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的個人觀

2012-08-06 02:20熊雪軍沈平劍
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2012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熊雪軍 沈平劍

[摘 要]歷史是人類自身創造的歷史,全部人類的歷史都是以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作為其前提的,這無疑使得個人觀成為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觀一直都是不同時代思想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為它涉及到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兩個不同的維度,即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由此,作為歷史觀重要組成部分的個人觀也成為社會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由于所處的立場不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個人觀,這些個人觀甚至可能完全對立,這也導致了個人觀成為不同意識形態爭論的焦點。馬克思在批判以往“抽象的個人”、“思辨的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現實的個人”思想,并以“現實的個人”為邏輯前提和出發點,創立唯物史觀,而在這一過程中也科學的闡明其自身的個人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個人觀;現實的個人

我們在討論馬克思的個人觀之前,首先要區分出馬克思的個人觀和馬克思主義的個人觀這兩個概念的不同?,F在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唯物史觀為內容,以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建設實踐為現實使命,以實現人類包括每個個人的自由和解放為價值追求。然而在當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再是一種單一的存在形式,它已經成為復數的存在?,F在學界主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劃分為三種特殊存在形式:第一,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并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二,次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主要分為兩大分支,即以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人的理論發展與創新為代表的東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盧卡奇、葛蘭西等人的理論研究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后一種形態是指在生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形態最具典型、最具特殊和最具前途的分支就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狀況具體到個人問題上,我們可以得出,馬克思的個人觀與馬克思主義的個人觀不是同一概念。馬克思在其文本著作中所闡發的相關的思想內容只是馬克思主義個人觀的原生態存在,與后期兩種形態下馬克思主義所創新、實踐的個人理念有所差異。

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關注和期待人的自由個性發展,比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反映了馬克思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最初思考,為后來思想的發展確立了方向。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自身的勞動生產創造了人類自我的歷史,在人類歷史產生的過程中,“人始終是主體”。①而且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②并在對近代歷史上有關人性發展的抽象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現實的個人”,并從此出發闡述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此構建了唯物史觀理論。

“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個人觀的核心概念。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舊的歷史觀所設定的歷史前提進行批判時提出來的,并以此作為其所提出的唯物史觀理論的出發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③在唯物史觀誕生之前,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猜測到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在不斷排除神學歷史觀影響的過程中論證歷史的屬人性。但如何從人出發來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卻一直沒得到有效地解決。西方從古希臘就開始關注對人的認識,一般而言分成兩個思路:第一是把人主觀化,包括理性主義的“理念人”(柏拉圖主義)、“知識人”(笛卡爾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孤獨的人”(存在主義)等;第二是把人客觀化,包括費爾巴哈生物意義上的“人”、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孔德的“實證人”等。

而“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恩格斯針對“思辨的個人”和“抽象的個人”提示出來的。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都把人看作是自我創造、自我成就的主體,因而從根本上破除了宗教神學的教條前提。但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當作自己哲學的前提和出發點,人被歸結為“絕對精神”,人的創造活動和自我活動變成了“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社會歷史被看成“絕對精神”的逐步實現。青年黑格爾學派雖不把社會歷史歸結為上帝或絕對精神之類的神秘的東西,而歸結為人本身的活動,但他們沒有超出黑格爾歷史哲學的范圍。鮑威爾把人理解為“自我意識”,施蒂納認為人是“唯一者”,他們都是以概念、范疇為出發點,更露骨地表現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歷史觀。因此他們理解的人只能是無前提的“思辨的人”。同時,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所提出的人是一種“抽象的個人”由于費爾巴哈是從孤立的、生物的意義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說的人始終是抽象的人。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批評的那樣,費爾巴哈“把人只是看作室‘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為他在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關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這一點且不說,他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和友情,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和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④

那么,說到這我們就要弄清楚“現實的個人”的涵義了。我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概括:1.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是現實的個人的自然基礎;2.現實的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在于其“能夠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⑤3.現實的個人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⑥他們的生產生活活動都受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制約;4.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資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⑦是依一定歷史條件而不斷變化發展的;5.現實的個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不是被動的,而是發揮主觀能動積極地去從事,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化狀態中的人”,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不是“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不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而是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從事各種社會生活、生產和交往等感性活動、實踐活動的??傊?,現實的個人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⑧

馬克思通過以“現實的個人”為出發點,著重研究了“個人和虛幻共同體”以及“個人與真實的集體”之間的不同關系,歷史的分析了“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步前進的三個階段。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自由”。個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1.為人的依賴關系,這是人類社會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生活的人,他們的生產生活只是在一個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此,馬克思認為這一社會形態階段,個人的發展沒有超越“人的依賴性關系”的約束,個人隸屬于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沒有獨立性可言。2個人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形態。馬克思認為在這一社會形態階段,人們社會物質變換已普遍形成,人與人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的全面的社會交往關系,并且個人具有全面的能力和其需求的多樣性。馬克思認為,個人生活在“物的依賴性關系”中,個人因此獲得想對于原始共同體而言的獨立性。在這個階段,發達的分工使得每個人都處于片面發展狀態,但正是這種狀況在不同的的個人那里得到了體現和發展,使得對個人而言,全然已經發生異化,一種異己的力量支配著自己。所以,個人獲得只能是相對的獨立性。3個人發展的第二階段,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個人以此為基礎上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階段。人們在將在自覺、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生產生活,并獲得自己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人。

其實,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的劃分,指明了現實的個人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和路徑。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馬克思個人觀論證了個人發展的聯想未來,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個人觀的價值訴求。在馬克思看來,理想的未來不僅是個人的,同時也是社會集體的。這個理想的未來,對于個人來說是獲得人的全面豐富性,是自身的全面發展,是自由個性的實現。

然而遺憾的是,自馬克思的個人觀形成以來,不僅在理論上發生了對它的大量誤解甚至是有意的曲解和所謂的“批判”、“補充”等等,而且由于前蘇聯和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及實踐中的失誤,客觀上給馬克思的個人觀蒙上了陰影,并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導致其發生“變形”和“失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東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者和實踐者并沒有解決好個人的發展問題,走了不少的彎路,留下了不少的遺憾。在其主要思想理論中過多的傾向于以下幾方面:第一是哲學理論注重研究社會規律,對于人尤其是個人關注較少。更多的是把馬克思主義作機械的解釋,解釋為經濟決定論或者社會決定論,或者僅僅是從階級斗爭的學說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以及人的個性等問題都被擱置起來。第二是認為個人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談個人的發展容易導致資產階級思想泛濫。第三是抽象的或片面的談人,表現為離開個人談所謂的“人民”和“集體”,離開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談社會的進步。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階級斗爭擴大化特別是連續不斷的肅反運動,個人的人權遭到踐踏,自由和權利得不到保障,其結果是人的個性受到壓抑,社會發展失去活力。

雖然在個人問題上有過不少的偏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社會主義政權建立的初期,這種著力于群體而不是訴之于少數個體思想和行為是起了積極地促進作用的。但后來這種社會活動方式和相應的習慣性思維方式使得人們只講群體性,而不講個體性。在現實實踐中出現的普通個體的缺失,就容易導致領袖人物的個人崇拜興起。

這些不足就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批判矛頭所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指出東方的社會主義者只看到了歷史的普遍性,沒有看到具體的特殊性。薩特曾就說過:“馬克思的思想被東方馬克思主義者洗了‘硫酸澡,患上了‘ 貧血癥,理論上出現了人學‘空場”。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集體和個人對立,把人變成普遍意義上的抽象符合,因為強調集體精神而忽視個性解放、個性的自由發展要求。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馬克思的個人觀也只是片面的、歪曲的理解和解讀,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是通過內心和精神層面的完善來促進個人的發展不同,馬克思主要強調充分發展物質經濟生產,以此來不斷消滅私有制,從而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以上這些對于我們當今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認識、處理集體和個人之間關系有重要啟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能忽視個人的作用,要充分肯定個人、解放個人、發揮個人的主體性,同時摒棄和超越西方狹隘的個人主義的個人觀,構建一個個人與社會集體和諧發展的大環境,以此正確的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⑨人是社會動物,具有社會屬性,只有在社會集體中才能最充分的發揮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個人的權利和能力得到保障。但是同時,集體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集體,所以也必須肯定個人。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實現了全面自由的發展,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礎,實現一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在個人與社會集體關系方面主張:個人與集體的和諧統一、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所以,我們在構建當代中國價值體系的過程中,要在充分肯定個人、解放個人、發揮個人的主體性,保障個人的獨立、自由等權利,使得個人與集體能夠呈現出和諧合理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最終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的科學的現代個人觀。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頁。

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2.

[3]武天林.馬克思人學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黃楠森,莊福齡,林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5]馬莉.論馬克思的個人觀[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11).

[作者簡介]熊雪軍(1985—),男,江西南豐人,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研究生;沈平劍(1987—),男,江西九江人,浙江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
淺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發展狀況
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條件
警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幾個“隱性”誤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曉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整體性研究視野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