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教學硬資源的瓶頸,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2012-05-10 02:11梁秀芬
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 2012年3期
關鍵詞:鹽度器材實驗教學

梁秀芬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將導致教學質量進一步拉大差距,不利于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文章以案例的形式,主要介紹作者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常見常用的生活材料和物品進行地理實驗教學,以突破地理實驗教學器材的不足:借用理化實驗器材為地理教學服務,從學習與生活用品中開發地理實驗教具,用自然界的山、水、草、土開展實驗教學,活用體育器材,解決難題。

關鍵詞:地理;實驗教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氨尽钡囊饬x,在于國民基本素質的整體養成與提高,這必須依賴于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正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戰略性舉措。而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從中觀層面看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各類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教育資源包括硬資源(校舍、教學實驗設備等)和軟資源(如教師的配置和管理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然而,現實十分嚴峻:在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即使是同一地區,學校與學校之間教育資源、辦學質量與效益等方面也有極大反差。雖說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是政府的責任,最終目標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但我們站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義不容辭。

我校是一所鎮級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與縣級高中相比天差地別。在地理教學硬資源方面,只有3個地球儀和幾幅舊版教學掛圖,其他的地理教學配套器材微乎其微。這種客觀條件使我們在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展示地理原理的實驗難以正常進行,學校之間教學質量的差別越拉越大。在課程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條件下,我們想方設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地理探究和實驗教學,拉近地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同樣感受到地理科學的真實性,體驗地理教學的精彩,同時又突破地理教學硬資源的瓶頸,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下面談談我的主要做法:

一、借用理化實驗器材為地理教學服務

中學物理、化學科實驗器材的配置遠比地理科要多,燒杯、量筒、溫度計、鐵架臺、酒精燈等都可以為我所用,只要深入鉆研教學內容,了解學情,精心設計,一切都可以物盡所用。

案例1:“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是《海洋與陸地》一章的重點與難點,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影響鹽度的因素,突破教學難點,我借來了化學器材,進行演示實驗:器材:食鹽、酒精燈、鐵架臺、燒杯。

步驟:(1)在燒杯裝上半杯自來水,加入一定量的食鹽,充當海水。(2)慢慢地往杯內加淡水,直到加滿。(3)把鹽水溶液放到酒精燈上加熱10分鐘。

布置學生討論、思考:①給燒杯加水到滿為止,鹽水的濃度有何變化?②給鹽水加熱時,其濃度又會如何變化?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后,很容易得出結論:加水時,鹽度降低;加熱時,鹽度增大。

引導學生把實驗的結論與海水的鹽度知識鏈接、遷移,得到啟示:①加水時,鹽度降低;加熱時蒸發多,鹽度增大。同理,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時,鹽度較小;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時,鹽度較大。②給燒杯加水時,鹽水被稀釋,鹽度降低。同理,河流入??谔?,得到河水(淡水)的注入,鹽度較低。③給燒杯加熱時,溫度升高,蒸發大,鹽度升高。同理,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較高;寒流經過,鹽度較低。

《地理》必修I中還有“大氣的溫室效應、熱力環流、季風的成因、密度流的形成”等抽象內容也可以用理化器材進行實驗演示化難為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機結合,深入淺出地理解知識。

二、從學習與生活用品中開發地理實驗教具

學習用具、生活用品等也可以用來設計有趣的地理實驗,如:書本、粉筆盒、手電筒、蚊香、糕點、雞蛋、氣球等一切常見常用的物品,這不但增加了教學實驗的真實感、可信度,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地理學習的豐富有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地理。

案例2:在講“晝夜交替”時,學生對“晝夜交替”容易理解,但對晨昏線的定義理解感到陌生、抽象,而晨昏線又是解讀光照圖的關鍵,在高中地理中意義重大。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演示實驗,讓兩個學生做實驗,親自動手,全班人跟著觀察、畫圖、思考,基本上掌握了這一知識點。

實驗器材:地球儀代表地球;手電筒代表太陽。

實驗步驟:①甲同學用發亮的手電筒照向地球儀,光心對著赤道,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乙同學用粉筆畫出亮半球和暗半球的分界線,紅筆:晨線,藍筆:昏線。③乙同學撥動地球儀自西向東旋轉,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不斷交替④甲同學往北、往南移動手電筒的亮點,模擬直射點的移動,乙同學依次畫出對應的晨昏線。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①什么是晨昏線,其形狀如何?②晨線和昏線如何區分?③晨昏線的移動有何規律?

實驗結論: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就出現晝夜交替。晨昏線就是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它是平分地球的一個大圓,由晨線和昏線組成;②順著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為昏線;③一天中,晨昏線以15°/時自東向西移動,一年內,隨著直射點的移動,晨昏線也在擺動,其與地軸(經線)的夾角總是在0-23°26′之間變化。

案例3:“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的概念和成因是難點。講解“褶皺”的概念,我引導學生人人動手,用一本地理填充圖冊就成功地模擬了褶皺的形成。講解地形倒置時,我用一根細竹棍,用力擠壓使之向上彎成弓狀,繼續用力,弓頂斷裂,于是“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斷裂容易被外力侵蝕成為谷底”就化成了形象直觀的一個動態過程。對于“儲水儲油”構造,很多學生靠的是死記硬背,我把一根較長的透明塑料吸管,裝上若干花生油和水,兩端密封,先平放觀察油和水的位置(水在下油在上),將其彎曲成蛇的形狀,再重新觀察(水在向下彎的部分,油在向上拱的部分),這樣“背斜儲油,向斜儲水”的原理就一目了然,學生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講授“斷層”時,我用了本地常見的一種小吃“五色糕”代表沉積巖,①用刀自下而上斜切形成“斷層線”,引導學生思考:這時糕點的斷裂處叫不叫斷層?②再把兩側的糕點上下錯動,或者拉開距離,現在呢?③上升的一側與下沉的一側在地貌上有何不同?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本節的重點、難點就會迎刃而解。

上述實驗教學所有的教具均來自生活,學生感到十分親切熟悉,拉近了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距離,輕松有趣地掌握知識。

三、用自然界的山、水、草、土開展實驗教學

我校作為普通高中,雖然辦學條件落后,但是有魚塘、小山,還有一條小溪,有著特殊的地理實驗資源:小山、小河,竹子、木材、稻草、泥土、樹葉等,用作地理實驗,可讓學生耳目一新,感受處處皆是地理知識。

案例4:理解“水土流失與植被覆蓋、地形坡度的關系”時,我設計的是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開展實驗教學:我們在小山上找到一塊平地,把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將兩份體積相同的粘土,堆成同樣的椎體,上面分別覆蓋茂密和稀疏的草皮各一塊;另一組也堆兩個體積相同的土堆,但坡度分別為10°與30°,最后讓兩位同學用花灑在相同的高度以相同的速度向土堆澆水,比較兩組水土流失的狀況。學生通過實驗就容易明白:植被覆蓋差,地表坡度大會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進一步理解了保護植被和平整土地的重要意義。然后把泥土和草皮放回原處,再對小山實地考察,驗證實驗結論的正確性。

小山還可以用來觀察地形地貌、植被,巖石的風化,外力作用后的種種痕跡,如山坡的小溝就是流水侵蝕的結果。將小溪與魚塘的水比較,可以反映水體的自凈能力;魚塘的水葫蘆繁茂,是水體富于營養化的活教材等等。

四、活用體育器材,解決難題

地球是一個球體,但地理試題中與之相關的題目大多呈現為平面圖,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還不完善,而體育用品中有眾多的乒乓球、籃球等,用之實驗輔助講解,幫助解決地理難點、難題,可謂順手拈來,得心應手。

案例5:“經緯網”是地理中較難掌握的知識,我順手拿起教室中的籃球,用彩色粉筆邊畫邊講,對于“經、緯線的形狀、度數劃分、球面上任何一點位置的定位、方向的判斷”等難點都可以形象直觀的表達,方便學生理解。特別是解答無圖題:某人從赤道以北40千米處出發,依次向正南、正東、正北、正西方向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發點;B.出發點以西;C.出發點以北;D.出發點以東。讀圖題:二戰期間,日本艦隊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所走的航線,途中有線路Ⅰ和線路Ⅱ,哪條線路的航程更近,為什么?這樣的題目時,如果單憑嘴巴講,即使加上畫圖,學生還是一片茫然,引導他在籃球上比一比、畫一畫就會豁然開朗,困惑已久的問題就會得到滿意的解決。

還有地球自轉線速度的變化規律、晨昏線的特點、方向的判斷等內容,都可以運用地球儀或者在乒乓上比比畫畫,讓學生逐步養成運用工具學習地理的習慣。

以上案例反映出,地理教改中我們確實碰到了一些問題:地理課程配套資源如地圖、模型、標本的短缺,信息化的教學軟件、電教器材跟不上,將加大普通高中地理教學的難度,不利于推行教育均衡發展,但我們可以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積極開發改造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積極推行地理實驗教學,照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為實施教育均衡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翟博.《教育均衡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2]王建梅.“讓學生從實驗中體會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育》,2011.09.

猜你喜歡
鹽度器材實驗教學
基于科學探究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索
網絡與云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影響海水鹽度的三個因素
2020年《體育教學》“場地器材”欄目選題
我的城市月賽優秀作品
銀化期間鹽度刺激對太平洋銀鮭魚苗 致死率及生長速度的影響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微課”教學模式的探討
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初探
水深和鹽度對河蟹苗種培育成活率的影響
視聽器材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