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以”的復音詞研究

2012-10-13 02:23
紅河學院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復音詞用例虛詞

段 麗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以”的語法功能與詞匯意義伴隨著漢語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犊讌沧?小爾雅?廣詁》曰:“尋,由,以,用也?!?《康熙字典》釋“以”為“為也”、“因也”、“用也”等 。然則何為“用”呢?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用”時征引李斯《倉頡篇》曰:“用,以也?!睏钚邸斗窖浴吩唬骸坝?,行也?!?可見,早期“以”的語義為“用”、“為”、“行”等。

王力先生的《漢語史稿》曰:“‘以’字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工具語的介詞,從上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書面語里,如 “以身作則”等。只有一點需要強調,“以”字雖然可譯為現代漢語的“拿”、“用”,但詞性不同?!耙浴笔羌兇獾慕樵~,“拿”、“用”都是動詞?!?可見,現代漢語中的“以”的語義為“拿”、“用”等,但詞性已發生了變化。

一 《孟子》“以”的使用狀況

《孟子》“以”的用法,前人已有不少成果,各家結論相近,最具代表性當屬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的附錄《孟子詞典》對“以”的分析。按照楊先生的統計結果,“以”在《孟子》中共使用411次,主要有介詞、連詞、副詞、動詞等用法,從“以”的語法結構規律來看,主要充當狀語、補語等。

本文在統計《孟子》“以”作實詞、虛詞使用情況的基礎上,側重探討“以”構成復音詞時語義、語法分布狀況,進而總結先秦漢語中“以”作復音詞使用的特點,所選版本為《孟子》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筆者統計的數據與楊先生的研究成果差異甚大。根據筆者的統計,“以”在《孟子》中共出現636次,其中實詞用例36次,主要充當動詞。虛詞用例296次,包括介詞、連詞、副詞的使用。構成復音詞用例304次,歸為三類,一是作固定格式使用68次,包括2類,即“以……為……”、“以為”的使用。二是作單獨的復音詞使用19次,包括1類,即“是以”使用。三為作為慣用詞組使用216次, 包括13類,即“可以”、“足以”、所以”、“何以”、“有以”、“無以”、“能以”、“以是”、“以至”、“明以”、“將以”、“以來”、“以下”。這個統計數據包含《孟子》十四章中重復出現的“以”,即上文統計將“以”單獨使用和構成復音詞時與其它語素搭配使用的情況區分開來。

二 《孟子》“以”的復音詞分析

漢語中復音詞有固定格式、慣用詞組和復音虛詞等形式,現將《孟子》中“以”的復音詞之各類用法歸納如下:

表1 《孟子》中“以”的復音詞之各類用法歸納一覽表

(一)與“為”的配合情況

“以”跟“為”組配的用法有兩類,一是“以……為……”;二是“以為……”。具體用法有二,一是“以”作介詞,“為”作動詞,構成“介+賓+動”形式;一為兼語式,“以”是動詞,“以”的賓語為兼語,“為”是兼語后的動詞。這兩種情況均屬固定格式的用法,此處所說的固定格式引出了其所包含的兩項內容,即一是位于單句之內,用法和格式比較固定,互相配合、前后照應的一組詞,它們一般不構成句式,只在單句內運用;二是在單句或復句中虛詞與其它詞語構成的常用句式,下面將結合《孟子》具體文本展開討論。

1.“以……為……”

“以……為……”這種組配格式為“介+賓+動”形式,《孟子》中共18例,約占總例的2.83%,主要表達兩種含義。

(1)“把……當作”、“用……來”。引進人或物件等對象作賓語,“以”為介詞,可譯為“用”、“把”等;“為”作動詞,可表示“作為”、“作成”之意,共4例,約占總例的0.63%。如:

(2)“認為……是”。這類中“以”是動詞,“為”是聯系謂語中心語和賓語的成分。兩者構成兼語式,“以”相當于兼語的前一動詞,“以”的賓語為兼語,“為”作兼語后的動詞,表示人的某種主觀看法,其中動詞“為”具有系詞性質但未完全演變為系詞,故“為”后成分可看作表語。

此類句式中,“以”后賓語可由名詞、動詞及動詞性短語、代詞三種成分充當。共14例,約占總用例的2.2%。以下各舉2例加以說明,如:

①王無以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梁恵王上1.7)

②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騰文公下6.10)

③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騰文公下6.10)

④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萬章上)

⑤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離婁下8.27)

⑥墨子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萬章下10.4)

“為”后表語可由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形容詞及形容詞性短語、動詞及動詞性短語三種類型充當,詳例如下:

①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梁惠王上1.2)

②今吾子以領國為壑。(告子下12.11)

③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梁恵王上1.7)

④以安社稷為悅者也。(盡心上13.9)

⑤子以是為竊履來與?(盡心下14.30)

⑥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萬章下10.4)

2.“以為”

《孟子》中“以為”的用例很多,共50例,約占總用例的7.86%?!耙詾椤钡氖褂糜腥N形式,即構成介賓短語、“以……為……”的省略形式和“可以+為”的用法。此處需強調的是下文雖詳細分析 “可以+為”的用法,但其總用例21次則歸入“可以”的使用總數中,此處并不統計在內。

(1)表“用來做……”之意,構成介賓短語。共29例,約占總用例的4.56%。如:

①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公孫丑上3.8)

②貢者,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滕文公上5.2)

(2)“以……為……”的省略

通常我們談到先秦漢語的“以為”,首先想到的是“以之為……”這種賓語省略的形式,這類句子可看作是兼語句,其后所接成分可看作表語,表語又由主謂結構、形容詞或動詞短語三種類型來充當,《孟子》中此類用例共21例,約占總例的3.3%,以下各舉1例。

①則王以為孰勝。(梁恵王上1.7)

②民猶以為大。(梁恵王下2.2)

②君子以為猶告也。(離婁上7.26)

這些實例大部分可看作是“以之為……”的省略形式,類型上與“以之為……”也基本相同,有“認為……是……”和“把……當作……”兩種用法。與此不同的是,有些“以為”的凝固程度已經很高,其間省略的“之”意義亦很虛化,可以譯為“這種情況”,如:

①一心以為鴻鵠將至。(告子上11.9)

②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告子下12.6)

(3)“可以+為”

這是凝固成詞的另一典型范例,有“可+以+為”、“可+以……為”、“不+可+以+為”三種。在這些實例中,“以為”沒有順理成章地凝固成詞,而“可以”卻凝固成詞了。具體考察先秦漢語可發現“可以+為”實際上是“可以”凝固之前的賓語省略用法,在《孟子》中共21例,約占全部用例的3.3%,如:

①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離婁上7.28)

②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告子上11.6)

③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離婁上7.16)

《馬氏文通》對“以為”的解釋是:“‘以為’有兩解:一作謂辭者,則‘以為’二字必聯用;一作以此為彼者,則‘以為’二字可拆用”。此處指出“以為”有兩解是毫無疑問的,而馬建忠先生認為“以”作謂辭時“以為”必聯用;作以此為彼者“以為”二字必拆用的看法則有待商榷,原因為當“以”的賓語省略后,“以……為……”就濃縮為“以為”,上文已做過具體分析,故此處不再闡述。

“以……為……”和“以為”在語法結構中分別構成介賓動或兼語結構。構成介賓動結構時,表示的是具體的行為,即施事者的實際行動,“以”的賓語與動詞“為”的賓語多為名詞及名詞性短語;構成兼語結構時,表示人的主觀看法,可譯為“認為……是……”,“為”后的表語多由名、動、形及其所構成的短語充當。

(二)復音虛詞“是以”

楚永安認為古代漢語中虛詞同實詞一樣,以單音節為主,然而也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復音虛詞以及虛詞的連用形式,另外還有一些虛詞相配合而形成的格式。復音虛詞就是由兩個詞組合而成的虛詞,它們大都是兩個詞共同表達一個意思,或側重表達一個詞的意思,一般不是兩個虛詞各有各的含義。復音虛詞用法比較靈活,意義也比較抽象?!睹献印分袕鸵籼撛~主要表現為一類,即“是以”,共18例,約占總用例的2.83%?!笆且浴弊鳛榇~“是”與介詞“以”的組合而成的因果連詞,多用于因果復句的后分句,表示結果,并表示前后之間是因果順成關系,可譯為“所以”、“因此”等。其用法主要有二:

1.“是以”表示的不是一個平面的語言事實,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是”是主語,“以”為介詞,與其后的短語構成介賓短語,共10例,約占總例的1.57%。如:

①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梁恵王上1.7)

②則是以所賤之事情親也。(滕文公上5.5)

2.“是以”構成介賓短語,指示代詞“是”為介詞“以”的賓語,該結構屬于介詞的賓語放于動詞之前。共8例,約占總例的1.26%。如:

①君,君是以不往見也。(梁惠王下2.16)

②是以不告也。(萬章上9.2)

(三)帶“以”的慣用詞組

慣用詞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組合起來的常見語言單位,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和固定性,其中各詞均有一定意義?!睹献印分杏写罅繎T用詞組,可將其劃分為13類,共218例,約占總例的34.28%。

1.“可以”、“足以”

“可以”、“足以”在《孟子》中用法相同,是助動詞“可”(“足”)+介詞“以”或“可以”、“足以”直接使用的情況,故將二者歸類討論?!翱梢浴?、“足以”在《孟子》共出現113次,約占總例的17.77%。

(1)“可以”

“可以”在《孟子》中出現80次,約占總例的12.58%,其用法有三:

①助動詞“可”和介詞“以”的組合,在《孟子》中共9例,約占總例的1.42%?!翱伞迸c現代漢語中的“可以”同意,“以”作介詞,表示憑借等意,與其后的名詞或代詞詞組組合成介賓短語,此時代詞作為介詞“以”的賓語常被省略,可譯為“能夠……”、“可以……用來(拿來)”。例如:

a.有寒疾,不可以風。(公孫丑下4.2)

b.然,不可以他求人者也。(滕文公上5.2)

② “可以”在《孟子》中共出現50次,作為一個慣用詞組,約占總例的7.86%。與現代漢語“可以”的用法基本相同,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其后的動詞。

a.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公孫丑下4.8)

b.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離婁上7.16)

③“可以+為”的用法,這實際上是“可以”凝固之前賓語省略時的用法,共21例,約占總例的3.3%,上文“以為”部分已做過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⑵“足以”

“足以”在《孟子》中共33例,約占總例的5.19%。其用為二:

①“以”是介詞,表憑借,“足”修飾介詞“以”,通常作狀語或補語,表示有可能或有條件做某事,表達充足之意,可譯為“足(能)”、“足夠用來……”、“可以”等,共22例,約占總例的3.46%。如:

a.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公孫丑上3.6)

b.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告子上11.4)

②“足以”作慣用詞組,與現代漢語“足以”用法一致,所表之意由具體的“足夠”、“充足”之意演變為表達抽象事物發展到了某種程度,共11例,約占總例的1.73%。如:

a.今恩足以及禽獸。(梁惠王上1.7)

b.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梁惠王1.7)

2.“所以”

《孟子》中“所以”共33例,約占總例的5.19%?;蛭挥趧釉~或動詞性短語之前,構成“所+以+動詞/動詞性短語”的結構,表動作行為憑借的方式或出現的原因,或表示上文是某種結果出現的原因。用法為三:

(1)表動作行為的憑借,譯為“用……的方法、工具、方式”等?!耙浴被竞x是“用”、“用來”,“所”為助詞,它先與“以”結合為“所以”,再與“以”后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結合,使整個結構變為名詞性短語,在句中常作名詞性謂語,是對主語用途的闡述。共13例,約占總例的2.04%。

①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離婁上7.2)

②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盡心上13.40)

(2)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譯為“……的原因”。共15例,約占總例的2.36%。如:

①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梁惠王上1.5)

②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8.19)

(3)表示上文所敘之事導致了下文的結果,其形式為“……,所以……也”,共5例,約占總例的0.79%。如:

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滕文公上5.3)

②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告子上13.1)

在以上結構中,“所以”均為介詞用法的復雜形式,并非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ǜ孀酉?2.15)

3.“何以”

“何以”是疑問副詞,是“何”+介詞+“以”+動詞的結構,實際上是介詞“以”+疑問代詞“何”的賓語前置現象,此結構在《孟子》中以疑問句形式出現,常用來詢問動作行為的依據、憑借的方式、發生的原因等,共26例,約占全部用例的4.09%,具體用法有二:

(1)在句中作狀語,可譯為“用什么”、“憑什么”、“為什么”、“有什么”等,《孟子》中共18例,約占總例的2.83%,舉例如下:

①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梁惠王1.7)

②何以謂義內也?(告子上11.5)

③子何以其志為哉?(滕文公下6.4)

(2)在句中作謂語,可譯為“怎么樣”、“怎么辦”。共8例,約占總例的1.26%。如:

①何以利吾國?(梁惠王上1.1)

②何以能田獵也?(梁惠王下2.1)

4.“有以”、“無以”

“有以”、“無以”屬同一范疇的對立語言結構,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們在句子的相同位置,多位于謂語動詞前,表動作行為實現或不可能實現的條件、辦法、原因、機會等?!睹献印分小坝幸浴焙汀盁o以”共18例,約占全部用例的2.83%。

(1)“有以”

“有以”共出現6次,約占總例的0.94%, 可譯為“有條件”、“有機會”等,包括兩種用法。

①“有以”+動詞/動詞性短語,“以”作連詞,連接“有”和其后的動詞,可譯為“有什么”等,例如:

a.暴未有以對也。(梁惠王下2.1)

②“有以”+賓語+謂語,“以”作介詞,可譯為“有條件”、“有機會”等,例如:

a.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1.1)

b.果有以異于人哉。(離婁下8.32)

(2)“無以”,譯為“沒辦法”、“不能”等,共12例,約占總例的1.89%,有4種句式。

① “無以”+動詞,“以”作連詞,把前后兩個動詞“無”與動詞連接起來,可譯為“沒有什么”、“不能夠”等。共6例,約占總例的0.94%,如:

a.無以異也。(梁惠王上1.4)

b.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梁惠王1.7)

②“無以”+賓語+動詞,“以”為介詞,“無”同“勿”,作形容詞,譯為“不要”,共出現3次,約占總例的0.47%。如:

a.請無以辭卻之。(萬章下10.4)

b.無以妾為妻。(告子下12.7)

③“無以”+動詞,“無”作形容詞,表示“不要”,“以”作介詞,表原因,可譯為“不要因為……”,有時省略賓語。共2例,約占總例的0.31%。

a.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告子上11.14)

b.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盡心上13.27)

④“無以”猶言“不得已”,其中,“以”同“已”,僅1例。

a.臣未有以聞也,無以,則王乎?(梁惠王上1.7)

其中,“無”是動詞或形容詞需結合句式和上下文加以辨別。

5.“將以”

“將以”在《孟子》中共9例,約占總例的1.42%,此結構中,“以”作為介詞與其后的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相結合,構成主語+副詞“將”+介詞“以”+動詞+賓語的結構,可譯為“用什么”等。

①將以釁鐘。(梁惠王上1.7)

②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梁惠王上1.7)

6.“能以”、 “以是”、“以來”、“以至”、“明以”、 “以下”

“以” 常置于副詞或助動詞之下構成“能以”、“明以”、“以是”、“以至”、“以來”、“以下”等習慣常用詞。在《孟子》中,“能以”有7例,約占總例的1.1%,“以是”、“以來”各4例,分別占總例的0.63%, “以至”有2例,“明以”、“以下”各有1例。

①皆能以朝諸侯。(公孫丑上3.2)

②以是為不恭。(萬章下10.4)

③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公孫丑上3.2)

④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公孫丑上3.8)

⑤明以教我。(梁惠王上1.7)

⑥卿以下必有圭田。(滕文公上5.3)

三 結論

(一)出現次數和頻率

《孟子》全文約三萬五千七百多字,“以”字共出現636次,即“以”在《孟子》一書中平均每一萬字就出現173次。其中,實詞“以”的出現頻率約為10次/萬字,虛詞“以”和“以”構成的復音詞的出現頻率分別為83次/萬字和84次/萬字??梢?,“以”在《孟子》中的具有出現率高、意義多樣、用法靈活三大特點??梢哉f《孟子》中“以”的全部用例幾乎涵蓋了先秦漢語中“以”作字作為實詞、虛詞及構成復音詞虛詞的所有使用情況。

“以”在《孟子》中作實詞使用主要是作動詞使用,共36例,約占總例的5.66%。從義項上觀察,“以”字隨文生義的情況共8種,可作一般動詞使用,亦可作使令性動詞、助動詞、收授性動詞和趨向動詞等,這些意義大多是“以”的基本意義“用”在具體語境中的靈活變體。

《孟子》中“以”作虛詞時用法最為靈活,充分表現了其意義多樣性和詞類形式的千變萬化。主要包括介詞、連詞、副詞的使用,各類間差異明顯,用例總數為296例,占全部用例的46.54%,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其中,介詞“以”共240例,多帶賓語構成介賓結構引進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對象、原因等多種關系,作工具介詞時有185例、作對象介詞有46例、作原因介詞有9例。連詞“以”共 53例,多作順接連詞使用,共42例,也可表示因果、并列等關系,用例各為6例和5例。相對于“以”作介詞或連詞使用,“以”作副詞時用例較少,表程度的用例為2例,表時間的僅為1例。

《孟子》中“以”的復音詞用法最為多樣,“以”與動詞“為”、“有”、“無”,代詞“是”、“何”、助動詞“可”、“足”,助詞“所”等結合構成了用法靈活的復音詞,總用例為304例,囊括了固定格式、復音虛詞和慣用詞組三大類。其中類一固定格式包括“以……為……”的使用18次、“以為”的使用50次;類二復音虛詞包括“是以”的使用18次;類三慣用詞組包括13個小類,即“可以”出現80次、“足以”、所以”各33次、“何以”為26次、“有以”、“無以”共18次,“將以”9次、““能以”7次、“以是”和“以來”各4次、“以至”2次、“明以”與“以下”各1次。

(二)最典型用法

為系統觀照《孟子》“以”的結構功能、詞匯意義的發展變化,總結出先秦時期“以”字用法的流變規律,現將“以”字各類使用情況濃縮為下表:

表2 《孟子》“以”字各類使用情況濃縮表

由上可知,《孟子》中“以”字作虛詞和構成復音詞的使用所占百分比明顯大于作實詞使用所占百分比?!睹献印肥恼轮小耙浴眴为氉鹘樵~使用共240次,構成復音詞時“以”為介詞共231次,總計471次,約占總例的74.06%?!耙浴眴为毷褂煤蜆嫵蓮鸵粼~作連詞使用共54次,約占總例的8.49%。以此為依據,可觀察出“以”字的語義、語法流變方式,其發展脈絡經歷了由實向虛的過渡。以的本義為“用”,動詞“以”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項含義,以此為基礎,“以”的用法逐漸虛化,一為作介詞單獨使用或帶賓語構成介賓結構作狀語或補語,表示所用和所因;二為作連詞,或連接兩個謂詞性成分,或構成偏正結構連接中心語和修飾語。介詞、連詞逐漸成為“以”的主流用法,附上代詞、副詞的用法,“以”最終成為古漢語中最常用的文言虛字(詞)?!耙浴备c動詞、代詞、助動詞、助詞等配價為復音詞,在古籍文獻中使用頻率較高,凝結成固定格式、復音虛詞和慣用詞組等形式從上古一直沿用至今。

[1]湯可敬.說文解字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6:1225;1223;1223.

[2]許慎.說文解字卷十四下[M].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7:311.

[3]臧克和.說文解字修訂[M].北京:中華書局,2002:984.

[4]孔從子?曾子全書?子思全書 [M].杭州葉氏藏明翻宋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2.

[5]康熙字典[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2000.

[6]朱俊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841.

[7]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390.

[8]張邦基.過庭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950.

參考書目:

[1]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364.

[3]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7:311.

[4]湯可敬.說文解字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1223.

[5]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490.

猜你喜歡
復音詞用例虛詞
UML用例間包含關系與泛化關系的比較與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賴關系的比較與分析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虛詞識別方法
聯鎖軟件詳細設計的測試需求分析和用例編寫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復音詞單音化:當代漢語詞匯發展中的逆向演進初探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詩 經》單純復音詞研究
虛詞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孟子》偏正式復音詞詞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