012-04-12 03:28胡亞敏
華中學術 2012年1期
關鍵詞:文學批評中國化建構

胡亞敏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武漢,430079)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三問*

胡亞敏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武漢,430079)

一、為什么要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

在當代中國,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從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史來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為適應社會實踐和文學活動的具體要求,在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時必然會有所選擇和有所側重,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不同形態。這些不同形態既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學理基礎,同時彼此又有相當大的差異,其中俄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形態,而對當今文學和文化研究有重要理論影響力的主要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百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受了種種考驗,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歸納和推廣,這些成果未能在理論上得以充分的總結和提升,也限制了它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應該說,早在1958年周揚就提出了“建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批評體系”的命題,他提出的“文藝理論和批評體系”可視為“中國形態”的另一種表述。但從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蘇聯文藝學在中國文學批評界占據權威位置,周揚提出的這個命題一直被遮蔽。新時期以來,“蘇聯模式”受到質疑,文學批評界以對西方現代文學批評的翻譯、借鑒和移用為主要途徑。盡管如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格局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基本問題和理論體系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嘗試從不同角度如反映論、實踐論、藝術論、人學等邏輯起點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論體系。這些研究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提供了理論參照。如今,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民族振興的需要,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應成為中國學者的自覺意識和時代責任。

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對于中國在世界文壇取得文學批評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領域,并且成為西方21世紀文學批評的一支勁旅。而在馬克思主義占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世界文壇的聲音卻相對微弱。由于缺少理論上的開拓,以至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研究上很難與國外學者展開平等的對話。因此,提出構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做出中國學者的思考和回答,對參與國際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學術研討是很有幫助的。

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對于推進和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價值。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只不過是一些“斷簡殘篇”;也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所關注的現實主義和典型問題已經“過時”,甚至有人以福山的“意識形態終結”論來斷定馬克思主義的“終結”。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建構正是對各種懷疑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系統性論斷的回應。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是建設現代中國文學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在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過程中,將涉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諸多基本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將可能產生一系列有特色的理論成果。

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代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學藝術實踐的經驗需要理論概括,文學藝術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解決,而上述問題的解決并不能完全從經典馬克思主義那里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可能僅靠異域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和術語來應對。如何加強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和提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如何促進文化和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通過對這些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可突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主導作用和當代價值,甚或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尋找到新的突破口。

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對于拓展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思路具有方法論意義?!爸袊螒B”將作為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切入點,為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活動的多重關系提供開放性的研究思路,從而有助于更新和豐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研究方法。

因此,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課題,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是時代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吁求。

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與中國化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與中國化是一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應該說,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形成的基礎和歷史語境,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才得以提出和建構。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作為理論構架,它在諸多方面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有著明顯的區別。

兩者的不同首先表現在主體性質的差異上。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主體更多的是以接受主體的面目出現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主體則體現了一種主動性。前者作為接受的一方,側重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吸收、消化和實踐,它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是一種影響與被影響的關系。并且在接受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更多的是強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社會現實和文學實踐,盡管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所變異和創造,但其基本性質是接受和運用。而后者作為建構的一方,則主張在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成果加以歸納、提煉和升華,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又一理論形態。后者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是創造性的變異和發展的關系,其主體具有建設性的姿態,其基本特征是建構。

其次,從研究類型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主要是在歷史進程中展開的。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其發展過程的梳理、分析和總結上,其研究軌跡呈現為線性特征,展示的是歷史的遞進和不同時期的階段性成果。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則是一種理論建構,具有框架性特征,它有其特定的學理基礎、問題意識和理論范疇等。盡管這種理論形態并非完全固定,具有一定的動態性,但畢竟是作為一種具有整體性特質呈現的。

第三,就世界范圍而言,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又是一種具有區別性特征的理論形態。由于存在不同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只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下諸種形態中的一種,具有不同于“俄蘇形態”和“西方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整體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提出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可視為中國對全球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貢獻。

第四,“中國形態”與中國化的區別還在于研究思路上的差異。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在整體思路上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相比有較大的拓展,它不僅探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而且將視角擴展到不同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比較研究;同時它不僅有史的梳理,而且可超出經驗層面展開純理論的思辨,由此形成多維的研究角度。

第五,作為一種建構性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它將不滿足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局限在歷史描述和一般規律的總結上,而是將研究指向未來,這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與中國化的又一區別。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門具有前瞻性的學科,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不僅關注現在,而且把目光投向未來,它將通過對當今問題的闡釋和對未來的研究增加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新質。

三、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路徑

系統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在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歷史中,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表述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不僅不同階段有著不盡相同的認識,而且對同一概念、范疇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和闡釋,要在這些不同理論表述的基礎上提煉和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理論特質,實屬不易。更加困難的是,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需要提出自己的命題,形成自己的理論建樹,而且這些理論建樹既要展現自身的特點又要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能夠拓展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空間。這些任務更需要研究者們付出數年或數十年的艱苦努力。

我們初步嘗試從歷史維度、比較視野和當代意識三個層面來探討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路徑。

第一個層面是歷史的維度,即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形成過程。從這個維度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發展史的成果不少,我們的工作將在梳理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形成過程中的理論成果和提煉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典作家的理論貢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發掘和評述歷史上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形成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理論家和批評家,既考察李大釗、李達、瞿秋白、周揚、胡風、馮雪峰、胡喬木等共產黨人的理論研究,又考察魯迅、創造社等民間學人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貢獻,乃至包括鉤沉那些幾乎被湮滅的史料。在歷史審視中,我們還將深入剖析和研究不同時期重大的文藝事件和方針政策,科學地總結“中國形態”形成過程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提供更為具體豐富的史料。

第二個維度是比較的視野,即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置于世界范圍內,通過不同的參照系折射其特質。這一研究又分兩點,一是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西方形態”及其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復雜關系。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西方形態”如何承接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傳統,又如何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創新”與“偏離”。二是探討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西形態的“同質性”與“差異性”,包括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影響,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西形態在理論基礎、現實條件、批評目的和文學主張等方面的異同等。從比較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的成果不多,所以還有比較大的研究空間,但要真正發現“同中之異”或“異中之同”,并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和啟示,則對研究者的學識和學力是一個大的考驗。

第三個維度是研究者的當代意識,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當代所面臨的挑戰。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偉大的社會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科技、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這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建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我們將通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與人的全面解放、高科技和數字媒體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與西方批評思潮等問題的研究來展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走出一條不完全同于西方的“與時俱進”“綜合創新”的東方之路。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既是一種框架性結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探討和發展的領域。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準備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打造成一個固定的體系。改寫一句詹姆遜的話,若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凝固的那一刻,便就歪曲了它。我們所期待的中國形態將融會多種聲音以形成和諧的交響,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動態的豐富性。我們深信,一種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面向變革現實、具有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在中國學者的努力下將會逐步清晰起來,并將為中國文學批評的建設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和突破。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078】“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階段性成果。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

【主持人語】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試圖以一種整體性的視野研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歷史發展和當代建構的問題。依照這一思路,本課題的研究將從四個方面展開,其一是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特質,為反思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歷史經驗和探討中國形態的當代建構提供理論基礎。其二是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發展的歷史過程,為中國形態的研究提供歷史反思的維度。其三是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審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西方形態”特點及其得失,拓展建構中國形態的思路和視野。其四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學活動和文化實踐,闡發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的理論特質和實踐品格。

本期發表的三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對上述問題展開了初步的研討,這些論文或以基本觀念的梳理廓清研究的思路和架構,或以專題性的討論從具體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雖然許多觀點還沒有充分展開,有待深化甚至可能引起爭議,但畢竟邁出了探討問題的第一步。我們期待關注和批評,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孫文憲)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中國化建構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建構游戲玩不夠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