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2012-10-15 03:37楊勝香
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2年2期
關鍵詞:生態學教學實踐教學模式

楊勝香

摘要: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的生態意識逐漸增強,生態學理念逐步滲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生態學教育在高校受到普遍重視。如何使生態學教學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本文結合生態學學科的特點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從生態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對其課程教學模式作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生態學;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035-03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1]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得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改變著生存環境。環境問題,諸如全球氣候變暖、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短缺、環境退化、生態危機等世界性問題日益嚴重。[2]由生態學理論支撐建立起來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機制等理論,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保衛生態系統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如今,生態思想和生態意識逐步深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良好的生態學科學素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有開拓精神的創新復合型人才。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的生物學、環境學、農學、林學乃至醫學等專業都開設了生態學課程,作為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同時,其它專業選修生態學課程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使生態學課程教學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態學的熱情,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擺在高校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生態學課程體系出發,就如何按照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推進生態學教學工作,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探索生態學教學模式,提出幾點意見。

一、優化生態學課程體系,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

生態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認識世界、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的有力工具。生態學教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運用這些基本原理解釋、解決現實世界的生態問題,形成一種系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這就要求從生態學課程體系整體出發,探求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1.合理配置,優化組合教學內容

生態學基礎性強,研究范圍廣,形成了一個橫跨微觀到宏觀,涵蓋分子、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以及全球等不同層次,涉及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龐大的學科體系。課堂教學既要清晰地反映生態學的各個研究層面,必須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教材其它內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補充,科學地、循序漸進地組織各章節學習。生態學課程的基本內容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個體生態、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生態學。[1]這是課堂教學主體內容的精講部分,教師在備課、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參考有關生態學的多種教材,查閱大量的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和提煉,刪繁為簡。從整體上對生態學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發揮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既要保證知識的系統性、條理性、又保證科學性和趣味性。把生態學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相對穩定的知識和理論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今后在該領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更新、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實踐證明,生態學教學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隨著近年來生態學的蓬勃發展,其研究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展,生態學已完全深入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課堂教學內容要不斷補充和更新,教學過程要盡可能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與相關領域的研究相結合,尤其是與學科發展態勢、科研成果、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相結合,使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4]如在講授外來物種相關內容時,引入北京的福壽螺、伶仃島的微甘菊、閩江的水葫蘆、西雙版納的飛機草、正在毀掉海岸灘涂的大米草,等等例證,以近年來我國由于外來種入侵導致的生態學事件,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些事件的成因及其生態危害,探討治理措施,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態問題的能力,增強生態安全意識。

3.加強生態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思想和生態意識

高校生態學專業擔負的重要使命在于,不僅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生態學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宣傳生態學思想,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素質,建立生態世界觀。應組織和鼓勵學生從事生態環保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宣傳生態知識,提高全民生態意識,通過參與生態知識有關的公益活動,讓學生進入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強化實踐教學,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生態學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實踐探索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生態學的飛速發展對生態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提高生態學課程的授課質量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新形勢下生態學教學改革必須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來進行,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考核機制的客觀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推進教學方法多元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證明,學生對生態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應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用于指導實踐的辯證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據生態學相應的知識點,采取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分析、專題報告、課題研究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運用,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分異思維、聯想思維、歸納思維等復合思維能力,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幫助他們從課堂走向實驗室、走向圖書館、走向社會、走向紛繁的網絡世界,去獲取知識。[5]譬如在講授溫室效應及其防止、酸雨的形成與防治、海水運動與厄爾尼諾現象、臭氧層破壞等內容時,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獲取有關方面的最新事件、案例、相關研究等,并對該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剖析原因及對策。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分組、分專題制作成PPT形式,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展示,接受同學提問,就相關內容進行討論,集體評價。這樣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體驗和感悟書本知識,從中總結抽象出基本規律及原理,再將這些原理創造性地運用到本專業的生態管理中去。

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從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習慣來看,學生并不滿足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知識傳授,他們思維活躍,對未知世界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生態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掌握生態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必須通過野外實習和室內實驗研究去感知和體驗,拉近抽象理論和實踐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為此,在生態學教學過程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實踐教學:一是增加實驗課時數,開展設計性、探究性實驗,使學生通過耳聞目睹和親手操作,增加感性認識,改善思維方式,鞏固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二是野外綜合實習,野外實習是大學階段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生態學中的很多內容都需要在野外的環境中進行驗證,野外實習還可以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意識,樹立團結合作和吃苦耐勞精神。三是成立科技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鼓勵大學生結合課程學習的內容,積極參與課外科技創新研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的良好氛圍,通過這些活動,拓寬學生實踐創新空間,提高學生運用生態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3.改革成績評定方式,做到課程評估規范化

成績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課程成績評估形式也應采取多種方式,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對生態學課程的總體掌握情況。因此,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考核體系勢在必行。采取綜合評定模式,將平時課堂考核與期中、期末考核相結合。課堂考核采取課堂作業、隨堂小測試以及課堂討論的形式,期中考核以考查形式為主,選取與當地生產、生活實踐結合密切的題目,采取科技論文或調查報告的形式完成;期末考核以考試的形式進行。在成績評定上,可采取“三三四”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試在成績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核的力度,使成績評定更具體、更客觀、更人性化,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考查出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社會信息科學和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改善教學手段,在空間和時間上延伸課堂教學,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必然趨勢。

1.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全面滲透到日常的授課實踐當中。多媒體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具有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有助于擴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信息傳輸效率。[6]生態學的內容極其繁雜,每一層次生物對象和周圍環境都具有獨特結構和動態規律,既有不同時空尺度的自然過程,也有人為干擾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充分表達生態學研究對象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結構和變化規律。譬如在講授生物種群的增長、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群落演替等相關內容時,傳統的講解比較乏味、費解,但將這部分內容制作成多媒體仿真模擬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特點,能較好地克服學生生活空間的局限性和生活經驗實驗實習條件的不足,使學生直接、簡便而生動形象地獲得大量信息,也有利于引導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種群動態、群落演替以及生態系統中的復雜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課效率和教學效果。

2.建立網絡平臺,增進師生交流

現代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發展起來的一代,具有很強的從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構建一種“課堂——網絡——課堂”的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借鑒美國的網絡輔助教學模式,[7]將教學大綱、教學提綱、教學課件、閱讀材料等內容預先錄入到生態學教學網站,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獲取有關生態學研究領域的信息,通過校園局域網供學生隨時查閱,并且定時更新,讓學生及時了解生態學發展動態和有關研究領域的最新信息,不僅在師生之間構建了學術和情感交流的平臺,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大了教學信息量,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生態學的飛速發展對生態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課程教學模式也必須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對高校的生態學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課程體系的整體出發,優化組合,不斷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輔助教學,實現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考核機制的客觀化,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社會培養出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富有開拓精神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博等.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程勝高等.環境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3]王光軍等.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

[4]方晰,田大倫.“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2).

[5]胡宗達等.高校生態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8,21(3).

[6]紀洪廣.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結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J].中國冶金教育,2001,(5).

[7]黃一綏.美國大學“環境生態學”課程體系及其借鑒[J].高等理科教育,2008,(4).

猜你喜歡
生態學教學實踐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探析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