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容與路徑

2013-02-19 23:32姜淑蘭
吉林醫藥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生死觀心理健康生命

姜淑蘭,李 卉

(吉林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教學研究·

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容與路徑

姜淑蘭,李 卉

(吉林醫藥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大學生;“生死觀”教育;內容與路徑

生死觀教育的興起是人們反思生存的必然產物,始于歐美地區20世紀50年代末,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20世紀70年代生死觀教育在歐美得到普及,緊隨其后我國臺灣、香港對生命教育也給予了極大關注。相比之下,大陸“生死觀”教育滯后,隨著大學生輕生、自殺、傷人、殺人事件的日益增多,人們開始反思大學生“生死觀”教育方面的缺位,要求改進大學生生死觀教育,開設生死觀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輕生、自殺進行心理干預,使大學生珍愛生命,形成關注生死體驗的理念,從根本上防止大學生輕生現象。

1 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內容

1.1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家庭教育內容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僅應該給孩子一個愉悅、舒適的家庭環境,還要做到與孩子的需求同步,與時代發展同步,面對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自殺現象,父母要高度關注,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然而中國家庭在“生死觀”教育方面嚴重缺失,一是中國傳統習俗避諱死亡問題,因此,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大學生得不到死亡教育,不會形成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保全生命的理念。二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缺乏逃生訓練,在父母過度的保護和溺愛中,逐漸喪失了自我保護能力,缺乏逃生訓練,當遇到地震、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或者遇到綁架、勒索的犯罪行為發生時,會手足無措,缺乏求救、自救技能,失去寶貴的生命。超過32.5%受調查大學生回答,在家庭中從來沒有學習過逃生知識。三是中國式家庭教育導致學生壓力與抗挫折能力成反比,過分關注和超高的期望使學生“壓力山大”,過度的保護抗挫折能力又極差,二者之間的差距越大,學生就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梢?,改變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是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生死觀”的重要一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生死標準,加強危機訓練,提高抗挫能力,幫助他們早日完成社會化,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1.2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生死觀教育還是比較忽視:一是在教學內容方面,大學里除了專業德育課教師之外,其他教師只傳授專業知識,缺乏生死觀教育的滲透,沒有“死亡教育”講義及生死觀教育的選修課程,以及死亡體驗訓練,使大學生缺失師生之間“生死教育”的傳遞,2012年吉林某高校學業優等生自殺身亡,事實告訴我們,擁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應試教育可以培養出優秀的考試機器,卻泯滅了生動的心靈。二是德育評價方面,高校對于學生的評價往往看重分數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缺乏自殺預警和干預的措施。對吉林某醫學院校400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過自殺意念,占該題有效回答人數的27.6%,甚至有8名學生有過自殺行為,占該題有效回答人數的2%。所以,學校既要優化教育環境,改造教育情景中的消極因素,創新學生評價體系,提高學校教育者素質,在教育中加強師生互動,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點”,把握教育和干預時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調試死亡心理來提高學生的認識,使之形成正確的生死觀點。

1.3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社會教育內容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眾傳媒在滿足人們對多樣化的文化、娛樂追求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他們迎合大眾,追求商業價值,忽略了社會責任,特別是網絡文化的繁榮,使一些低俗的社會風氣,不良的社會情緒感染了大學生,導致了大學生盲目模仿、思想混亂,自我為中心,降低幸福感,缺乏社會責任感。所以我們要搞好大環境,推進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的進程,使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形成好的社會大環境,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認知能力,正確地把握和認識問題的本質,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生死觀觀念,學會“人文關懷”在社會出現各種災難、親人病危、朋友離別時,能夠去關懷所需要照顧的人,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會,就可以預防產生自殺和他殺惡性事件。

2 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路徑

2.1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引導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學生產生自殺的念頭,根源是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解決好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這幾個人生基本課題,人生目的要解決的是人為什么要活的問題,馬加爵痛悔最大的失敗是沒有理想。所以,擁有崇高與遠大人生目的,才能正確思考生與死。馬克思主義的生死觀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它把“為人類而奮斗、為人類而犧牲自己”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和死亡的最高價值;毛澤東同志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折射了生的價值與死的意義,把個人的生命和價值融入社會之中,樹立社會責任感與集體榮譽感。這樣就不會因為個人的得失而放棄生命,人生態度要解決的是人怎樣活的問題。徐英等對廣州市某校28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消極的生死觀容易導致學生產生自殺的念頭,其比例相當于積極生死觀的2倍,生死觀影響著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人生價值解決的是怎樣活才有價值的問題,是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核心。引導大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用實際行動創造和踐行生命價值,從根本上防控消極行為的發生,培養和諧人格,共建和諧校園。

其次,厘清大學生需要,找準切入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實踐活動,激發學習動力,強化客觀與主觀的需要,引導大學生,把正確的價值觀的學習放到宏觀的歷史和現實大背景中去思考,并且把這種國家和民族的需要與個人成長、成才、成功的需要結合起來,認識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的意義,從大學生構筑“精神家園”的需要切入。從開發并不斷提升情商的需要切入,從大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要切入,既立意高遠、又從實際出發,從而極大的、持續地激發了大學生學習三觀,構建適合高校特點的生命教育體系。

2.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是輔渠道

中國人最避忌“死”這個字眼,在內心深處回避死亡,然而越是回避的東西,就越容易去做,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如何打破這個宿命,僅靠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徹底解決的,需要心理的通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成為生死觀教育的輔渠道。教育者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將心理教育融入到學校的學科教學、思想教育、文體活動等各個方面,從多個方面和層次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構建起以咨詢室為中心,以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為主體的綜合化心理教育體系,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引導和疏通;組織學校的心理活動小組或心理活動沙龍,在輕松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開展青春期專項教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識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可以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系統脫敏的行為療法,讓學生從想像到具體接觸,使大學生自身在克服焦慮或恐懼、自殺傾向的過程中保持輕松,并最終消除自殺意念;開展團體咨詢及心理行為訓練技術,在小組內,通過自省、談論等方式幫助失戀、情緒低落、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找出具體原因。通過心理咨詢和訓練,滲透生命教育內容,讓大學生把握應對挫折的技巧,更能體驗生死,珍愛生命。

總之,關注當代大學生生死觀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開設相關教育課程,體驗和實踐式德育下開展生死教育,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工作的作用,開展挫折訓練。只有準確地抓住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心理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提升大學生生活質量。

1673-2995(2013)04-0312-02

G624

A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228).

姜淑蘭(1968-),女(漢族),教授,博士.

2013-02-12)

猜你喜歡
生死觀心理健康生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論醫學生生死觀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