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前期出國留學生的結構分析(1912—1927)

2012-11-20 11:00魏善玲
關鍵詞:留學生教育

魏善玲

(徐州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 江蘇 徐州 221009)

民國前期(1912—1927)雖然在制定留學規程、統一留學生的標準和改進留學管理體制等方面較之清末都有一定的進步,但總的來看,無論是留學日本還是留學歐美,都呈現出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因這一時期留學政策的不連續性以及對留學教育統計的不完備,學界對該時期的留學教育研究比較薄弱,對這一時期出國留學生的結構進行分析更是少見。本文擬從留學國別、留學人數、留學科目、留學費別、留學生性別、留學生的籍貫以及留學生的質量等方面,對這一時期的留學生結構進行分析,以期對這一時期的留學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一、留學國別

從留學國別來看,民國前期的留學教育仍以留學日本、美國以及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為主。民國初年的稽勛留學生的派遣是留學教育的一大亮點。從1912年稽勛局選派的25名留學生來看,其中留美11名,留日9名,留英、留法各2名,留德1名[1]34。由此可見,民初的留學生派遣依然傾向于美、日及歐洲的英法德等發達國家。再以統計比較完備的1914—191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官費學生統計表來看(見表1),留日官費生最多,其次是留美官費生較多,留歐官費生主要集中在英、法、德三個發達國家。

表1 1914—1915年留學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官費學生統計表[1]690-693

留日學生多的原因仍和清末一樣,與日本同我國一衣帶水、路近費省、文字相近等因素有關。留美人數因庚款生的持續派遣也得到穩定增長。而留歐生因這一時期歐洲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又軍閥混戰,財政支持困難,因而留歐生離歐返國的比較多,留歐人數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對留學國別的選定有重大影響。一戰期間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一戰后國共兩黨留蘇學生的派遣以及戰后德國貨幣貶值導致的留德學生的猛增,都是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的反應。

一戰期間,留法學生包括勤工儉學在內,為數甚多。汪一駒認為,留法學生之所以多,其原因是當時中國對日本、德國反感,美國入境限制極嚴,而法國對中國學生客氣,費用較低,加上歐洲留學生在中國的聲望和影響,正有增無已[2]71。在筆者看來,留法人數增多,客觀上與歐戰爆發后法國各企業勞力需求激增有關,主觀上也與學界泰斗、社會名流的倡導有關。早在1912年,吳稚暉、李石曾等人即以“節儉費用”、“推廣留學”為宗旨,組織留法儉學會;1915年,吳稚暉、蔡元培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并在法國政府與部分企業支持下回國招生;1916年,華法教育會在巴黎成立,并于北京、保定、上海三地設立各種留法預備學校。在留法倡導者的不斷努力下,留法人數劇增,僅從1919年3月至1921年11月,抵法人數就達1700余名[2]70。但一戰結束后,歐洲經濟蕭條,各國失業率激增,而當時北京政府對留法勤工儉學生不聞不問,倡導留法者又無權無財無勢,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勤工儉學生陷入困境,有一部分留學生在中共的幫助下轉入蘇聯繼續學習。

1921年,俄共(布)中央成立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主要為東方各國培養革命人才。1921—1924年中國共產黨選派了200名左右的留蘇學員。1925年11月,莫斯科中山大學正式開辦,從1925—1927年,國共合作時期莫斯科中山大學共招收兩屆中國留學生,第一期共計268人,第二期220人,主要是國民黨選派,中共黨員以跨黨身份參加。1928年,東大中國班并入中山大學,并改名為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直至1930年秋停辦。據統計,自1925—1930年,在中山大學和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留學過的國共兩黨學生總計在1300人以上[3]80。另外,在1920年代,還有數百名中國青年在蘇聯的其他學校學習??梢?,1920年代留蘇學生數也是相當可觀的。這種留蘇熱的出現主要與當時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蜚然,以及國共兩黨合作斗爭的需要相連結的,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

一戰以后,中國留德學生絡繹不絕。1924年,僅柏林一地就有近千名中國留學生。王奇生認為,留德人數增多主要有這樣幾個因素:戰后德國通貨膨脹,馬克大跌;五四以后,中國青年求知欲望旺盛;一些中國青年渴望了解戰后德國的重建過程,以便中國仿效借鑒;戰后德國與中國簽訂了平等的邦交協定,也造成了中國青年愿意前往德國留學的心理[3]82。1925年以后,德國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物價和生活費用躍居歐洲各國之首,留德人數又出現了驟減,1925年為232人,1926年為214人,1927年為193人,1928年為174人[3]83??梢?,留學國別的選定與國際時事有很大關聯。

從民國成立之初留學國別來看,留學生主要集中在日美歐一些發達國家,沒有超越清末留學國別。但從舒新城統計的1921—1925年間留學國別表來看[4]244,在菲律賓及澳洲也有一些中國留學生,可見,1920年代留學國別相比于民國成立之初又有拓展,突破了清末留學國別的主要流向。但總的來說,民國前期留學生仍然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這也是由留學活動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因為留學主要是到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而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主要是亞洲的日本、美洲的美國以及歐洲的英法德等國家,因而無論是國家留學政策的限定還是留學生本人的意愿都趨向于這些發過地區。民國前期的留學生國別分布,雖仍以留學日本為主線,但已改變了清末過分集中于日本的畸形發展狀態,逐漸形成了全方位派遣的新格局。

二、留學人數

從1912至192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受到了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的很大影響。從國內來看,民國初期政局不穩,軍閥年年混戰,接著國民革命軍北伐;國際上這一時期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處于戰爭與混亂的狀態,在軍事高于一切的年代,政府財政緊張,因而留學教育被邊緣化了。因為時局的動蕩,對于留學各國的人數也沒有一個完備的統計,因而只能從一些主要留學國家來了解一下概況。

民國前期,留日人數仍然居于首位。筆者從多種資料獲得1912—1927年留日各年留學人數(見表2)。從統計數字來看,從1912—1927年,留日人數近四萬人。雖不能與清末留學高峰時每年近萬人相比,但在民國前期仍屬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就留學教育總量而言,東渡扶桑仍為中國留學生出國的主要方向。

表2 1912—1927年留學日本各年留學生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①1912、1913、1927年數據來源于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451頁。1913年是約數。②1914—1921年數據來源于陳學恂 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匯編 留學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89頁。③1922—1926年數據來源于:周一川:《近代中國留日學生人數考辨》,《文史哲》,2008年第2期。

另外,根據周一川提供的數據(1906—1926年留日人數)[5]制成圖例來看,留日人數總體上有不斷下降趨勢(見圖例1)。民國初年留日人數明顯下降的原因,一是為愛國情感所驅,大多學子回國參加革命;二是政權初建,政府用于軍政開支較大,教育經費相當對見支絀,政府無暇也無力顧及費用高昂的留學教育。

圖1 1906—1926年留日人數

辛亥革命對留日學生影響很大,而對留美學生的影響卻很小。從留學人數來看,1911年留美人數為650人,而1912年為594人[6]419,僅略少于1911年。待國內政局漸趨穩定后,留美人數又出現了猛增現象。1914年,留美中國學生會會員達1300名[7]。1915年,留美學生總數達1461人[6]419。1917年,留美學生總數超過1500人[8]。1918年,留美人數多達1100多人[9]。1924年,留美人數達1637人,1925—1927年,每年都有2500人左右[3]45。由于缺乏對這一時期各年留美人數的詳細統計,因而無法確知留美學生的總數。但從各年赴美(大學、學院)入學人數[1]687可以看出,與留日相反的是,這一時期留美人數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留美生人數不斷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庚款留學生派遣人數的穩定增加。據統計,清華學校從1912年至1929年,10余年間先后派出1089名留美生[10]88??梢?,清華留美生的持續性派遣,成為留美運動的中堅力量。

留歐人數向來沒有一個詳細完備的統計,因而無法獲得精確的數字。這一時期由于國內軍閥混戰,各省拖欠留學經費嚴重,再加上歐戰爆發,歐洲物價飛漲,留歐學生處于極度困境中,因而民初的留歐教育不能與留美留日相提并論。據華盛頓商務局調查:1924年中國在英學生250人,在法學生1000余人,在德學生300余人,在歐洲其他各國數十人??傆嬙跉W洲的中國留學生不下1600人,其中官費生只有353人,自費生有1200余人[3]380,與同一時期留日留美人數相巨甚遠。國人留歐熱情之所以沒有留日留美高,在筆者看來,一是歐戰爆發,時局動蕩;二是路途遙遠,費用高昂;三是入學限制嚴,比如“入(英國)大學前之程度,吾國中學畢業生,決無考入大學之希望”[11] 267-268,而“入美國學校甚易”[4]236,入日本學校甚至不需要留學資格證書,比留歐留美都要容易得多。

三、留學科別

民國前期,在日、美、歐等主要留學國家,中國留學生的選學專業很廣泛,但也相對集中。從留美來看,1918年留美1124人中,學自然科學者700多人,除不詳者70人之外,其余人所學70多種專業[9]??梢娏魧W生所選專業雖然廣泛,但集中在自然科學方面。黃炎培根據留美學生會贈其留學生題名錄統計,1914—1915年,留美學生1248人,習普通科者172人,未詳者356人,其余???20人。720人中,習天然科學76人,農林科學52人,工程科學287人,醫藥科學49人,文科238人,雜科18人。從數據可以看出,“留學生多數方趨重于物質科學”。 黃炎培認為,學生之所以選學??戚^多,是因為“察社會之所需,審時勢之所趨,分科愈專,就業斯易”[1]209-211。

表3 1909—1929年,清華歷屆留美生所習科別與所占留學生比例[2]72

這一時期,清華留美生選修專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3)。從上表統計數據來看,理工醫農商各科合計占60%以上。雖然清華研究生留學并無科系限制,但似有一定的默契,從1916—1929年,清華研究生留美共62名,其中2/3習理工[2]73??梢?,理工科一直是留美學生的首選科目。

高層次的留日教育以官費生為主體。據1916年中國留日學生監督報告分析:官費生1086名內,農科53名,工科392名,商科64名,醫科179名,師范科109名,法政科180名,其他各科109名;自費生1240名內,農科30名,工科44名,商科43名,醫科70名,師范科6名,法政科346名,其他各科701名[12]。上述統計顯示了工科、醫科成為留日學生的主要選擇。法政科內包括經濟科,可見清末法政、師范速成科畸形發展的局面已基本改觀。

1920年代的留蘇教育,所學課程基本上都是人文、社會科學,較少涉及自然科學領域,這與當時我國的政治形勢有密切關系。政治對以培養高層人才為目的的留學教育起著決定和制約作用。當時留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學習蘇聯革命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國培養政治家、職業革命家和軍事政工干部等革命人才,因此在專業選擇上大都體現了這一政治要求。

綜合1914—191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官費生學科情況[13]592-594,可以看出民國初期留學生所學專業重點集中在理工醫農等科方面,尤其是選學工科學生所占比例相當大,占所有官費留學生的31.77%(見圖3)。

再從1921—1925年留學歐美學生的專業來看,工科學生為最多,其比例占到19.93%。工、農、商、醫、新聞、圖書館、教育等應用科學合計為43.37%,文、理、社會、心理、哲學等理論科合計只有13.96%,不及應用科數量的1/3(見表4)。

圖3 1914—191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官費生學科統計表

學科未詳工科法政經濟商科理科教育醫科農科人數26923718510099585350學科文科軍事社會學哲學宗教新聞學心理學總計人數30251911714151189

民國初期的留學政策基本上都依照清制。清末政府為防范文法科學生從事政治活動,曾限制官費留學生須選學理工醫農等科。因沿襲清制,這一時期官費留學生仍然重視理工科的選擇。1916年教育部頒發的《選派留學外國學生規程》只強調研究科目由教育部決定,但在具體的留學科目上未作嚴格的限定。由于民國前期政府對留學生選習專業不加嚴格限定,不少留學生選擇文科,但公費留學原則大致賡續前清,以理工科占要津。然而,從總的留學趨勢來看,在專業選擇上則呈現出視野開闊的特征。以清華1909年至1929年間派出的1279名庚款留美生為例,其所習專業達70多種,既有國內民族經濟發展所急需的紡織、化學、機械、電氣工程等專業,同時涵蓋了市政、哲學、社會人類學、戲劇、美術、音樂、職業教育、教育管理、兒童教育等專業??偟膩碚f,民國前期留學生在學科結構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和廣泛性特點,但也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特征。

四、留學費別

民國前期,因時局混亂,官費留學一再消減,各省官費留學人數急劇下降。 1914—1926年,經政府公布的官費名額是:留歐美358名,留日1045名[2]68。但遺憾的是,官費生往往不能按時收到匯款,以后各省官費也逐漸減少(表5)。

表5 1913—192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公費生人數表[14]

自費留學的人數也呈下降趨勢,據黃新憲統計,1918一1921年間,共有213人自費赴美留學;自費赴日留學生共153人,留學歐洲的自費生共70人,其中留英26人,留德25人,留法11人,留學瑞士8人[14]。雖然這個數字統計未必精確,但也能說明當時自費生數在下降的趨勢。自費生人數雖在減少,但仍比官費生要多。據舒新城統計,1920年,留日學生總會調查,留日學生3800余人,除官費生1240人外,余2600余人均為自費生。1924年,留美學生1637人,有自費生1075人。又歐洲各國留學者,自費生也多于官費生數倍:據華盛頓商務局調查,總共歐洲生當不下1600人,而官費生只353人,自費生尚有1200余人,照此粗略地統計,留學生總數約7000余人,而自費生達5000人,占全數2/3以上[4]148。由于自費留學除了1914年教育部規定,自費留學日本須具有“中學以上學校畢業者”或“中學以上各校教員”[15]581的資格外,對留學歐美沒有任何規定。1924年,教育部專門制定了《管理自費留學生規程》,但各省在執行時卻相當不力,致使自費留學人數日多。自費生的派遣資格較低,而且無需經過考試,又沒有名額限制,只要符合條件,能自備資金即可。另外,自費生如能考入國家急需的專業和學科可轉為官費生培養或酌給公費津貼,自費畢業生回國后待遇與官費畢業生相同,這些激勵政策都促進了自費生的出國留學。

這一時期,自費生留學美國較多。1915年留美生為1461人,自費生為997人,自費生約占總數的68.4%[6]419。1924年《留學生錄》統計,留美生1637人中,自費生1075人,占總數的65%以上??梢?,自費生占留美生總數的2/3左右。1919年核準的自費生95名中,留美生34名,占35.8%;1920年核準的168名自費生中,留美生90名,占53%強[10]91。1921—1925年,留學歐美638名自費生中,有439名是留學美國,約占所有自費生的69%。留美自費生之所以多,舒新城認為,是因為“入美國學校甚易,且可以國內學年資格插班聽講,不及二三年而取得畢業資格歸國者甚多,所以自費生趨之若鶩”[4]236。另外,對自費生的獎勵政策也是原因之一。1915年,清華學校制定的在美自費生章程中有詳細的對自費生津貼規定,津貼名額暫定為70名,每名每年津貼美金480元,旨在“體恤寒畯,獎勵游學,使在美自費生之有志上進而無力卒學者,得以學成致用”[10]91,資金雖不算豐厚,但對于赴美自費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

五、留學生性別

晚清以來,隨著西學東漸,風氣漸開,有識之士認識到女子為國民之母,必須對其進行教育,因而女學方興。清末女子東渡求學者盛極一時,但留學歐美者甚少。民國以來,女子留學國別增多,官費與自費留學同時并舉,留學途徑也隨之擴大,但與男性留學生相比,仍然差距很大。據統計,1916年,有案可稽的自費女留學生總數為86名,其中廣東15名,江蘇14名,江西、四川各13名,浙江11名,湖南6名,廣西、貴州各3名,福建、陜西各2名,山東、河南、湖北、奉天各1名。1916年,各省市共派遣官費女留學生43名,其中福建9名、山東、江西、湖南、云南各4名,浙江、廣東各3名,直隸、陜西、四川、江蘇、吉林各2名,湖北、安徽各1名[16]113。其留學國別有美國、俄國、日本、歐洲等國。

從留學國家來看,據1914年統計,中國留美學生共計1300人,其中女生94人,1917年留美女生增至200人[8]。從1914年開始,清華學校每隔一年招考不定期數量的女生,到1929年止,共派遣女生7批,53人[2]73。1925年,留美學生總數為2500人,其中女生占640人,比例高達25.6%,這可能是近代中國女子留美的頂峰[17]148。以在美國大學注冊的確定性別的留學生來看,1912—1927年,留美男性3570人,留美女性445人[1]687,男女比例約是8:1。與清末(1896—1911)男女比例約16:1相比,比重上升了一倍。

從女性留學較多的日本來看,1916年中國留日學生監督報告統計,官費生1086名(內女生43名),自費生1240名(內女生86名),合計2326名[12]。據此數據,則男女比例約是17:1。僅從某一年數據似乎不能說明問題,再從周一川提供的基本覆蓋這一時期的數據來看,1914—1926年,合計留日男生總數25506人,女生總數為1024人[5],男女比例約是25:1。這個數字基本能說明留日男女的比例情況。與清末男女比例(約39:1)相比,又有較大提高。

女性留學生所占比例不斷提高,與前期女性留學運動有很大關系。清末許多女子留學日美等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人才,她們積極引進和傳播外國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沖擊了國內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和不良風氣,也促進了國內女性的覺醒,推動了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而且,留學女子的成功也促進了國內女子教育的發展。1907年,清政府公布了《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堂章程》,中國女子教育終于獲得了合法地位。1912年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明確宣布女子享有同男子一樣的受教育權利。1922年,《學校系統改革草案》確認了不分性別的教育制度。據中華教育社調查,1922年底,除教會學校外,全國入高等學校的女生達665人[18]25。國內女子教育的大發展必然推動女子留學教育的快速發展。

這一時期留歐女性雖然比清末有所增加,但人數依然很少。據不完全統計,在一戰期間掀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中國女學生達40多人,其中湖南、四川最多,均為12人[17]200,這可謂留歐女性的一大亮點。另外,這一時期在留蘇政治熱潮的帶動下,女子留蘇人數也出現大增現象,孫石月統計的留蘇女名人錄中就有45位[17]259,可見女性留蘇人數也相當可觀。

再從留學專業來看,這一時期女性留學生所學專業日趨廣泛,但教育等專業仍是女子選修的主要學科。在民國初年,一般的自費留學沒有專業學科的限制,所選專業均由女性自己作主,但以文科居多。如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的18名女性所學專業為教育者4人,教育美術4人,文學1人,音樂1人,教育音樂1人,體操音樂1人,美術1人,哲學1人,史地1人,醫學1人,理化1人,生理1人,教育生物1人。其中文科14人,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者僅4人[17]201??梢?,習文科的女生占了整個留學女生的近80%。留法女性以自費較多,當時官費女性留學生也有重文輕理現象。從1921年選送的11名官費留美女生所選學科來看,其中教育4人,科學2人,新聞、農學、醫學各1人,未詳2人[19] 270-273??梢娙砸晕目茷橹?。清末女性留學生選擇師范、家政專業的較多,一是為了培養國內女學師資,另一方面也是受賢妻良母主義教育主張的影響。但到了民國建立后,北洋政府教育部仍然將賢妻良母主義納入女子留學教育的宗旨,規定留學女生所需學術,應以師范、醫學、美術、音樂為要。直到“五四”以后,這種情況才有較大改變,但教育、醫學、文藝和家政仍成為女子選修的主要學科。

六、留學生籍貫

以統計較完備的1914—191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官費生籍貫來源看,中央各部以外交部及教育部選送人數較多。此外,各省官費留學生中,留學人數排在前10位的是湖南、廣東、四川、浙江、江西、陜西、江蘇、云南、山東、湖北等省(見表6)。

表6 1914—1915年留學日美歐各國官費生籍貫來源統計表[1]690-693

官費留學生的選送與經費資助有重要關系,中央各部及各省的經濟情況對選送留學生的名額多少有決定性影響。另外,也與中央對各部及各省規定派遣的名額有重要關系。民國初年,中央對各省每年公費留學生的派遣規定了具體的名額,各省根據下達的名額進行選拔,一般情況下不允許超額,并貫徹“遇缺始補”的原則。以1921—1925年具體分配名額來看(見表7),排在前10位的是浙江、湖南、江西、廣東、奉天、四川、湖北、江蘇、山東、福建。

表7 1921—1925年留學日美歐省費留學生定額表[13]595

但從1921—1925年留學歐、美官費、自費學生籍貫[13]596來看,除了未詳之外,排在前10位的是江蘇、浙江、廣東、安徽、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直隸、江西,與中央所分配的名額順序有一定的差別。這些省份也是清末以來留學人數一直位居前列的地區。除了這些地區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經費充足之外,另一方面因經濟文化因素導致富裕家庭較多,因而自費人數也較多。尤其是蘇浙粵地區,自晚清以來,留學人數一直居高不下。據汪一駒統計,1921—1934年,留美學生中,江蘇占24.9%,浙江、廣東都占12.8%;留歐學生中,江蘇占20%,浙江占13.9%,廣東占9.16%;留日學生中蘇浙粵仍占多數,但因留日用費較低,與其他各省沒有顯著差別。據華美協進會調查,1854—1953年的中國留美學生,江蘇占29.3%,廣東占15.3%,浙江占5%。自1909—1945年,留美學生中,粵蘇浙始終保持前三名。從官費來看,1909—1929年,清華官費蘇浙粵三省占總數的46.5%。盡管調查方法年份不同,結果都是以蘇浙粵最多。汪一駒認為,蘇浙粵留美學生較多,可能與華中華南為英美勢力范圍有關[2]93-95。在筆者看來,這些地區或者位于東部沿海地帶,或位于長江沿線,自晚清以來,這些地區開放最早,也是西學東漸最先覆蓋、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這些優勢為留學的成行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保障。

七、留學質量

清末以來,留美生向來以學習成績優異著稱。民國以降,留美生學習成績依然令國人驕傲。比如,1915年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有13名中國學生畢業,其中5人獲得碩士學位,8人獲得學士學位。同年,在康乃爾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有50多人,他們的“成績之佳,為全校所共曉”[20]。從1917、1918年匯編的《游美同學錄》來看,90%以上留美學生獲學士學位,很多人獲碩士和工程師學位,有35人榮獲博士學位[9]。1916—1929年,清華研究生留美共62名,1/3以上獲博士學位[2]73。留美生之所以成績優秀,與這一時期庚款生占相當數量有重要關系。留美庚款生是經過嚴格選拔出來的,因而基礎較好,不需預備就可直接進入美國高校學習,因而獲得學位也相對容易一些。雖然留美生獲得學位較多,但如果從整個留美生質量來看,則也不盡如人意。如果把民國前期歷年留美人數與赴美(大學、學院)入學人數進行對比則可以發現,歷年留美人數幾乎是留美入學(大學、學院)人數的7倍(見表8),這說明大多數留美生只是進入美國的一些中等學?;蚴穷A備學校,學習的也只是基礎知識,這與北洋政府教育部明確提出的留學教育宗旨“在求外國高深之學術,促進本國之文明,啟發社會之知識”是不相符的。

表8 民國前期歷年留美人數與赴美(大學、學院)入學人數對比表[3]45

清末時期,留日學生因為未經嚴格挑選而群趨日本,結果導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尤其是速成留學教育導致留日生學習成績并不理想。民國以來,由于速成留學教育的結束,再加上民國政府加強對留日生的管理,因而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據1920年日本留學生監督稱:

“查現在各省留學日本官費學生一千二百余名,以肄業第一高等學校、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東京高等工業專門學校為最多數?!送庾再M學生約計三千數百名……亦皆刻苦勵學志無旁騖,頗多穎秀可造之彥?!盵1]373據日本文部省1926年對中國留學生入學狀況調查結果,是年中國留日學生在籍人數1774人,讀高等、專門學校和大學者1354人,占總數的76.4%,其中大學占45.3%[21],這種現象是前期留日浪潮中所未出現過的。

另外,通過對這一時期實藤惠秀統計的留日學生畢業人數與周一川統計的留日人數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留日學生的質量如何(見表9)。從表中數據可知,雖然留日總人數是畢業人數的6.5倍,但與清末留日人數是畢業人數的15倍還多相比,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表9 1912—1926年留日學生總人數及畢業人數對比表

資料來源:1912—1926年留日學生總人數來源于周一川:《近代中國留日學生人數考辨》,《文史哲》,2008年第2期;1912—1926年留日學生畢業人數來源于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451頁。

由于對留歐人數向來沒有完整精確的統計,因而對于留歐生的學業成績也就很難知悉。僅從留學人數較多的國家來看,留法勤工儉學生采取半工半讀形式,學費通過做工解決,對他們的留學資格基本上沒有限制,因此留學人員龐雜,再加上時間短暫,生活窘迫,留學效果可想而知。勤工儉學留法學生1000多名中,有741人法國任何學校均不收,522人僅準入中等學校。1924年,因馬克貶值,不少中國學生到了德國,是年,柏林一地有留學生約1000人,其中僅少數在學。迨馬克回升正常,大多數離德,繼續留下讀書的約250—300名[2]96。這一時期留歐的另一個重要國家英國,無論是官費還是自費,人數都很少,既不能與同時期的留日留美相比,也不能與同在歐洲的法德兩國相比,而且留學“成績平平”[11]256。這一時期,歐戰爆發,時局動蕩,物價波動頻繁,這對于貧窮國家的留學生來說,其學業肯定會受到影響。

1920年代的留蘇運動,與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目的的留學不同,到蘇聯的目的是為了學習革命理論和方法,因此這場留蘇運動為國共兩黨培養出不少干部,如王若飛、劉伯堅、李富春、蔡暢、張聞天、王稼祥、左權、烏蘭夫、沈澤民、鄧小平、蔣經國、谷正綱、谷正鼎等等,后來他們都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擔任過重要角色。

八、結語

綜觀這一時期留學生的結構,有這樣幾個特點:留學國別仍偏重于日本、美國及歐洲的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由于受時局動亂的影響,留學生的派遣數量受到嚴重制約,留日人數雖最多,卻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留美運動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專業來看,在日、美、歐等主要留學國家,留學生選修科目廣泛,科別分布漸趨合理,但仍然體現出以適用型的工科為主的不平衡性。由于軍閥混戰,中央各部及各省財政支持不及時,因而官費留學一再消減,相比之下,自費留學人數則較多,自費與公費的比例約是2∶1。從留學生性別來看,留美生男女比例約是8∶1,留日生男女比例約是25∶1,雖然男女比例差距仍很大,但與清末相比則有較大進步。就留學質量而言,因社會的混亂無序而得不到質的飛躍,但從留學人數與畢業人數對比來看,與清末相比則有較大進步。雖然民國前期政府在制定留學規程、統一留學生的標準和改進留學管理體制等方面較之清末都有一定的進步,但這一時期無論是留學日本,還是留學歐美,都呈現出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這一方面與政府缺乏全盤規劃的留學政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社會動蕩有關??梢?,留學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發展息息相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留學教育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 留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汪一駒.中國知識分子與西方[M].梅寅生,譯,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

[3] 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4]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中華書局,1933.

[5] 周一川.近代中國留日學生人數考辨[J].文史哲,2008,(2).

[6] 劉伯驥.美國華僑史(續編)[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

[7] 華人留學美洲之今昔[J].東方雜志,1917,14,(12)

[8] 留美中國學生會小史[J].東方雜志,1917,14,(12).

[9] 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學生[J].史學月刊,1982,(4).

[10] 李喜所,劉集林,等.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11] 劉曉琴.中國近代留英教育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12] 李華興,陳祖懷.留學教育與近代中國[J].史林,1996,(3).

[13] 周 棉.中國留學生大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4] 黃新憲.1912年至1927年的留學教育述略[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6).

[15]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6] 黃新憲.中國近現代女子教育[M].福州:福建出版社,1992.

[17] 孫石月.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18] 毛禮稅,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19]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1847—1975)[M].臺灣: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6.

[20] 康乃爾大學校聞[J].留美學生季報,1915,(2).

[21] 李 瑋,劉潤民.清末民初中國留學教育的多元趨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2).

猜你喜歡
留學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留學生的“撿”生活
《教室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