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目的論看沙博理《水滸傳》英譯本中的人物外貌描寫*

2012-08-15 00:43金曙江
外語與翻譯 2012年1期
關鍵詞:連貫水滸傳譯文

陳 堅,金曙江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201620)

從目的論看沙博理《水滸傳》英譯本中的人物外貌描寫*

陳 堅,金曙江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201620)

沙博理《水滸傳》中的人物外貌描寫堪稱比較成功的譯本,作者認為,原因之一在于其較為完美地體現了功能目的論,即在目標語境中實現原文的預期目的,目標語讀者以近似于母語讀者的理解方式來吸收接受中國語言及文化;此外,功能論翻譯理論中的工具翻譯與文獻翻譯的翻譯策略在其人物外貌描寫時也能得到有效的運用,從而成功地實現了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語言與文化的目的。

《水滸傳》;外貌描寫;沙博理;功能目的論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被譽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作品,它反映了封建社會形形色色的政治斗爭和階級斗爭,同時,《水滸傳》也是一本中國宋代的百科全書,小說人物眾多,從皇帝到流浪漢,從英雄到歹徒三教九流人物,囊括社會各階層。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典范之一的《水滸傳》,自問世以來,不但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關注和喜愛,先后被翻譯成英、法、俄、德、日等多種語言,成為20世紀全世界頗受重視的一部小說。迄今為止,影響較大,深受歡迎的英譯本《水滸傳》有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Buck)的七十回英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與中國籍美國學者沙博理的一百回英譯本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簡稱沙譯)。沙譯本Outlaws of the Marsh于1980年出版,譯著語言流暢,意義準確達旨,通俗易懂,特別是對人物形象的描繪,栩栩如生,比較成功地譯出了施耐庵所塑造的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草莽英雄的形象,給國內外廣大讀者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不同于以往的論文研究,如:《水滸傳》中的句式,人物綽號,語義空白現象,稱謂語,綽號,文化空缺或文化負載詞匯,人物語言,書名成因,習語,地名,粗俗語和方言詞匯的英譯;或研究的角度有符號學,改寫理論,文化轉向,雜合理論,后殖民主義視角,女性主義,文體學等等;作者認為:人物外貌描寫作為一種主題類詞進行專攻研究至今罕有學者做過,本文選擇《水滸傳》人物外貌描寫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共鳴。

一、關于功能翻譯理論

(一)功能翻譯論概述

功能翻譯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產生。1971年,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在Possibilities and L 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中首先提出了要“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新模式,但其理論是建立在對等基礎之上的。1984年,賴斯的學生漢斯·威密爾(Hans-Vermeer)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制,以文本的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發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論—目的論,他在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在特定環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圖的人類行為。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 roaches Exp lained一書中又針對功能派翻譯理論的不足補充提出了翻譯的忠誠原則,功能派翻譯理論是對傳統對等思想的反叛以及對翻譯理論的重要補充,其核心就是目的論,即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他認為“Skopos”一詞專指翻譯的目的。筆者以為目的論擺脫了傳統等效理論的束縛,不再注重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或譯文是否“完美”,而是強調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即針對特定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策略。因此,可以說評價一篇譯文的優劣,并非看其對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而是看其對于翻譯目的的適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譯語情境中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翻譯目的論為翻譯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二)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

萊斯(Reiss)根據布勒的三大語言功能(“再現”“表達”“感染”)將文本分成三種類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感染文本,提出文本類型或功能決定翻譯策略。信息文本(重內容的文本)主要用于傳遞信息,翻譯時要求充分傳達源語文本的概念內容;表情文本(重形式的文本)主要是傳達作者的情感,重形式和美學效果,翻譯時要關注源語文本的藝術形式;感染文本(重誘導功能的文本)主要是引發“接受者”的行為反應,呼吁或勸說文本接受者以某種方式采取行動,譯文應在目標語接受者身上產生預期的反應。萊斯還以文本類型為標準,根據源文本的語言特點或根據習慣對源文本進行分類以尋求適當的翻譯策略。

諾德也吸取了布勒(Karl Bühler)的研究模式作范例,即將文本按其功能分為四種類型:指稱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 情 功 能 (expressive function)、訴求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此功能是諾德所加),并討論它們在文本中體現的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到具體的翻譯問題。她總結出兩種不同的基本翻譯策略:紀實翻譯和工具翻譯。紀實翻譯是“對原文作者和原文讀者之間文化交流活動的記錄”,其重點是用譯文語言再現原文作者與原文讀者交際的情景,包括原文的語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譯者應該采用逐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異化翻譯(exoticizing translation)等具體的翻譯策略。工具翻譯把翻譯看成是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進行交際的工具,交際語言是譯文語言,交際環境是譯文文化。在交際過程中,原文的語言、文化特征只作參考,重點是根據譯文讀者的需要傳遞原文的交際內容,旨在順利地完成交際目的,而且譯文接受者不會意識到他們所讀到或聽到的文本曾經以另一種形式被用于其他交際環境。換句話說,在閱讀這類譯語文本時,讀者完全不覺得在讀譯文。要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可采用意譯(Free translation),文化替代(Cultural Substitution),省略(Omission),補充(Amplification)和使用一般術語(Using general term)等方法。

(三)翻譯指導法則

費米爾的目的論是功能派譯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認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是決定翻譯過程最主要的因素,并提出了三個重要的法則,即目的法則(skopos rule)、語內連貫法則(intratextual coherence)、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目的法則指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按照譯語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語內連貫法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能夠讓譯文讀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意義;語際連貫法則或稱‘忠實’法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中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并不要求原文與譯文在內容上一字不差。目的論所要求的忠實,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來決定的。在譯語文本生成過程中,目的論認為語內連貫法則優于語際連貫法則?!罢Z際連貫法則,是建立在譯者對原文理解和譯文的功能基礎之上的,且它從屬于語內連貫法則。而語際連貫法則和語內連貫法則又都從屬于目的法則”。

功能翻譯論擺脫了傳統“對等”理論的束縛,強調譯者的作用和翻譯的目的,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因此,從功能翻譯論角度對《水滸傳》的英譯本進行分析能夠獲得新的啟示,有助于翻譯譯本的研究。

二、功能翻譯論在人物外貌描寫翻譯中的應用

(一)人物外貌描寫的英譯功能分析

根據何心先生的研究,“《水滸傳》所寫的各階層人物,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廣的,茲將書中所有人物階層分別摘出如下:農民、地主土豪、手工藝者、商販、知識分子、官僚、青吏、兵丁、藝人、僧道、奴仆?!?/p>

文學界對《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多有研究,金圣嘆曾說過“《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所狀,人有其聲口”。其人物描寫在中國古代小說當中很有代表性。人物外貌描寫主要是對人物身體部位的描寫或者對人物形貌整體印象的概括,包括人物的穿著打扮。作者認為《水滸傳》中人物外貌描寫的功能是以信息功能為主,表達功能為輔,那么外貌描寫的翻譯就應當主要以譯文讀者為取向,同時兼顧原文的形式和內容。

(二)沙博理的翻譯目的

沙博理在他的“《水滸》新譯本前言中說道:“要想把這些全都翻譯成英文,即讓西方讀者能夠理解,又要忠實于原作,對我絕非易事?!焙髞?,沙博理又在《水滸傳》的《翻譯前后》中說道:“我們希望更多的外國朋友能夠看見到這部小說,并通過它更加了解我們的文化,更好地欣賞我們的文學遺產?!弊g者的目的很顯然都是為了向西方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

(三)沙博理的翻譯策略

翻譯的“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要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由于譯文預期達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決定它在翻譯過程中處理方法的不同。沙博理在翻譯它的過程中,依據“目的法則”,采取了功能論翻譯理論中的工具翻譯/交際翻譯和文獻翻譯的策略:

1.Documentary translation紀實翻譯

紀實翻譯包括逐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和異化翻譯(exoticizing translation)。

1)逐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詞翻譯體現原文的形態,詞匯或句式特征。(張美芳2005,p62)

Example1.道猶未了,只見一個大漢,大踏步竟入走進茶坊里來……上穿一領鸚哥綠纻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絳。(P86,第3回)

While the waiter was talking,a big fellow who looked like an army officer strode in…A raven black plaited sash bound his parrot green warrior’s gown at the waist.(P87,第3 回)

在該例中,沙博理把“鸚哥綠”和“鴉青”分別翻譯為‘parrot green’和 raven black’,從而保留了原文的詞語結構和順序,傳播了中國文化,實現了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實法則。

2)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

直譯用目標語的規范來改寫句法結構和詞匯的慣用法,以再現原文的措辭。(張美芳2005,p62)

Example 2.正牌軍索超出馬直到陣前,兜住馬,拿軍器在手,果是英雄豪杰。但見:頭帶一頂熟鋼獅子盔,腦后斗大來一顆紅纓;身披一副鐵葉攢成鎧甲,腰系一條鍍金獸面束帶。(P374,第13回)

Captain Suo Chao entered the arena and checked his horse.Weapons in hand,he was a heroic figure!On his head was a lion helmet of pure steel,with a long red tassel dangling behind.He wore a coat of iron mail,bound at the waist by a gold plated girdle with an animal’s face.(P375,第 13 回)

在該例中,沙博理將下劃線句子直譯,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構、語言流暢易懂,向西方傳播了宋代中國的服裝文化,使西方讀者能夠感覺到中西服裝的不同,實現了語內連貫法則(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

3)異化翻譯(exoticizing translation)

異化翻譯保留源語文化的背景,給目標語讀者造成陌生感或產生文化上的距離感。(張美芳2005,p62)

Example 3.又見外面兩個仙女入來……面如滿月。(P2674,第88回)

Two fairy maids came in…their faces were like the full moon.(P2677第88回)

Example 4.黃軍陣內,簇擁著一員上將,足穿鷹嘴云根靴。(P2656,88 回)

How was this general attired?He was shod in hawk beak patterned,cloud soled boots.(P2657,88 回)

上2例中,“面如滿月”是典型的中國式比喻,沙博理采用異化翻譯,譯為“their faces were like the full moon”,給目標語讀者造成一種新奇感;“鷹嘴云根靴”即使是對現代中國人來說也是很稀奇的,更不用說外國人了,沙博理把“鷹嘴云根靴”譯為“hawk beak patterned,cloud soled boots”,給目標語讀者造成陌生感,把中國宋朝時代的文化傳播給英語讀者,實現了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

2.工具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工具翻譯注重讀者的理解,具體包括Free translation意譯,Cultural Substitution/Substitution文化替代,Omission省略,Amplification補充和Using general term使用一般術語。

1)Free translation意譯

意譯指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

Example 5.那人生得八尺來長,淡黃骨查臉。(P1032,第35回)

He was tall,sallow,clean shaven,with protuberant cheekbones.(P1033,第35 回)

Example 6.輦上中間,坐著遼國郎主:頭戴沖天唐巾。(P2658,第88回)

Seated on a thr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carriage was the King of Great Liao,on his head a tall conical turban.(P2659,88 回)

以上2例中,沙博理將“八尺來長”和“沖天”都意譯為“tall”,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避開了文化障礙,因為“尺”在西方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而“沖天”是中國式的比喻,直譯的話西方讀者可能無法理解。通過意譯,沙博理實現了語內連貫法則(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

2)Cultural Substitution/Substitution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是指用譯語中功能類似的術語代替原文中的術語。由于各國文化,地理,習俗等原因,一國使用的物品或概念在另一國不存在,這時使用文化替代可以讓讀者覺得熟悉,從而易于理解和接收。

Example 7.那婦人脫去了綠紗衫兒,解下了紅絹裙子。(P818,第27回)

She slipped out of her green tunic and crimson skirt.(P819,第27回)

顯而易見,沙博理把“衫”譯為“tunic”,而“tunic”在英語中常指長而無袖的衣服,可是宋代中國人穿的“衫”是由袖子的,二者并不相同。通過使用文化替代,沙博理彌合了文化間的差距,使得目標語讀者能夠獲得近似原著文化的感受,實現了語內連貫法則。

3)省略(Omission)

省略是刪去一些可有可無的詞,或有了反嫌累贅或違背譯文語言習慣的詞。在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把原文信息譯成目標語時,常常要增刪某些詞匯,沙博理在翻譯中考慮的是西方讀者對原文內涵的深層感受,所以對西方讀者無法理解的內容,沙譯作了大量的刪改,盡管如此,但并不損害原文意義,恰恰相反可以使譯文語言更為通順達意,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有序。省略包括部分省略和全部省略:

Example 8.左手那一個,烏紗帽,白羅,胸藏錦繡,筆走龍蛇,乃是梁山泊掌文案的秀士圣手書生蕭讓;右手那一個,綠紗巾,皂羅衫,氣貫長虹,心如秋水,乃是梁山泊掌吏事的豪杰鐵面孔目裴宣。(P2310,第76回)

Next,on finely saddled steeds,were two civil officers in charge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One was Xiao Rang the Master Hand,who looked after documents on Mount Liangshan.The other was Ironclad Virtue Pei Xuan,who was the chief secretary of the stronghold.(p2311,第76回)

在沙博理看來,被刪去的下劃線部分對于故事的敘述可有可無,因為讀者不會花時間讀這些累贅的描寫。運用省略策略,譯文顯得簡潔而更富有可讀性。

再看下例全部省略句式:

Example 9.那把旗招展動處,青旗中涌出一員大將。怎生打扮,但見:

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征袍花一簇。

鎧甲穿連獸吐環,寶刀閃爍龍吞玉。

青驄遍體粉團花,戰襖護身鸚鵡綠。

碧云旗動遠山明,正按東方甲乙木。

號旗上寫得分明:“左軍大將大刀關勝?!?P2302,第66回)

On it was written The Big Halberd Guan Sheng,General of the Left Army,and from the sea of blue banners Guan suddenly e-merged.(P2303,第66回)

在此例中,把人物外貌描寫的詩詞完全省去不譯,因為他認為這對讀者而言毫無意義。沙譯對原文內容所作的刪減和改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譯語讀者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譯本是譯者翻譯的最終目的;譯文的功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沙譯取得較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4)補充(Amplification)

補充是指用譯語語言補足在轉換原文化內容時造成的語義損失,使得譯文更加的準確完整?!端疂G傳》譯文的讀者是以英語為母語或懂英語的國外人士、團體或組織,原文讀者與譯文的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讀者缺乏中國文化背景因素的預設知識,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中對必要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作一定的補充或解釋。

Example 10.九龍黃袍(P 2658,第88回)

nine dragon robe of royal yellow(P2659,第88回)

在翻譯“九龍黃袍”時,沙博理在yellow前加了royal一詞,因為在封建時代的中國,黃色只能用于帝王和皇室成員,一般官員和普通百姓禁止使用黃色。沙博理此譯向西方讀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達到了準確即“信”,實現了語際連貫法則(intertextual coherence)。

5)Using general term使用一般術語

如找不到恰當的對應詞時,建議使用一般術語,如上義詞就可以消除文化障礙,使讀者易于理解接受。

Example 11.只見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氈笠。(P342,第12回)

The man wore a broad-brimmed felt hat.(P343,第 12回)

氈笠(zhān lì)is a kind of wide - brimmed hat covered with wool or other animal hair.As western read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范陽氈笠”,Shapiro translates it into“broad-brimmed felt hat”.The“hat”is a general term which is closer to the target readers,thus Shapiro achieves intratextual coherence by adopting general term.

氈笠是一種寬沿覆蓋有動物皮毛的竹笠,但現在已很難見其蹤跡,中國人也很少見到它,更不用說外國人來認知熟悉它了。把它譯為“broad-brimmed felt hat”,而“hat”是帽子的統稱,沙博理使用一般術語后,譯文讀者立刻就領悟到帽子的類型影像,從而實現了語內連貫法則。

正如丹佛大學伯頓·拉費爾教授在1981年8月27日的《亞洲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文章所說的:“沙博理先生以他歡快的文筆,使這部在中國幾百年來人們十分喜愛的小說讀來非常有趣,他那大膽的譯文使小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p>

三、結語

本文從功能目的理論來探討研究問題,詮釋了人物外貌翻譯中的功能策略,功能翻譯理論認為:如果所譯文本達到了譯者翻譯時的翻譯目的,我們就可以說它是一個成功的譯文。功能論翻譯理論的工具翻譯與文獻翻譯的策略在沙博理《水滸傳》英譯本人物外貌描寫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較好地保留了原著的中國文化特色,讓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從而實現了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偠灾?,翻譯實際上是種再創作,不僅僅是運用語言的問題,還需要遵循文學創作上一些普遍規律,如何協調原著與目標語之間的關系,即所謂魚和熊掌兼而得之,是廣大翻譯工作者們值得借鑒學習的有效方法。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Reiss K,Vermeer H 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Niemeyer,Tübingen,1984.

[4]Shapiro S.Outlaws of the marsh(Volumn1-3)[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5]何心.水滸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湖北省水滸研究會,《水滸爭鳴》編委會編.水滸爭鳴(第四輯)[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

[7]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8]李士釗,妙齡.水滸新英譯本前言及翻譯前后[J].水滸爭鳴,1985,(4):404 -414.

[9]沙博理.我的中國[M].宋蜀碧,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

[10]孫建成.水滸傳英譯的語言與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1]王麗娜.《水滸傳》在國外(上)[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1):63-71.

[12]喻鋒平,董閩花.談目的論中翻譯策略的影響因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13]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4]張美芳,王克非.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5]張縣倫.水滸那些事兒[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7.

2012-01-13

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課題(ZZGJ15-11)

陳堅(1965-),男,江西南昌人,碩士,副教授。

猜你喜歡
連貫水滸傳譯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語意巧連貫,舊“貌”換新“顏”——從“八省聯考”卷探析高考語意連貫題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人體隱喻與語篇連貫
譯文摘要
讀《水滸傳》,看北宋社會風俗
真正的好漢——讀《水滸傳》有感
銜接連貫題的復習備考注意點
I Like Thinking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水滸傳》(節選)教學案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