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天柱”促和諧

2012-10-21 04:42楊俊
當代貴州 2012年14期
關鍵詞:天柱縣天柱文化

文 圖 楊俊

“人文天柱”促和諧

文 圖 楊俊

巧借科學發展春風,天柱縣委、縣政府以“打造文化教育新優勢,推進特色產業新發展,建設文明和諧新天柱”的目標,積極實施“文教興縣”戰略,全力打造“人文天柱”,促進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歷史淵遠 古韻悠悠

7000多年前,清水江畔,人們磨石成斧、摶土成器,逐水而居,播撒文明的火種。近兩年來,當地出土各時期石、陶、瓷、銅等10000多件文物和發現明代時期古城遺址,不僅拓展了高廟文化的空間分布,為探討高廟文化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證實了天柱的古代文明。

400多年前,因縣城東一石如柱擎天而得美名的“天柱”,建縣跟進中原文化。如今,散落在龍塘、汶溪、辭兵洲各處的明代古城遺跡,仍在默默訴說著曾經的榮光。

100多年前,楊樹琪、陳明清、吳見舉、吳見穆等天柱舉人積極參與聲勢浩大的 “公車上書”,提出了“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主張,揮灑一腔愛國激情,盡展天柱人的高尚氣節。

60多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第16軍46師138團,通過“黔東南第一關”甕洞鎮,占領天柱縣城,打開貴州省東南門戶,打通了貴州通往解放之路。天柱縣成為貴州省第一個獲得解放的縣。

千百年來,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棲息在這里的天柱人,演繹了民族文化和諧發展軌跡。

清江鑒水育俊才

天柱歷代重教興學,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大縣”之稱。勤勞奮進的天柱人拼力奮進,涌現諸多驕子。明代貢生楊國土、楊應元、楊枝棟、張應奇,清代進士龔生達、宋仁溥、歐陽仕椿、楊昌江及舉人徐之瑜、羅登書、楊沛澤、楊樹琪、吳見舉等,在省內外廣有聲譽。民國時期潘萬霖、龍秀腰等著有大量詩文,令世人關注。

解放后,天柱文壇涌現出滕樹嵩、張作為、粟周熊、劉榮敏、譚良洲、袁仁琮、潘年英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被稱為天柱侗族作家群,楊長槐、楊念一、楊抱林、龍開朗、楊思藩、陳常浩等美術家群,楊紹櫚、張中笑等音樂家群。輩出的人才為當地后輩示范給力,使當地文風長存。

群眾文化繁花似錦

天柱縣把打造文化品牌作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重心,培育節慶文化品牌。元旦、春節、元宵、五一、中秋、十一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并邀請知名藝人、文藝團體、外地民間藝術團體,與當地企業、學校、社區、農村非專業演員和文藝愛好者同臺演藝,讓廣大市民也欣賞到高雅藝術,又體味到濃濃的民族文化。

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穿插節慶文化品牌全過程,讓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蓬勃發展,同時催生了一批特色鮮明、清新雋永、深具地方韻味的文藝作品。群眾文化活動由活躍生活向“以文興縣”轉軌。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天柱縣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和重大課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責任制,進一步理清文化產業發展脈向,整合文化傳媒、文化人才、文化市場等資源,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專業戶、文化大院、文化書屋等如滿天星斗遍布城鄉。

天柱縣文化旅游投資開發公司、縣文化廣電網絡公司、瑞泰廣告公司、神鷹廣告公司、天柱縣奇石協會、斗牛協會等10余文化企業、民間文化組織應勢而生,先后建成16個達標鄉鎮文化站、12個示范村文化室、8個露天舞臺、5個廣播電視信號轉播大站、326個農村文化活動室、60家文藝之家、21戶文化專業戶、165個文化大院、60家農民書屋,全面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基本形成以縣文化館、圖書館為龍頭,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民文藝表演隊為基礎的三級文化活動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由小格局向網絡化發展邁進。

天柱縣借“石”發揮,巧打黃金、重晶石、貴州青奇石牌,天柱之“石”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繼2010年成功舉辦奇石文化藝術節,2011年榮獲“中國觀賞石之鄉”稱號,今年5月又成功舉辦了“貴州青”觀賞石全國博覽會。如今,天柱正在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鋇鹽生產基地,讓這艘世界級“鋇鹽航母”出國遠行。

文藝創作果豐葉茂

天柱縣把藝術創作生產作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基礎環節,致力于健全有利于藝術創作的良性機制,整合藝術創作力量和資源,文化隊伍生機盎然,文藝奇葩朵朵盛開。

近年來,天柱縣作協、美協、攝協、詩詞學會、詩書畫研究會、文學藝術協會等10多個文藝團體數百名會員頻繁的筆會、展會等為人文天柱綴上一亮麗珍珠;作協會員公開出版文學著作21部,1200余篇(部、首)小說、散文、詩歌、劇作,民間文學作品經天柱文學作者創作并公開發表;269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隊活躍城鄉,為人文天柱注入新鮮活力;游浩波的歷史紀實文學《北伐梟將》、中篇小說《智破迷宮謎》、中篇小說集《倩影芳魂》;田尚培的紀實長篇小說《王天培將軍》、散文集《大寫的芭灣》;龍新霖的長篇小說《喋血黃金夢》、長篇小說《流浪的青春》……20多部文藝作品公開出版發行并獲獎。

陣地建設方興未艾

天柱縣堅持科學規劃,基礎先行,創新驅動,加大對公共文化基地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實現快速發展,全縣文化設施網絡布局逐步完善。

天柱縣積極搶占“清水江文化”核心價值制高點, 規劃2600余畝地、項目預算總投資100個億的文化產業園區如沐春風。其重要組成部分三星巖文化產業園已引資近9億元建成便橋頭文化街、金鳳公園、縣體育場、鑒江文化長廊、文昌閣、孔子廣場等苗侗人文元素的文化基礎設施,并成立了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一張集多功能廣場、水上娛樂、三星巖文化苑、文化交流會展中心、文化創意策劃基地、宗祠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商品集散中心等十二大版板為一體的天柱“城市名片”正在打造,一個聚集天柱人文元素、弘揚苗侗文化的展示窗口正在形成。

文化陣地猶如雨后春筍?!督鹕熘?、《清水江》、《天柱詩詞》、《天翰春秋》、《侗鄉》、《高原風》等文藝報刊,天柱文學網站, 16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2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為城鄉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保護遺產走向新春

博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侗民族文化的精髓,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護,讓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并肩前行。

天柱縣建立完善文化遺產數據庫,設立民族文化保護發展基金,將非物保護變成全民行動。如今,已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35個,州級13個,省級5個(月牙鐺、勾林、注溪社節、天柱陽戲、四十八寨歌節),國家級1個(四十八寨歌節);文物保護單位省級3處(九龍山農民起義遺址、王天培兄弟故居、三門塘古建筑群)、州級7處、縣級186處。苗族侗族明清宗祠全縣有198座(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個,培養民間文化傳承人56人,獲州級保護名錄15個、省級保護名錄6個。一部投資3000余萬元的《清水江文書集成考釋》即將整版發行。

如今,天柱縣黨委、政府以清水江文化線為地標,大力張揚天柱文化符號,建構文化旅游品牌,促進文化覺醒,提升文化品位。

(作者單位:天柱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彭奇偉)

德國攝影師ACHIM到三門塘民族村采風。

猜你喜歡
天柱縣天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天柱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
喻天柱作品
誰遠誰近?
天柱縣稻田生態養魚的實踐觀察和探討
貴州天柱縣博物館芻議
天柱縣委離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動中心取經
文化之間的搖擺
題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