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提高農民“組織化”過程中化解“三農”問題

2012-08-15 00:48河北省黨校系統科研立項課題組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2年11期
關鍵詞:組織化三農規模

河北省黨校系統科研立項課題組

在提高農民“組織化”過程中化解“三農”問題

河北省黨校系統科研立項課題組

當前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過低導致一系列“三農”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進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它會長得矮小,沒有生機,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會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這個規律在社會現象中也存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規模效益”。任何客觀現象,當其規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會表現出與規模不足時不同的規律、特征、結果、效益。使客觀對象保持適度的規模,可以改善其特征,提高其運行效益。用“規模效應”理論來分析當前的“三農”問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前“三農”問題存在的總根源就是規模不足,這種不足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生產經營規模不足;二是社會管理組織規模不足。由于這兩方面的規模不足導致種種“三農”問題的產生。

要改變兩個方面規模不足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一、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

當前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民在自己的責任田上耕種自己分散的、小塊的土地。這種狹小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僅把土地分割開來,也把種田人分割開來。由于土地的分割,耕地不能連片大規模耕種,導致大型現代化的農業機械、現代化新技術不能使用,基本上靠人工或小型機械耕種,極大地影響了生產效率。我們當前這種小規模生產狀態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導致我國農 業不能規?;?、產業化、市場化。由于人的分割,使單打獨斗的農民力量及其微小,難以承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此外,由于農民互相之間疏于往來、交流,導致農民信息渠道閉塞,新知識、新信息不能及時獲取,這也會影響新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采用。

消除土地的分割和人的分割,必須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而要擴大生產規模就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如何把農業生產“組織化”起來?從當前各地農村提高“組織化”程度的探索來看,主要有兩種成功的嘗試。一是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把耕地適當向種田大戶集中,擴大土地耕種規模。土地流轉把分散耕種的土地集中起來,為大型農業生產機械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掃清了障礙,能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業規?;漠a生。二是建立各種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實行生產責任制后,廣大農民針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在生產經營方式方面所進行的一種新的探索。合作社對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采用統一管理,在信息、技術等方面提供一條龍式服務,這種生產模式把一家一戶單獨的、封閉的生產變成了聯合的、開放的生產,它一方面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同時,它把分散的力量擰在一起,克服了農民的單打獨斗、一盤散沙局面,扭轉了農民各自為戰時的力量不足,這就極大提高地提高了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近年來,青縣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截至目前,入社農戶占全縣農戶的72.3%,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生產向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二、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組織化”程度,增強社會管理組織規模

生產責任制的實行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解放了”農民。但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散了”農民。農民由固定在生產隊上的“單位人”,變成了在自己責任田上耕種、受約束較低的“自由人”,這就導致農村基層政權的社會管理能力非?!疤撊酢?,此外由于村級政權組織能夠支配的資源不如以前充足,導致其權利管理、統攝社會的力量大大下降,致使農村基層政權的社會管理能力弱化。這種農村社會管理能力的弱化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執行。任何路線方針政策都需要借助政權力量去實施推行,沒有強有力的權力做保障,任何好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是空中樓閣。一些農村政權軟弱無力的管理,使上級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大大打了折扣。其次是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增多、升級。由于社會管理能力的弱化,使農村矛盾糾紛發生時不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解決,結果小矛盾積成大糾紛,導致矛盾糾紛激化升級。最后,由于社會管理的不到位,致使農村權力的運行出現真空、虛化。村民找不到表達自己意見、訴求的平臺,影響了基層政權組織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導致干群關系緊張,群眾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有力維護。

解決上述農村社會管理不到位的問題最跟本的措施是提升社會管理組織的規模,而要提升規模,就必須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組織化”程度。如何提升這種“組織化”程度?根據一些地方的實踐經驗,主要有以下途經。一是不斷健全、完善、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組織,用“新型化”提升“組織化”。改革開放新形勢下,農村社會管理遇到了一系列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必須探索建立新的社會管理組織。肅寧縣針對改革開放后農村權力運行出現的新問題,嘗試建立了農村新型民主組織。新型民主組織就是在“村兩委”的基礎上建立“村代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建立起一套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商議、村代會決議、村委會執行、村民監督委員會監督的權力運行機制,使權力受到制約,防止了權力的過分集中。二是建立一套科學的規范權力運行的機制、制度、程序,用“制度化”來提升“組織化”。權力只有用科學的程序、制度來約束,讓權力運行在制度、程序中,用制度來管權、管事、管人,權力才能不會被濫用,才能保證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肅寧縣推行的新型民主組織,其精髓就是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在嚴密的程序中運行,一個決策從提議到最后執行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步驟,這就避免了隨意決策、

個人決策。三是提供群眾表達合理訴求的平臺,使群眾的所思所想能夠暢通地被掌權者知悉,用“暢通化”提升組織化。群眾的意見、要求需要借助一定的平臺去表達。許多地方之所以產生群眾有冤無處訴、有理無處講的情況,恰恰是缺少這種平臺,由此導致干部和群眾之間的溝通渠道不暢通。在這方面,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很好的經驗、做法,如一些地方開展的村民直評村官活動等。四是提升社會管理組織的覆蓋面,讓社會管理組織滲透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滲透力”提升“組織化”。通過社會管理組織向農村社會各個角落的全面滲透,社會生產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相應的社會組織來管理、調控,任何人、任何事件都在社會組織中循規蹈矩。這種組織無處不在的“網格化”管理避免了社會秩序的雜亂無序,對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行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肅寧縣在全縣推廣建立新型維穩組織,即在全縣農村建立起了一張由村級綜治工作站、綜治小區(每40戶)、綜治小組(每10戶)、治安巡防隊構成的一張維穩大網,這張網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徹底消滅了影響村級穩定的死角、死面。

農民“組織化”問題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只有農民組織化的高度提升,“三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本論文為河北省黨校系統2012年度立項課題。課題負責人:吳洪凱。課題組成員:許洪亮、多成、池建文、韓亞兵,作者工作單位:中共滄州市委黨校)

猜你喜歡
組織化三農規模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50億元!目前規模最大的鄉村振興債券發行
亞臨界芝麻蛋白粉擠壓組織化工藝研究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添加劑對高水分擠壓組織化復合蛋白理化性質的影響
擠壓工藝參數對高水分組織化小麥蛋白產品特性的影響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規??蛇_15BG的Veloce Strato平臺
復合蛋白原料組成對擠壓組織化產品特性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