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宏蔗區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2013-03-02 12:22楊世常夏銀果藺喬仙許三綿趙彌康寧張永港
中國糖料 2013年4期
關鍵詞:葉部蔗區飛虱

楊世常,夏銀果,藺喬仙,許三綿,趙彌,康寧,張永港

(云南省德宏州甘蔗科學研究所,隴川678707)

德宏蔗區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應用

楊世常,夏銀果,藺喬仙,許三綿,趙彌,康寧,張永港

(云南省德宏州甘蔗科學研究所,隴川678707)

甘蔗葉部害蟲是云南德宏蔗區甘蔗生產上的一類重要害蟲,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危害重、損失大、防治難的特點,為改變現狀,當地科研技術部門結合生產實際,開展了大量的田間調查和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套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控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效果。

甘蔗;葉部害蟲;防治技術;應用

甘蔗葉部害蟲是以取食甘蔗葉片組織或葉片汁液,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造成甘蔗減產及品質下降的一類甘蔗害蟲的總稱。在德宏蔗區,危害甘蔗葉部的害蟲主要有:綿蚜蟲、薊馬、食葉象甲、飛虱、葉蟬等。據調查,項目實施前,全州5.36萬多公頃甘蔗均不同程度發生葉部害蟲的危害,其中,常年嚴重危害面積達2萬hm2左右。甘蔗受綿蚜蟲、薊馬和食葉象甲等主要葉部害蟲危害一般減產12%~30%(9000~22500kg/hm2),重的減產50%以上,蔗糖分降低1~3個百分點。按全州甘蔗平均單產75t/hm2計,每年因甘蔗葉部害蟲造成的產量損失至少在20萬t以上,直接經濟損失達21070萬元。甘蔗葉部害蟲的發生危害加大了農民的種蔗成本,給企業和農民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給蔗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新的威脅。然而,多年來甘蔗葉部害蟲防治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仍然停留在樂果+敵敵畏防治的時代,害蟲的抗藥性和耐藥性不斷增強,防治次數和防治成本越來越高,防治難度和勞動強度越來越大,防治效果卻越來越差,仍然停留于見蟲才打藥、見危害狀才防治的被動局面。

為尋求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術,改變長期以來甘蔗葉部害蟲防治難,勞動強度大,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差的現狀,根據甘蔗生產發展的需要,2007年德宏英茂公司與我所達成了“開展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項目”協議,采用“公司+科研+農戶”的模式,在德宏英茂公司各單元蔗區開展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通過在公司各單元蔗區,開展田間蟲情調查,進一步摸清主要甘蔗葉部害蟲的田間發生危害及分布情況,找出最佳防治時期,試驗篩選出經濟、環保、高效的農藥進行防治,通過預測預報,技術培訓,辦中心樣板,田間指導,采用農業和化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示范推廣,從而帶動公司各單元蔗區乃至全州蔗區甘蔗葉部害蟲的防治。

1 甘蔗葉部害蟲在我州蔗區的發生與危害

1.1甘蔗葉部害蟲種類

從2007年開始,通過在全州各縣市蔗區,采用大田調查為主、點面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共調查到危害甘蔗的葉部害蟲有綿蚜蟲(2個種)、蝗蟲(12個種)、薊馬、蝽象(15個種)、蔗飛虱、葉蟬(6個種)、食葉象甲(6個種)、葉甲(2個種)、食葉蔗龜(20個種)、粘蟲、毒刺蛾、甘蔗紅(黃)蜘蛛等,共10多個科50多個種,均分布于全州的各縣市蔗區。從危害的嚴重程度分,主要有綿蚜蟲、薊馬、食葉象甲、飛虱、葉蟬、食葉蔗龜、粘蟲、蝗蟲、蝽象、毒刺蛾、螨類等,其中以綿蚜蟲、薊馬和食葉象甲發生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時間最長、危害也最為嚴重。

1.2主要甘蔗葉部害蟲的田間發生危害情況

為摸清甘蔗綿蚜蟲、薊馬等主要葉部害蟲在大田環境下的發生危害情況,2007—2008年我所在景罕糖廠歷年甘蔗葉部害蟲危害嚴重區域內分別建立了4個定點觀測點,在葉部害蟲發生高峰期的5—10月采用每隔5d調查1次,發生消退期的11月—4月采用每隔10d調查1次的方法進行了定點調查。通過兩年的調查,基本摸清了甘蔗綿蚜蟲、薊馬及食葉象甲等主要甘蔗葉部害蟲的田間發生危害規律,找到了防治的最佳時間,為科學防治提供了依據。

1.2.1 甘蔗綿蚜蟲的田間發生及危害情況甘蔗綿蚜蟲以成蚜和若蚜在蔗葉背面中脈兩側群集吸食汁液,使蔗葉枯黃凋萎,同時蟲體分泌蜜露粘附于葉片上導致煤煙病發生,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受害重的甘蔗生長萎縮,一般減產13.7%~24.6%,糖分下降10%以上,受害蔗莖做種種苗萌芽率降低,缺塘斷壟嚴重甚至不能出苗;我州甘蔗綿蚜蟲5—6月有翅成蟲遷飛入蔗田形成中心蟲株,成為當年綿蚜蟲發生的基點;6—7月迅速擴散到全田,8—10月猖獗危害,11月中下旬以后產生大量有翅蚜遷飛轉移到野生甘蔗、雜草等其他植物上越冬。防治的最佳時間為5月上旬至6月上旬。

1.2.2 甘蔗薊馬的田間發生及危害情況甘蔗一生都受薊馬的危害,以若蟲及成蟲群集于未展開的新葉內吸食汁液,破壞葉綠素,被害葉片未展開時呈水漬狀黃點,展開后呈黃色或淡黃色小斑塊,危害嚴重時使蔗葉蜷縮萎黃,纏繞打結不能分開,甚致干枯死亡,妨礙甘蔗正常生長,影響光合作用,一般能造成甘蔗減產10%~20%;我州甘蔗薊馬發生時期在3月中旬至9月下旬,對甘蔗的危害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但以6月中旬至8月上旬危害最重,10月至次年2月隨著氣溫的下降,甘蔗薊馬進入越冬期,薊馬的發生量較少。防治的最佳時間為5月上旬至6月下旬。

1.2.3 甘蔗食葉象甲的田間發生及危害情況甘蔗食葉象甲分布于全州的水田和旱地蔗區,但以低海拔旱地危害最為嚴重,食葉象蟲主要以成蟲嚙食蔗葉,使葉片殘缺不全,蔗葉的光照面積減少而影響甘蔗的正常生長,一般能造成甘蔗減產5%~10%。食葉象甲在我州蔗區1年發生1代,以成蟲及幼蟲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蟲于3月上旬開始出土活動,6—7月發生最盛是危害甘蔗最嚴重的時期,9月上旬后逐漸減少。成蟲活動力不強,有群集性、假死性、怕光,但以早晚活動為主。防治的最佳時間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傍晚。

其它甘蔗葉部害蟲如飛虱、葉蟬、食葉蔗龜、粘蟲、毒刺蛾等多發生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

2 防治技術的試驗研究與推廣應用情況

2.1防治技術的試驗與研究

我州甘蔗葉部害蟲防治用藥,自80年代以來,就一直采用樂果乳油+敵敵畏乳油防治的辦法,由于長期單一使用同一農藥進行防治,使甘蔗葉部害蟲逐漸產生抗藥性和耐藥性,用藥量及噴藥次數逐年增加,防治效果卻越來越差。為試驗篩選出經濟、環保、高效的農藥進行防治,2007—2008年兩年間,我所先后進行了“15%金好年等藥防治甘蔗葉部害蟲試驗”、“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防治甘蔗葉部害蟲試驗”、“70%銳勝種籽處理可分散粉劑防治甘蔗葉部害蟲試驗”、“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使用方法及使用量試驗”、“40%福戈水分散粒劑防治甘蔗害蟲試驗”、“不同時期防治甘蔗葉部害蟲試驗”等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工作。先后試驗篩選出了15%金好年+40%丙辛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70%銳勝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和40%福戈水分散粒劑等藥,試驗平均防效達94%以上,平均能挽回甘蔗產量0.6t/667m2以上。由于阿克泰、銳勝和福戈等藥可在5—6月甘蔗葉部害蟲發生初期結合大培土將農藥與肥料混合均勻后一次施于蔗根,就能控制整個甘蔗生長期不受甘蔗薊馬、綿蚜蟲、飛虱、葉蟬等葉部害蟲的危害,已迅速成為當地甘蔗葉部害蟲防治的首選農藥在全州蔗區推廣應用。

2.2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根據我州各單元蔗區甘蔗葉部害蟲的發生危害情況,結合不同時期的試驗研究進展,在甘蔗葉部害蟲危害的重點區域,及時建立了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區,通過綜防區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全蔗區甘蔗葉部害蟲防治水平的有效提高。2009年全州蔗區共建立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區857.6hm2,帶動和促進周邊蔗區進行防治100.5hm2,與常規防治相比,甘蔗薊馬的平均防效達到了94%,對蚜蟲、飛虱、葉蟬等害蟲的防效達到了100%,由于防治效果顯著,2009年8月國家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及云南省植保植檢總站組織省內部分地州植保部門及德宏州各縣市植保站負責人和各制糖企業農務負責人參加了現場觀摩和培訓;2010年全州蔗區共建立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區1.02萬hm2,帶動和促進周邊蔗區進行防治402hm2(表1),與常規防治相比,對甘蔗薊馬的平均防效為81.1%,對蚜蟲、飛虱、葉蟬等害蟲的防效達到了100%。2011年全州蔗區共建立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區1.5萬hm2,帶動和促進周邊蔗區進行防治502.5hm2,與常規防治相比,對甘蔗薊馬的平均防效為87.1%,對蚜蟲、飛虱、葉蟬等害蟲的防效達到了100%。2009—2011年3年間,全州累計進行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2.72萬hm2,與常規防治相比,對甘蔗蚜蟲、薊馬、飛虱、葉蟬等葉部害蟲的平均防治效果達到了87.4%以上。

表1 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情況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技術措施

根據甘蔗葉部害蟲具有發生早、發生速度快,危害時間長,數量多、世代重疊、易傳播擴散,危害部位隱蔽等特點,應認真貫徹“預防主為、綜合防治”的方針,按照防早、防小、防少的原則,重點抓好以下技術措施。

3.1.1 搞好蟲情測報甘蔗葉面害蟲發生初期(4—6月),據田間調查,當甘蔗平均單株薊馬在20頭左右時,或當蚜群開始出現時,或出現少量的粘蟲、食葉象甲或毒刺蛾等害蟲時即可進行甘蔗葉部害蟲的防治。

3.1.2 注重農業防治采用深耕深松,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合理排灌,及時剝除枯老腳葉及弱小蔗莖,及時除草、清理蔗園,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種植等措施,使甘蔗萌芽分蘗快,拔節早,心葉展開迅速,減輕危害。

3.1.3 開展化學防治在甘蔗綿蚜蟲、薊馬、飛虱、葉蟬等危害地塊,每667m2可選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30~40g或70%銳勝種籽處理可分散粉劑10~15g采用3次擴大法,與肥料混合均勻后施于蔗根基部進行防治,可有效防治整個甘蔗生長期的主要葉部害蟲;在甘蔗綿蚜蟲、薊馬、食葉象甲、食葉蔗龜、飛虱、葉蟬、毒刺蛾、蝗蟲及粘蟲等葉部害蟲的混發區或單發區,可在害蟲發生初期每667m2選用15%金好年乳油50mL+40%丙辛乳油140mL或15%金好年乳油50mL+24%快靈水劑50mL連續進行2~3次防治。進行葉部噴霧防治,噴霧時間最好在早上、下午或陰天進行,噴在心葉及蔗葉背面效果更好。

3.2組織措施

3.2.1 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州、縣及各部門領導高度重視甘蔗葉部害蟲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隴川縣政府,把甘蔗薊馬的防治提升到關乎甘蔗產業發展及邊疆人民生活穩定的政治高度。為抓緊、抓實、抓好研防工作,確保甘蔗薊馬、綿蚜蟲等防治取得實效,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政策,協調全面工作。

3.2.2 大力開展以基層農務人員及蔗農為主要對象的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培訓應各縣糖辦及各單元廠的邀請,在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的5年間,結合幾年來在甘蔗害蟲綜合防治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甘蔗收砍、栽種及施肥培土等蟲害防治關鍵時期,先后在各單元廠農務科及種植面積大的村委會以糖廠農務員及蔗農為培訓對象,以甘蔗害蟲綜合防治技術及甘蔗豐產栽培田間管理技術為主題,重點對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培訓,從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累計共培訓336場次,共19733人參加,共發放技術宣傳資料21000余份。通過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各級甘蔗工作人員及蔗農的防治意識和防蟲技能。此外,還加大投入,制定出臺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措施,充分調動了蔗農、防蟲工作者及制糖企業的積極性。

4 主要成效

4.1 該項目以企業為主體、產業為導向,采用“公司+科研+農戶”的模式進行研究和推廣,促進三方互動,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達到了三贏的目的。

4.2 摸清了主要甘蔗葉部害蟲的種類、分布及田間發生危害狀況,找到了甘蔗主要葉部害蟲生理上的薄弱環節及防治的最佳時期,為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4.3 試驗篩選出了防治甘蔗葉部害蟲的新農藥。2007—2008年2年間,先后試驗篩選出25%阿克泰WG、70%銳勝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和40%福戈WG等噻蟲嗪系列新型農藥在甘蔗葉部害蟲上進行防治。

4.4 總結出了一套成功有效、系統完整的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控技術。采用深耕深松、選用良種、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合理排灌,及時剝除枯老腳葉及弱小蔗莖,及時清除蔗田間溝埂邊的雜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進甘蔗早生快發,按照防早、防小、防了的原則,在甘蔗大培土時結合施肥選用25%阿克泰WG等噻蟲嗪系列新型農藥及時防控等措施,進行甘蔗葉部害蟲的綜合防治。

4.5 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效果顯著。項目實施以來共培訓甘蔗工作人員及蔗農336場,19733人次,共發放技術宣傳資料21000余份,2009—2011年3年間在全州蔗區示范推廣甘蔗葉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2.77萬hm2,平均防治效果達到了87.4%以上,并以每年2.68多萬公頃的防治面積在全州進行推廣應用。共挽回甘蔗產量2.48億kg,節約防蟲工時20多萬個,實現新增工農業產值25927.968萬元。并輻射帶動保山、臨滄、普洱、紅河等地州及廣西的部分蔗區也進行了示范和應用。噻蟲嗪系列新型農藥在我州甘蔗葉部害蟲防治上率先試驗成功,并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4.6 采用根施技術防治甘蔗葉部害蟲,改變了使用噴霧器防治的防治歷史。我所在進行阿克泰等噻蟲嗪系列產品對甘蔗薊馬、綿蚜蟲等葉部害蟲的防治試驗及推廣應用中,根據噻蟲嗪的特點,提出了加大藥劑使用劑量,采用根施技術,通過噻蟲嗪的內吸傳導活性傳到甘蔗的莖葉組織中,保證甘蔗整個生長期不受綿蚜蟲、薊馬等主要甘蔗葉部害蟲的危害,達到了降低勞動強度,節約勞動成本,經濟環保,安全高效的目的。

S435.661

B

1007-2624(2013)04-0071-03

2013-03-28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CARS-20-6-15)資助。

楊世常,男,高級農藝師,從事甘蔗病蟲草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張永港,男,農藝師,德宏州甘蔗科學研究所所長。

猜你喜歡
葉部蔗區飛虱
50%吡蚜酮WG對水稻褐飛虱田間藥效試驗
面向移動端的蘋果葉部病蟲害輕量級識別模型
廣西糖料蔗種植區干旱遙感時空分析
Bph36介導的抗性機制及相關信號通路的研究
基于YOLOv3的多類煙草葉部病害檢測研究
境外蔗區(緬甸佤邦勐波縣)土壤理化狀況分析與評價
褐飛虱體內共生菌多樣性研究進展
三種稻田常見螯蜂對半翅目害蟲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基于顏色差異性的植物葉片病害圖像分割方法
廣西蔗區農藥廢包裝回收處理的現狀、成效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