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

2012-12-14 04:06李彥明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2012年6期
關鍵詞:機械計劃生產

李彥明

【摘 要】 企業管理面臨諸多問題,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在各地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本文闡述了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模式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并對我國準備進行生產模式更新的機械生產制造企業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 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弊端措施

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不斷變化的。由于企業的生產背景不同、企業規模不同、人員素質的比不同和企業領導的思維方式不同,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也存在千差萬別。

1. 在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中尋在問題及弊端

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產管理模式是“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以生產調度為中心”控制整個生產,與單一品種(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管理模式。這種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存在著以下弊端:

1.1企業的“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使庫存大量增加。

“多動力源的推進方式”。是指各個零部件生產階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產能力、生產速度生產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個階段,由此逐級下推形成“串聯”,平行下推形成“并聯”,直到推到最后的總裝配,構成了多級驅動推進方式。由于生產是“以多動力源”的多級驅動,加各生產階段的產量必然會形成“長線 ”和“短線”。長線零部件“宣泄不暢”進入庫存。加大庫存量,而短線零部件影響配套裝配,形成短缺件。當“長線”越長,“短線”越短時,使各種庫存不但不能起到協調生產,造成在制品積壓,流動資金周轉慢,生產周期長。給產品的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勞動生產率。以及對市場的反應能力等方面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

1.2生產單一(少品種)產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消費者的價值觀念變化很快。消費需求多樣化,從而引起產品的壽命周期相應縮短,為適應市場需求環境的變化,必將使多品種、中小批量混合生產成為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方式的主流。在傳統生產體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產結構方式,不但是一種效率低下的生產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樣化經營,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產。這樣的生產非常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提高效益。

1.3企業生產計劃與作業計劃相脫節,計劃控制力弱。

機械生產制造企業在生產計劃的編制過程中,作為廠一級的生產計劃只能以產品為單位,按臺份下達到各生產階段,而不能下達到生產車問內部。生產車間內部則根據廠級生產計劃,以零件為單位自行編制本車間的生產作業計劃。由于各生產車間的工藝、對象和生產作業計劃的特殊性和獨立性,致使各生產車間產量進度不盡相同。而廠級計劃是以產品為單位編制的,對各車間以零件為單位的生產作業計劃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導致計劃控制力弱。

2. 如何更新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生產管理模式

面對新形勢,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應更新生產管理觀念。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構造出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生產管理模式,我國的制造業必然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騰飛。

2.1生產組織方面,“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轉變為“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

“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是指在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中。各生產階段之間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產品為單位流動和傳遞的。該生產方式因為各生產階段之間和各生產階段內部的單位口徑的不一致,便表現出了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性。該生產方式在各生產階段內部和各生產階段之間,“物流”和“信息流”的單位是統一的,它克服了“以產品為中心”方式由于其單位口徑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脫節,使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之問的信息傳遞無障礙,從而使各生產階段之間及其內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統一的控制中心。

2.2品種結構方面,由少品種、大批量生產,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產。

“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以調度為中心”控制進度的管理方式,是與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當今,一方面,在市場需求多樣化面前。這種生產方式逐漸顯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的弱點;另一方面,飛速發展的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從生產工藝技術以及生產方式的轉換成為可能。而當今的企業必須面向用戶,適應市場,并依據市場和用戶的需求變化進行不斷地優化產品結構,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對產品品種、質量、價格與個性化服務的需求。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大量生產方式正逐漸喪失其優勢,而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生產方式將成為主流。

2.3生產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

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管理基礎丁作是一個薄弱環節,生產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標準化是我國傳統制造業生產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業務、管理方法、生產操作、生產過程、報表文件、數據資料等各個方面。生產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基礎,現代生產管理要求的是科學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種規章制度、作業標準、條例等執行,一切都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辦事,按作業標準操作,按程序管理。

3. 在管理模式更新時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技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少企業也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方法,但當前我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管理總體水平還不夠高,企業之間的生產管理水平差別比較大。因此,在生產管理模式更新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明確生產管理各個組成系統的關系。

生產管理系統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產準備系統;二是生產操作系統;三是生產過程控制系統。處理好生產管理系統的各個組成系統的關系,使各個系統相互服從,相互協調,及時有效地運行,提高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強大,從而有利于加速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

3.2正確處理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

我國現階段處于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時期,過于重視企業制度創新,忽視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必然會影響我國企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業必須正確處理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堅持三者緊密相結合,在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以及管理創新的組織保證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來適應市場的需求,或者通過技術創新來創造出新的生產方法。

3.3企業在引進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創新。

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一定要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實行單件生產方式的企業以及資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計算機管理基礎的企業,引進MRPⅡ或ERP模式較為適宜;對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加工裝配型機械生產制造企業而言,首先引進準時生產(JIT)思想一般更有適應性。待企業有了一定發展后再進行“二次引進開發創新”,推行ERP模式。無論精益生產(LP)模式還ERP模式,對我國大多數企業都有其不適應方面。LP模式強調生產管理中消滅一切浪費,但在目前我國生產環境下是難以實現的;ERP雖可以使企業庫存大幅度降低,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卻要有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支持,需要較大的投資。我國的企業應積極地吸取兩種先進模式的思想精華,探索二者結合,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逐步推行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生產管理新模式。

(作者單位: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猜你喜歡
機械計劃生產
用舊的生產新的!
調試機械臂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按摩機械臂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產》)2012年第5期要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