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革命戰時期的4支紅十二軍

2012-05-26 11:32盧慶洪
文史天地 2012年5期
關鍵詞:長汀閩西政委

盧慶洪

這4支紅十二軍,雖然番號都被取消了,但他們的功績,將永垂史冊。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一系列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并將工作重心轉向農村,創建了一系列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了保衛紅色政權,中共在鄂東南、閩西地區先后成立了4支紅十二軍?,F將其各自的戰斗歷程作一介紹。

鄂東南紅十二軍

(1929年7月至12月)

1929年6月30日,中共大冶中心縣委書記吳致民、委員徐寧甲(即徐策)等率領大冶縣手槍隊及大冶、陽新、鄂城、通山、咸寧等縣農民10000多人,在大冶縣劉仁八舉行起義,消滅劉仁八常練隊,繳槍40余支。隨后,大冶手槍隊又攻克了殷祖鎮和保安鎮,迅速發展到200多人。7月12日,中共大冶中心縣委在大冶縣南山村毛宕灣將陽(新)大(冶)手槍隊及部分起義武裝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下轄兩個縱隊和一個教導大隊。中共中央軍委指派的軍事干事謝振亞任軍長,侯中英任黨代表(后改稱軍政委),黃應龍任縱隊長。由此拉開了以大冶縣南山頭為中心的鄂東南陽(新)大(冶)邊界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

鄂東南紅十二軍成立后,立即向鄂東南地區反動武裝據點發起進攻。9月,占領了大冶縣金牛鎮,俘敵100余人,繳槍數十支。接著,在鄂東南各縣展開游擊戰,逐步控制了陽新、大冶南部和通山、鄂城、咸寧、蒲圻邊界地區。10月28日,紅十二軍配合由江西轉戰到鄂東南的紅五軍第五縱隊(縱隊長李燦,政委何長工)攻克陽新縣城,殲敵兩個營,迫使偽縣警察局長帶著10多支槍投降;11月7日又攻取了大冶縣城,殲敵200余人,反動縣長李鑒堂狼狽逃竄。紅軍打開牢門,釋放被囚禁的無辜農民,改編部分降軍,部隊迅速發展到1000余人。12月14日,紅十二軍又配合程子華等人成功地組織了“大冶兵暴”,在大冶縣牛角山一帶阻擊敵人的進攻,活捉敵守城主官朱麻子營長。

12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擴大主力紅軍的指示,紅十二軍在陽新縣三溪口編入紅五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謝振亞任支隊長,游雪程任政委)。從此,鄂東南紅十二軍成為主力紅軍的一部分。

閩西紅十二軍

(1930年4月至6月)

1930年4月下旬,中共閩西特委、閩西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軍委關于“閩西六團紅軍立即集中起來,建立紅軍第十二軍”的指示,在龍巖城西門虎嶺山將紅九軍改編為紅十二軍,直接歸中央軍委指揮。鄧毅剛(即鄧偉)任軍長,鄧子恢任政委,鄭益(又名鄧毅、鄧壹)任參謀長,陳正(即陳成都)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6個團,鄧毅剛(兼)、戴志超、阮山、張斌、張赤男(張希堯)、丘棣華分任團長,郭滴人、黃華榕、江桂華、張瑞銘、王仰顏、陳開成分任政委。全軍共3200余人,2000多支槍。紅十二軍成立后,立即在南靖縣版寮、科嶺、紅畬、迎坑等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斗爭。5月18日,紅十二軍在永定縣下壩斃俘反動民團200余人,繳槍100多支。接著,又向永定縣豐市、下洋、岐嶺、古竹、平和縣案上等地的反動民團發起進攻,殲敵數百人。5月下旬,根據閩西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指示,閩西紅十二軍整編為三個縱隊,林梅汀任第一縱隊政委,張赤男任第二縱隊縱隊長,第三縱隊縱隊長盧其中、政委江桂華、政治部主任謝憲球,總兵力5000余人。接著,中共閩西特委根據中共中央“紅軍十二軍發展的方向是東江,是爭取廣州”的指示,派紅十二軍兵分三路出擊廣東東江地區的大埔、梅縣一帶,準備策應廣州暴動。但因敵我力量懸殊,部隊在大埔縣百侯遭受挫折,被迫回師永定。6月中旬,在長汀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紅十二軍取得了攻打長汀縣苦竹山、平和縣大蘆溪戰斗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地主反動武裝。

6月底,根據長汀會議的決定,紅一軍團對贛南、閩西紅軍進行了整編,將紅十二軍第二、第三縱隊改編為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員蕭克,政委張赤男)。第一縱隊則奉命留在閩西,與紅四軍第四縱隊一部及閩西各縣赤衛隊合編為紅二十一軍(軍長鄧毅剛,政委鄧子恢,政治部主任陳正),閩西紅十二軍番號取消。

紅一軍團十二軍

(1930年6月至1933年6月)

1930年6月9日,紅四軍重新攻占福建長汀后,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召開前委和中共閩西特委聯席會議(史稱長汀會議),傳達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精神,決定以紅四軍為基干擴編成立紅一路軍(不久改稱紅一軍團),下轄紅三軍、紅四軍和紅十二軍。隨后,紅四軍前委以原紅四軍第三縱隊為基礎,并補充部分贛南、閩西地方紅軍,擴編成立了紅十二軍。伍中豪(羅炳輝代理)任軍長,羅炳輝任副軍長,譚震林任政委,林野(張宗遜代理)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縱隊和一個教導大隊,周昆、龍普霖分任縱隊司令員,蔡會文、歐陽健分任縱隊政委。

6月19日,紅十二軍在長汀改編完畢后,立即隨紅一軍團北上贛中,相繼占領了永豐和清江(今樟樹市),截斷了贛江水路交通。緊接著,又西渡贛江,占領了高安和南昌萬壽宮、南潯鐵路牛行車站一帶。7月31日,紅十二軍根據紅一軍團的命令,在牛行車站隔贛江向南昌城鳴槍示威,以紀念南昌起義三周年。8月20日,紅十二軍配合紅四軍、紅三軍在湖南瀏陽縣文家市全殲國民黨軍三個團,擊斃敵旅長戴斗垣,繳槍1500余支。在隨后進行的第二次長沙戰役中擔任阻擊任務,擊潰了出城增援之敵。不久,紅十二軍揮師南下,以攸縣為中心,在醴陵、攸縣、茶陵等縣籌集糧款,發動群眾。10月初,紅十二軍回師攻占了贛南重鎮吉安。

10月9日,根據紅一軍團的指示,紅十二軍所屬各部整編為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師,共4000余人。軍首長同上,周昆、龍普霖(后尋淮洲)、張宗遜(后黃永勝)分任師長,高自立(后曠朱權)、歐陽健、鄧華分任政委。部隊整編后,立即東渡贛江,在寧都縣城附近籌集糧款。11月,國民黨軍10余萬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一次“圍剿”。紅十二軍與紅三軍組成左翼縱隊反擊敵人的進攻,在永豐縣龍崗盲公山殲敵9000余人,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兼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緊接著,紅十二軍奮起追擊逃竄之敵,在寧都縣東韶殲敵第五十師一個旅,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而后,紅十二軍以廣昌縣為中心,在石城、寧都一帶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集糧款,訓練部隊(不久,紅三十五師直接歸軍團指揮)。1931年4月,國民黨軍約20萬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紅十二軍遵照毛澤東“誘敵深入”的方針,退卻到龍岡、上固、東固地區隱蔽待敵。5月16日至22日,紅十二軍與兄弟部隊相互配合,在興國縣富田、白沙、中村等地殲滅大批進攻之敵。而后,乘勝挺進閩西北,解放了泰寧、邵武、光澤、將樂、順昌、寧化、清流、歸化等廣大地區。由此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7月,蔣介石親率30萬國民黨軍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三次“圍剿”。紅十二軍遵照臨時總前委制定的“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集中主力部隊在興國縣蓮塘、良村、黃陂三戰三捷。而后,又向樂安一帶佯動,在興國縣老營盤、方石嶺兩戰兩捷,為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1年10月,隨著三次反“圍剿”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根據中革軍委的決定,將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改編為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耿凱,政委歐陽健,政治部主任劉型,參謀長鄭倫)。隨后,紅十二軍率第三十六師進駐福建長汀,在寧化、安樂、中沙一線開展整訓和地方工作,與閩西新紅十二軍相互配合,攻克連城,俘敵300余人。

1932年初,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十二軍兼福建軍區(又稱閩粵贛軍區)總指揮部,直轄于中革軍委。羅炳輝兼任總指揮,譚震林兼任政委,游端軒(后楊海如)兼任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三十四師(由閩西新紅十二軍改編而成,師長游端軒,政委黃蘇,參謀長畢占云)和第三十六師(師長張宗遜,政委鄧華,參謀主任石成玉)。2月下旬,紅十二軍揮師為執行中共中央“鞏固閩西,向閩北發展,使福建與江西蘇區連成一片”的任務,迅速南下攻占了武平和上杭。不久,紅十二軍又以軍部獨立團為基礎擴編成立了第三十五師(師長楊遇春,政委何醒南),全軍達到6600余人,承擔起恢復閩西蘇區、聯系贛南和向閩北發展的任務。3月20日,紅一方面軍發起漳州戰役。正在上杭、武平一帶擔任警戒粵敵任務的紅十二軍,在赤衛隊的配合下,乘機拔掉了長汀縣苦竹山、桃溪、永平等反動地主武裝據點,收復了永定縣城、坎市、龍潭等要鎮,打通了閩贛通道,并向永定、平和、大埔三縣邊境地區發展。

5月,紅十二軍奉命開赴贛西南,在尋烏縣吉潭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重創粵敵。7月上旬,紅十二軍參加了廣東南雄縣水口戰役,打擊了自詡為“鐵軍”的粵敵的囂張氣焰,迫使其退出贛南根據地。8月16日,紅十二軍又參加了樂安、宜黃戰役,配合友軍殲敵三個多團,俘敵2000多人,攻占樂安、宜黃縣城。8月23日攻克了南豐,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并使閩西、贛南蘇區連成一片。

1932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西寧都召開會議(史稱“寧都會議”),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十二軍軍部及第三十六師與江西軍區獨立第四師、第五師合編為江西軍區紅二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曠朱權,政治部主任譚政,參謀長畢占云)。原紅十二軍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師與閩西獨立第七師合編,繼續沿用紅十二軍的番號,張宗遜任軍長,黃甦(后劉希平)任政委,游端軒(后杜世光)任參謀長,何醒南(后黃益善)任政治部主任,兵力約3000人。下轄第三十四師和第三十五師,承擔著發展閩西、聯系閩北的任務,在福建連城擊潰敵軍一個團。1933年初,紅十二軍劃歸紅一方面軍建制,由連城北上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并擔任方面軍總部預備隊。2月28日,在寧都縣黃陂配合友軍殲敵10000多人,繳獲大炮40多門,輕重機槍300多挺,其他槍支10000多支,活捉敵第五十九師師長陳時驥。3月21日,新紅十二軍配合主力紅軍將敵第十一師包圍在宜黃縣草臺崗,斃傷俘敵6000多人,繳槍5000多支。

同年6月,根據中革軍委實行大師大團的命令,紅一方面軍實行統一的正規化編制,取消了紅十二軍的建制和番號,將第三十五師與紅十九軍合編為福建軍區新三十四師(師長周子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由蔡鐘代理);紅十二軍軍部及第三十四師則被整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團長張宗遜,政委劉希平)。

閩西新紅十二軍

(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

1930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巡視員施簡在閩西蘇區基地龍巖主持召開了閩西總行動委員會,紅二十一軍軍委、閩西紅軍學校校委會聯席會議。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會議決定將閩西地區的紅二十軍和紅二十一軍合編為新紅十二軍。賀聲洋(后左權、李中沸、畢占云、游端軒)任代理軍長,施簡(后黃甦)任政委,李力一(后洪水)任政治部主任,譚希林(后宋鐵英、畢占云)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一○一、一○二3個團(亦稱縱隊),游端軒、藍漢洲(后王仰顏)、熊振興(后阮山)分任團長,劉夢槐(后林梅?。?、盧其中(后劉財容)、江桂華分任政委。全軍共3100余人,槍1600余支,擔負著鞏固和擴大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任務。

新紅十二軍成立后,立即集結于龍巖,進行嚴格的政治和軍事訓練;將閩西紅軍學校第一期200余名學員充實到新紅十二軍任連、排干部;開設政治委員訓練班,對全軍團、連、排政工干部進行培訓。由此提高了新紅十二軍軍政人員的素質。

隨著龍巖整訓的結束,新紅十二軍根據中共閩西特委“防御的進攻”策略,向永福(今屬漳平)、適中(今屬龍巖)等地發起進攻,消滅了當地的反動民團。當新紅十二軍準備乘勝前進,攻取南靖、漳州時,中共中央又指示新紅十二軍執行打通閩粵贛三省邊界、匯合三省革命力量的作戰計劃。接到命令后,新紅十二軍迅速回師閩西,于10月25日在連城縣朋口擊潰反動民團的三路進攻。11月上旬,攻克了長汀、連城,轉戰于龍巖、永定、上杭、南靖、平和以及廣東大埔等地,為閩西蘇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31年初,當國民黨軍隊向閩西蘇區發起第一次“圍剿”后,承擔反“圍剿”作戰任務的新紅十二軍在東江紅軍的配合下,主動出擊上杭縣古蛟地區,消滅大池、小池之國民黨軍。接著,又收復永定縣坎市,攻克了武平、上杭,打破了福建軍閥對閩西的第一次“圍剿”。3月,新紅十二軍在平和縣大蘆溪擊敗國民黨軍張貞部一個營,俘敵100多人。接著,又攻克長汀、連城等縣城,打通了閩粵贛蘇區的聯系。期間,新紅十二軍受到了“左”傾錯誤思想的干擾,在永定縣虎崗進行了令人痛心的“肅反”擴大化,林梅汀、江桂華等大批紅軍將士被錯殺。

5月,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閩西,占領了龍巖縣的小池、大池,進攻永定縣的太平區、塘背區和閩西蘇維埃政府駐地虎崗。閩西新紅十二軍根據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的命令,向連城、長汀、清流、寧化一帶發展。6月下旬,配合紅一軍團第十二軍擊潰了閩西軍閥盧新銘部,攻取了長汀、寧化縣城,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并打開了閩西北地區的革命局面。而后,閩西新紅十二軍相繼整編成立了第三十四師(游瑞軒兼任師長,黃甦兼任政委,畢占云兼任參謀長,洪水兼任政治部主任)和第三十五師。

8月,當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后,閩西新紅十二軍根據中共閩粵贛特委“打通閩粵贛蘇區交通,是黨和團當前最迫切的具體任務”的指示,承擔起收復、打通中心區的任務。他們以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在紅一軍團第十二軍的配合下,三戰三捷,擊潰閩西軍閥盧新銘、鐘紹葵等部,占領了長汀、連城,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使閩西蘇區和贛南蘇區終于連成一片。

10月,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對主力紅軍和閩西地方紅軍的建制進行了局部調整,將閩西新紅十二軍縮編為紅一軍團第十二軍三十四師(師長游端軒,政委黃甦,參謀長畢占云)。新紅十二軍的番號隨之取消。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大學

責任編輯:王封禮

猜你喜歡
長汀閩西政委
閩西:紅旗不倒的革命堡壘
館藏蘇區時期長汀公營工業系列文物賞析
綠色青山就是財富金山
適時適度:閩西鄉土歷史輔助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讓歷史課堂折射生活之光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護研究
“政委”馬布里:當英雄也會累,但我盡力了
長征時期閩西紅軍系列文物故事賞析
“政委”馬布里:當英雄也會累,但我盡力了
俄海軍擬恢復“政委”,主抓心理疏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