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田園城市到精明增長:西方新城市主義思潮演化及批判

2012-12-28 02:11段龍龍張健鑫李杰
世界地理研究 2012年2期
關鍵詞:批判

段龍龍 張健鑫 李杰

摘要:隨著工業時代的洗禮和二戰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蔓延、中心城市衰退和大城市病已經成為了制約西方國家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毒瘤,新城市主義理念孕育而生。從田園城市到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思潮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和演化,其倡導的多樣化、緊湊型、公交導向的交通和社會融合的城市形態普遍受到多數人的支持,但在實踐當中,新城市主義者又常常因違背其宣揚的社會公正、對抗蔓延、保護生態和文化多樣性等價值理念而備受批評。

關鍵詞:田園城市;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批判

中圖分類號:F119.9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工業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是19世紀以來影響世界城市形態演變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資本的國際流動、技術進步和一系列的物質文明嬗變使得當今各國的城市規模和城市空間形態不斷分解和重構。在新自由主義思潮和自由放任的規劃(laissez-faire planning)思想的主導下,城市蔓延、郊區化運動和“去城市化”成為了當代西方國家城市形態的三大表征。工業城市所創造的汽車導向的交通方式導致大量城市用地的過渡開發,同時也對中心城區的安全性和生態保護提出了挑戰。郊區化運動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中心區的衰退,加劇了城市更新的難度,同時伴隨著郊區大量“門襟社區”(gated community)的出現,又加速了城市的社會排斥和階級分化,導致城市空間更加碎裂化。這種以低密度開發和分散型布局為特征的郊區化運動產生了大量的公共空間私有化問題,在大量侵占城市土地的同時也在加速社會矛盾和社會隔離的形成,因此對郊區運動的糾偏和對城市蔓延的遏制成為了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主要國家城市發展的核心議題。

這場以“挑戰城市蔓延”為主題的大討論已經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形成一個跨文化的普適措施。地理學界和規劃學界似乎都有自己的見解,卻都對對方的解決方案持保留和懷疑態度,即便是在地理學界內部,北美地區和歐洲地區的學者對此也持不同看法,主要的爭論還是在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兩種形態:分散與緊縮之間。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城市緊湊型發展已經無可爭議,而這里的分散與緊縮特指城市緊湊型空間形態的兩種形式:分散型緊湊(多中心)和單一緊湊(單中心)?;谶@兩種空間形式的具體實踐,出現了一系列的城市形態思潮,新城市主義便是其中之一。它包括了有關城市形式和開發的新思維方式,從眾多思潮和城市實踐當中吸取歷史經驗,肯定了緊湊型的形式,倡導混合使用、多元化的交通模式、建設自我包含的社區,創造鮮明的城市標志;反對汽車導向的粗放開發。由于新城市主義給城市居民和政府帶來了良好的社區(稅收)愿景,成為了眾多城市形態建設思潮中較為成功的一例。

2 新城市主義的緣起:理論與實踐的角力

新城市主義思潮作為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產物廣泛存在于當今西方社會之中。作為一種思潮,新城市主義相較于理論更加傾向于在實踐中表達出來,這是由新城市主義最初是在規劃界中傳播所決定的,因而探尋新城市主義的緣起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共同進行審視。

首先從實踐上來看,可以把新城市主義的起源界定為1972年圣路易斯市所建的名為“普魯伊特-伊戈”的高層公共住宅項目,也可以繼續追溯歷史,把新城市主義的起源放在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谷。當時眾多的城市特征都被當前的新城市主義所采用:混合使用、小塊街區、步行導向。而從理論上來看,似乎沒有什么爭議,新城市主義者們普遍都把西特于1989年發表的著作《按照藝術原則的城市規劃》引作新城市主義的最初淵源。西特在該書中反對歐洲人設計的所謂長而筆直的大道,鼓勵使用歐洲中世紀的建設原則。這一原則也較為符合林奇等人簡單、彈性、易于使用的規劃范式,單從這一點來看,新城市主義也較為倡導傳統和現代的交叉融合。

雖然西特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城市主義者們肯定為新城市主義思潮的淵源,但是在理論的構建上,西特的著作卻對新城市主義理論的傳播貢獻甚微,相較之下,雅各布斯于1961年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是對新城市主義做出最大理論貢獻的著作。雅各布斯認為:城市的活力來自密度、適當的混合使用和多樣性的街區,因而反對修建高層建筑和大公園,因為它們加劇了犯罪和社會隔離,好的城市和街區必須致力于將不同階層的人們聯系起來。新城市主義以此理論作為基礎并結合20世紀70年代規劃實踐中興起的緊湊型城市形式、歷史建筑更新、城市復蘇和混合分區等傾向,明確提出了有關城市發展不同模式的綜合理論,新城市主義理論范式得以構建。

事實上,就連新城市主義者們自己都承認,在理論與實踐的起源追溯中,存在著不同的判定標準,新城市主義思潮是一個歷史的、經驗的、借鑒的產物,“拿來主義”時于新城市主義者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不論是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佩里的“鄰里單元”理論還是西特的城市復興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城市主義思潮的演進。正如格蘭特(Grant,2002)所說的“新城市主義包括一組方法,它們并非完全協調,但是在充分借鑒和吸取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一致的精神,那就是倡導土地的混合使用、住宅類型的混合、緊湊型布局、步行導向、高質量的城市設計、明確的城市中心和邊緣”。

3 從田園城市到精明增長:新城市主義思潮的演進

從歷史上來看,田園城市的理念及規劃設想成為了影響后續新城市主義形成和演化的開端,即便經過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思潮變遷,田園城市理念的精髓還是在當代新城市主義思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田園城市之后,修正主義學派又提出了改善田園城市設計模式開發城市郊區的呼聲,在20世紀20-30年代提出了諸如“鄰里單元”和“陽光城市”模式,企圖把田園城市當中緊湊布局、良好的公共空間、注重生態平衡與郊區化開發相聯系,拓展田園城市的價值觀,并將霍華德理想主義模式演化為郊區發展模式。這些理念使得修正主義學派成為了城市蔓延和郊區化運動的主要推動者。直到20世紀80年代各界對郊區蔓延和大城市病的猛烈批判,修正主義的話語權才得以流產,以倡導遏制蔓延和構建公正融合社區的新城市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3.1 田園城市:新城市主義理念的淵源

不可否認的是,每一種思潮的出現都受制于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并都致力于解決特定歷史階段的某種具體問題,田園城市和新城市主義都不例外。田園城市的出現,正是致力于解決19世紀末工業城市發展帶來的擁擠、骯臟和社會分化的問題,試圖通過社區設計的方式來調整和改造社會秩序。

田園城市設計理念正是在中心城市衰退和郊區化并存的背景下提出的,號召中產階級復歸成為了當時保持城市健康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田園城市的社區設計中也貫穿了城市更新的社會目標,它倡導社會與自然相協調的發展,密度合理,價格適中的住宅可以被每個家庭所接受,社區居民能夠享受獨立性。在具體的設計理念中,田園城市一方面給出了詳細的城鎮功能分區和邊界,強調城鎮體系的重要性,利用合理的中心鎮衛星城多層次布局和嚴格的用地規模限制郊區的蔓延;另一方面勾勒了一個社會與自然相協調的形態布局,在中心鎮周圍設置花園、中心鎮與衛星鎮之間通過寬闊的交通連接,在交通軸上布局綠地和公共設施,創造工作場所和公共空間的相互協調??傮w上來說,田園城市提出了一個公平的、相互連接的、自給自足的社會城市總體規劃模式。

田園城市之所以能夠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長久不衰,正是因為它成功的使用了地方社區的價值觀念來定義城市問題,同時又從比較廣泛的社會和政治遠景上,給政府提供了滿足經濟發展和實現管理目標的具體戰略。由于田園城市是第一個針對城市蔓延和郊區化改造問題提出來的緊湊型設計理念,景觀和場所的設計也采取能夠體現社區精神的價值觀念,因此對后來的新城市主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2 鄰里單元:田園城市理念的修正與更新

由于霍華德在其田園城市設計藍圖中并未針對中心城市和衛星鎮的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方式展開論述,導致在實踐上田園城市理念的操作性大為降低。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田園城市“萊奇沃斯”也是設計者在借鑒了其他思潮和文化價值之后所建設的,這導致在實踐上田園城市的初衷往往被拋至一邊,田園城市漸漸被田園郊區化理念所替代,成為開發郊區的一種新思潮,鄰里單元便是其中之一。

20世紀30年代,佩里針對田園城市理念中未曾涉及到的社區和中心鎮功能布局進行了詳細論述,提出了以適應城市自身機動交通發展的“鄰里單元”理論,試圖對城市中心和邊緣的住宅區布局進行重新設計。其延續了田園城市緊湊型布局的設計理念、同時倡導土地的混合利用、公共空間的打造和鄰里關系的融合,重點關注社區公共設施的建設,提倡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建設模式,推進以鄰里關系為紐帶的公共空間拓展,促進社會公正和階級融合。這在很大程度上修正和更新了傳統田園城市理念的不足,同時也為新城市主義思潮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在20世紀40-50年代,鄰里單元的設計理念曾流行一段時間,但是實踐證明:田園城市和鄰里單元的實踐并沒有能夠有效限制郊區化和城市蔓延,反而加速了城市在空間地域上的擴張。

3.3 傳統街區設計(TND):新城市主義的開端

雖然田園城市和鄰里單元理念與新城市主義思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直到傳統街區設計的出現才被理論界公認為是新城市主義的正式開端。這種設計模式是由新城市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杜安伊所提出,設計的基本原則假定清晰閉合的空間會給社區居民帶來舒適感,因而更加注重社區和城市中心的空間設計。TND往往將商業、市政和混合居住的城鎮中心看作社區標志和社會交往的核心;利用廣場和綠地打造公共空間和場所;采用中等建筑密度、低層建筑形式的混合住宅類型增強社區的社會交往;采取狹窄街道調整車庫布局限制車速增強步行選擇;強調經濟住宅和高檔住宅的視覺一致性。TND的設計者們堅信,通過對居住環境和建筑景觀的改造,可以促進社區的融合、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但是由于高品質的空間設計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所以TND設計者們的設想往往由于市場機制而難以實現,經濟住宅往往成為了昂貴的奢侈品,對于貧困家庭來說依舊是一場噩夢,社會分化依然存在。

3.4 公交導向的設計(TOD)和城市村莊:新城市主義的拓展

TOD和城市村莊是新城市主義思潮的另外兩種方式,都具有新城市主義理念的基本特征,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TOD重點關注交通方式的設計對城市空間和土地利用的影響;城市村莊則傾向于街道和社區的設計。TOD的倡導者卡爾索普(Calthorpe,1993)和凱爾博(Kelbaugh,1989)認為交通方式對社區或城市居民的影響更加直接,區域交通模式對于城市的空間形態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在設計上,TOD模式力求通過公共交通方式及其站點設計改變區位和土地利用模式以限制私家車的使用。它采取混合方式使用公交樞紐附近的土地、包括商業中心、步行街道和工作場所。以網絡化的公交樞紐為中心劃分明確的邊緣地帶,形成中心到邊緣居住密度由低到高的錯落格局。以交通樞紐為中心確定城市增長的邊界,確定明確的公共空間范圍。

城市村莊則不同,城市村莊的設計中包含更多的傳統街區設計的原則和“鄰里單元”理念,同時又吸收了公交導向開發的很多設計方式,算是新城市主義思潮相互借鑒混合的一個典型。如同其他新城市主義方式一樣,城市村莊在設計上強調布局緊湊、土地混合使用和住宅類型混合,可以沿用傳統街區設計的原則打造社區景觀,也可以使用公交導向設計的原則進行填充式開發,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城市村莊的設計特征是自給自足、和諧的鄰里關系、充足的公共空間和緊湊布局。一般說來,城市村莊要求有中心廣場和綠地、步行為主的街道、土地的混合利用、發達的交通網絡、商業中心、學校、就業場所以及其他配套的公共設施。由于布局的緊湊和住宅的混合,城市村莊要求居住區靠近就業場所、公共設施、學校和商業中心,形成分布合理的空間格局。同時城市村莊要求高比例的經濟住宅和公共住宅,成為推動社會交往和消除階級隔離的有力保障。

3.5 精明增長(Smart Growth):新城市主義理論的升華

新城市主義思潮在經歷了30年的發展和演化大多都是以實踐而著名,對于理論上的構建和闡述表現得并不夠深入。新城市主義的代表人物們普遍認為理論是宣揚新城市主義的價值觀念的最好手段,但規劃師們從來不會完全按照理論進行設計,也毫不關心好的設計上升為理論所擁有的價值。因此20世紀90年代,新城市主義者們為了獲取政治家和公眾的支持開始了新城市主義理論的構建過程,精明增長理論由此產生。

不論是實現設計師個人價值還是實現社會愿景,新城市主義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上的,沒有城市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一切都是空想,恰逢20世紀90年代公眾們強烈抵制城市過度膨脹帶來的一系列城市問題,精明增長的提出便很快得到了政治家和民眾的認可,并得到了迅速的傳播。精明增長理論認為:二戰后城市增長的主要問題來源于增長管理不當,正是因為政府采用了嚴格控制和分區規劃的增長管理政策導致了城市蔓延、中心區衰退、過長的通勤距離和高住宅價格問題的出現,因而提倡實行新的區域規劃、允許市鎮在更大范圍的區域內規劃其增長,通過合理使用現存的基礎設施減少負面的外部壓力,要求公共政策對發展進行干預,同時重申了新城市主義所謂“緊湊、混合、多元、步行導向、區分中心和邊緣”的原則,從目前看來,精明增長在自由市場制度下是可行的,因為它很大程度上鼓勵了私人部門的發展和進入。概括起來,關于新城市主義演的歷史過程和特征如表1所示:

4 對新城市主義思潮的批判

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新城市主義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的傳播、演化和拓展,新城市主義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城市規劃思潮。盡管歐洲和北美的新城市主義者在理論尺度的把握和設計理念上存在差異,但都認同新城市主義所倡導的基本原則。為了建立起新城市主義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統一的行動和研究計劃,于1993年通過了“新城市主義憲章”。它的宗旨是協調傳統街區設計、公交導向設計、城市村莊這些新城市主義理念之間的差異,形成正式的新城市主義章程。其主要內容倡導改革公共政策和開發實踐,在土地使用和人口上采取多樣性布局;在交通設計上考慮步行、公共交通和私家車的方式;建設形體明確的,易接近的公共空間和場所;形成具有文化氛圍的地方生態和建筑實踐。新城市主義試圖為政府和公眾提供了一個優美的、公正的、階級融合的、安全的社會愿景,但是在后續的實踐中往往違背憲章承諾,因此遭到各界的猛烈批判。

4.1 宣稱對抗蔓延.卻在造就新一輪的郊區擴張

新城市主義正是在二戰后城市蔓延和城市空間失序的背景下出現的,試圖通過優美公正的社區設計來促使中產階級復歸和遏制城市蔓延,但是在實踐中,新城市主義并沒有在對抗蔓延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是在更大的空間上容納了邊遠地區的增長。正如馬庫塞(Marcuse,2001)所說的,新城市主義本身致力于郊區問題,但是卻通過對郊區的“粉飾”帶來了新一輪的郊區擴張,那種不考慮城市整體分區的“歐幾里德式”區劃使得城市空間更加碎裂化,新城市主義對于郊區社區的美化又一次加速了中產階級的外遷。

4.2 宣揚社會公正論.卻在形成更嚴重的階級分化

新城市主義的初衷是希望結束郊區發展中表現出來的經濟排斥狀態,通過設計公正的社區把貧困人口和下層階級合并到寬泛的城市體制中來,相信社會網絡是空間整合的產物。然而大量的實踐卻給人們展示的是另外一種場面:由復雜的設計引發的是昂貴的住宅價格,在市場原則下造就的是精英階層的集聚;即便擁有大量的經濟住宅,貧困階層依然望之卻步,社會分化更加嚴重。關鍵的問題并不是設計所能解決的,而在于市場的分化力量和不同階級之間的文化排斥。在新城市主義的許多項目中建有大量的公共住宅和混合型住宅提供給貧困人口居住,旨在通過住宅方式的混合加強社會交往和階級融合,但最終都往往以中產階級的外遷和貧民的集中而黯淡收場。

4.3 倡導生態保護.卻在以人造景觀替代自然景觀

建筑生態和環境的可承受性是新城市主義者在理論中極力倡導的思想之一,認為自然生態為城市提供了基本秩序和最初的空間結構。但是在實踐中它卻往往退化到次要的地位。新城市主義者在高強度的社區開發中更喜歡設計人造景觀而從不考慮自然本身遺留下來的景觀和公共空間,希比利(Shibley,2002)指出:“新城市主義者所提供的社區與自然顯得格格不入,它只是創造了一種“仿真”的娛樂場所罷了,這種虛幻的公共空間與生態系統顯得是如此的不協調,也毫無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可言”。

4.4 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又力圖構建單一的普適原則

新城市主義在西方多國傳播,已經形成了多種新城市主義思潮,新城市主義承認這種差異,但又極力尋求差異之間的協調以推廣標準的普適價值。目前看起來并不成功,這是因為城市是文化的空間,不同的地域、種族、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根基,文化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公民的行為和習慣,標準的東西都是不具備彈性和推廣價值的。同樣是步行街道的設計、北美國家傾向于用方格的布局而歐洲更偏好于胡同式的布局。新城市主義者們也許并不了解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應該去適應地方和區域文化而不是讓地方、區域文化去適應他們所謂的普適原則。

5 小結

新城市主義思潮在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更新之后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城市規劃理念,并在世界多國逐漸流行起來。雖然新城市主義在對抗城市蔓延、促進社會公平、創造社區精神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諸多批評,卻仍然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作為一種思潮,新城市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和公眾致力于解決城市空間失序和郊區化蔓延的需求,但是未來新城市主義思潮的發展方向我們仍未可知。

猜你喜歡
批判
哲學思維與大學生創新項目
知識分子對時代的批判與反思
五禮制度沿革與蕭梁文運興變
強人工智能和超級智能:技術合理性及其批判
對風險刑法理論的批判與反思探究
沖破單向度的枷鎖
用“批判”的思維解讀語篇的光輝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價值探討
在批判中尋求解放
批判與承續:在理性選擇中提升文化免疫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