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孩子的大學路何以越走越窄

2012-08-15 00:48孫翠娟王品清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2年11期
關鍵詞:資源分配學費機會

孫翠娟 王品清

(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農村孩子的大學路何以越走越窄

孫翠娟 王品清

(燕山大學 河北秦皇島 066004)

農家子弟的大學之路越走越窄已經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問題。我們不能想象,在一個農村適齡考生占較大比重、同時高校招生規模又不斷擴大的高考背景下,城鄉大學生的比例會出現82.3%和17.7%的巨大落差。本文將就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做逐層分析。

教育體制;教育資源分配;大學生就業

相比之下,高昂學費的直接承擔者們的收入卻并未同步增長,特別是農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96-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個人純收入年均增長232元,僅相當于高校學費漲幅的1/12。如果以2008年的最低5000元年度收費為標準,在不考慮其他費用的情況下,供養一個大學生的支出相當于一般農村居民一年多的純收入,農村貧困家庭25年的純收入。如果加上學生的其他費用,在考慮家庭的基本生活消費后,還有多少農民能供得起孩子上大學?正因如此,我國農村因學致貧的現象普遍存在,因為負擔不起大學的費用而被迫放棄上大學機會的農村孩子也是處處有之,且比例絕不在小。

二、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是影響農家子弟高校就讀機會的主因

目前,就高校入學機會的城鄉差距問題,學界已達成的普遍共識是:(一)城鄉大學生比例的巨大差距是高中階段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實際積累和延續。近些年,教育改革在高中階段的突出體現是大力推行示范類學校,培養重點高中。普遍做法是,各地政府把本行政轄區的一兩所城市重點高中作為投資的主要對象,招收本轄區的優秀生源,致使重點、示范高中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長期的良性循環,即:充足的投資保證豪華的校舍,優秀的生源保證高升學率。正因為如此,在經費等教育資源總體不足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厚此薄彼”的傾斜性做法勢必導致高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于是,與城市重點高中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量的農村高中和非重點高中在毫無競爭力的情況下陷入重重困境。也就是說,高中階段突出重點的現行教育資源配置模式直接導致了學校競爭力兩極分化的惡果: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且城鄉高中因資源分配不平衡而產生的差距最終體現在高考分數上;其連鎖反應是學生的未來流向也必將分化: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因為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重點高中,進而又大大增加了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而家庭條件不好的農村孩子則正好相反。有調查顯示,來自政府管理者、企業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等社會優勢群體的子女獲得最多進入重點大學的機會,而社會弱勢階層尤其是農家子弟在上高中前就幾乎已經退出競爭了:因為,他們所上的高中幾乎不可能是重點高中。(二)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是農家子弟高校教育機會減少的直接原因。在現行高考錄取制度下,高校資源分配不均必然導致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差距。211工程所確定的100所重點高校中,中東部大城市占了近70所,其中,北京22所,上海10所?,F在各高校按計劃投放名額,而不是按考生數量均衡分配,高教資源比較豐富的大城市招生錄取的比例特別高。這種不公平的高校招生名額投放辦法至少又產生了這樣一個不良后果:農村孩子進入高等學府的機會再度因體制的不公平而減少。再加上五花八門的招生腐敗行為對農村孩子進入高校機會的赤裸裸的侵害與剝奪,如“羅彩霞案”、“假少數民族事件”、“高考移民事件”……

顯然,為社會公平計,教育資源的分配絕不能再走“扶強抑弱”的老路,而應采取向弱勢者傾斜,向薄弱地區傾斜的政策;對農村孩子實行保護性差別對待,以彌補他們在受教育機會起點上的不平等,盡可能縮小城鄉之間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的差距才是教育公平的應有價值體現。也唯有如此,農村孩子的大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三、嚴峻的就業壓力挫傷了農村家長供孩子高校就讀的積極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教育投資作為現代社會家庭中的一筆巨大支出,支付者們期望的是合理的預期回報。因此,畢業后能否獲取一份理想的工作無疑是所有家長及其子女們共同關注的問題。而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壓力下,教育投資也如資本投資一樣具有極大的風險性,尤其是本就無力承擔高昂學費的農民,他們是在用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血汗作為賭注供孩子上大學。且由于所謂的“父親就業時代”的到來,家庭背景一下成了就業的關鍵因素,農民子弟的就業之路定會更加艱難。這樣,對農村孩子來說,上大學已不必然能改變他們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既然如此,供孩子上大學也就不必然成為農村家長的份內義務。近幾年“新讀書無用論”開始在農村蔓延。這種觀念不僅使部分大學生棄學,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它直接導致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學輟學人數的增加。而這些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更深層次的可怕結論是:農民開始漠視文化,因為讀書已不能再承載他們太多的希望。

結語: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作為社會人角色轉移的主要方式,理應為每一位社會成員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平等的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充滿動力與活力,也才能有公平與和諧。而當作為最主要的弱勢群體的農村孩子向上流社會邁進的路越走越窄,當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再寄希望于教育與文化時,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無疑是一個令人擔憂而又十分危險的信號。

[1]教育部.《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中國統計年鑒(2008)》。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4 年之前,高校對按計劃招收的大學生實行公費培養,盡管當時高校錄取比例普遍很低,但免費上大學加上畢業包分配不知給多少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上大學即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1999 年全國高校實行擴招,當年招生人數就從1998年的108萬擴大到153.73萬(實際159萬),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計劃又創新高,使高考錄取比例高達75%左右。假設擴招不包含經濟目的,假設高校收費不隨擴招而大幅飆升,那么舉國應當為更多的上大學機會的出現而歡呼。但事實是,擴招在給大多數城市孩子、富家子弟提供了更多上大學的機會的同時,卻將農村子弟、尤其是農村貧困家庭的子弟推入了上大學難的困境。就全國范圍而言,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農村大學生的比例比80 年代下降了近一半,且在重點高校所占比例還要低。這確實是一件令人堪憂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高昂的學費成本已成為難以承受之重

94年前,上大學基本上是“免費的午餐”;但1996年試行并軌招生以來,我國大學學費可謂一路飆升,96年猛漲過2000元,97年3000元左右。2000年收費標準又一次猛漲,普遍在99年的基礎上提高了15%,有些地方高達20%,學費一舉跳過4000元大關。2004年,由于自主招生規模的擴大,學費普遍漲至5000-10000不等。至此,在短短的7、8年間,我國高校學費就普漲了6-12倍,這一驚人漲幅不僅世界領先,也絕對令世人矚目。

孫翠娟,燕山大學里仁學院教師,講師,法學碩士。王品清,燕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師,講師,律師。

猜你喜歡
資源分配學費機會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對資源分配的影響 精讀
我的興趣班學費
給進步一個機會
一種基于價格競爭的D2D通信資源分配算法
最后的機會
給彼此多一次相愛的機會
“孔子曰”之孔子的學費
云環境下公平性優化的資源分配方法
OFDMA系統中容量最大化的資源分配算法
大學學費“漲聲”背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