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電影《小公主》對原著人物形象的改編

2012-06-06 09:58王姝人
新一代 2012年4期
關鍵詞:教育啟示典型人物

王姝人

摘 要:《小公主》是美國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的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講述的是善良堅強的英國女孩薩拉·克魯在家庭變故之后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的故事。1995年阿方索·卡隆執導重新拍攝了電影《小公主》,融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社會道德對作品的要求,深化了人物形象,升華了主題,使得整部電影在完美詮釋了原作的基礎上,更能讓人產生共鳴。本文通過對比原著解析人物形象,提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對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小公主;典型人物;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209-02

“成長中的內心秘密”一直是弗朗西斯作品永恒的主題,作者對于成長中內心獲得的力量的敬畏,在《小公主》中顯露無疑,前者的力量來自于愛和大自然,而后者的力量則來自于磨難。

一、人物形象

1.薩拉

較原著而言,電影每個人物都更加色彩鮮明,但是卻并不夸張人物本身,如果說,讀者看到原著,對主人公薩拉是無限同情,那么,電影則是塑造了一個更讓觀眾敬佩的幼年女性形象。麗莎爾·馬修斯將薩拉這個角色的堅強、勇敢、樂觀演繹得出神入化,這樣的形象產生的感動是源于人們對信仰的堅定,觸及心靈深處的使人奮進的力量遠遠勝于單純地對社會貧苦大眾的同情與悲憫,這樣更能引發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反思。

從被人誤會是乞丐被施舍錢,到用這錢去買面包,再到送面包給賣花姑娘,最后把花送給隔壁先生,雖然從利益上薩拉還是什么都沒有得到,但是這一系列發生的事卻恰恰增加了薩拉的公主魅力,尤其是賣花母親對薩拉行禮“送給小公主”。而在面對明欽小姐嘲笑地惡語相向時,薩拉面容平靜,用反問的語氣駁斥著明欽小姐的世界價值觀,狠狠地反擊了明欽小姐,又一次證明自己是個“公主”。

2.明欽小姐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心底最深處總是會有著一池純潔的白蓮花,它不會消失,只會隨著經歷而被緊緊包裹起來。

明欽小姐對于樂觀積極對待生活的孩子幻想式思維的嘲笑,和由于金錢至上、更加注重社會地位對于一個人最具有現實意義的幫助,使得她的形象在觀眾眼中變成了破壞大家心底最純真部分的壞人,眾人感到自己武裝起來的良知受到了威脅,自然會抵抗,這就促成了明欽小姐讓大家極度厭惡的根本原因,明欽小姐便成為了“惡魔”。

在閣樓上的對峙中,嘲諷的笑臉和不斷聳挑的眉毛充分地表現出她在自以為挫敗了象征著美好純真的薩拉時心底流露出的快感。而她內心的脆弱也同時在薩拉反叛的言論之后被挖掘出來,尤其是雖然逞一時口舌之快懲罰了薩拉,但是在門關上的一刻,她情不自禁伸手撫摸了自己的臉,感慨著自己逝去的孩童般的純潔青春。在片尾變成一個清掃壁爐工之后她才真正接受了“每個女孩都是公主,即使她們不漂亮不聰明不再年輕”這一事實。

3.貝琪

貝琪是個黑人女仆。美國社會尤其是當時社會背景下,黑人一直是受歧視的種族,地位低下使得他們大部分人有著與生俱來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女性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的過去,他們經常作為奴仆的角色登場。對于貝琪來說薩拉是特別的,作為長年受壓迫的女孩子,當她遇到一個懂得尊重她的人,她會覺得自己像個真正的人了。影片中貝琪告訴薩拉“你講的故事對我來說很有意義,聽不到你那些神奇的故事我甚至覺得我會死”,也是在告訴觀眾,即使故事都是想象,也有著它真實的基礎,而樂觀的人會懷著美好的信念努力生活,薩拉的舉動鼓勵著貝琪,而貝琪受到感染回饋給薩拉的也是同樣的支撐,這對于薩拉來說也是鼓舞,這就更加強調了人際交往中的相互性。

4.女子培育院

培育院的女孩子們所表現出的形態囊括了小孩子在成長時期的各種思想情感及心理變化所產生的行為舉止。

(1)埃蒙蓋德

“七乘以八等于五十八”,這是觀眾對埃蒙蓋德的第一印象,天生愚笨,雖然勤奮卻不得學習要領。傳統觀念里,漂亮、聰明是成為朋友的第一個準則,尤其是作為可以進入學校學習的女孩子,上流社會的考驗大于一切。課堂上每個姑娘接乘法口訣,獨獨在埃蒙蓋德這里出了錯,一般課堂上,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會用提醒的手段幫助學生記憶,但是虛榮心籠罩下的明欽小姐表現出的嘲諷和蔑視,打擊了孩子的上進心,深深傷害了他們而不自知。

(2)拉維尼亞

拉維尼亞,在中國的今天,可以被稱為“富二代”,他們在生活上比別人優越,環境造就他們天生的高傲性格,他們過早地接觸到上流社會的名欲熏心,從小被培養得很全面,在追求童趣時表現淡然,一旦出現氣質、修養、學識等比他們更加出色的同齡人,他們會產生心理抵觸。將埃蒙蓋德的頭發泡進墨水里,不許自己的跟班聽薩拉講故事,故意從薩拉剛拖完的干凈地面踩過,這都是拉維尼亞與薩拉的心理較量。對拉維尼亞而言,自己是高貴女孩成熟的代言詞,是真正的公主,而薩拉那樣幻想充滿童貞色彩的生活方式是不配稱為公主的。但是薩拉依舊顛覆了她對“公主”的認識,在最后的道別中,她主動擁抱了薩拉,也開始變成一位真正的公主了。

(3)艾米利亞

艾米利亞作為電影中最具有喜劇色彩的人物,一改原著中幫姐姐一起欺負薩拉的廚房掌管者的形象,化身心地善良、渴望浪漫愛情生活的小管家,同樣受著姐姐明欽小姐的管束,但時光和體制并沒有摧殘她的童心,這個大精靈在面對姐姐時小心翼翼,與孩子們一起又歡鬧熱情,最終受薩拉啟發,丟開了世俗的限制,和送牛奶的工人連夜私奔,追求她自己的幸福。

5.男性符號

電影改變了原著中薩拉父親投資礦產被朋友欺騙并卷走財務而病逝的發展線索??唆斚壬趹馉幹惺軅笫洑w來,并且住在薩拉閣樓的對面。影片最后,克魯先生在多方刺激下終于重拾記憶,解救了要被警察抓走的女兒,滿足了眾人對一個童話故事最終的美好團圓結局的期待。相比較原著中大家對薩拉喪父之痛的同情,電影中父女相認的團圓場面,更加符合時代要求,所有人都渴望沒有戰爭,親人能從戰場上平安歸來。反對戰爭以及在戰爭中提取親情和友情的精華片段,是這個作品成功的畫龍點睛。

電影刻意忽略了原著中被人誤解欺騙朋友的橋段,將查理斯·福特先生改成了一個飽受喪子之痛的慈父形象。而拉姆·戴斯則成為救世主,說服查理斯先生將薩拉的父親接回家照顧,并且不斷在暗中幫助薩拉,他和他肩膀上的小猴子就是神奇的代言詞,是使薩拉一切幻想故事成真的魔術師。比起原著中恭敬優雅的仆人形象,電影將拉姆·戴斯塑造成專門為純真而出現的保護傘,是諸多關鍵性轉折情節出現的靈魂人物,這就使觀眾對其產生了崇高的敬意,這種感激便伴隨著薩拉所經歷的苦難而不斷提高,觀眾潛意識中,每當薩拉陷入困境,這位神奇的印度人總會有辦法幫助薩拉擺脫煩惱的折磨,從而達到幸福的最終希冀。

二、解析典型

作為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典型是文學言語系統中顯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敘事性作品中,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環境,是充分地體現了現實關系真實風貌的人物的生活環境,它包括以具體獨特的個別性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關系總情勢的大環境,又包括由這種歷史環境形成的個人生活的具體環境。

原著中,印度是苦難和救贖的合體??唆斚壬驗榕c印度朋友合資開采礦石,本以為有大量鉆石,結果卻是徒勞,朋友也卷走了克魯先生的錢,克魯先生不僅一夜之間破產,并且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這是薩拉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印度就變成了薩拉的噩夢。印度人拉姆·戴斯幫助薩拉,印度朋友找到薩拉解開誤會,將薩拉的遺產歸還,帶著薩拉一起生活,此時,印度對于薩拉又變成了奇跡。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具有鮮明印度色彩的童話,薩拉在印度的一條小河上給一對印度母子講故事,和他們嬉鬧,盡情享受著自由的空氣。印度母親告訴薩拉,“每個女孩都是公主,這是上天賦予他們的權利”,這也是影片第一次提到這個主旋律,并且首次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思想指向。其后這個印度童話一直伴隨著薩拉給其他孩子們講述而成為第二條故事發展線索。電影中薩拉一直與明欽小姐的古板守舊的規則對抗,也是由于在印度享受慣了自由。其后出現的神奇印度人拉姆·戴斯,更是拯救薩拉于其所處的困境中。印度就象征著美好,象征著純真,象征著苦難之下的守護傘。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環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約著人物性格的發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遠在環境面前無能為力,在一定條件下,它們還起反作用。

每個人物代表一種符號,薩拉是善良美好的代言詞,貝琪代表受民族歧視的社會底層的黑人勞動人民,明欽小姐象征著勢利、刻薄的惡魔,埃蒙蓋德則是肩負父母眾望卻因達不到社會要求高度而受指責的怯懦群體,拉維尼亞是榮耀傲嬌的貴族,洛蒂是及時行樂主義者,整個女子培育院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從片頭“每個女孩都是公主,這是上天賦予的權利”,到片中薩拉生日時說“我們都是公主,包括像拉維尼亞你這樣的壞女孩”,再到薩拉成為女傭反駁明欽小姐的話“所有的女孩都是公主,即使她們不漂亮不聰明也不再年輕,她們依舊是公主”,不斷強調的“公主”涵義是,不論身份地位如何,重要的是“真善美”。真正的公主不僅是在容貌、權勢和頭腦上顯示出高貴典雅,而是能夠使人從內心深處不由自主為之折服。弗朗西斯筆下的“公主”是獻給所有女孩的,不僅贊揚了那些道德高尚的女孩,也啟示心理、思想有偏差的女孩子們,改變惡習,變成“真正的公主”。

2.教育啟示

對于喪父家貧,弗朗西斯是深有體會的,在弗朗西斯心中,父親的離世帶給她和家庭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在成年之后,再度回憶起兒時的經歷,心中涌出的是對父親的緬懷,以及對兒時的自己彌補式的安撫,便將自己的遭遇附在筆下的主人公身上,將自己無法告知世人的苦悶借薩拉的堅強表現出來,從一個人人環繞的小公主變成遠遠觀之的女傭,這樣的感傷、失落和迷茫從弗朗西斯的思緒中噴灑出來,作為一個孩子,內心中難以表述的秘密通過童話一般的演繹讓大家感同身受。

而電影更高層次地詮釋了“公主”的意義,深化了歌頌真善美的主題,通過各種色彩鮮明的人物從各個角度將兒童內心的成長分類分層呈現出來,所有的人都將視線放在兒童在成長經歷中的思想情感變化上。面對熱心幫助朋友的薩拉,大家喜愛,面對家庭變故的薩拉,大家同情,面對堅強生活的薩拉,大家佩服。在主人公的一顰一笑中,眾人體會到的是來自一個孩子的溫暖的力量,給成年人同樣明確的啟示,人生路上即使有再凄苦再悲憤的遭遇,也要堅強勇敢地面對,堅信著一切總會好起來,因為有信念,就有希望,就能創造新的未來。這對于失意的人有著很強的沖擊力,振奮人心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共鳴,“鼓舞”一詞經常會成為一個人行為舉措的決定性的指向。這也提示教育業,要求嚴格地遵守規章制度固然是好是,但是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對于一個正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她需要更多的是鼓勵,是幫助,而不是嘲諷和遠離。關注兒童成長,積極培養兒童的興趣及優勢,培養孩子身心健康協調發展,使他們從小就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他們感染人的力量。

參考文獻

[1]Frances Hodgson Burnett.小公主(牛津雙語)[M].關志遠,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6):1-57

[2]童慶柄·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4-220

[3]王鑒.教學論熱點問題研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184-199.

猜你喜歡
教育啟示典型人物
新時代新聞媒體如何做好典型人物報道
做好典型人物報道的若干思考
黨報典型人物通訊寫作問題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報道的融媒體采編創新手法
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學科特點及發展趨勢研究
《弟子規》對當代父母進行家庭教育的影響和啟發
數字媒介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育啟示
紐曼的大學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新聞寫作中“典型人物”的創作手法
網絡典型人物報道的“三度”——以江西網連續發掘全國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