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微博輿論場的四個誤讀

2012-04-29 00:44劉海龍
人民論壇 2012年6期
關鍵詞:流言民意腳印

劉海龍

微博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傳播技術之一。微博輿論場的諸多問題,終究要依賴現實問題的解決。賦予微博過多功能或對微博言論過度緊張以至壓制其表達都選錯了對象

新媒體的特點往往容易被商業的包裝所歪曲,為了強調新媒體之“新”,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一些表面現象被當成規律。尤其是,一個媒體在普及之初,經常會改變原有傳播規則,導致社會的不適應,出現一些暫時現象(曾經發生過的官員在微博上和情婦調情開房便是一例)。公眾也會因為好奇而把新媒體當成一個玩具而不是工具看待。但是隨著新鮮感的消失,媒體作為工具的平凡一面會更加突出。當然,對新媒體來說,這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只有到了那個階段,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力才會真正顯示出來。因此,在這個夸大或誤解微博影響力的同時,有必要冷靜下來進行一些反思。

誤讀一:微博反映真正的民意

這個判斷不能說全部錯誤,但不準確。微博民意是現實民意的一種呈現或投射,但不等于民意本身,就如地上的腳印不同于留下腳印的人。我們可以從腳印推斷留下腳印的人有何特征,但它只能揭示非常有限的信息。地面狀況、天氣等外在偶然因素會影響腳印的形狀,走路人有意改變自己的走路方式和步伐也會讓判斷者失誤,甚至還可能有人偽裝并不存在的實際行走者的腳印,等等。

所以我們可以說微博民意是民意的一部分,但不能說微博民意就是民意本身。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的人口總數是13億多,CNNIC發布的微博用戶為1.95億。盡管從絕對數量上來講,中國的微博用戶不可謂少,但是在全體人口中的比例仍然有限。而且調查還顯示,微博用戶在年齡、學歷、收入等人口統計指標上都存在某些偏向,代表性有限。此外,在之前的不少研究中都發現,網民在論壇等自己生產內容的應用中,絕大部分網民以潛水為主,能夠具有主動表達能力的用戶數量有限。

當然,在“圍觀改變中國”的微博使用模式之下,僅從發言用戶數量來評估微博的意見代表性還過于簡單。轉發與關注本身也是意見表達方式之一,這種行為的積累本身亦可產生明顯的聚光燈效應,將某些事件和觀點置于社會的關注之下。但是還有另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會影響微博上的意見表達:用戶在微博中的角色扮演與審查現象。

網絡給個人自我身份的流動和重構提供了新的機會,用戶常常將自我的某一部分,甚至是不為人知的隱秘部分投射到網絡自我形象中。這會導致網民在網絡上的表現與現實中的有所不同。當然,自我身份十分復雜,網絡身份與現實身份并非能夠簡單地截然分開,但網絡自我畢竟只是自我的一部分,他還是屏蔽或者突出了自我的某一方面,使得個人在網絡上的表現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個人意見的全貌。

第二個現象是網絡審查現象。這里所說的審查既包括他人的審查,也包括自我審查。實名認證乃至最近實施的實名制,會使表達真實意見的成本越來越高,無形之中加大了用戶自我審查力度?!吧偃锹闊钡男膽B會造成真實意見被壓抑。

因此,在關注微博輿論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局限。一方面不要簡單地用微博輿論來代替真實輿論,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意識到微博輿論的特殊性,輕松面對微博輿論,不必對一些似乎極端的言論過于敏感和緊張,夸大其影響。

誤讀二:微博輿論是現實訴求的體現

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在上面活動的都是現實的人,這給網絡的意見表達帶來了現實與虛擬兩種不同的維度。網民在微博上的意見既是現實的投射,同時也具有感情共同體的特征。微博輿論場不是通過事實而是通過極具感染力的情緒加以聚合。它不是一個秩序井然的會場,而是一個開放的廣場。參與者不是公眾而是大眾。那些能夠激起用戶本能反應的事件(如小悅悅事件)成為微博感情共同體的基礎。通過參與圍觀儀式,個人將對社會的不滿渲泄出來,并且彼此分享,建立起一種受害者或弱勢群體的認同感。

微博是一個以人為媒介的媒體,這更加強了感情共同體的凝聚力。受眾在使用傳統媒體,甚至門戶網站時,一般通過選擇媒體來選擇內容。但是在微博等社交網站中,個人是通過選擇關注的對象來選擇內容。在微博上,人人都是門戶。通過信息的發布與接收的傳播儀式,人與人建立起新的聯系。無形之中,這種使用者主體之間的情感認知也會被帶入到輿論場中。他人對訊息的選擇,同時也傳遞著感情。這會強化彼此之間的認同感,產生強烈的官民對立。但是,當情緒渲泄的集體狂歡結束,用戶脫離那個特殊場域,一切又會恢復正常。因此,微博輿論場中出現的過激情緒,并不一定會轉化成現實的行動。

誤讀三:微博是傳播謠言或流言的溫床

在微博的眾多原罪中,謠言可能是最容易被提及的一個。如果我們把惡意傳播的稱為謠言(如網絡水軍傳播的),把缺乏明確目的和來源的稱為流言的話,大多數人都把二者劃上了等號。但傳播研究并不認為所有流言都具有惡意,甚至認為流言反映了社會的某種共同心理,具有發表大眾真實觀點的功能。因此,流言是臨時的新聞,在缺乏官方信息或令人信任的信息時,流言執行了解釋說明,給人提供環境確定性的任務。

這里無法對流言傳播的機制做出全面分析。本文只想談一個問題,微博流言真的是罪大惡極嗎?在反對采用他律方式阻止流言傳播的理由中,提到最多的是微博是一個觀點自由市場,具有自凈化功能。但實質上,這一觀點背后的思維方式與它所反對的措施的思維方式非常類似,都使用了環境的隱喻來考慮微博空間。自然環境當然是越純潔越好(這個結論推到極致之后也令人懷疑),但這并不必然得出網絡空間也應該越純潔越好。言論環境的好壞不應以純潔為標準,而應以多樣性為標準。在這個意義上,流言也許是言論多樣性的一個表征。事實上,不少流言事后證明并不完全錯誤,但是如果我們自負地以目前已知的事實來衡量一切的話,便失去了求真的機會。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是錯誤的謠言,也應該允許其發布的原因。

誤讀四:微博可以取代傳統新聞媒體

消滅微博流言的另一個誤區在于忽略了大眾媒體的重要作用。在微博時代,大眾媒體似乎“過時”。因為微博的信息發布者是民眾,新聞媒體的信息發布者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后者更容易約束,而約束前者則有逆民意而動的危險。這使得傳統媒體面臨著更大的審查壓力,而微博則因為擁有更多自由,而成為許多敏感信息的發布渠道。

但是研究發現,網絡論壇和微博中傳遞和討論的大量信息,仍然來自大眾媒體。不僅如此,大眾媒體還起著核實網絡信息,推動真相大白的重要作用。所以與其用堵的方式辟謠,還不如給大眾媒體以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去澄清問題。微博提供線索(當然也包括有待澄清的所謂“流言”),大眾媒體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則負責證實或證偽這些流言。在最近發生的郭美美、“盧美美”事件和達芬奇新聞報道迷案中,都顯示了傳統新聞媒體的重要作用。

總之,微博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傳播技術之一。按照傳播社會學的解釋,這些技術終究會被嵌入到既有的社會體制之中。當社會適應了微博,它在短期內出現的一些輝煌會重新歸于平淡。微博的使用者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把上帝的還給上帝,把凱撒的還給凱撒。微博輿論場的諸多問題,終究要依賴現實問題的解決。賦予微博過多功能或對微博言論過度緊張以至壓制其表達都選錯了對象。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劉建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歡
流言民意腳印
建議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在網絡流言的驚濤駭浪中,權威媒體如何做好“定海神針”
真相在真相里活著
流言
可口、避開、腳印
直接民意、間接民意及司法應對——分類學視角下對司法與民意關系的再審視
奇怪的腳印
匯聚民情 暢達民意
流言分析:本性與控制
央企高管薪水何時不再是民意問題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