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民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2012-12-22 06:24羅會德
理論導刊 2012年10期
關鍵詞:民生問題民生利益

羅會德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思政教研部,上海201620)

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民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羅會德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思政教研部,上海201620)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關注與改善民生作為新時期黨的工作的重點,推動了黨的民生理論創新,具體表現為:確立了民生為本的執政理念,構建了發展民生的科學理論,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奮斗目標,明確了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路。認真總結這一時期黨對民生理論的創新成果,對于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民生理論;創新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而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凸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理論,將民生問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斷從理論上深化對民生問題的認識,推動中國進入了一個改善民生的新時代。

一、確立了民生為本的執政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泵裆祰\。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和優良傳統。胡錦濤上任伊始,便昭示世人:“為政之道,以民為先?!?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時,他在重溫老一代革命家艱苦奮斗和“兩個務必”精神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帶領群眾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此后,他在視察內蒙古時,在新進中央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班上講話時,都一再強調這一理念。2004年“七一”講話中,胡錦濤在推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時,多次用“民生”思想與之相輔。改善民生因此成為黨的中心議題和公開的政治承諾。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既是對我們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由封閉環境下搞建設到開放環境下搞建設的全部成功經驗的總結,同時也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權力觀念、情感操持和利益趨向方面的民生特色。

首先,“權為民所用”關涉民生政治?!盀槿嗣穹铡笔俏覀凕h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體現了黨的政治宗旨與道德核心的辯證統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為人民服務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也會發生巨大變化。胡錦濤所倡導的“權為民所用”的觀點,是對社會主義權力觀念的最新表述,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顯示了民生政治的新特點。不僅關注民生開始成為黨執政的主要理念,政治的主體也在發生變化,每一個公民能夠而且愿意參與到對民生問題的了解、討論乃至決策過程中去。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關注民生,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討論民生,而普通公民也不斷通過網絡、公開信和媒體討論等方式參與進來,很多不同的意見都被公開提出,這些意見又不斷地被代表和媒體所吸納,充實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政治主體不再只限于政府官員,而有更多的利益階層和群體可以參與政治活動。權力真正成了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工具,權力、目標、群體意愿實現了內在的統一。因此,“權為民所用”不僅為我們黨確立了“為民”的指導思想,而且豐富了傳統“為民”思想的內涵,深化和細化了“為民”的規范,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民生政治”思想。

其次,“情為民所系”體現民生情懷?!跋怠奔扔袪繏熘?,也有寄托之意?!扒闉槊袼怠憋@示了執政者心理結構中情感層面濃郁的人文情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博愛胸襟?;仨鴼v史,愛的情懷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在農耕文明和自然經濟中產生的血緣關系下的愛的心理場。這一心理場在中國表現為顧戀家庭、以家為本的“孝”文化。二是在上述同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地緣關系中的愛的心理場。這一心理場在中國則表現為悅納朋友、以地域為本的“義”文化。一般國人思想感情僅僅停留在這兩個層面而不得升華。[1]第三個層面,也就是“以人為本”,對人普同一等、不分親疏的大局意識和天下情懷,這才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情感方式?!耙匀藶楸尽钡娜吮囟ň哂袑θ嗣窀l?、天下公利、社會正義心存敬畏并極力關注的普世情懷。胡錦濤所講的“情為民所系”,也正是鄧小平身體力行并昭告天下的一種高度升華了的情感世界。

再次,“利為民所謀”,凸顯民生維度。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而“‘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3]政黨就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為實現其政治主張而共同奮斗的政治組織。實踐活動中的利益性追求,應該是貫穿政黨一切政治活動的重要元素。所以,利益是一定要爭取的,問題是為誰爭取利益,如何爭取利益,爭取什么利益。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胡錦濤的“利為民所謀”,昭示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同以往任何剝削階級政黨的利益趨向和政治價值追求的鮮明區別。因為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其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在于黨要始終忠實代表本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

正是由于確立了民生為本、民生為重的執政理念,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顯著成就。

二、構建了發展民生的科學理論

解決民生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的理論支撐。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期待為首要任務,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戰略高度上構建了發展民生的科學理論。

首先,科學發展觀是關注和改善民生的發展觀??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皥猿忠匀藶楸?,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盵5]15改善民生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叭鎱f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是“以人為本”這一價值取向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民生改善的必由途徑。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就要堅持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要堅持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就要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實質上就是關注和改善民生的發展觀。

其次,科學發展觀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論指南??茖W發展觀從時代特征和國情出發,全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造福民生和實現社會公正的政治訴求??茖W發展觀的有力堅持,帶動了整個社會發展理念的轉向,促進了民生事業的蓬勃發展。這些轉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增長方式。任何民生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但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意味著民生問題的自動解決。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基本上是因循一條不斷拓展空間和增加投入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道路。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在盲目追求空間拓展、圈占土地的過程中,侵害了群眾的利益,不但拋卻了民生甚至危害民生??茖W發展觀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矛盾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進一步指出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抉擇,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為促進民生安康和社會公正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從利益傾斜轉向利益兼顧,從效率優先轉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為了實現社會公正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褒R步走”和“大鍋飯”的民生發展之路,由于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公平,最終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在鄧小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民生思想及相應政策的推動下,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這個曾經是共同貧窮的國家終于解決了溫飽問題,繼而達到了總體小康水平,并出現了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和社會群體,這是鄧小平民生思想在實踐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但是新的民生問題又擺在我們面前,貧富差距拉大,醫療、教育、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日漸突出,公平公正成為社會焦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倍笆晃濉币巹澑且浴懊裆∠颉焙汀吧鐣睘榛{,側重于民生問題的解決和貧富差距的縮小。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盵5]不難看出,我國的改革和發展正從利益傾斜轉向利益兼顧、從效率優先轉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大多數人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善民生的科學理論指南。

三、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奮斗目標

從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中國共產黨民生理念的深化,從提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民生目標的提高。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盵6]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盵5]36這是黨中央第一次鄭重地把民生問題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并且將民生問題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聯系,強調了建設和諧社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主題。

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追求。繼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目標和江澤民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目標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又為改善民生樹立了一面新的旗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高度關注和著力改善民生出發,不僅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而且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根本措施,強調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必須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和諧。關注和改善民生必須圍繞構建和諧社會展開,因為一旦偏離了構建和諧社會這個主題,改善民生就難以真正落實到位,人的全面發展就沒有基礎。關注和改善民生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觀點,但是清晰地提出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民生建設的主題和目標,還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貢獻,表明了他們對民生問題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經過30多年的改革,我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但是,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要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就要科學分析這些矛盾和問題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其中,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進一步關注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措施的認同感,融洽國家、政府、老百姓的關系,避免和減少社會對立情緒,使人們為保護自己利益而維護社會和諧,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團結。為此,就要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切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四、明確了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我國民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明確了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路。

首先,提出民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2005年5月,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視“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此后每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這一戰略任務作出了重要部署,由此開啟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民生新時期。正如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盵5]22

其次,明確民生工作的具體思路。一是由政策驅動向制度化層面推進。黨的十六大以前,改善民生的工作主要是靠政策推進。黨和政府在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過程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民生、促進民生的文件,使民生工作得以推進。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重大民生領域的制度建設,切實做好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安排,將民生工作逐步納入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軌道。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陸續頒布和實施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使我國的民生工作獲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證,從根本上推動著民生工作的健康發展。二是由臨時救濟向長效機制推進。胡錦濤強調:“要建立健全密切聯系群眾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長效機制,為我們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證?!盵7]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逐步完善了財政制度,建立健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權益保障制度,健全了人民利益訴求表達機制;與此同時,民生方面的相關立法、執法、司法制度建設也有序推進。在此基礎上,著手建立完善民生工作機制。各地進一步建立健全了黨委領導、政府協調、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同時,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問責制度、考評機制,以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來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以使民生建設進一步發展??傊?,這些重大創新,對于開創我國民生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閆生金]

D 26

A

1002-7408(2012)010-0058-03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體制機制保障研究”(09BKS008);上海市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重點課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黨的建設全過程研究”(12DSY501)的階段性成果。

羅會德(1972-),男,河南永城人,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中央編譯局訪問學者,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民生問題民生利益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能源富集區資源紅利與民生問題——以晉、陜、蒙為例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架起民生與日常生活的橋梁—— “中國史上的日常生活與民生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
利益鏈與新壟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