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012-12-14 04:06楊金英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2012年6期
關鍵詞:空間結構城市群能源

楊金英

【摘 要】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理念應運而生。發展低碳經濟有賴于低碳社會的構建,“兩型社會”是中國特色低碳社會的具體模式,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行動。本文就低碳經濟的含義、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及產生的社會效益進行了論述,以此提高能效和加大清潔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改善氣候狀況,還能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運輸商品成本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1. 發展低碳經濟

1.1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1.2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和全球人口數量的上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原動力的同時也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規能源的不恰當使用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廢氣污染、水污染和酸雨等,已經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嚴重的惡性影響。人們開始尋找更健康、更節約的生活及生產方式,于是“低碳技術”、“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引導人類社會逐步邁向生態文明,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1.3發展低碳經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于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

1.3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現有發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戰。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的豐度(通常指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組合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優勢。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費量和經濟發達水平有明顯關系。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達到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水平意味著人均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達到較高水平,世界上目前還沒有出現既有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的先例。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還要持續增長。發展低碳經濟,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使我國面臨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2. 低碳社會的模式與建設路徑

2.1成立專門機構指導“低碳經濟”,消除認識誤區。推行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相對于傳統經濟形態而言,低碳經濟是一種新事物,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前提下,政府要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成立專門的職能機構,制定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各種方式有效改善低碳經濟的運行環境,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引導社會各界對低碳經濟有正確的認識,由管理觀念正確的領導者或負責人,帶領單位全體正確踐行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的轉型而努力。但應該注意的是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最終還是要靠經濟規律和市場機制來解決。所以政府成立的低碳經濟指導機構必須根據市場規律和發展機制,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推動整個社會運行低碳經濟。

2.2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構建生態的城市群空間結構。城市群空間結構是各城市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自然特征在地域空間上的投影,城市群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城市群空間結構的變化,城市群空間結構是城市群區域經濟運行的結果和基礎。由于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復雜性、相對穩定性以及隱蔽性,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優化對于土地資源的節約,以及低碳社會的建設具有根本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在新的發展目標下,城市群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在時間上,既要考慮當前利益更要顧及長遠利益;在空間上,既要顧及局部利益更要兼顧整體利益。因此,城市群空間結構優化的目標是謀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實現地盡其用,城市群各種經濟活動資源配置達到最佳利用。城市群擴展的形式通常有圈層擴展、軸向擴展和位移擴展等形式,很難說哪種擴展形態是最好的,關鍵是能否使土地生態系統的功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在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之間形成一種互利共生、協同進化關系。

2.3綜合考量自然資源條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的自然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確實有些矛盾。但本人并不贊成發展低碳經濟以改變產業結構為前提。因為我國的實際國情也決定了在很長時間內,第二產業或者說工業仍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這種巨大的能源消耗量是無法瞬間改變的。而且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有其自然規律,不能任意違背。所以不能簡單地否定當前的產業結構而一味地追求調整與變革,但在當前企業利用資源的方式與產品結構的調整上還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的。

2.4以建筑節能為突破口,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消費方式。低碳城市群的建設不僅涉及到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問題,而且涉及人類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等問題,建筑節能是一個重要方面。一是提倡適度的住房消費。住房消費不是一般的商品消費,是對有限的空間資源的消費。據聯合國人居中心報告:“大部分資源的利用、廢物和污染的產生,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并非城市所致,其責任應由具體的工業和商業、工業企業(或公司)、高消費生活方式的中高收入群體來承擔”,高收入家庭常常擁有2—3輛小汽車,它們消耗的資源最多,通常比住在城內的同等收入家庭消耗的資源多得多。所以,要實現城市群的低碳發展。人們要改變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適當減小戶型標準,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許多發達國家住房面積都低于我國。瑞典、德國、日本的平均住宅面積,在1978—1980年最大,其中瑞典115平方米、德國103平方米、日本94平方米;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住房的面積反而逐步降低?,F階段,我國住房戶型偏大,這與我國國情是不相容的。二是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陽能、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以及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從根本上降低建筑能耗。特別是占建筑總量30%,能耗70%的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以及家庭選用低碳裝飾材料,適度裝修,推廣使用太陽能、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高效節能廚房系統等,推動家庭節能減碳。

結束語

總之,隨著中國低碳經濟建設的進展,低碳經濟的重點已經逐漸轉向高效率低排放技術的轉讓和創新。這也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效率改善根本的動力。因此,發展低碳與生態經濟,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教育中心八百坰學區機關)

猜你喜歡
空間結構城市群能源
格絨追美小說敘事的空間結構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長三角城市群今年將有很多大動作
我國第7個城市群建立
把省會城市群打造成強增長極
福能源 緩慢直銷路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間結構有限公司
基于社會空間結構流變的統戰工作組織策略研究
從國外經驗看我國城市群一體化組織與管理
自由曲面空間結構形態創建的若干關鍵問題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