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強農惠農富農新指向

2012-04-29 00:44張曉山
人民論壇 2012年6期
關鍵詞:民生農民農業

張曉山

通過深化改革,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善農村的民生狀況,將建立起一個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長效機制,從而為宏觀調控任務的順利完成作出應有的貢獻

“強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1年中國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2%,但農業科技進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家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發展教育,振興農村經濟,加快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益的農業??梢哉f,科技創新已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農業科技創新必須綜合配套,要以政策扶持和制度創新為依托。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是農技推廣。當前,農技推廣的人員、編制和經費三權的權限界定問題,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活動的區分問題,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問題等都需要在政策上進一步明確,最終通過修訂《農業技術推廣法》成為有約束性的制度安排。要著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建立健全政府有關部門、農業院校、科研單位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協同創新的機制。

誰能控制種子,誰就能控制農作物生產和食物的供給。在種子產業的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研究領域,目前還是大型的跨國公司占據主導地位。需要制定明確具體的促進中國農業技術進步和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培養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品種(包括非轉基因的作物品種和轉基因的作物品種),構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品種的技術體系,與大型跨國公司抗衡,避免出現外資控制中國種子產業的局面。

實現“強生產”的目標難度依然很大

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11424億斤,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但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仍然薄弱,農業自身的競爭力不強,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難度仍很大。

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薄弱,欠債較多,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2011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在前兩年大幅增加的基礎上首次超過1萬億元。 2010年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占49%的比重指標就為以后年份的農業農村基建投資強度設立了一個標桿。政府對“三農”投入的政策措施從定性到量化,指標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實,為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要在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基礎上著力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馬克思曾經說過:“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只有更少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能使用更多的農業資源,他們生產的剩余才能更多,收入才能增加,社會才能發展。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立足于國內,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在提高土地生產率的基礎上,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著力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保護耕地資源,這樣才能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務農勞動者收入的提高。

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換過程中,分散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如何實現規模經濟,小規模農戶如何走上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F實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一種混合型、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走的是一條兼容性較強的道路。但從全國來講,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進行。所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要防止損害和侵犯農民經濟利益的事件發生。

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還要著力培育從事現代農業的主體力量。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創造一個好的制度環境和一個有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激勵一部分年富力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專業農民在農業中創業、發展、致富,使他們成為真正的農業企業家,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鼓勵他們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使他們成為從事現代農業的主體和主力軍。

“強民生”是“保穩定”的必要之舉

為農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是國家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不是慈善或恩賜的政策舉措,而是把農民應該享有的權利賦予農民。近年來,各級政府更加關注改善廣大農民的民生狀況,加快了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領域和范圍,不斷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村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民生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的實施使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老百姓得到實惠,社會利益格局失衡的狀況得到改觀,必將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增進社會的和諧程度。同時,這些都需要把公共財政資金投入的重點轉到農村,但關鍵是這些投入能否促進經濟發展,能否提高經濟效率。

公共財政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將投資用于邊際效率最高的地方。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投資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仍將起著巨大推動作用。關鍵問題是投資的方向和目標。長期以來,政府投資多用于城市建設,很少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轉變投資的重點和方向,更多地關注農村的民生工程,無疑是雪中送炭,必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國內需求不足和城鄉發展失衡的突出矛盾尚未從根本上消除。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仍偏重于投資和出口,而忽視消費,這個趨勢在農村更為明顯。擴大國內需求最大的潛力在農村。中國廣大農民的消費需求不足是現有分配關系的產物,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約束條件下,市場力量無法自發地改變分配關系,通過政府干預促進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就成為必然的選擇。這種干預應著眼于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和減輕農民負擔、免除其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兩個方面。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較低,他們有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但缺乏現實的購買力,他們最擔心的是看病難、看病貴,教育費用高,弱勢群體衣食無著,老年農民生活失怙,這些擔心又進一步抑制了他們的消費需求。通過擴大公共財政支出來改善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服務,使不同地區的鄉村基層的基礎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得到保障,當下即可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免除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財政支出也可以迅即變成一部分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直接消費,從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注民生可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人力資本,改變他們能力被剝奪的局面。長期以來,我們的收入再分配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農民及其子女的能力建設,沒有為他們提供與社會其他人士公平競爭的一個平等的起點,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的質量難以提升,就業機會難以獲得,農民收入難以增加。在農村的民生工程中,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事業、文化事業以及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實際上也就是注重農民的能力建設,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這樣將促使農村龐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本,培養出數以億計的體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質高的新型農民,而他們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走出農村,也將適應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城鎮化和工業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深化改革,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善農村的民生狀況,將建立起一個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長效機制,從而為宏觀調控任務的順利完成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學部委員、研究員)

責編/肖楠美編/石玉

猜你喜歡
民生農民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