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課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學法

2012-10-15 03:37
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2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

潘 沁

摘要: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方向。本文從教育過程學的角度,運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案例,具體探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導讀教學法和角色教學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143-02

從教育過程學的角度說,教學活動要依次實現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再由教學體系向教學方法轉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思路是:首先分析中國國情和現實基礎,理解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性,這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接著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相關問題的看法和做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這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最后考察中國共產黨人如何根據中國國情向馬克思主義要立場、要觀點、要方法,在現實基礎上重新實現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做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理論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邏輯路徑同時也是教學體系向教學方法轉化的邏輯思路,按照這一思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別強調采用問題教學法總攬教學內容的整體性,采用比較教學法分析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性,采用導讀教學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采用角色教學法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把握住這樣一條邏輯思路,教師就抓住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點“化”之筆,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完整、準確、生動地講授教學內容。根據這條邏輯思路,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為例,舉要介紹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具體教學方法。

一、問題教學法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貫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在課堂上具體表現為教師帶領大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和實踐活動,問題以濃縮的形式整體性地包含了中國實際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啟示和要求,這就要求教師科學地設計問題、展開問題、回答問題,用問題意識統攬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課堂講授以問題闡述為中心,師生針對問題進行互動和對話,可以做到以點帶面,提高大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概論》課教學除了總論部分要交代“什么是中國革命,怎樣進行中國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么樣發展”四個總問題之外,分論各課次還必須設計和闡述中國特殊國情和時代背景下的具體問題,涉及革命、建設、改革,內政、外交、國防,以及治黨、治國、治軍,這些具體問題相互聯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一系列基本問題的設計起點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中國的實際國情決定中國社會主義不能照搬經典作家的論斷和現成結論,教育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市

場、國家和社會達到結構性和諧的狀態,由此出發,引申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探索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實現國家重建、最廣泛地發動社會依靠力量作為基本的問題視閾,這個問題視閾可以囊括分論各章的具體問題。例如,建立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需要三個條件,即打破地主經濟對傳統市場體系的鉗制,更高效率的現代工業體系,以及基層市場向高層市場的成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出三個具體問題,也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問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向問題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

二、比較教學法

問題的現實起點來自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性,采用比較教學法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通過多角度的對比,讓學生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依據。在教學實踐中,國情的對比應該包括中、西、馬三個角度,把當時的中國國情與中國的歷史傳統、與西方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條件、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特征和蘇東模式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從中國的特殊實際出發思考中國的具體問題。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任務,分組安排學生從三個方面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教師在集中梳理學生準備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講解中國的歷史傳統、西方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條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特征與當時中國國情的不同之處,啟發學生發現中國自己的問題和解決中國問題的現有條件。比如,在《概論》課“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專題的授課中,講清楚傳統中國、現代化起步階段的西方國家以及蘇東走上社會主義之前的社會經濟結構,讓學生明白傳統中國的基層市場密度低于西方,但高于俄國,近代中國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表明傳統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走到歷史的盡頭,但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既不能象英法等國那樣完全依靠市場進行資源積聚,也無法象蘇俄那樣全靠超市場的國家力量完成積累。通過國情對比,促使學生更真實、更客觀地認識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三、導讀教學法

新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推薦的閱讀書目,教師根據問題展開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進行導讀講解,帶領學生向經典作家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導讀的第一步是教師設置若干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原著,這些題目不要多,關鍵是在邏輯上環環相扣,一般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并寫下讀后感,教師在閱覽讀后感和聽取典型發言的基礎上,依據問題設置的邏輯條理清晰地推導出反映經典作家精神實質的結論。例如,在《概論》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講解中,選擇《(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論糧食稅》、《新民主主義論》的相關內容,依次設置三個思考題:馬克思是在什么條件下否定市場經濟的?列寧如何把市場機制和社會化大生產聯系起來?毛澤東又為什么在國家主導作用下保留了市場作用?教師通過闡釋這三個一連串的題目,可以有說服力地從理論上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不是無條件地否定市場經濟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否定或認可市場經濟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下作出的歷史判斷,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市場、國家和社會達到結構性和諧的社會形態,這就把馬克思主義講活了,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

四、角色教學法

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喜歡表現自我,教師根據解決本專題所設定問題的需要,布置一定的情景,給部分學生在其中分派不同的角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揣摩和思索問題的最終答案,親身體會和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同上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授課中,首先設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景,設定一家國有企業在經濟體制轉軌前后完成同樣的生產任務并賣到農村;接著指派學生扮演計劃干部、國企負責人、村干部、工人、農民、科技人員,明確告訴學生他的角色在轉軌前后的不同社會經濟功能;然后由學生自發性地圍繞生產任務和城鄉流通執行角色功能,教師提示未扮演學生應觀察的項目,并指定觀察結果報告,以保證表演后的討論與分享效果;演出后,教師即引導角色扮演者與觀察者進行課堂討論,對演出過程中不同角色在轉軌前后的處境和當時表現出來的現場說詞進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市場在傳遞生產信號方面的準確性和商品流通方面的高效率。再如,在《概論》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內容的授課過程中,按照全國“兩會”的提案、議案產生程序,分派5名大學生扮演人大代表、代表團負責人、人大常委、人大主席團成員、相關事務行政部門列席負責人,讓其余學生按照正常人大議案的格式,撰擬議案,發動大家設法通過局域網遞交到扮演人大代表的學生手上,進入人大程序。通過“E兩會”模擬表演,可以讓大學生真切地感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馬克思主義。采用角色教學法,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以簡單、直觀和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中化難為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深思和感悟,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行為養成。

參考文獻:

[1]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陳連生.高職院?!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陳若松.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設計元素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0).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
初中英語“三段四部式”寫作教學法的實踐探索
異步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高中英語單詞象形教學法
高中英語單詞象形教學法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要抓住哪幾個關鍵點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途徑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