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英國的失落與自信

2012-04-29 00:44田德文
人民論壇 2012年24期
關鍵詞:開幕式工業化全球化

田德文

任何時代的英國人都不比其他民族更加聰明,或者更加勤勞,這個國家之所以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才輩出,主要原因是有一種講法制、重自由、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

英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前世今生

作為全球化進程的“始作俑者”,英國曾于1908年、1948年和2012年三次舉辦奧運會,而這三屆盛會恰好標注了這個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三個節點。

全球化的原動力是工業化。此次開幕式演出中,巨大而丑陋的煙囪在英格蘭田園風光中拔地而起的場景無疑會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身著19世紀禮服的演員們面無表情地重復著機械的舞蹈動作,似乎是想展示工業對人性的異化。但盡管如此,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無疑還是從中獲益良多。18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啟動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全面實現工業化,在世界貿易中占據絕對支配地位。1850年,英國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廠”。與此同時,為獲得工業化所必須的原料和市場,英國的對外擴張也達到頂峰。1914年,英國殖民地領土面積達到3350萬平方公里,人口3.935億,是其本土面積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日不落帝國”??梢哉f,1908年奧運會所記錄的正是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輝煌”。

天下之勢,難免盛極而衰。20世紀初,隨著世界霸權更迭與政治經濟格局轉型,英國迅速失去原有的國際地位。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已經滿目瘡痍,海外領地多數獨立,從世界性的大帝國重歸西歐一隅。但是,對帝國的背影,英國人似乎并未表現出過多的依戀。二戰結束三年之后,1948年倫敦在戰后重建過程中舉辦了有5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奧運會,標志著英國歷史揭開新的一頁。與1908年奧運會的22個參賽國相比,1948年奧運會的規模無疑顯示了全球化進程的加速。

后工業化的復興之路

根據開幕式導演博伊爾的闡述,此次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是“復興”。但是,這種“復興”的目標卻并非重現昔日帝國的“輝煌”,而是表現“一塊曾被工業污染的土地以及這塊土地的復興”?,F在對多數英國人而言,大英帝國早已成為遙遠的神話,他們沒有重新謀求那種國際地位的野心甚至興趣。如果把戰后英國轉型的過程理解為一種復興,那就只能是一種后工業化的復興,而非一個工業化世界強國的回歸。

于是,我們在開幕式上看到了戰后英國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諸多符號:從免費提供醫療服務的國民保健制度到風靡全球的兒童文學,從“性手槍”樂隊到“披頭士”的曲目。為展現國內種族的多元化,幾乎每一個節目都刻意安排了不同膚色的演員。在戰后文化轉型過程中,英國擯棄與超越了19世紀清教社會的幾乎所有社會正統觀念。在英國歷史上,這種巨大的變化并非首次。工業化時代的來臨,也曾推動英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正如開幕式中紳士打扮的著名工程師布魯內爾朗誦的莎翁名劇《暴風雨》中所言:“不要害怕,這島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

上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迅速完成從工業化到后工業化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建立了以高新技術、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同時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將重心轉移到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等領域。1945年,傳統產業在英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80%,目前已經下降到20%左右。曾經以制造業為主的曼徹斯特,目前的制造業產值只有總產值的17%,而IT業產值則上升到10%以上。在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戰后英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基本保持穩定。2011年,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6位,在歐洲僅居德國、法國之后。從英國歷史上看,目前這種世界經濟地位或許并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經濟結構轉型之后,英倫三島的天空變藍、河水返清,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此中的成敗得失,或許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世界格局與自然稟賦的限制,戰后英國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轉型的過程或許是不可避免的。目前,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英國也承受著低增長、高失業、公共財政負擔沉重的壓力,國內充滿各種怨氣,階級與種族關系日趨緊張。即使是開幕式上著意渲染的“國民保健制度”,也正因效率低下和負擔沉重而飽受批評。但是,即使面臨這些問題,英國也不可能重走工業化的老路了,只能通過在后工業化語境中不斷創新來提升國力。用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的話說,未來英國的出路只能是成為一個“為新時代創造新經濟的年輕國家”。

后現代英國的文化自信

從老大帝國轉型為年輕國家,根本出路在于創新,而創新的基礎則是打破條條框框,給人們的想象力留下施展的空間。在這方面,此次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可謂做到極致:“憨豆先生”搭乘“火的戰車”登上本該極其莊嚴的大雅之堂,而據說看到他那夸張的表演,“一半人想笑,另一半人想吐”。但是與貴為國家象征的女王在007的陪同下從直升飛機上縱身躍入主賽場相比,這種戲謔確實也算不了什么。在后現代語境中,滑稽與尊貴不過都是可以隨意解讀的“符號”而已。

與這些無厘頭的“顛覆”相比,博伊爾更重要的成功是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展示了當代英國的文化自信。歷史上看,這種放松是戰后英國文化轉型的結果,而自信則是“古已有之”。登上世界舞臺之后,英國強大的海軍、發達的工業和穩定的憲政曾經是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曾足以使其國民擁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但是,這種基礎上形成的自信心卻始終難與“輕松愉快”搭上關系。如這次開幕式演出中所展示的那樣,19世紀英國鼎盛時期,紳士的標準形象曾經是身著黑色禮服,鬢角規整、不茍言笑。著名的意大利記者路易吉·巴爾齊尼曾經就此評論道:在當時的英國,你永遠分不清誰是福爾摩斯、誰是華生,因為他們看起來都是同樣的刻板與乏味。博伊爾展現的現代英國人放棄了這種一本正經的架子,同時把自信心的根基轉化為國民保健制度、風靡全球的兒童文學以及赫赫有名的搖滾樂隊。就一個昔日帝國而言,這種心態上的轉型無異于鳳凰涅槃后的重生。

也許任何時代的英國人都不比其他民族更加聰明,或者更加勤勞,這個國家之所以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才輩出,主要原因是有一種講法制、重自由、求真務實的“民族精神”。在后工業化社會中,只要這種精神沒有失去,就能夠保證英國在轉型過程中做到“國本”穩固,為英國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劉建 美編/石玉

猜你喜歡
開幕式工業化全球化
卡塔爾世界杯開幕式上的“半身少年”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新型工業化》征稿啟事
《人民日報》十九大開幕式報道話語分析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化陷阱
運動會開幕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